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三毛全集 > 三毛传 | 上页 下页
家教


  “我和她的父亲只好让她休学,负起教育她的责任。”

  ——缨进兰《我的女儿——大家的三毛》

  一

  三毛休学在家。陈嗣庆夫妇不忍女儿就此荒废了,毅然负起教育的责任。

  陈嗣庆先生早年毕业于颇有名气的东吴大学,毕业后又任教多年。他的水准和教学经验,加上深厚的父爱,当然比起中学老师,能倾注给三毛更多的心血。

  陈嗣庆的家教课目,主要是国文和英文(依然没有数学)。此外,还有钢琴。

  每天下班回来,陈嗣庆顾不得一天的疲劳,和三毛对坐在藤椅上,给她讲解《古文观止》。讲罢一篇,便让三毛背诵。后来,又讲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家,豪放和婉约,元代杂曲,清代考据……每天讲得白日依山,黄河入海,好雨时节,润物无声。父女二人都沉醉其间,不能自拔。

  三毛记性好,悟性也高,进步神速。

  英文抓得很紧。陈嗣庆选的第一本英文读物是欧·亨利的《浮华世界》,以后又选些《小妇人》、《小男儿》一类的书给三毛看。

  母亲缨进兰也跟着操心。每一次上街,都会买一些英文漫画故事书回来。

  这些书籍,有对话,有图片,非常有趣且浅近,如《李伯大梦》、《无头骑士》、《灰姑娘》等等。三毛在中文书里读过它们,内容都能背下来,又同英文一面看一面学,很快就能读通下来了。

  家里经济尽管拮据,陈嗣庆还是咬了牙,拿出了孩子们的健康“急救金”,买下一架昂贵的钢琴。每天黄昏,精疲力尽的父亲,总是逼着三毛和其他孩子坐上琴凳。孩子们弹琴,他坐在一边打拍子,口中大声地唱和。四个孩子中,只有大姐酷爱音乐,三毛和两个弟弟,都把坐琴凳视为苦刑。看见孩子们不耐烦的样子,陈嗣庆总是淡淡地说:

  “我这样期望你们学音乐,当你们长大的时候,生命必有挫折,那时候,音乐能化解你们的悲伤。”

  三毛长大以后,体会到了这句话的道理。丈夫荷西死了,她孀居在大加纳利岛。每当夜幕降临,她坐在摇椅上,对着星光和大海,用口琴吹起心爱的《甜蜜的家庭》的曲子。那时,她会想起父亲和那些少年黄昏。

  在三毛自闭岁月,她的生命最黯淡的日子里,陈嗣庆夫妇,表现出了少有的爱心、耐心和恒心。自闭症患者三毛,她反抗社会和人生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父母。违抗父母,顶撞父母,是她最直接最自然的抗逆方式,以此证明自身的价值,然而,陈嗣庆以他的学识,韧性,理智,宽容,和“无边无涯”

  的慈爱,征服了这个又脆弱又刚烈的女儿。

  二

  三毛在小学的时候,就是一位嗜书如命的小书奴。后来,上了中学,由于热爱文学和美术,出现了严重偏科和厌恶学校的倾向。即使逃学,也醉心书中。等到休学在家,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读书自由,三毛的书癖,便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读《红楼梦》,再也用不着埋着裙子了。

  三毛开始疯狂地买书。跟父母上街,她对商店里女孩子喜欢的小玩意,一概没有兴趣。唯一的去处,是书店。台北的书店逛遍了,她便央人到香港去买。她还经常托人,从日本捎来大批的美术画册。

  三毛的书痴,还发展到爱书的外型。三毛认为,书是一种外表非常优雅、非常美丽的东西。用书来装饰房间,是再好不过的了。十三岁那年,她用压岁钱买了一个竹书架,书架搬到家,她欢喜得像过大年一样。几年后,书架满了,父亲给她买了一个书橱。在三毛眼中,书橱是第一珍品。

  台湾出版界,渐渐地兴旺。三毛看到了“文星”出版的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从这些书中,她获得了与《古文观止》和唐宋诗词不同的东西,新鲜得很。

  更多的中外名著插上了她的书架。光是《莎士比亚全集》,三毛就有三套:一套朱生豪译的,一套梁实秋译的,还有一套英文版的。

  台湾盛行英文翻版书的时候,三毛读到了一些哲学书。关于亚里斯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伏尔泰……使她受益匪浅。

  竹书架和书橱,奠定了三毛成为一名作家厚实的基础。

  三

  休学的那段日子,正是三毛求知欲特别旺盛、思想特别活跃、接受力特别强的时期。

  这个心灵苦痛的少女,最苦苦求索的、是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看了电影《珍妮的画像》,她为那首咏叹生命的主题曲感动不已。读泰戈尔的诗,她掠过新月与飞鸟,却铭记住这样的句子:

  生命有如渡过一重大海,

  我们相遇在同一的狭船里。

  死时,

  我们同登彼岸,

  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取前程。

  最使她刻骨铭心的,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河童》。

  《河童》,是芥川的著名神话小说之一。三毛早期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这部小说。在短篇小说《月河》里,女主人公林珊,由于读《河童》着了迷,竟推掉了一个宝贵的约会。在散文《雨季不再来》里,主人公对《河童》特别喜爱,以致同学们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卡帕。卡帕是《河童》里的小主人公。

  芥川笔下的卡帕,是“蛙人国”里的小人儿。青绿色身子,脚下有蹼。

  蛙人国里的人,都是这种长相。蛙人国里有一条规矩,母亲生孩子之前,要问一问孩子愿意不愿意出来,小说写道,有一个婴儿在娘肚子里,问他愿意出生吗?婴儿回答:“我不想出生!”果然就没有生下来。

  蛙人国中的一切,都是现实社会的大反叛。诗人托克说:家庭制度是愚蠢的白痴造出来的。蛙人国里求偶,总是雌蛙玩了命地追逐雄蛙。蛙人国书里的知识,全是“驴子的精髓”,而哲学家的箴言,不过是“阿呆的话”而已。最惊心的,是国中信奉的宗教——生活教。庙里供奉的偶像,都是一些人类著名的自杀人物:尼采、凡高、瓦格纳……等等。

  这篇对现世讽刺挖苦和充满反抗意味的小说,十分投合三毛敌视社会的心理。小说中婴儿“我不愿出生!”的回答,正是三毛在自闭绝望里的呐喊。

  生活教对自杀的崇拜和歌颂,为三毛自卑自怜自怨自弃以及自杀,张起了一面旗帜。

  作者芥川龙之介本人,自小对学校就没有好感。他说,老师是“有处罚学生权力的暴君”。1927年芥川服毒自杀,成为日本文坛的一颗慧星。自小迷恋《河童》的三毛,她对学校的反感,和消极的生命观,与芥川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