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


  卷一百九十九 集部五十二

  詞曲類二

  夢窻稾四卷補遺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吳文英撰。文英字君特,夢窻其自號也。慶元人。所著詞有甲、乙、丙、丁四稾。毛晉初得其丙、丁二稾,刻於《宋詞》第五集中。復摭其絕筆一篇,佚詞九篇,附於卷末1。續乃得甲、乙二稾,刻之第六集中。晉原跋可考。此本即晉所刻,而四稾合為一集,則又後人所移併也。所錄絕筆《鶯啼序》一首,殘闕過半,而乃有全文在《乙稾補遺》之中。《絳都春》一首,亦先載《乙稾》之中,今卷末仍未削去。是亦刊非一時,失於檢校之故矣。其分為四集之由,不甚可解。晉跋稱文英謝世之後,同遊集其丙、丁兩年稾釐為二卷。案文英卒於淳祐十一年辛亥2,不應獨丙、丁二年有詞。且《丙稾》有乙巳所作《永遇樂》、甲辰所作《滿江紅》,而丙午歲旦一首3,乃介於其中。《丁稾》有癸卯所作《思佳客》、壬寅所作《六醜》、甲辰所作《鳳棲梧》,而丙午所作《西江月》亦在卷内。則丙、丁二稾不應分屬丙、丁二年。且《甲稾》有癸卯作,《乙稾》有端平丙申作、淳祐辛亥作,亦絕不以編年為序。疑其初不自收拾,後裒輯舊作,得一卷即為一集,以十干為之標目,原未嘗排比先後耳。文英及與姜夔、辛棄疾游,倡和具載集中4。而又有壽賈似道諸作,殆亦晚節頹唐,如朱希真、陸游之比5。其詞則卓然南宋一大宗。沈泰嘉《樂府指迷》稱其“深得清真之妙,但用事下語太晦處,人不易知。”張炎《樂府指迷》亦稱其“如七寶樓臺,炫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所短所長,評品皆為平允。蓋其天分不及周邦彥,而研鍊之功則過之。詞家之有文英,亦如詩家之有李商隱也。其稾屢經傳寫,多有譌脱。如朱存理《鐵網珊瑚》載文英手書《江南春》詞,題下註“張筠莊杜衡山莊”,而刻本佚上三字,是其明證。他如《夜飛鵲》後闋“輕冰潤”句,“輕”字上當脱一字。《解語花》“門横皺碧”一首,後闋“冷云荒翠”句,“翠”字與全首之韻不叶。《塞翁吟别》一首,後闋“吳女暈濃”句,“女”字據譜當作平聲。《高山流水》後闋,“唾碧窻噴花茸”句,音律不叶,文義亦不可解。《惜紅衣》一闋,仿白石調而作,後闋“當時醉近繡箔夜吟”句,止八字。考姜夔原詞作“維舟試望故國渺天北”句,實九字。不惟少一字,且脱一韻。《齊天樂》尾句“畫旗塞鼓”,據譜尚脱一字。《垂絲釣》前闋“波光掩映,燭花黯淡”二句,“掩”字不應叶,又不宜作四字句。“繞佛閣蒨霞豔錦”一首,前闋“東風搖搖花絮下”闕三字。然“花絮”二字乃句尾押韻,以前詞“怕教徹膽寒光見懷抱”句推之,則闕字當在“花絮”二字之上。毛本校刊皆未及是正。至乙亥之《醜奴兒慢》,丙稾又易其名曰《愁春未醒》。則因潘元質此詞以“愁春未醒”作起句,故後人又有此名。據以追改舊題,尤乖舛矣。

  【彙訂】

  1.“附於卷末”,殿本作“附刻於末”。

  2.吳文英實卒於景定閒。(夏承燾:《四庫全書詞籍提要校議》)

  3.“丙午歲旦”,殿本作“甲午歲旦”,誤,此集《丙稾》卷三有《塞垣春》一首,下注“丙午歲旦”。

  4.文英集中《洞仙歌·黄木香贈辛稼軒》一詞,乃白石之作誤入。(夏承燾:《四庫全書詞籍提要校議》)

