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
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 |
|
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 總集類四 乾坤清氣集十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偶桓編。桓字武孟,號海翁,因眇一目,又自號瞎牛,太倉人。洪武中官荆門州吏目。是集錄元一代之詩,分體編次。其中如汪元量、瀛國公、元好問等,上該金、宋之末;張以寧、危素等,亦下涉明初。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明初詩人操選政者,賴良直卿1、許中麗仲孚、劉仔肩汝弼、沈巽士偁、王偁孟敭,皆有所蔽。惟瞎牛《乾坤清氣》一編,能别開生面。惜余所鈔闕七言近體絕句,未得全書,恒以為憾。”此本稱鈔自孫氏蒼雪齋,所闕與彝尊本同。又以厲氏樊榭山房本、郁氏東嘯軒本參校,頗為精善。雖卷帙無多,而去取極為不苟。又編在明初,多見舊刻。如七言古詩中,陳旅《泰定元年八月》一首,張翥《周昉按樂圖》一首,鄭元祐《送林彥清》一首、《將還淮揚》一首;古樂府中,揭傒斯《馬上郎》、《車中女》二首,陳泰《漢使謠》一首,薩都拉(原作薩都剌,今改正)《秋夜長》一首、張憲《飛來狐》一首;五言律詩中,如馬祖常《寄邵允文》一首,《南征》一首,張翥《禖臺》一首,《遊石頭城清涼寺》一首,楊基《夏夜有懷》第二首,今本集皆佚不載,惟賴此集以存。又五言律詩中,趙孟頫《次袁學士上都集韻》一首,《松雪集》不載,而譚氏所刻《趙子昂詩集》有之,當亦從此本摭入也。他如《題金淵集》詩,《山村集》、《竹素山房集》皆作吾衍,此本作屠彝;《烏夜啼》、《將進酒》、《趙孝子歌》三首,《玉山草堂雅集》作柯九思,此作雅琥,皆足以考異。其餘字句互異諸集者,不一而足。甚如倪瓚《春日云林齋居》詩凡六韻六十字,而與本集相同者僅十七字。桓受知倪瓚最深,是必其手授定本,為編《云林集》者所未見矣。至於甘立《烏夜啼》一首,既見八卷古樂府,又載入一卷中,作《晚出西掖》第二首,編次亦未免小疏。李孝光《題楊鐵崖琴書安樂窩》詩“豔妻歡娛,自令身枯”二句,誤析“令”字為“人之”二字,傳寫亦未免有舛。然元詩選本,究當以此編為善也。 【彙訂】 1.“賴良直卿”,殿本作“賴直良卿”,誤,參《靜志居詩話》卷六“偶桓”條。《總目》卷一八八著錄《大雅集》八卷,“元賴良編,良字善卿。” 元音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洪武甲子烏斯道序,稱寧波孫原理彙輯。又有曾用臧序,稱為定海丞張中達所刻。末題“辛巳九月下澣”,而空其年號兩字。考辛巳為建文三年,殆以靖難革除,剷削其板,蓋猶明初本也。所錄自劉因至龍云從,凡一百七十六人。每人之下略註字號爵里,大抵詳於元末,而略於元初。末附無名氏詩十一首,又陳益稷詩一首,程文海詩四首,滕賓詩一首,虞集詩五首,别題曰“補遺”,均為原目所不載。其中無名氏諸篇,尤為淺俗,與全書體例稍異。或中達刻板之時,以意增入歟?顧嗣立《元百家詩選》凡例嘗議宋公傳《元詩體要》、蔣易《元風雅》及原理是書,所收均為不廣。然是書於去取之閒,頗具持擇。雖未能盡汰當時穠縟之習,而大致崇尚風格,已有除煩滌濫之功矣。 雅頌正音五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劉仔肩編。仔肩字汝弼,鄱陽人。洪武初,因薦應召至京,集同時之詩為此書。上自公卿,下至衲子,凡五十餘人。而仔肩所作亦附焉,用劉向、王逸、徐陵、芮挺章例也。有宋濂、張孟兼前後二序,皆作於洪武三年。所選之詩,每人寥寥數首1。蓋是時諸人之集皆未成編,隨得隨錄,故未能賅備。然明初諸家,今無專集行世者,頗藉以略存梗概。其時武功初定,文治方興,仔肩擬之《雅》、《頌》,固未免溢美。要其舂容諧婉,雍雍乎開國之音,存之亦足以見明初之風氣也。此本猶洪武時舊刻,歲久刓敝,頗有模糊佚脱之處。無别本可校,今悉姑仍其舊焉。 【彙訂】 1.“寥寥”,殿本作“僅”。 唐詩品彙九十卷拾遺十卷(編修鄭際唐家藏本) 明高棅編。棅有《嘯臺集》,已著錄。宋之末年,江西一派與四靈一派,併合而為江湖派。猥雜細碎,如出一轍1,詩以大弊。元人欲以新豔奇麗矯之。迨其末流,飛卿、長吉一派,與盧仝、馬異、劉叉一派,併合而為纖體,妖冶俶詭,如出一轍,詩又大弊。百餘年中,能自拔於風氣外者,落落數十人耳。明初閩人林鴻始以規仿盛唐立論,而棅實左右之,是集其職志也。所錄凡六百二十家,得詩五千七百六十九首2。分體編次,為五言古詩二十四卷;七言古詩十三卷,長短句附焉;五言絕句八卷,六言附焉;七言絕句十卷;五言律詩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詩九卷,排律附焉。始於洪武甲子,成於癸酉。至戊寅,又搜補作者六十一人,詩九百五十四首,為《拾遺》十卷附於後。考《玉臺新詠》有古絕句四首,棅以絕句居律詩前,蓋有所考。至排律之名,古所未有。楊仲宏撰《唐音》,始别為一目3。棅祖其説,遂至今沿用。二馮批點《才調集》,以堆砌板滯,雜亂無章之病歸咎於“排”之一字,詆棅為作俑。然詩家不善隸事,即二韻、四韻,未嘗不堆砌板滯,雜亂無章。是亦不必盡以“排”字為誤矣。諸體之中,各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餘響、旁流九格。其凡例謂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為大家,為名家,為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為餘響,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閒有一二成家,特立自異者4,則不以世次拘之。如以陳子昂與李白列在正宗5,劉長卿、錢起、韋應物、柳宗元與高適、岑參同在名家是也。其分初、盛、中、晚,蓋宋嚴羽已有是説。二馮嘗以劉長卿亦盛亦中之類,力攻其謬。然限斷之例,亦論大概耳。寒温相代,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謂四時無别哉?《明史·文苑傳》謂終明之世,館閣以此書為宗。厥後李夢陽、何景明等摹擬盛唐,名為崛起,其胚胎實兆於此。平心而論,唐音之流為膚廓者,此書實啟其弊;唐音之不絕於後世者,亦此書實衍其傳6。功過並存,不能互掩。後來過毁過譽,皆門户之見,非公論也。至於章懷太子《黄臺瓜詞》、沈佺期《古意》之類,或點竄舊文;康寶月、劉令嫻之類,或泛收六代;杜常、胡宿之類,或誤采宋人。小小瑕疵,尤所未免。卷帙既富,核檢為難,第觀其大體可矣。 【彙訂】 1.江湖詩派雖受四靈詩派影響,但並非也只是專精五言,而是古體、近體都寫。(胡念貽:《略論宋詩的發展》) 2.實際收詩五千八百四十首。(申東城:《唐詩品彙研究》) 3.仲宏乃楊載之字,其傳志並無著《唐音》之記載。編《唐音》者乃楊士弘,見《總目》卷一八八《唐音》條與卷一九三《情採編》條。(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4.“自異”,殿本作“與時異”。 5.“以”,殿本無。 6.《唐詩品彙》至嘉靖以後才有顯明影響,而明前期最通行且最受重視的唐詩選本是《唐音》。(陳國球:《唐詩選本與明代復古詩論》) 廣州四先生詩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乃明初廣州黄哲、李德、王佐、趙介四人詩也。哲字庸之,用薦拜翰林待制,侍懿文太子讀書,出知東阿縣,陞東平通判,歸,尋坐法死。有《雪篷集》1。德字仲修,洪武中,用薦授雒陽長史,官至義寧縣知縣,有《易菴集》。佐字彥舉,本河東人,元末侍父官南雄,遂占南海籍。洪武初,徵至京師,授給事中。有《聽雨軒》、《瀛洲》二集。没後稾多遺逸,僅存詩一卷,郡人彭森刻於建安。介字伯貞,明初閉户讀書,不求仕進,屢薦皆辭免。坐累,逮赴京師,卒於南昌舟中。後以子純官監察御史,贈如其官。有《臨清集》。四人初與同郡孫蕡號“南園五先生”,後惟蕡集流傳,四人著作已多散佚。此乃後人重輯之本。以蕡集别行,故惟稱“四先生”焉。雖網羅放失,篇帙無多。然如哲之五言古體,祖述齊、梁;德之七言長篇,胎息温、李,俱可自名一家。惟佐氣骨稍卑,未能驂駕。而介詩所存太少,不足以見所長耳。然粵東詩派,數人實開其先。其提唱風雅之功,有未可没者。故存之以著其概,俾與《西菴集》並傳焉。 【彙訂】 1.“《雪篷集》”,殿本作“《雪蓬集》”,誤,清雍正《廣東通志》卷四七《人物志·文苑》有黄哲小傳,云:“哲始北上,時倚篷聽雪。