太玄书阁 > 梁晓声 > 雪城 | 上页 下页 |
八二 |
|
§第八章 1 “今天下午,返城待业知青们在师范学院聚集闹事,你们市委领导们听说了没有?”在姚玉慧家中,吃晚饭的时候,她的母亲向她的父亲这样问道。 “唔?……”父亲端着饭碗一怔,立刻追问:“多少人?” “两千多人。”母亲一边回答,一边夹了一筷子豆芽拌在饭里。 父亲缓缓放下了碗,又问:“知道为什么吗?” “什么也不因为,就是要闹点事儿呗!”母亲说着,又夹了一些豆芽拌在饭里,细嚼慢咽。 父亲额头上现出了三道深深的皱纹。 弟弟和妹妹不在家,晚饭桌上缺少了许多话题。三个人从一开始端起饭碗就各自埋头吃饭,没交谈什么。也许母亲仅仅是因为不习惯这种饭桌上的沉默,才随口引起了一个话题。 显然,这个话题给父亲带来的并不是轻松愉快。 母亲看了父亲一眼,奇怪地问:“你怎么不吃了?菜不对口味?我吃着这豆芽阿姨炒得不错!”父亲仿佛没听见母亲的话,额头上的皱纹更加深了。 姚玉慧觉得很有必要对母亲的话加以纠正,说:“爸爸,妈妈刚才讲的不符合事实。不是他们想要闹点事,实在是事出有因。” 母亲吃完了那碗饭,正欲盛汤,刚伸手去拿瓷勺,听她这么说,将手缩回来了,瞧着她问:“因为你也是返城知青,就要替他们辩护吗?”父亲对母亲作了一个阻止的手势,然后注视着她,期待她接着说下去。 她知道自己再说什么,定会使母亲更加不高兴。 但她还是想说。 于是她说:“印了一千五百张报考表,结果只发了半数多一点,其余的不知发到何处去了。返城待业知青们对此提出质疑……” “这有什么可提出质疑的?”母亲打断她的话,与她进行辩论似的说:“招考对象,包括返城知青,但不限于返城知青!以什么形式发,发给哪些符合年龄条件的人不一样?再说,就是一千五百张报考表全部都发给了你们返城知青,不还是只录取一百五十名吗?能解决二十多万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吗?……”姚玉慧不愿同母亲展开辩论,不做声了。冷静想一想,她觉得母亲的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一百五十对于二十多万说来,无疑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 “这很不一样。”始终沉思默想着的父亲终于开口了:“返城知识青年们,应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各种途径的就业机会。你是教育厅的干部,有义务向教育厅反映这件事,请教育厅派人调查这件事,有什么错误,要严肃纠正!” “怎么?这意味着市长同志对我们省教育厅的指示吗?”母亲顿时沉下了脸。 “我是市长,当然管不了省教育厅。既然这次招考是省教育厅进行的,引起了全市那么多返城待业知青的不满,我这个市长。总还有向省教育厅提意见的一点权力吧?”父亲不动声色地说。 母亲一下子站了起来:“那就请你这位市长同志郑重其事地提书面意见,明天派你的秘书送到省教育厅来!” “完全可以。”父亲的语气也强硬了。 “你!……”母亲难以承受地瞪着父亲,一时说不出话,突然推开椅子,两眼盈泪地离开了。 桌旁只剩下了父女俩。姚玉慧内疚地望着坐在对面的父亲。 她非常后悔,觉得父母之间的不快,完全是由于自己的话引起的。 父亲则对于母亲的离去无动于衷,站起身若有所思地踱来踱去。 父亲终于止步,向她侧转身,盯着她问:“你怎么比你母亲知道得还具体?”她诚实地回答:“我今天到师范学院去了。” “去干什么?”父亲追问。 她犹豫片刻,依然诚实地回答:“我也想报考。” “你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不和我,或者和你母亲商议一下呢?” “我不愿和你们商议。” 一句更加诚实的话。 她想:无论父亲听了我的话多么不高兴,我今晚都要对父亲说实话。绝不用半句假话欺骗他!她早就盼望着能有一个机会,向父亲敞开心扉地长谈一次了。 返城后,她常常感到,自己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种种不协调的因素。起初她以为这是由于自己过于敏感。后来经过细心观察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不是。妹妹有一次无意识地对她说:“姐,自从你返城后,咱们家饭桌旁的笑谈少了,母亲无忧无虑的时候少了,爸爸吹黑管的时候少了,倩倩来的次数少了,哥哥呆在家里的时候少了。我呢,向爸爸妈妈撒娇的时候少了。怕惹爸爸妈妈烦!”妹妹的话更进一步证实了她得出的结论。 她在北大荒的时候,确信全家人中,母亲是最爱她的。因为母亲给她写的信最多,每一封信都很长,从工作到生活,从身体到个人问题,甚至包括女性的生理卫生常识,方方面面,周周到到,每一封信中都充满了一位有知识有文化的母亲对自己女儿的深爱。那时她常想,要是有整整一年的时间能天天呆在母亲身边多好!母亲肯定会将自己当成一个小女孩去爱的。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