  5.陸游“晚節未保”實為訛傳,説詳《總目》卷一六〇《誠齋集》、《渭南文集》條注。

  惜香樂府十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宋趙長卿撰。長卿自號仙源居士,南豐人,宗室子也。是集分類編次,凡春景三卷,夏景一卷,冬景一卷,總詞三卷,拾遺一卷1。據毛晉跋語,乃當時鄉貢進士劉澤所定,其體例殊屬無謂。且夏景中如《減字木蘭花·詠柳》一闋,《畫堂春·輦下遊西湖》一闋,宜屬之春;冬景中《永遇樂》一闋,宜屬之秋,是分隸亦未盡愜也。其詞往往瑕瑜互見。如卷二中《水龍吟》第四闋,以“了”、“少”、“峭”叶“晝”、“秀”,純用江右鄉音,終非正律2。卷五中《一剪梅》尾句“纔下眉尖,恰上心頭”,剿襲李清照此調原句,竄易二字3,殆於點金成鐵。卷六中《叨叨令》一闋,純作俳體,已成北曲。至卷七中《一叢花》一闋,本追和張先作。前半第四句,張詞三字一句,四字一句,此乃作七字一句;後半末三句,張詞四字二句,五字一句,此乃作三字一句,五字二句。是併音律亦多不協。然長卿恬於仕進,觴詠自娛,隨意成吟,多得淡遠蕭疏之致,固不以一眚廢之。他如《小重山》前闋結句,用“疏雨韻入芭蕉”六字,亦不合譜,殆毛晉刊本誤增“雨”字。又卷六中梅詞一首,題曰《一剪梅》,而註曰:“或刻《攤破醜奴兒》”。不知此調非《一剪梅》,當以别本為是。卷五之《似娘兒》即卷八之《青杏兒》,亦即名《醜奴兒》。晉於《似娘兒》下註云:“或作《青杏兒》”,於《青杏兒》下註云:“舊刊《攤破醜奴兒》,非”。不知誤在“攤破”二字,《醜奴兒》實非誤刻。是又明人校讎之失,其過不在長卿矣。

  【彙訂】

  1.《總目》所列缺秋景一卷(卷五),文淵閣《四庫》本書前提要不誤。

  2.宋人如曾覿汴人也,而其《釵頭鳳》以“透”叶“照”;陳允平四明人也,其《探春慢》以“了”叶“酒”,《寶鼎現》以“峭”叶“袖”;毛滂江山人也,其《清平樂》以“壽”叶“孝”,非僅江右方音如此。(夏承燾:《四庫全書詞籍提要校議》)

  3.“二”,殿本作“三”,誤,李清照原詞作“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龍洲詞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宋劉過撰。過有《龍洲集》,已著錄。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劉改之詞》一卷。此本為毛晉所刊,題曰《龍洲詞》,從全集之名也。黄昇《花菴詞選》謂改之乃“稼軒之客,詞多壯語,蓋學稼軒。”然過詞凡贈辛棄疾者則學其體,如“古豈無人,可以似吾稼軒者誰”等詞是也。其餘雖跌宕淋漓,實未嘗全作辛體。陶九成《輟耕錄》又謂:“改之造語贍逸有思致,《沁園春》二首尤纖麗可愛。”今觀集中《詠美人指甲》、《美人足》二闋,刻畫猥褻,頗乖大雅。九成乃獨加推許,不及張端義《貴耳集》獨取其《南樓》一詞為不失賞音矣。《渚山堂詞話》云:“改之《沁園春》‘綠鬢朱顏’一闋,系代壽韓平原。”然在當時,不知竟代誰作,今亦無從詳考。觀集中《賀新郎》第五首,註曰:“平原納寵姬,奏方響,席上賦。”則改之且身預南園之宴,不止代人祝嘏矣。蓋縱横游士,志在功名,固不能規言而矩行,亦不必曲為之諱也。又《沁園春》第七首,註曰:“寄辛承旨,時承旨招不赴。”此原註也,其事本明。又註或作:“風雪中欲詣稼軒,久寓湖上,未能一往,賦此以解”。此毛晉校本註也,已自生譌異。《樂府紀聞》乃謂:“幼安守京口日,改之即敝衣曳履,承命賦詩。”是兩人定交在幼安未帥越之前。《山房隨筆》載此詞,又稱:“稼軒帥越東時,改之欲見,辛不納。藉晦菴、南軒二人為之地,始得進見”云云。考岳珂與過相善,珂所作《桯史》第二卷載此事云:“嘉泰癸亥,改之在中都。時辛稼軒帥越,聞其名,遣介招之。適以事不及行,因效辛體《沁園春》一詞”云云,與集中自註相合。則諸説之誣審矣。珂又稱:“過誦此詞,掀髯有得色,珂乃以‘白日見鬼’調之。”其言雖戲,要亦未嘗不中其病也。