常自詫曰:‘天下奇音妙韻出自然者,莫是過也。’歸構一軒,名聽雪篷。學者遂稱為雪篷先生。” 三華集十八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無錫錢子正及弟子義、姪仲益合刻詩也。子正《綠苔軒集》六卷,前有王達序。子義《種菊菴集》四卷,前有洪武八年自序。仲益《錦樹集》八卷,前有魏驥序。三集初各自為書,正統中,仲益族子公善等始合而刻之。其曰“三華”者,蓋以三者皆錢氏英華也。按子正詩,朱彝尊《明詩綜》不載,但附見其名於子義之下。然二人出處始末,均無可考。獨仲益以元末進士知華亭縣,後為翰林修撰,見於魏驥序中。而《明詩綜》載仲益永樂初以翰林編修轉周王府長史,與驥序互有異同。又稱仲益“詩格爽朗,惜遺集罕傳。予從秦對巖前輩購得,亟錄八首,猶未盡其蘊”云云。然則彝尊僅見仲益遺集,未見斯本也。則亦罕覯之笈矣。 閩中十子詩三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袁表、馬熒同編1。表字景從,熒字用昭,皆福州人。“閩中十子”者,一曰福清林鴻,有《膳部集》;一曰長樂陳亮,有《儲玉齋集》;一曰長樂高廷禮,有《木天清氣集》、《嘯臺集》;一曰閩縣王恭,有《白云樵唱》、《鳳臺清嘯》、《草澤狂歌》諸集;一曰閩縣唐泰,詩軼不傳,散見《善鳴集》中;一曰閩縣鄭定,有《澹齋集》;一曰永福王偁,有《虚舟集》;一曰閩縣王褒,有《養靜集》;一曰閩縣周元,有《宜秋集》;一曰侯官黄元,其集名不傳。皆明初人。萬曆丙子,表等即高以陳家所藏諸人之詩,選為是集。考閩中詩派,多以十子為宗,厥後輾轉流傳,漸成窠臼。其初已有唐摹晉帖之評,其後遂至有詩必律,有律必七言。而晉安一派,乃至為世所詬厲,論閩中詩者嘗深病之。要其濫觴之始,不至是也。十人遺集已不盡傳,傳者亦不盡可錄。此編採擷菁華,存其梗概,猶可以見一時之風氣,固宜存以備一格焉。 【彙訂】 1.“馬熒”,殿本作“馬燮”,下同,誤,參明萬曆刻本及文淵閣《四庫》本此書題名。 元詩體要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宋緒編。緒字公傳,以字行,餘姚人。成祖時預修《永樂大典》時,同邑被徵者五人。及書成,宋孟嶽、趙膚迪、朱德茂、張廷皆授官,緒獨辭歸。是集錄元一代之詩。曹安《讕言長語》稱其分體三十有八。此本凡為體三十有六,曰四言、曰騷、曰選、曰樂府、曰柏梁、曰五言、曰七言、曰長短句、曰雜古、曰言、曰詞、曰歌、曰行、曰操、曰曲、曰吟、曰嘆、曰怨、曰引、曰謠、曰詠、曰篇、曰禽言、曰香奩、曰陰何、曰聯句、曰集句、曰無題、曰詠物、曰五言律、曰七言律、曰五言長律、曰五言絕、曰六言絕、曰七言絕、曰拗體。較安所列少七言長律體、側體二種,未喻其故1。各體之前皆有小序,仿方回《瀛奎律髓》之例。其中或以體分,或以題分,體例頗不畫一。其以體分者,選體别於五言古,吟、嘆、怨、引之類别於樂府,長短句别於雜古體,未免治絲而棼。其以題分者,香奩、無題、詠物既各為類,則行役、邊塞、贈答諸門將不勝載,更不免於挂漏。又第八卷楊維楨《出浴》絕句,實唐韓偓七言律詩後四句,亦閒有疏舛。然去取頗有鑒裁。鄧林序稱緒深於詩,故選詩如此之精,非溢詞也。傳本頗稀。此本為秀水曹溶家所藏,目錄卷六以下闕,書中亦閒有闕頁,惜無别本可校矣。 【彙訂】 1.明宣德刻本此書凡為體三十有八。《四庫》本卷十三錄有七言長律體詩五首。(劉思生:《元詩體要提要》;陳彝秋:《四庫本<元詩體要>辨證與補佚》) 滄海遺珠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1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正統元年楊士奇序,稱都督沐公所選。又稱其字曰景顒2,黔寧王之仲子,佐兄黔國公為朝廷鎮撫西南一方。考《明史》,黔寧王沐英之子晟為黔國公,鎮云南,昂為右都督,領云南都司。則此集當為昂所編。惟昂字景高,不字景顒。疑其初字景高,至洪熙元年後避仁宗之諱,改“高”為“顒”,史未及詳3。其以第三子為仲子,則疑誤以黔國公為長也。所錄凡朱經、方行、朱綝、曾烜、周昉、韓宜可、王景彰、樓璉、王汝玉、逯昶、平顯、胡粹中、楊宗彝、劉叔讓、楊子善、張洪、范宗暉、施敬、僧天祥、機先、大用二十人之作4,共三百餘首,皆明初流寓遷謫於云南者。每人姓名之下,各註其字號里居。以其為劉仔肩、王偁諸家詩選所不及,故名曰“遺珠”。二十人皆無專集。此編去取頗精審,所錄多斐然可觀。自古以來,武人能詩者代代有之。以武人司選錄,而其書不媿善本者,惟此一集而已。是固不可不傳也。 【彙訂】 1.底本此條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元詩體要十四卷”條之前。 2.“景顒”,底本作“景容”,下同,乃避嘉慶諱,據殿本改。 3.胡濙撰《定邊伯沐公神道碑》、正德《云南志》卷十九、萬曆《云南通志》卷九《沐昂傳》均謂沐昂字景顒。(方國瑜:《云南史料目錄概説》) 4.《總目》所列為二十一人,文淵閣《四庫》本所錄正為二十一人。(穆藥:《高名千古博南山“楊慎與楊門六子”(紀念楊慎誕辰五百周年)》) 中州名賢文表三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劉昌編。昌字欽謨,吳縣人。正統乙丑進士,歷官河南提學副使,遷廣東參政。是編即其官河南時所搜輯。凡許衡六卷,姚燧八卷,馬祖常五卷,許有壬三卷,王惲六卷,富珠哩翀原作孛朮魯翀,今改正。二卷。又略依本集之體,各以碑志銘傳等篇附錄於後。考許衡《魯齋遺書》、馬祖常《石田集》、許有壬《至正集》、王惲《秋澗集》雖尚存傳本1,而惟《魯齋遺書》有刊板,餘皆輾轉傳鈔,舛譌滋甚2。賴此編擷其英華,得以互勘。至姚燧本集五十卷,富珠哩翀本集六十餘卷,見於諸家著錄者,已久佚不傳,獨賴此僅存。其表章之功,亦不可泯矣。每集末有昌所作跋語數則,亦頗見考訂。王士禎《香祖筆記》載其《勸宋牧仲重刻文表》,且云:“欽謨諸跋當悉刻之,以存其舊。”此本實康熙丙戌宋犖授錢塘汪立名所刊,其附入原跋,蓋本士禎之意也。昌自序又謂此其内集,尚有外集、正集、雜集若干卷。今俱未見,殆久而散佚歟? 【彙訂】 1.“存”,殿本作“有”。 2.《石田集》有元至元五年揚州路儒學刻本(殘)、明弘治六年熊翀刻本存世。《秋澗集》有元至治元年二年嘉興路儒學刻明修本(殘)及明弘治十一年馬龍、金舜臣刻本存世。(杜澤遜:《四庫提要總集類辨正》) 明文衡九十八卷(兩江總督採進本)1 明程敏政編。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是編首代言,為詞臣奉敕撰擬之文,次賦,次騷,次樂府,次琴操,次表牋,次奏議,次論,次説,次解,次辨,次原,次箴,次銘,次頌,次贊,次七,次策問,次問對,次書,次記,次序,次題跋,次雜著,次傳,次行狀,次碑,次神道碑,次墓碣,次墓誌,次墓表,次哀誄,次祭文,次字説,為類凡三十有八。悉從《玉臺新詠》之例,題作者姓名,惟方孝孺則書字。蓋是時靖難文禁稍弛,而尚未全解,故存其文而隱其名也。内琴操闕一首,表闕四首,奏議闕十首,辨闕一首,頌闕一首,贊闕二首,記闕十一首,序闕十五首,題跋闕四首,雜著闕一首,傳闕一首,神道碑闕十一首,墓碣闕四首,墓誌闕八首,墓表闕二首,祭文闕二首,皆有錄無書,各註“闕”字於目中,未喻其故。所錄如吳訥《〈文章辨體〉序》、《題劉定之雜志》之類,皆非文體。而袁忠徹《瀛國公事實》之類,事既誣妄,文尤鄙俚,皆不免蕪雜之譏。朱右《攖寧生傳》雜述醫案,至以一篇占一卷,亦乖體例。然所錄皆洪武以後、成化以前之文。在北地、信陽之前,文格未變,無七子末流摹擬詰屈之偽體。稽明初之文者,固當以是編為正軌矣。 【彙訂】 1.文淵、文瀾閣本均作一百卷。(何槐昌:《<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校正選輯四》) 新安文獻志一百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1。是書於南北朝以後文章事迹,凡有關於新安者,悉採錄之。六十卷以前為甲集,皆其鄉先達詩文,略依真德秀《文章正宗》之例,分類輯錄。其六十一卷以後,則皆先達行實,不必盡出郡人所論撰。分神跡、道原、忠孝、儒碩、勳賢、風節、才望、吏治、遺逸、世德、寓公、文苑、材武、烈女、方技十五目。其中有應行考訂者,敏政復閒以己意,參核而附註之。徵引繁博,條理淹貫。凡徽州一郡之典故,彙萃極為賅備。遺文軼事,咸得藉以考見大凡。故自明以來,推為鉅製。其中小小踳駁者,如凡例稱朱子詩文錄其涉於新安者,而《通判泰州江君墓銘》竟爾見遺;又朱子所作其父松《行狀》,松所作其父森《行狀》,既已並收,而《松韋齋集》中有錄曾祖父詩《後序》一篇,又復不錄,皆不免於脱略。