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高阳 > 醉蓬莱 | 上页 下页 | |
七七 | |
|
|
说完随即出门,到了李家,恰好李天馥下朝无事,想找人来聊天喝酒,一看洪升来了,非常高兴。照平日陪侍的情形,总是由李天馥先择定话题,或谈时事、或谈诗文,迁就他的兴趣;洪升如有事要谈,也总是压在后面再开口,但这天好不容易下了决心,怕刚鼓起来的一股劲,时间一长会消失于无形,所以开门见山地直陈来意。 “老师,今天门生媳妇跟我说,长此以往,不是个办法,要我来求老师,看有没有机会,能给我弄个差使。” 李天馥点点头。沉吟了一会说:“你的事,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清高一点的衙门,像内阁、翰林院、詹事府,给你补个录事之类的小差使,实在太委屈你了。捐班,我从前跟你谈过,你又不屑于此,如之奈何?” 原来捐班以县官为最多,自康熙十三年开捐,至康熙十六年,短短三年,捐班知县至五百多人之多,先捐的补缺容易;后捐的就不知哪一年才能补上。至于京官,虽可捐到郎中,但照例不得分发吏、礼两部;同时分部后需先学习三年,期满加以甄别,合格者方得奏请补官。在这三年之中,只有极微的俸禄,而且天天要上衙门,还得伺候堂官的颜色。以洪升的性情,是件办不到的事,所以过去虽曾谈过,结果不了了之。 “捐班县官补缺很难,就能补上,你也不肯当风尘俗吏;部院衙门司官,你又不肯‘学习’,此途看来似乎不通。不过,你如果想弄个差使,则又另当别论。” “是、是!”洪升急忙答说,“请老师指示。” “明年正月里,皇上第二次南巡,我可以找个随扈的差使,不过,你得先有个底子。譬如先捐个候补知县,我再托人派你差使。那要看你的运气了,派上一个好差使,这一趟随扈下来,也许能弄个三两千银子;否则,只怕捐官的本钱都捞不回来。” 听这一说,洪升又为难了,别的不说,筹措这一笔捐官的本钱,便是个难题。 见他踌躇不语,李天馥当然料得到他的心事。“捐个知县,大概要六、七百两银子。”他说,“庄王送的一千两银子,照我猜想,还还账,再寄一点回杭州,大概也差不多了。我帮你的忙,你不必愁。” “老师栽培,”洪升站起来请了个安,“门生感激不尽。不过,我觉得还要从长计议。” “喔,你说!” “我怕将来还不起。” 这话有言外之意,怕派的是苦差使,连“本钱”都捞不回来。再进一步的意思,就是最好先谋好一个优差,再来捐官,以免落空。李天馥觉得这样打算,也未始不可,因而点点头说:“我懂你的话。等我先来打听打听。” *** 到得第三天,李孚青派人送了一封信来,约他去小酌,信中注明有事要谈,务必早到。要谈的当然就是这件事。 “现在有两个差使。一个是随同‘跸路大臣’办事,那个差使可以搞钱,不过要把良心搁在一边,而且披星戴月,十分辛苦,决不是你干得了的,可以不提。” “是。” “另外一个差使,比较好一点。不过也要凭诀窍、会盘算。”李天馥说,“今天我托了张素存,他说,他可以派你一个购马料的差使。” 张素存便是兵部尚书张玉书,比李天馥晚一科,但交情很厚。这回南巡,皇帝特颁谕旨:“沿途供应,皆令在京所司储待,一切不取之民间,即有日用应需,该衙门于所在地方,照市价平买,不许锱铢抑勒小民。”但马料无法由京师运至各地供应,必需沿途发价购买。不过上谕是这么说,承办官员还不是责成地方官办差,至少也要打个折扣。马料虽贱,但扈从官员、侍卫、禁军乘骑,至少也有上千匹马,积少成多,这笔回扣的油水,可说很肥。 但洪升回到家跟黄兰次一商量,发觉其中的困难很多,归纳起来有“四怕”:第一、沿途采购储备,道路奔波,又值严寒,十分辛苦,怕洪升的身子支持不住;第二、没有得力的人,可供差遣,假手于人,怕仅担虚名,并无实益,甚至还要替人受过;第三、马料是军需,万一供应不上,以军法论处,怕获严谴;第四、倘或此行连捐官的“本钱”都捞不回来,徒累师门,怕连以后乞援的话都难以出口了。 因此,尽管李孚青不断奉父之命,来催洪升料理,而且备妥了十六个“大元宝”,共计八百两银子,供他到户部“捐纳房”去“上兑”,而洪升一直举棋不定,坐视韶光,寸寸虚耗。 “洪大哥,”李孚青这天一早来看他,开门见山地说,“兵部张尚书,昨天催老爷子,说采办马料的人,再不出发,就来不及了。你到底怎么样呢?” “我——”洪升踌躇了好一会,痛苦地说,“哎,我只能辜负老师的栽培了!” “事在人为,你跟我谈的那些顾虑,实在是多余的。船到桥门自会直,人家能干得下来,你当然也能干得下来,我劝你再考虑。” “灯前枕上,跟内人也不知考虑过多少回了。我想,以后总还有机会的。” 李孚青黯然无语;洪升爽然若失。其时急景凋年,家家都在忙着度岁,洪升要在年内赶两篇寿序出来换米,半个月未到李家。 *** 这天——十二月初十,他的小厮文寿,从外面回来,径到书房报告:“老爷,我刚经过李大人家,大门口轿子、车子都摆满了,好像李大人升官了。” “喔,”洪升将笔丢下,“我去看看。” | |
|
|
太玄书阁(xuge.org)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