  竹屋癡語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宋高觀國撰。觀國字賓王,山陰人。陳振孫《書錄解題》載《竹屋詞》一卷:“高觀國撰,不詳何人。高郵陳造並與史達祖二家為之序1。”此本為毛晉所刊。末有晉跋,僅錄造序中所稱“竹屋、梅谿語,皆不經人道,其妙處少游、美成不及”數語,而不載全文。然考造《江湖長翁集》亦不載是序,或當時削其稾歟?詞自鄱陽姜夔句琢字鍊,始歸醇雅,而達祖、觀國為之羽翼。故張炎謂:“數家格調不凡,句法挺異,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詞。”乃《草堂詩餘》於白石、梅谿則概未寓目,《竹屋詞》亦止選其《玉蝴蜨》一闋。蓋其時方尚甜熟,與風尚相左故也。觀國與達祖疊相酬唱,旗鼓俱足相當。惟《梅谿詞》中尚有《賀新郎》一闋,註云:“湖上與高賓王同賦”。今集中未見此調,殆佚之歟?

  【彙訂】

  1.“並”,據《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竹屋詞》條原文及殿本補。《直齋書錄解題》所云“陳造並與史二家序之”,乃指陳造為梅谿(史達祖)、竹屋(高觀國)二家作序,非謂陳造與史達祖二家為《竹屋詞》作序。(饒宗頤:《詞集考》)

  竹齋詩餘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宋黄機撰。機字幾仲,一云字幾叔1,東陽人。其事迹無可考見。據詞中所註,有“時欲之官永興”語,蓋亦嘗仕宦於州郡,但不知為何官耳。其遊蹤則多在吳、楚之閒,而與岳總幹以長調唱酬為尤夥。總幹者,岳飛之孫珂也,時為淮東總領兼制置使。岳氏為忠義之門,故機所贈詞亦皆沈鬱蒼涼,不復作草媚花香之語。其《乳燕飛》第二闋,乃次徐斯遠寄辛棄疾韻者,棄疾亦有和詞。世所傳《稼軒詞》本,“賦”字凡復用兩韻。今考機詞,知前闋所用乃“付”字,足證流俗刊刻之誤。又辛詞調名《賀新郎》,此則名《乳燕飛》者,以蘇軾此調中有“乳燕飛華屋”句,後人因而改名,實一調也。卷末毛晉跋惜《草堂詩餘》不載其一字。案《草堂詩餘》乃南宋坊賈所編,漫無鑒别,徒以其古而存之。故朱彝尊謂:“《草堂》選詞,可謂無目。”其去其取,又何足為機重輕歟?

  【彙訂】

  1.岳珂《桯史》卷二及郭應祥《笑笑詞》均稱其為“黄幾叔機”,謂字“幾仲”,未見有據。(馬興榮等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

  梅谿詞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史達祖撰。達祖字邦卿,號梅谿,汴人。田汝成《西湖志餘》稱韓侂胄有堂吏史達祖,擅權用事,與之名姓皆同。今考集中《齊天樂》第五首註:“中秋宿真定驛”,《滿江紅》第三首註1:“九月二十一日東京懷古2”,《水龍吟》第三首註:“陪節欲行,留别社友”,《鷓鴣天》第四首註:“衛縣道中”,《惜黄花》一首註:“九月七日定興道中”。核其詞意,必李壁使金之時,侂胄遣之隨行覘國,故有諸詞。知撰此集者即侂胄所用之史達祖。又考玉津園事,張鎡雖預其謀,而鎡實侂胄之狎客,故於滿頭花生辰得移廚張樂於其邸。此編前有鎡序,足證其為侂胄黨。序末稱:“數路得人,恐不特尋美於漢”,亦足證其實為掾史,確非兩人。惟序作於嘉泰元年辛酉,而集中有“壬戌立春”一首,序稱:“初識達祖,出詞一編”,而集中有與鎡唱和詞二首。則此本又後來所編,非鎡所序之本矣。達祖人不足道,而詞則頗工。鎡稱其“分鑣清真,平睨方回,而紛紛三變行輩,不足比數。”清真為周邦彥之號,方回為賀鑄之字,三變為柳永之原名。其推獎未免稍溢。然清詞麗句,在宋季頗屬錚錚,亦未可以其人掩其文矣。