然司馬光《資治通鑑》已稱牴牾不能自保。是書卷帙繁重,不能以稍有挂漏,遂掩其搜輯之功也。 【彙訂】 1.“撰”,殿本作“編”。 海岱會集十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石存禮、藍田、馮裕、劉澄甫、陳經、黄卿、劉淵甫、楊應奎八人唱和之詩也。存禮字敬夫,號來山,益都人。宏治庚戌進士,官至知府。田有《北泉集》,已著錄。裕字伯順,號閭山,臨朐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按察司副使。澄甫字子靜,號山泉,壽光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布政司參議。經字伯常,號東渚,益都人。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卿字時庸,號海亭,益都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布政司參政。淵甫字子深,號范泉,澄甫之弟,正德戊午舉人1。應奎字文煥,號澠谷,益都人,官至知府。嘉靖乙未、丙申閒,經以禮部侍郎丁憂里居,田除名閒住,淵甫未仕,存禮等五人並致仕。乃結詩社於北郭禪林,後編輯所作成帙,冠以社約、同社姓氏及長至日、五月五日、九月九日、上巳日、七月七日會集序五篇。其詩凡古樂府二卷,五言古詩二卷,七言古詩二卷2,五言律詩三卷3,五言排律一卷,七言律詩一卷,五言絕句一卷,七言絕句一卷,計詩七百四十九首。其編輯名氏原本未載。惟卷首萬曆己亥魏允貞序稱:“友人馮用韞以《海岱會集》自遠寄至”。據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蓋馮裕曾孫琦所選也。八人皆不以詩名,而其詩皆清雅可觀,無三楊臺閣之習,亦無七子摹擬之弊。故王士禎稱其“各體皆入格,非苟作者”。觀其社約中有“不許將會内詩詞傳播,違者有罰”一條,蓋山閒林下,自適性情,不復以文壇名譽為事,故不隨風氣為轉移。而八人皆閒散之身,自吟詠外,别無餘事。故互相推敲,自少疵纇。其斐然可誦,良亦有由矣。 【彙訂】 1.正德無戊午。文淵閣原本提要作正德庚午。雍正《山東通志》卷一五之二《選舉志》正德庚午(五年)舉人欄正有壽光人劉淵甫。(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二卷”乃“一卷”之誤,此集卷五為七言古詩。 3.“卷”,殿本作“首”,誤,此集卷六至八為五言律詩。 經義模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王廷表序,稱:“嘉靖丁未,訪楊升菴於滇,得《經義模範》一帙,乃同年朱良矩所刻”云云。考廷表為正德甲戌進士。是科《題名碑》有朱良、朱敬、朱裳、朱節、朱昭、朱方六人,未詳孰是。以字義求之,殆朱方為近乎?方,浙江永康人,其仕履亦未詳。所錄凡宋張才叔、姚孝寧、吳師孟、張孝四人經義,共十六篇。其弁首即才叔《自靖人自獻於先王》一篇,吕祖謙錄入《文鑑》者也。時文之變,千態萬狀,愈遠而愈失其宗,亦愈工而愈遠於道。今觀其初體,明白切實乃如此。考吳伯宗《榮進集》亦載其洪武辛亥會試中式之文。是為明之首科,其所作亦與此不相遠。知立法之初,惟以明理為主,不以修詞相尚矣。康熙中,編修俞長城嘗輯北宋至國初經義為《一百二十名家稾》。然所錄如王安石、蘇轍諸人之作,皆不言出自何書,世或疑焉。此集雖篇帙寥寥,然猶可見經義之本始。錄而存之,亦足為黜浮式靡之助。惟《劉安節集》載有經義十七篇,亦北宋程試之作。此集未載1,或偶未見歟? 【彙訂】 1.“未”,殿本作“不”。 文編六十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唐順之編。順之有《左編》,已著錄1。是集取由周迄宋之文,分體排纂。陳元素序稱以真德秀《文章正宗》為稾本2。然德秀書主於論理,而此書主於論文,宗旨迥異,元素説似未確也。其中如以《莊》、《韓》、《孫子》諸篇入之“論”中,為强立名目。又不錄《史記》、《漢書》列傳,而獨取《後漢書·黄憲傳》冠諸“傳”之上,進退亦多失據。蓋彙收太廣,義例太多,踳駁往往不免。然順之深於古文,能心知其得失,凡所别擇,具有精意。觀其自序云:“不能無文,即不能無法。是編者文之工匠,而法之至也。”其平日又嘗謂:“漢以前之文,未嘗無法而未嘗有法,法寓於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密而不可窺;唐與宋之文,不能無法而能毫釐不失乎法,以有法為法,故其為法也嚴而不可犯。”其言皆妙解文理。故是編所錄,雖皆習誦之文,而標舉脈絡,批導窾會,使後人得以窺見開闔順逆、經緯錯綜之妙,而神明變化,以蘄至於古。學秦、漢者,當於唐、宋求門徑;學唐、宋者,固當以此編為門徑矣。自正、嘉之後,北地、信陽聲價奔走一世,太倉、歷下流派彌長。而日久論定,言古文者終以順之及歸有光、王慎中三家為歸。豈非以學七子者,畫虎不成反類狗;學三家者,刻鵠不成尚類鶩耶?閻若璩《潛邱劄記》有《與戴唐器書》,述宋實穎之言曰:“荆川才大如海,評書有詳有略。惟《文編》出陳元素者非其原本”,又稱:“兩本舍下俱有,他日呈寄自知之”云云。今世所行惟此一本,其為原本、陳本,不復可考3。要其大旨,固皆出於順之也。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 2.“以真德秀《文章正宗》為稾本”之説,乃陳元素引李愚公語,非陳氏本人之説。(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3.此書嘉靖閒刻原本今存,門人姜寶編次。(夏定域:《四庫全書提要補正》) 古詩紀一百五十六卷(内府藏本) 明馮惟訥撰。惟訥字汝言,臨朐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加光祿寺卿致仕。事迹附見《明史·馮琦傳》。其書前集十卷,皆古逸詩。正集一百三十卷,則漢、魏以下,陳、隋以前之詩。外集四卷,附錄仙鬼之詩。别集十二卷,則前人論詩之語也。時代綿長,採摭繁富。其中真偽錯雜以及牴牾舛漏,所不能無。故馮舒作《詩紀匡謬》,以糾其失。然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韻之作,無不兼收。溯詩家之淵源者,不能外是書而别求。固亦采珠之滄海,伐木之鄧林也。厥後臧懋循《古詩所》、張之象《古詩類苑》、梅鼎祚《八代詩乘》相繼而出1,總以是書為藍本。然懋循書雖稱補此書之闕,而捃拾繁猥,珠礫混淆,又割裂分體,不以時代為次,使閱者茫不得正變之源流。之象書又以題編次,竟作類書。鼎祚書僅漢、魏全錄,晉、宋以下皆從删節,已非完備之觀2。而漢、魏詩中,如所增蘇武妻詩之類,又深為藝林之笑噱。故至今惟惟訥此編為詩家圭臬。初,太原甄敬為刊版於陝西,一依惟訥原次,而剞劂甚拙,復閒有舛譌。此本為吳琯等重刊,雖去其前集、正集、外集、别集之名,合併為一百五十六卷。而次第悉如其舊,校讎亦較甄本為詳。故今從吳本錄之。惟訥别有《風雅廣逸》十卷,核其所載,即此編之前集。蓋初輯古逸諸篇,先刊别行,後乃續成漢、魏以下,併為一編3,實非有二4。今特别存其目,而其書則不復錄焉5。 【彙訂】 1.《古詩類苑》實為《古詩紀》採輯用書之一。(冉旭:《<唐音統籤>研究》) 2.梅鼎祚編撰《六朝詩乘》的初衷並不是為讀者提供詳盡的文獻資料。他把此書命名為“詩乘”,“乘”為史傳别稱。史之所貴,原本就不在於巨細靡遺,而是要有所裁斷。(楊焄:《明人編選漢魏六朝詩歌總集研究》) 3.“編”,殿本作“篇”。 4.據張四維《詩紀序》,馮氏編撰《詩紀》“始事於甲辰之冬,集成於丁巳之夏”,即從嘉靖二十三年甲辰開始,直至嘉靖三十六年丁巳結束。又嘉靖三十年刊本《風雅廣逸》卷首載有馮氏本人撰於嘉靖二十七年戊申的自序,云:“馮子既撰次《八代詩紀》,復採上古逸聲,别為一編。”可見自嘉靖二十三年至嘉靖二十七年之前,馮惟訥已經編竣漢魏六朝部分,只是並未立即刊刻。嘉靖二十七年時他又再編定《風雅廣逸》,並於嘉靖三十年由喬承慈主持刊行。以後直至嘉靖三十六年,馮惟訥又在兩者的基礎上合編而成《古詩紀》,但亦未刊行。直至嘉靖三十八年,其中的《漢魏詩紀》被單獨抽出,先行附梓。至於整部《古詩紀》的刊行,要到嘉靖三十九年。則非《風雅廣逸》輯錄在前,漢魏以下部分輯錄在後。其實只是在刊刻時閒上,先秦部分最先問世,漢魏部分次之。(楊焄:《明人編選漢魏六朝詩歌總集研究》) 5.存目未載《風雅廣逸》。(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詩紀匡謬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馮舒撰。