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高阳 > 翁同龢传 | 上页 下页 | |
烽火闲情 | |
|
|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之役,八月初八,文宗听从肃顺的建议,避往热河,留恭亲王在京议和。二十二日英法军占领圆明园,大掠后付之一炬。九月十一、十二两天,恭王与英法分别签订和约,半个月后,撤兵退出北京,地方秩序,渐次恢复。 翁同龢全家,包括翁同书的妻儿、翁同爵及诸子在内,事先分往三处避难。翁心存住房山;翁同龢则往来房山及京师之间,照料京寓,打听消息。十月十一日,迎父母回京。甫得安居,便有闲情。翁同龢此时日记中,逛琉璃厂访书的记载,随处可见: 十月二十日:见伯寅所藏《茶录》、《姜避碑》二帖,皆淀园散落者也,索值甚昂,且留之以待珠还耳。得《花间集》宋本。 “伯寅”即潘祖荫。他是南书房翰林,文宗驻海淀圆明园时,例须随扈,值宿之处,即所谓“淀园”。圆明园被掠,“淀园”亦不免,以致潘祖荫携去观玩的两帖,散落坊间。“索值甚昂,且留之以待珠还”者,谓无力购致,暂且留阅,以便潘祖荫得有“收回”的机会。但潘祖荫此时境况颇窘,辜负了翁同龢的一番好意。 每逢动乱常是文物散失、易主的时候。除了劫火以外,世家旧族为了生活的压力,或迁徙避难,摆脱累赘而让售书籍古玩的情形,亦常有之。而旧的收藏家没落,就必有新的收藏家兴起。翁同龢之逐渐成为有名的收藏家,即始于此时,但力量不足,每有怏怏之意,如十一月十三日记: 修伯以书目见示,云是燕庭先生家物,书凡数百种,多宋人集并金石地理等书,索五百金。得书目七十七本于三槐堂书坊,亦刘氏物。 “修伯”谓朱学勤,杭州附近的塘栖人,早翁同龢一科成进士,由户部主事考取军机章京,咸丰八年入直。军机章京向分两班轮值,领班以清语称为“达拉密”,其时由曹毓瑛、焦佑瀛分任。曹以肃顺非军机大臣,而视军机章京如僚属,心不能平,以致相忤。 焦佑瀛字桂樵,天津人,外号“焦大麻子”,一味谄事肃顺,故肃顺护文宗出狩时,召焦佑瀛相从,荐为“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此班达拉密由吴兆麟充任;曹毓瑛所领一班留京,翌年往热河接替。朱学勤为曹毓瑛一班的要角,以曾为翁心存属下,故与翁同龢颇为接近。 刘燕庭名喜海,诸城人,乾隆朝大学士刘墉之孙,富藏书,虽不逮聊城杨氏,亦颇知名。道光末年任浙江藩司时,以“风雅好古”为巡抚吴文镕所劾。刘氏后人托朱学勤售书,书存三槐堂,翁同龢特往遍观,欲购而议价不成,只零星购得十余种;当是重出之书,故“价极廉”。 此外,如以五两银子购得淳化阁帖十册,以“白金二两余”购得董香光所临“阁帖”等等,皆特书于日记。大江南北,烽火漫天,而京官的闲情逸致,丝毫不受影响。及至翁同书之狱起,翁同龢创巨痛深,更畏作外官了。 | |
|
|
太玄书阁(xuge.org)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