舒字巳蒼,號默菴,又號癸巳老人,常熟人。舒因李攀龍《詩删》,鍾惺、譚元春《詩歸》所載古詩,輾轉沿譌,而其源總出於馮惟訥之《古詩紀》,因作是書以糾之。凡一百一十二條。其中如《於忽操》三章為宋王令詩,“兩頭纖纖青玉玦”一章為王建詩,《休洗紅》二章為楊慎詩,一一辨之。而楊慎《石鼓文》偽本全載卷中,乃置不一詰。又蘇伯玉妻《盤中詩》,《詩紀》作漢人,固謬。宋本《玉臺新詠》列於傅休奕詩後,不别題蘇伯玉妻,乃嘉定閒陳玉父刻本偶佚其名。觀《滄浪詩話》稱蘇伯玉妻有此體,見《玉臺集》。則嚴羽所見之本,實題伯玉妻名。又桑世昌《回文類聚》載《盤中詩》,亦題蘇伯玉妻。則惟訥所題姓名,不為無據。舒之所駁,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至《禹玉牒詞》實載《後漢書·郡國志》註中,惟訥不言所出,但於題下留未刻之版一行,竟未及補。舒校正“斜柯”諸字之譌,而不及此條,亦為闕漏。然他所抉摘,多中其失,考證精核實出惟訥之上。原原本本,證佐確然,固於讀古詩者大有所裨,不得議為吹求。雖謂之羽翼《詩紀》可矣。 全蜀藝文志六十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周復俊編。復俊有《東吳名賢記》,已著錄。初,宋慶元中,四川安撫使袁説友屬知云安縣程遇孫等八人裒《成都文類》五十卷,中閒尚有所未備。嘉靖中,復俊官四川按察司副使,復博採漢、魏以降詩文之有關於蜀者彙為此書,包括網羅,極為賅洽1。所載如宋羅泌《姓氏譜》、元費著《古器譜》諸書,多不傳於今。又如李商隱《重陽亭銘》,為《文苑英華》所不錄,其本集亦失載,徐炯、徐樹穀牋註義山文集,即據此書以補入。如斯之類,皆足以資考核。諸篇之後,復俊閒附案語。如漢初平五年《周公禮殿記》載洪适《隸釋》,並載史子堅《隸格》,詳略異同,彼此互見,亦頗有所辨證。其中若曹丕《告益州文》與魏人《檄蜀文》,偽詞虚煽,顛倒是非,於理可以不錄。然此《志》搜羅故實,例主全收,非同編錄總集,有所去取。善惡並載,亦未足為復俊病。惟篇末不著駁正之詞,以申公義,是則義例之疏耳。 【彙訂】 1.此書清嘉慶丙辰、光緒乙巳本皆以為楊慎所編,並載楊慎自序。《千頃堂書目》卷七著錄作楊慎編。(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古今詩删三十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李攀龍編。攀龍有《詩學事類》,已著錄。是編為所錄歷代之詩。每代各自分體,始於古逸,次以漢、魏、南北朝,次以唐,唐以後繼以明,多錄同時諸人之作,而不及宋、元。蓋自李夢陽倡不讀唐以後書之説,前、後七子,率以此論相尚。攀龍是選,猶是志也。江淹作《雜擬詩》,上自漢京,下至齊代1,古今咸列,正變不遺。其序有曰:“蛾眉詎同貌而俱動於魄,芳草寧共氣而皆悦於魂”,又曰:“世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豈所謂通方廣恕,好遠兼愛?”然則文章派别,不主一途,但可以工拙為程,未容以時代為限。宋詩導黄、陳之派,多生硬杈椏;元詩沿温、李之波,多綺靡婉弱。論其流弊,誠亦多端。然鉅製鴻篇,亦不勝數,何容删除兩代,等之自鄶無譏。王士禎《論詩絕句》有曰:“鐵崖樂府氣淋漓,淵穎歌行格儘奇。耳食紛紛説開寶,幾人眼見宋元詩?”其殆為夢陽輩發歟?且以此選所錄而論,唐末之韋莊、李建勳,距宋初閱歲無多;明初之劉基、梁寅,在元末吟篇不少。何以數年之内,今古頓殊,一人之身,薰蕕互異?此真門户之見,入主出奴,不緣真有限斷。厥後摹擬剽竊,流弊萬端,遂與公安、竟陵同受後人之詬厲。豈非高談盛氣有以激之,遂至出爾反爾乎?然明季論詩之黨判於七子,七子論詩之旨,不外此編。錄而存之,亦足以見風會變遷之故,是非蜂起之由,未可廢也。流俗所行,别有攀龍《唐詩選》。攀龍實無是書,乃明末坊賈割取《詩删》中唐詩,加以評註,别立斯名。以其流傳既久,今亦别存其目,而不錄其書焉。 【彙訂】 1.“齊代”,底本作“齊、梁”,據殿本改。江淹《雜體詩》三十首,末一首《休上人怨别》乃擬齊代湯惠休《怨詩行》。 唐宋元名表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1 明胡松編。松有《滁州志》,已著錄。《明史》松本傳稱松“幼嗜學,嘗輯古名臣章奏”,今未見其本。是編乃松督學山西時,選為士子程式之書。雖所錄皆各集所有,無奇祕未睹之篇,而去取極為不苟。前有自序曰:“是學也,昉於漢、魏六朝,盛於隋、唐而極於宋,其體不能盡同。然其意同於宣上德而達下情,明己志而述物則。其後相沿日下,競趨新巧,爭尚衍博,往往貪用事而晦其意,務屬詞而滅其質。蓋四六之本意失之遠矣。”其言頗為明切。自明代二場用表,而表遂變為時文,久而偽體雜出,或參以長聯。如王世貞所作一聯,多至十餘句,如《四書》文之二小比。或參以五、七言詩句,以為源出徐、庾及王、駱,不知徐、庾、王、駱用之於賦。賦為古詩之流,其體相近,若以詩入文,豈復成格?至於全用成句,每生硬而杈椏;閒雜俗語,多鄙俚而率易。冠冕堂皇之調,剽襲者陳膚;餖飣割裂之詞,小才者纖巧,其弊尤不勝言。松選此編,挽頹波而歸之雅,亦可謂有功於駢體者矣。 【彙訂】 1.文淵閣庫書分上、下二卷,上卷又分二卷,下卷又分三卷。(沈治宏:《<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著錄圖書失誤原因析》) 文氏五家詩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長洲文氏三世五人之詩也1。文洪字功大,成化乙酉舉人,官淶水教諭,著《括囊稾詩》一卷,文一卷。其孫徵明,著《甫田集》詩四卷。徵明長子彭,字壽承,官南京國子監博士,著《博士詩》二卷。次子嘉,字休承,官和州學正,著《和州詩》一卷。彭之子肇祉,字基聖,官上林苑錄事,亦著詩五卷。中惟徵明名最盛,其家學之淵源,則自洪始2。如《靜志居詩話》所稱“野猿窺落果,林蝶戀殘花”、“自得翻書趣,渾忘對客言”諸句,饒有恬澹之致。徵明詩格不高,而意境自能拔俗。至彭、嘉、肇祉,亦能於耳擩目染之餘,力承先緒。所謂“謝家子弟,雖復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種風氣”也。徵明《甫田集》,已著錄。然卷帙相連,無容割裂。且除此一集,與“五家”之目亦不合。尤無容改其舊名,以“五”為“四”。故仍並錄之,而附著其互見之故焉。 【彙訂】 1.“三世五人”應作“四世五人”,文淵閣本書前提要不誤。(馬劉鳳:《“四庫”訂誤十五則》) 2.殿本“始”下有“之”字。 宋藝圃集二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李蓘編。蓘有《黄谷瑣談》,已著錄。是集選錄宋人之詩,殫力搜羅,凡十三載,至隆慶丁卯而後成,所列凡二百三十有六人。而核其名氏,實二百三十有七人,蓋編目時誤數一人。末卷附釋衲三十三人,宫閨六人,靈怪三則,妓流五人,不知名四人,通上當為二百八十八人。而註曰共二百八十四人,則除不知姓名四人不數耳。王士禎《香祖筆記》稱所選凡二百八十人,亦誤數也。書中編次後先,最為顛倒。如以蘇軾、蘇轍列張詠、余靖、范仲淹、司馬光前;陳與義、吕本中1、曾幾列蔡襄、歐陽修、黄庭堅、陳師道前;秦觀列趙抃、蘇頌前;楊萬里列楊蟠、米芾、王令、唐庚前;葉采、嚴粲列蔡京、章惇前;林景熙、謝翱列陸游前者,指不勝屈。其最誕者,莫若以徽宗皇帝與邢居實、張栻、劉子翬合為一卷。夫《漢書·藝文志》以文帝列劉敬、賈山之閒,武帝列蔡甲、倪寬之閒;《玉臺新詠》以梁武帝及太子諸王列吳均等九人之後,蕭子顯等二十一人之前。以時代相次,猶為有説。至邢居實為邢恕之子,年十八早夭,在徽宗以前,劉子翬為劉韐之子,張栻為張浚之子,皆南宋高、孝時人,在徽宗以後。乃君臣淆列,尤屬不倫。殆由選錄時,隨手雜鈔,未遑銓次歟?至於廖融、江為、沈彬、孟賓于之屬,則上涉南唐;馬定國、周昂、李純甫、趙渢、龐鑄、史肅、劉迎之屬,則旁及金朝。衡以斷限,更屬未安。王士禎之所糾,亦未嘗不中其失也。然《香祖筆記》又曰:“隆慶初元,海内尊尚李、王之派,諱言宋詩。而子田獨闡幽抉異2,撰為此書,其學識有過人者。”則士禎亦甚取其書矣。 【彙訂】 1.“吕本中”,殿本作“吕本仲”,誤,此集卷九錄吕本中詩七首。 2.“子田”,底本作“于田”,據《香祖筆記》卷三及殿本改。蓘字子田,説詳卷一二七《黄谷瑣談》條注。 元藝圃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李蓘編。此集續宋詩而選,所錄凡一百九人,詩六百二十五首。自序稱:“地僻少書籍,無以盡括一代之所長”。今觀所錄,有虞集、范梈、揭傒斯,而無楊載,即一代名人號為四家者,已闕其一。是漏略誠所不免。又劉辰翁乃宋人,王庭筠、高克恭、元好問乃金人1,僧來復乃明人,一例載入,頗失斷限。其編次則倪瓚、宋元、余闕等皆元末人,而名在最前;戴表元、白珽等皆元初人,而名在最後。其他亦多先後顛倒,頗無倫序。似亦隨見隨鈔,未經勘定之本,與《宋藝圃集》相同。殆慵於排纂,遂用唐無名氏《搜玉小集》不拘時代之例歟?然其自序謂宋詩痼於理,元詩鄰於詞,則深中兩代作者之弊。故其去取之閒,頗為不苟。以云備一代之詩,誠為不足。以云鑒别,則較之泛濫旁收,務盈卷帙者,精審多矣。 【彙訂】 1.高克恭(1248—1310)確為元人。(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 唐宋八大家文鈔一百六十四卷(通行本) 明茅坤編。坤有《徐海本末》,已著錄。《明史·文苑傳》稱:“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順之。順之所著《文編》,唐、宋人自韓、柳、歐、三蘇、曾、王八家外無所取。故坤選《八大家文鈔》。”考明初朱右已採錄韓、柳、歐陽、曾、王、三蘇之作,為《八先生文集》,實遠在坤前。然右書今不傳,惟坤此集為世所傳習。凡韓愈文十六卷,柳宗元文十二卷,歐陽修文三十二卷,附《五代史鈔》二十卷,王安石文十六卷,曾鞏文十卷,蘇洵文十卷,蘇軾文二十八卷,蘇轍文二十卷,每家各為之引。説者謂其書本出唐順之,坤據其稾本,刊版以行,攘為己作,如郭象之於向秀。然坤所作序例,明言以順之及王慎中評語標入,實未諱所自來,則稱為盜襲者誣矣。其書初刊於杭州,歲久漫漶。萬曆中,坤之孫著復為訂正而重刊之,始以坤所批《五代史》附入歐文之後1。今所行者,皆著重訂本也。自李夢陽《空同集》出,以字句摹秦、漢,而秦、漢為窠臼;自坤《白華樓稾》出,以機調摹唐、宋,而唐、宋又為窠臼。故坤嘗以書與唐順之論文,順之復書有“尚以眉髮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之語,又謂:“繩墨布置,奇正轉摺,雖有專門師法,至於中閒一段精神命脈,則非具今古隻眼者,不足與此”云云。蓋頗不以能為古文許之。今觀是集,大抵亦為舉業而設。其所評語2,疏舛尤不可枚舉。黄宗羲《南雷文定》有《答張自烈書》,謂其韓文内《孔司勳誌》,不曉句讀;《貞曜先生誌》所云“來弔韓氏”,謂不知何人;柳文内《與顧十郎書》,誤疑十郎為宗元座主;歐文内薛簡肅舉進士第一讓王嚴,疑其何以得讓;又以《張谷墓表》遷員外郎,知陽武縣,為當時特重令職;又《孫之翰志》學究出身,進士及第,為再舉進士,皆不明宋制,而妄為之説。又謂其“圈點批抹,亦多不得要領,而詆為小小結果”。皆切中其病。然八家全集浩博,學者遍讀為難,書肆選本,又漏略過甚。坤所選錄,尚得煩簡之中。集中評語,雖所見未深,而亦足為初學之門徑。一二百年以來,家弦户誦,固亦有由矣。 【彙訂】 1.茅著重刊《唐宋八大家文鈔》,附入《五代史抄》二十卷,事在崇禎四年。(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2.“評語”,殿本作“評論”。 吳都文粹續集五十六卷補遺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1 明錢穀編。穀字叔寶,長洲人2,《明史·文苑傳》附見《文徵明傳》中,但稱其能畫。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則稱穀“貧無典籍,游文徵仲之門3。日取插架書讀之,手鈔異書最多,至老不倦。仿鄭虎臣《吳都文粹》,輯成《續編》,聞有三百卷。其子功甫繼之,吳中文獻藉以不墜”云云。功甫,錢與治之字也。所稱卷數與此本不符,疑合與治《續編》言之。或穀初所搜羅,原有此數,後復加删汰,以成今本。彝尊乃據其舊稾言之歟4?此本第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俱逸,第五十卷亦殘闕,檢勘他本並同。蓋流傳既久,不免脱遺,已非完本。其中所標二十一門,分類亦多未確,蓋能博而未能精者。然自説部、類家、詩編、文稾,以至遺碑、斷碣,無不甄錄。其採輯之富,視鄭書幾增至十倍。吳中文獻多藉是以有徵,亦未可以蕪雜棄矣。 【彙訂】 1.文淵閣庫書《補遺》為二卷,書前提要不誤。(沈治宏:《<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著錄圖書失誤原因析》) 2.民國《吳縣志》卷六六上《錢榖傳》云:“字叔寶……嘗編《續吳都文粹》若干卷。”而乾隆《長洲縣志》無此人。同治《蘇州府志》卷八〇“吳縣人物”卷引《列朝詩集》,亦作吳縣人,而長洲縣卷無此人。(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3.“文徵仲”,殿本作“文徵明”,誤,參《靜志居詩話》卷一四“錢穀”條原文。 4.許元溥《吳乘竊筆》云曾藏此書稾,卷凡五十有六,又《補遺》一卷,世多遙慕而罕覯,文徵明譌傳為數百卷耳。據此,則朱説亦譌傳。(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石倉歷代詩選五百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曹學佺編。學佺有《易經通論》,已著錄。是編所選歷代之詩,上起古初,下迄於明。凡古詩十三卷,唐詩一百卷,拾遺十卷,宋詩一百七卷,金、元詩五十卷,明詩初集八十六卷,次集一百四十卷。舊一名《十二代詩選》。然漢、魏、晉、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實十一代。既錄古逸,乃綴於八代之末,又併五代於唐、並金於元,於體例名目皆乖剌不合。故從其版心所題,稱《歷代詩選》,於義為諧。所選雖卷帙浩博,不免傷於糅雜,然上下二千年閒作者皆略存梗概。又學佺本自工詩,故所去取,亦大都不乖風雅之旨,固猶勝貪多務得,細大不捐者。惟金代僅錄元好問一人,頗為疏漏。意其時毛晉所刊《中州集》、《河汾諸老詩》,猶未盛行,故學佺未見歟?其冠於元詩之首,亦以一代只一人,不能成集故也。據《千頃堂書目》,學佺所錄明詩尚有三集一百卷,四集一百三十二卷,五集五十二卷,六集一百卷,今皆未見,殆已散佚1。然自萬曆以後,繁音側調,愈變愈遠於古,論者等諸自鄶無譏。是本止於嘉、隆,正明詩之極盛。其三集以下之不存,正亦不足惜矣。 【彙訂】 1.清禮恭王昭璉《嘯亭雜錄》卷八《石倉十二代詩選》條云:“今余家所藏,則一千七百四十卷,較四庫所收多至千餘卷矣。古逸詩十三卷,唐詩一百卷,拾遺十卷,宋詩一百七卷,元詩五十卷,明詩初集八十六卷,次集一百四十卷,三集一百卷,四集一百三十二卷,五集五十二卷,六集一百卷,七集一百卷,八集一百零一卷,九集十一册,十集四册,續集十册,再續集九册,三續集五册,三四續集、四五續集一册,五續集三册,五六續集一册,南直集八册,浙集八册,閩集八册,社集十册,楚集四册,川集一册,江西集一册,陝西集一册,河南集一册,九集後不分卷,以册代卷。”《嘯亭雜錄》作於嘉慶八年,其時《石倉歷代詩選》尚存一千七百餘卷。(朱偉東:《<石倉十二代詩選>全帙探考》) 四六法海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王志堅編。志堅有《讀史商語》,已著錄。秦、漢以來,自李斯《諫逐客書》始點綴華詞,自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始疊陳故事,是駢體之漸萌也。符命之作則《封禪書》、《典引》,問對之文,則《答賓戲》、《客難》,駸駸乎偶句漸多。沿及晉、宋,格律遂成,流迨齊、梁,體裁大判,由質實而趨麗藻,莫知其然而然。然實皆源出古文,承流遞變,猶四言之詩至漢而為五言,至六朝而有對句,至唐而遂為近體。面目各别,神理不殊,其原本《風》、《雅》則一也。厥後輾轉相沿,逐其末而忘其本。故周武帝病其浮靡,隋李諤論其佻巧,唐韓愈亦齗齗有古文、時文之辨。降而愈壞,一濫於宋人之啟劄,再濫於明人之表判,剿襲皮毛,轉相販鬻。或塗飾而掩情,或堆砌而傷氣,或雕鏤纖巧而傷雅,四六遂為作者所詬厲。宋姚鉉撰《唐文粹》,至盡黜儷偶;宋祁修《新唐書》,至全删詔令。而明之季年,豫章之攻云閒者,亦以沿溯六朝相詆。豈非作四六者,不知與古體同源,愈趨愈下,有以啟議者之口乎!志堅此編所錄,下迄於元,而能上溯於魏、晉。如敕則託始宋武帝,册文則託始《宋公九錫文》,表則託始陸機、桓温、謝靈運,書則託始於魏文帝、應瑒、應璩、陸景、薛綜、阮籍、吕安、陸云、習鑿齒,序則託始陸機,論則託始謝靈運。大抵皆變體之初,儷語散文相兼而用。其齊、梁以至唐人,亦多取不甚拘對偶者。俾讀者知四六之文,運意遣詞,與古文不異,於兹體深為有功。至於每篇之末,或牋註其本事,或考證其異同,或臚列其始末,亦皆元元本本,語有實徵,非明代選本所可及。據其凡例,雖為舉業而作,實則四六之源流正變,具於是編矣。未可以書肆刊本忽之也。 古樂苑五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梅鼎祚撰。鼎祚有《才鬼記》,已著錄。是編因郭茂倩《樂府詩集》而增輯之。郭本止於唐末,此本止於南北朝,則用左克明《古樂府》例也。其所補者,如“琴曲歌詞”龐德公之《於忽操》,見《宋文鑑》中,乃王令擬作,非真龐所自作也。“雜歌曲詞”之《劉勳妻》,其詩《藝文類聚》稱魏文帝作,《玉臺新詠》稱王宋自作,邢凱《坦齋通編》稱曹植作。然總為五言詩,不云樂府,亦不以“劉勳妻”三字為樂府題也。左思《嬌女詩》自詠其二女嬉戲之事,亦不云樂府也。至梁昭明太子、沈約、王錫、王規、王纘、殷鈞之《大言》、《細言》,不過偶然游戲,實宋玉《大言賦》之流。既非古調,亦未被新聲,强名之曰樂府,則《世説新語》所謂“矛頭淅米劍頭炊,百歲老翁攀枯枝,井上轆轤卧嬰兒”、“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者,何又不入乎?温子昇之《擣衣》本詠閨情,亦强名曰樂府,柳惲、謝惠連、曹毗所作亦同此題,何又見遺乎?梁簡文帝之“名士悦傾城”本題為《和湘東王》,亦偶拈成句,未必調名;沈約之《六憶詩》、隋煬帝之《雜憶詩》且明標“詩”字。以及閨思、閨怨、春思、秋思之類,無不闌入,則又何詩不可入樂乎?《婉轉歌》見吳均《續齊諧記》及《晉書》。劉妙容,鬼也,王敬伯,人也。劉妙容歌列“琴曲歌詞”中,王敬伯歌自應列於其後。即兩本字句小異,不過註“一作某”耳。乃以敬伯補入末卷“鬼歌”中,顛倒錯亂,殊不可解。又開卷為“古歌詞”,以“斷竹”之歌為首,迄於秦始皇《祀洛水歌》,已不及郭本之託始郊廟為得體。而“雜歌謠詞”中又出“古歌”一門,始於《擊壤歌》,迄於《甘泉歌》,不知其以何為别。他如隋煬帝之《望江南》,採摭偽撰之小説,絕不考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至李德裕時始有此調,則益糅雜矣。然其捃拾遺佚,頗足補郭氏之闕。其解題亦頗有所增益。雖有絲麻,無棄菅蒯,存之亦可資考證也。其《衍錄》四卷,記作者爵里及諸家評論,蓋剽剟馮惟訥《詩紀》别集而稍為附益,多采楊慎等之説。今亦並錄之,備參訂焉。 皇霸文紀十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輯陳、隋以前之文,編為《文紀》,以配馮惟訥《詩紀》。此編上起古初,下迄於秦,故曰《皇霸文紀》,乃其書之第一集也。洪荒以降,書契莫詳,事尚無徵,況其文字。傳於後者,非漢代緯書之依託,即戰國諸子之寓言。一概裒存,遂不免一真百偽。至《集古錄》、《博古圖》、《考古圖》所列諸銘,名姓時代,半屬臆求,點畫偏旁,多緣附會,劉、楊異釋,薛、鄭殊音。而確定為某商某周,編之簡牘,實為失於闕疑。甚至《簉磬銘》六十三字,惟錄篆文,尤乖體例。他如《穆天子傳》、《詩序》之類,本各自為書,亦登文集,則錄所不當錄;屈原《楚詞》,惟載三篇,則删所不當删。何致之偽《岣嶁碑》、楊慎之偽《石鼓文》並出近代,漫無考證。“大横庚庚”之兆,且以漢文誤入之。皆輯錄之疏,不可據為典要。然網羅繁富,周、秦以前之作,莫備於斯。蕪雜之中,菁英不乏。陸機所謂“雖榛楛之勿翦,亦蒙茸於集翠”者也。故病其濫而終取其博焉。 西漢文紀二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皇霸文紀》,真偽糅雜,頗有炫博之譏。其作是編,則一以《史記》、《漢書》為主,而雜採他書附益之。所據為根本者,較諸子雜言頗為典實。故所收於班、馬二史之外者,亦藉以參校是非,不至如《皇霸文紀》之濫。如飛燕奏牋,成帝答詔,張良、四皓往返書,孔臧與子、弟書,東方朔《實甕銘》,李陵、蘇武往返書,劉向上《關尹子》、《子華子》、《於陵子》奏,揚雄《潤州牧箴》,卓文君《司馬相如誄》諸篇,依託顯然者,皆能辨之。其他如《西京雜記》、《東方朔别傳》、《搜神記》、《博物志》、《佛藏辨正論》所載諸篇,及孔安國《尚書序》、孔衍《家語序》等文,雖未一一釐正1,要其所漏不過百中之一矣。惟《新書》節錄數篇,則《新語》、《春秋繁露》之類,以例推之,何不並載?《列女傳》及揚雄諸賦並節錄其序,以例推之,其他亦將多不勝收,殊無義例。其於詔制既以各帝分編,又往往隨事附各篇之後,端緒龐雜,於編次之體亦乖。然三代以下,文章莫盛於西漢,西漢莫備於此編。含英咀華,固著作之驪淵矣。 【彙訂】 1.殿本“未”下有“能”字。 東漢文紀三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西漢文紀》,根據《史》、《漢》,故多為典確。是編雖亦以正史為宗,而雜書之作,始盛於東漢。即劉珍、張璠諸記,著錄正史者,亦踰八家。沿及六代,小説繁興。其時去雒京最近,故依託附會,尤較西漢為多。至於《集古》、《金石》諸錄,《博古》、《考古》諸圖,以迨《隸釋》、《隸續》而下,搜括舊刻,爭奇炫博者,彌不一家。而西漢自五鳳磚數事以外,寥寥無多。其碑碣文詞、器物銘識,亦往往惟稱東漢。鼎祚搜羅既富,義取全收。其閒真贗互陳,異同蠭起,而訂譌正舛,亦不及《西漢文紀》之詳,固其所也。至如《曹全》一碑,近代始出,亦復捃摭不遺,其採輯亦云勤矣。若夫永和《裴岑破呼衍王碑》,遠在西域,我皇上天威耆定,儒者始睹其文。鼎祚生明季衰微之時,嘉峪關外,即為絕域。其略而不載,固未可以為疏漏焉。 西晉文紀二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西晉相傳四葉,為日無多。何晏、王弼之徒,以莊、老清言轉相神聖,浸淫不返,遂至於南渡偏安。然觀鼎祚所編一代之文,則討論典故,崇勵風俗者,猶居其半。蓋東漢以來,老師宿儒之遺訓,越三國而猶有存焉。非鼎祚裒而輯之,不知建武以還,猶能立國者,為禮教未殄之故也。其中多采詩賦之序,以足篇帙,特較他代為繁,殊嫌割裂。又司馬懿以及師、昭,雖《晉書·本紀》三祖並登,而揆以史法,終乖限斷。鼎祚既通編八代之文,自宜附之魏末,使名號不舛,時代靡差。乃因仍《晉書》之失,存其帝號以冠篇,是亦失於糾正者矣。 宋文紀十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所輯八代《文紀》,卷溢三百。其版行者,自《皇霸》至《西晉》而止。鼎祚歿後,應天巡按御史張煊、寧國府知府周維新始為次第開雕。而此集先成,故卷首獨有煊及維新序。宋之文,上承魏、晉,清俊之體猶存;下啟晉、梁,纂組之風漸盛。於八代之内,居文質陞降之關,雖涉雕華,未全綺靡。觀鼎祚所錄,可以見風氣轉移,日趨日變之故焉。其編纂之體,略同漢、晉。中閒如《廬山公九錫文》、《和香方》之類,鉅細兼收,義取全備,猶之《?表》、《頭責子羽文》諸作咸登前牒,不能以蕪累為譏。惟《宋公册封九錫》、《禪代》諸文,既為晉人所撰,自當附之於《晉紀》,移而入宋,於例殊乖。又司馬越女銘詞,雖發自宋年,而撰由晉代,附之簡末,尤無取義。是則編次之疏矣。 南齊文紀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是集於酬答之文參錯附錄及誤載前代册誥,與諸集略同,而體例尤為叢脞。如《永明五年九月詔》,乃《齊書》撮敘其事,而以為詔詞。高祖《與周盤龍第二敕》,明帝《手詔王思遠》,皆祇常言五字,但可存為故實,豈宜目以文章?無姓名之文,例附於末,而《魚腹侯子響還本奏》獨列於前。代擬諸作,例歸操觚之人,而褚淵《禪齊詔》、江淹《築壘教》獨不畫一。曹景宗《與弟義宗書》、沈約《答陸厥樂藹書》,猶曰人雖入梁,事關齊代。至於宋順帝《答誅黄回詔》,則《宋文紀》自為一集,何以隔代闌入?若劉虯《答蕭子良書》,已見二卷,又見六卷,失檢抑又甚矣。其閒如高祖《與王彥之書》,《尺牘》誤以為世祖;崔覺《與妹書》,《尺牘》誤以為崔恭祖。亦閒有小小駁正。然如黄回一人,隔數頁而重註;曹虎一人,前註見北魏,而七卷之中乃别出曹虎之名,詳註爵里,矛盾者正復不少。徒以一代之文,兼收全備而存之耳。 梁文紀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是集采梁一代之文,多取之《梁書》、《南史》及諸家文集,故所錄不甚繁碎,考證亦頗精核。惟以後梁蕭巋退附外國之後,不與諸王同列,殊乖次序。又侯景矯詔入於簡文帝文内,亦非事實。他若梁武帝《請諡答詔》,不著其人,稍為疏漏。《江淹集》作於齊代,割以入齊,《齊文紀》既已發例,何佟之之文乃云以上作於齊朝,以下作於梁世,但為分註,而全入此集,亦未免自亂其例。然較他集,終為有條理也。梁代沿永明舊製,競事浮華,故裴子野撰《雕蟲論》以砭其失。簡文帝《與湘東王書》曰:“六典、三禮,所施則有地;吉凶嘉賓,用之則有所。未聞吟詠性情,反擬《内則》之篇;操筆寫志,更摹《酒誥》之作。遲遲春日,反學《歸藏》;湛湛江水,遂同《大傳》。”又曰:“時有效謝康樂、裴鴻臚文者,亦頗有惑焉。謝客吐言天拔,出於自然,時有不拘,是其糠粕。裴氏乃良史之才,了無篇什之美。謝故巧不可階,裴亦質不宜慕1。”一代帝王,持論如是,宜其風靡波蕩,文體日趨華縟也。然古文至梁而絕,駢體乃以梁為極盛。殘膏剩馥,沾溉無窮,唐代沿流,取材不盡。譬之晚唐五代,其詩無非側調,而其詞乃為正聲。寸有所長,四六既不能廢,則梁代諸家亦未可屏斥矣。 【彙訂】 1.“質”,殿本作“拙”,疑誤,參此書卷二簡文帝《與湘東王繹書》原文,諸家所錄亦同。 陳文紀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南朝六代,至陳而終,文章亦至陳而極敝。其時能自成家者,詩惟陰鏗、張正見;文則徐陵、沈炯以外,惟江總所傳稍多。而或久仕梁朝,上承異代;或晚歸隋主,尚署前銜。鼎祚兼其前後諸作,割併於陳,以足卷帙,未免朝代混淆。然鼎祚既取南北朝文通為編次,苟闕其一代,則源流始末有所未詳,斯亦不得已之變例也。況永明、天監,相去未遙,江左餘風,往往而在。韓、柳未出以前,王、楊之麗製,燕、許之鴻篇,多有取材於是者,亦不能以其少而廢之矣。 北齊文紀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北齊著作,邢、魏居首,其餘零篇短札,取備卷帙而已。所採自正史以來,不過《文苑英華》、《藝文類聚》、《通鑑》諸書。蓋流傳本少,搜輯為難,非其網羅之未備也。其首列高歡、高澄,亦同西晉之編濫登三祖。他如侯景《報高澄書》,史明言王偉;文宣《即位告天文》,史明言魏收;《天保元年大赦詔》,《藝文類聚》明言邢邵。而不歸操筆之人,竟冒署其所代。核以事實,亦未睹其安。又《顏氏家訓》各自為書,史志相沿著錄。設使全文載入,已於體例有乖,乃僅錄其《敘致》一篇。而一篇之中,又僅錄其首四五行。豈非以篇頁無多,忽而不檢,致是疏漏歟?考崇禎戊寅周鑣序鼎祚所輯《文紀》,自《東晉》以下,皆鼎祚没後所刻。蓋中多草創之稾,其後人未盡是正。因而刊之,亦非盡鼎祚之失也。 後周文紀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按東漢、東晉之名,所以别於西;南齊之名,所以别於北。若周則豐鎬舊京,年祀綿遠,中原江左,别無國號相同。盧思道作《興亡論》,題曰後周,殊為無義。故令狐德棻所撰國史,但曰《周書》。鼎祚仍以“後”題,未免失於刊正。所錄宇文氏一代之文,不過八卷,而庾信一人乃居五卷,次則王褒撰著尚十八篇。使非借才異國,其寂寥更甚於高齊。然宇文泰為丞相時,干戈擾攘之中,實獨能尊崇儒術,釐正文體。大統五年正月,置行臺學,十一月,命周惠達、唐瑾制禮樂。大統十一年六月,患晉氏以來文章浮華,命蘇綽作《大誥》宣示群臣,仍命自今文章,咸依此體。今觀其一代詔敕,大抵温醇雅令,有漢、魏之遺風。即閒有稍雜俳偶者,亦摛詞典重,無齊、梁綺豔之習。他如《庾信集》中《春賦》、《鐙賦》之類,大抵在梁舊作。其入北以後諸篇,亦皆華實相扶,風骨不乏,故杜甫有“庾信文章老更成,淩云健筆意縱横”語。豈非黜雕尚樸,導之者有漸歟?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六朝靡麗之風,極而將返,實至周而一小振。未可以流傳之寡而忽之也1。 【彙訂】 1.“忽”下“之”字,殿本無。 隋文紀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梅鼎祚編。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咸薈稡一朝,成文章之總彙。而人沿舊習,風尚各殊,故著作之林,不名一格。四十餘載,竟不能自為體裁。又世傳小説,唐代為多。而仁壽、大業去唐最近,遺篇瑣語,真贗相參,不能無所附會。故鼎祚所錄,此集又最糅雜。其中如《隋遺錄》、《開河記》、《迷樓記》、《海山記》、《大業拾遺記》,皆出依託,而王度《古鏡記》尤為迂怪不經。《搜神》、《異苑》之末流,《暌車》、《夷堅》之先路,豈可登之總集,自穢其書?又如《甲秀堂帖》載煬帝《跋曹子建墨蹟》,唐以來收藏賞鑒,皆所未聞,詞旨凡庸,顯出近代。而一概闌入,未免失於鑒裁。至於唐高祖、太宗、褚亮、李靖、陳叔達、温大雅、魏徵諸人,不繫於隋,無煩擬議。乃以其文作於隋末,遂爾兼收。而李德林代靜帝之詔作於周時,顏之推請考樂之奏上於梁代,前則文隨人編,後則人隨文列。揆以斷限,厥例安居?若文帝《復姓令》之誤采史文;李德林之《修定五禮詔》題為文帝;祖君彥之《移郡縣書》、《與袁子幹書》,魏徵《與郇王慶書》,皆題為李密;孔德紹《遺秦王書》,題為竇建德,以及《罪蜀王秀文》已見一卷,復見二卷;戴逵《皇太子箴》已見五卷,復見七卷,又諸集之通病,不在所論矣。八卷之末,載梁神洊等十二人。蓋鼎祚《文紀》以此集為終,神洊等時代未詳,故統附於此。合觀所錄,雖牴牾罅漏,卷卷有之。然上起古初,下窮八代,旁搜博採,薈合成編1,使唐以前之文章源委相承,粲然可考。斯實藝苑之大觀,其功亦不為過掩矣。 【彙訂】 1.“薈合”,殿本作“舊合”,誤。 按《千頃堂書目》載鼎祚所編尚有《三國文紀》、《東晉文紀》、《後陳文紀》,《三國》、《東晉》,今未見其本,姑從闕如。“後陳”併不知為何代,疑傳寫有譌,今亦未見其本。故置之不論焉1。 【彙訂】 1.“後陳”乃“後魏”之誤。明崇禎刊本《文紀》十五種二百七十一卷,内《三國文紀》二十四卷,《東晉文紀》二十四卷,《後魏文紀》二十卷。《千頃堂書目》卷三一原文亦作《後魏文紀》。(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釋文紀四十五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梅鼎祚編。是書成於崇禎辛未,裒輯歷代名僧之文以及諸家之文為釋氏而作者。冠以經典所譯西域梵書一卷,溯其源也。二卷以迄四十三卷,為東漢至陳、隋之作。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則無名氏時代者,然皆唐以前人所著也。採摭極為繁富。每人名之下各註爵里,每篇題之下各註事實,亦頗便檢閱。其中如王屮《頭陀寺碑》載在《文選》,人人習讀。而搜遠略近,失之眉睫之前。又如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後》與《月儀獻歲帖》,其人雖釋氏之徒,而其文實不為釋氏作。一概收之,亦嫌泛濫,皆不免於小疵。然六代以前之異學,則已斑斑然矣。又其時文士競以藻麗相高,即緇流亦具有詞采,故大抵吐屬嫻雅,論説亦皆根據經典。尤不類唐以後諸方語錄,徒以俚語掉弄機鋒。即論其文章,亦不失為斐然可觀也。 文章辨體彙選七百八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賀復徵編。復徵字仲來,丹陽人。是書首無序目,書中有復徵自著《道光和尚述》云:“先憲副昔宦夔門,時為天啟甲子六月。越歲乙丑,予入蜀,悉其事。先憲副為郎南都,嗣後入粵歸吳”,又云:“先宫保中泠公請師演説《金剛經》。”又《吳吟題詞》云:“辛未秋,家大人粵西命下,予以病侍行。”考丹陽賀氏一家登科名者,邦泰,嘉靖己未進士;邦泰孫世壽,萬曆庚戌進士,官總督倉場户部尚書;世壽子王盛,崇禎戊辰進士。按之復徵所序祖父官階年月,俱不相合。又每册首有晉江黄氏父子藏書印記,而《千頃堂書目》乃不載是編,均莫詳其故也1。復徵以吳訥《文章辨體》所收未廣,因别為搜討,上自三代,下逮明末2,分列各體為一百三十二類。每體之首,多引劉勰《文心雕龍》及吳訥、徐師曾之言,閒參以己説,以為凡例。其中有一體而兩出者,如“祝文”後既附“致語”,後復有“致語”一卷是也。有一體而强分為二者,如既有“上書”,復有“上言”,僅收《賈山至言》一篇;既有“墓表”,復有“阡表”,僅收歐陽修《瀧岡阡表》一篇;“記”與“紀事”之外,復有“紀3”,“雜文”之外,復有“雜著”是也。有一文而重見兩體者,如王褒《僮約》,一見“約”,再見“雜文”;沈約《脩竹彈甘蕉文》,一見“彈事”,再見“雜文”;孔璋《請代李邕表》,一見“表”,再見“上書”;孫樵《書何易于事》,一見“表”,再見“紀事”是也。又於金、元之文,所收過略。而後人擬仿偽撰之作,如張飛《新都縣真多山銘》之類,乃概為收入,未免失於别裁。意其卷帙既繁,稾本初脱,未經刊定,不能盡削繁蕪。然其别類分門,搜羅廣博,殆積畢生心力,鈔撮而成,故墜典祕文,亦往往有出人耳目之外者。且其書祇存鈔本4,傳播甚稀。錄而存之,固未始非操觚家由博返約之一助爾。 【彙訂】 1.丹陽賀氏晚明登進士者,還有天啟五年賀鼎、崇禎四年賀儒修。《千頃堂書目》卷二六著錄賀世壽《淨香池稾》七卷又《詩稾》四卷。“字中冷,丹陽人。倉場總督、户部尚書。”乾隆《鎮江府志》卷三二《恩封》載賀學仁“以子世壽累贈太子太保、户部尚書”,可知“先宫保中泠公”即賀世壽。光緒《丹陽縣志》卷一七《名臣》所載賀納賢仕履與賀復徵所記“家大人”、“先憲副”一致。而據陳繼儒《壽憲副賀景崖大夫八十序》,其祖賀承恩家貧早逝。賀世壽僅是復徵同族的叔伯。(陸林:《<文章辨體彙選>“四庫提要”辨——兼論“施伯雨”撰<水滸傳自序>的來源》) 2.乾隆《鎮江府志》卷三六《名宦》載賀世壽“辛卯卒”,辛卯乃順治八年(1651),《道光和尚述》定在此後某年寫成。則收入此文的《文章辨體彙選》為清人著述,謂其收錄範圍“下逮明末”,自不足為據。(同上) 3.“紀”,底本作“記”,據殿本改。此書卷五百六十至六百十五為“記”,卷六百三十四至六百三十六為“紀事”,卷六百三十七至六百三十八為“紀”。 4.“祇”,殿本作“祕”。 古詩鏡三十六卷唐詩鏡五十四卷(内府藏本) 明陸時雍撰。時雍字仲昭,桐鄉人,崇禎癸酉貢生。是編選自漢、魏以迄晚唐之詩,分為二集。前有《總論》一篇,其大旨以神韻為宗,情境為主。如云:“詩須觀其自得,古人佳處不在言語閒。”又云:“氣太重,意太深,聲太宏,色太厲,佳而不佳,反以此病。”又云:“詩不患無材,而患材之揚;不患無情,而患情之肆;不患無言,而患言之盡;不患無景,而患景之煩。”所言皆妙解詩理。其閒如《孔雀東南飛》一詩,譏其情詞之紕謬,而於儲光羲、孟浩然輩,亦俱有微詞。蓋其時王、李餘波,相沿未息,學者方以吞剝為工。故於蹊逕易尋者,往往加之排斥。欲以此鍼砭流俗,故不免於懲羹而吹齏。然其採摭精審,評釋詳核,凡運會陞降,一一皆可考見其源流。在明末諸選之中,固不可不謂之善本矣。書中評語,閒涉纖仄,似乎漸染楚風。然《總論》中所指晉人“華言是務,巧言是標”,實以隱刺鍾、譚。其字句尖新,特文人綺語之習,與竟陵一派實貌同而心異也1。 【彙訂】 1.“心”,底本作“小”,據殿本改。 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張溥編。溥有《詩經註疏大全合纂》,已著錄。自馮惟訥輯《詩紀》,而漢魏六朝之詩彙於一編;自梅鼎祚輯《文紀》,而漢魏六朝之文彙於一編;自張燮輯《七十二家集》,而漢魏六朝之遺集彙於一編。溥以張氏書為根柢,而取馮氏、梅氏書中其人著作稍多者,排比而附益之,以成是集。卷帙既繁,不免務得貪多,失於限斷。編錄亦往往無法,考證亦往往未明。有本係經説而入之集者,如《董仲舒集》錄《春秋陰陽》,劉向、劉歆《集》錄《洪範五行傳》之類是也。有本係史類而入之集者,如《褚少孫集》全錄《補史記》,《荀悦集》全錄《漢紀論》之類是也。有本係子書而入之集者,如《諸葛亮集》錄《心書》,《蕭子云集》錄《淨住子》是也1。有牴牾顯然而不辨者,如《張衡集》錄《周天大象賦》,稱“魏武黄星”之類是也。有是非疑似而臆斷者,如《陳琳傳》中有“袁紹使掌書記”一語,遂以《三國志註》紹《册烏桓單于文》錄之琳集是也。有偽妄無稽而濫收者,如《東方朔集》錄《真仙通鑑》所載《與友人書》及《十洲記序》之類是也。有移甲入乙而不覺者,如《庾信集》錄楊炯文二篇之類是也。有採摭未盡者,如束晳集所錄《餅賦》,寥寥數語,不知祝穆《事文類聚》所載尚多之類是也。有割裂失次者,如《鍾會集·成侯命婦傳》,《三國志註》截載兩處,遂分其首尾名為一篇之類是也。有可以成集而遺之者,如枚乘《七發》、《忘憂館柳賦》、《諫吳王書》及《玉臺新詠》所載《古詩》,可成一卷;左思《三都賦》、《白鬢賦》、《髑髏賦》及《文選》所載《詠史詩》,亦可成一卷,而擯落不載之類是也。然州分部居,以文隸人,以人隸代,使唐以前作者遺篇,一一略見其梗概。雖因人成事,要不可謂之無功也。明之末年,中原云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説而暢其流;陳子龍倡幾社,承王世貞等之説而滌其濫;溥與張采倡復社,聲氣蔓衍,幾遍天下。然不甚爭學派,亦不甚爭文柄,故著作皆不甚多。溥所撰述,惟《删定名臣奏議》及此編為巨帙。《名臣奏議》去取未能盡允,此編則元元本本,足資檢核。溥之遺書,固應以此為最矣。 【彙訂】 1.據此書卷七四《蕭子良集》,蕭子云當係蕭子良之誤。(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 古今禪藻集二十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釋正勉、性氵通同編,其裒輯則釋普文也。普文字理菴,正勉字道可1,並嘉興人。性氵通字蘊輝,應天人。所錄皆釋子之作,而不必其有關於佛理。曰“禪藻”者,猶曰“僧詩”云爾。所載上起晉支遁,下訖性氵通所自作。以朝代編次,每代之中又自分諸體。中閒如宋之惠休,唐之無本,後皆冠巾仕宦,與宋之道潛老而遘禍,官勒歸俗者不同。一概收之,未免泛濫。又宋倚松老人饒節,後為僧,名如璧,陸游《老學菴筆記》稱為南渡詩僧之冠,與葛天民卒返初服者亦不同,乃漏而不載。至寶月《行路難》,鍾嶸《詩品》明言非其所作,載構訟納賂事甚悉,而仍作僧詩,皆未免疏於考訂。他如卷一之末,獨附讚、銘、誄、賦,蓋以六朝篇什無多,借盈卷帙。然以此為例,則諸方偈頌,孰非有韻之文,正恐累牘連篇,汗牛而載。於例亦為不純。特其上下千年,網羅頗富,較之《唐僧宏秀集》惟取一朝,《宋九僧詩》但備數家者,較為完具。存之亦可備采擇焉。 【彙訂】 1.“道可”,殿本作“通可”,誤,參清光緒《嘉興府志》卷六二《方外》正勉小傳。 三家宫詞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毛晉編。晉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已著錄。三家者,一為唐王建,一為蜀花蕊夫人,一為宋王珪,各七言絕句一百首。建詩集,别著錄。其宫詞百首,舊刻雜入王昌齡《長信秋詞》一首,劉禹錫《魏宫詞》二首,白居易《後宫詞》一首,張籍《宫詞》二首,杜牧《秋夕作》一首、《出宫人》一首。晉並考舊本釐正。花蕊夫人,蜀孟昶妃費氏也。宋熙寧五年王安國檢校官書,始得其手書於敝紙中,以語王安石,王安石以語王珪、馮京,始傳於世。珪所撰《華陽集》,明代已佚,今始以《永樂大典》所載裒輯著錄。惟此宫詞有别本孤行。而流俗傳寫,誤以其中四十一首竄入花蕊夫人詩中,而移花蕊夫人詩三十九首屬之於珪,又摭唐詩二首足之,顛舛殊甚。此本亦一一校改。建《贈王守澄》詩有“不是當家親向説,九重爭得外人知”句,雖一時劫制之詞,而宫禁深嚴,流傳瑣事亦未必不出於若輩,其語殆不盡誣。費氏身備掖庭,述所見聞1。珪出入禁闥,歷仕四朝,不出國門而至宰相,耳擩目染,亦異乎草野傳聞。晉裒而編之,皆足以考當日之軼事,不但取其詞之工也。 【彙訂】 1.“見聞”,殿本作“聞見”。 二家宫詞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毛晉編。凡宋徽宗皇帝三百首,寧宗楊皇后五十首。徽宗卷末有帝姬長公主跋,稱:“自建中靖國二年至宣和六年,緝熙殿所收藏御製宫詞,共三百首。命左昭儀孔禎同嬪御章安愷等收輯,類而成書”云云。考蔡京改“公主”為“帝姬”,各有封號。此既云“帝姬”,又云“長公主”,非當時之制。又“禎”字為仁宗廟諱,當時改文貞為文正,改魏徵為魏證,嫌名猶避之甚嚴。豈有宫中昭儀敢以此字為名者?此跋殆出於依託。楊后卷末有潛夫跋,不著名氏,毛晉謂不知何許人。考劉克莊字潛夫。跋稱“癸酉仲春”,為度宗咸淳九年,時代亦合。或克莊所題耶1?毛晉跋徽宗卷末,稱:“舊刻或二百八十首2,或二百九十二首,或三百首,或三百首有奇,多混入鄙俚贗作。後從云閒得一元本,止闕二首”,則其書已屢經竄亂。即所謂云閒元本,亦未必舊觀。又跋楊后卷末,稱:“今本止三十首,餘二十首從未之見,乃天啟丁卯得胡應麟家祕本所載。”又稱:“‘迎春燕子尾纖纖’一首,‘落絮濛濛立夏天’一首,‘紫禁仙輿詰旦來’一首,向刻唐人;‘蘭徑香消玉輦蹤’一首,‘闕月流光入綺疏’一首,‘輦路青苔雨後深’一首,向刻元人。今姑仍原本”云云。今考集中“阿姊攜儂近紫微,蕊宫承寵鬭芳菲3。繡幃獨自裁新錦,怕看花開蝴蝶飛”一首4,亦似楊妹子作,故有首句。《書史會要》稱楊妹子詩“語關情思,人或譏之”,蓋即此類。不應出楊后之筆。蓋此三百五十首者,皆後人裒輯得之,真偽參半,不盡可憑5。姑以流傳已久存之耳。 【彙訂】 1.劉克莊卒於咸淳五年,年八十三,見宋林希逸《齋續集》卷二三《後村劉公行狀》。(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毛晉跋原文作“二百八十一首”。 3.“鬭”,底本作“對”,據此集卷下原詩及殿本改。 4.“怕看花開蝴蝶飛”,原詩作“怕見花閒雙蝶飛”。 5.“不盡可憑”,底本作“不可盡憑”,據殿本改。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