  【彙訂】

  1.“第三首”,殿本作“第二首”,誤,前二首注“中秋夜湖”、“書懷”。

  2.“東京”,底本作“出京”,據殿本改。

  石屏詞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宋戴復古撰。復古有《石屏集》,已著錄。此詞一卷,乃毛晉所刻别行本也。復古為陸游門人,以詩鳴江湖閒。方回《瀛奎律髓》稱其豪健清快1,自成一家。今觀其詞,亦音韻天成,不費斧鑿。其《望江南·自嘲》第一首云:“賈島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語不妨村,誰解學西崑。”復古論詩之宗旨,於此具見。宜其以詩為詞,時出新意,無一語蹈襲也。集内《大江西上曲》即《念奴嬌》,本因蘇軾詞起句,故稱《大江東去》。復古乃以己詞首句,又改名《大江西上曲》,未免效顰。至《赤壁懷古·滿江紅》一闋,則豪情壯采,實不減於軾。楊慎《詞品》最賞之,宜矣。此本卷後載樓鑰所記一則,即係《石屏集》中跋語。陶宗儀所記一則,見《輟耕錄》。其“江右女子”一詞,不著調名。以各調證之,當為《祝英臺近》。但前闋三十七字俱完,後闋則逸去起處三句十四字,當係流傳殘闕。宗儀既未經辨及,後之作圖譜者因詞中第四語有“揉碎花牋”四字,遂别造一調名2,殊為杜撰。至於《木蘭花慢·懷舊》詞前闋有“重來故人不見”云云,與“江右女子”詞“君若重來,不相忘處”,語意若相酬答,疑即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

  【彙訂】

  1.“豪健清快”,殿本作“清新健快”。《瀛奎律髓》卷二十謂戴復古“其詩苦於輕俗,高處頗亦清健”。

  2.“别造”,殿本作“另造”。

  散花菴詞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1

  宋黄昇撰。昇字叔暘,號玉林,又號花菴詞客。以所居有玉林,又有散花菴也。毛晉刊本以“昇”作“昃”,以“叔暘”作“叔陽”。而諸本實多作黄昇。考《花菴絕妙詞選》舊傳刻本,題曰黄。又《詩人玉屑》前有昇序,世所傳翻刻宋本,猶鉤摹當日手書,亦作黄。檢《詞選》序末尚有當時姓氏小印,實作“”字。蓋許慎《説文》“昇”字篆文作“”,昇特以篆體署名2,故作“”字。晉不考六書,妄改作“昃”,殊為舛謬。至叔陽乃盧炳之字,炳即撰《哄堂詞》者。晉乃移而為昇字,益桃僵李代矣。昇所選《絕妙詞》,末附以己詞四十首3,蓋用王逸編《楚詞》,徐陵編《玉臺新詠》,芮挺章編《國秀集》之例。此本全錄之,惟旁摭他書,增入三首耳。昇早棄科舉,雅意歌詠。曾以詩受知游九功,見胡德方所作《詞選》序。其詞亦上逼少游,近摹白石。九功贈詩所云“晴空見冰柱”者,庶幾似之。德方序又謂:“閩帥樓秋房聞其與魏菊莊相友,以泉石清士目之。”按菊莊名慶之,建安人,即撰《詩人玉屑》者。《梅磵詩話》載慶之《過玉林詩》絕句云:“一步離家是出塵,幾重山色幾重云。沙谿清淺橋邊路,折得梅花又見君。”則昇必慶之之同里,隱居是地,故獲見稱於閩帥。又游九功亦建陽人,其《答叔暘》五言古詩一首,尚載在《詩家鼎臠》。是昇為閩人,可以考見。朱彝尊《詞綜》及近時厲鶚《宋詩紀事》均未及詳其里籍,今附著於此焉。

  【彙訂】

  1.底本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石屏詞一卷”條之前。

  2.“署名”,殿本作“署字”,誤。

  3.《總目》本卷《花菴詞選》條曰:“前十卷曰《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後十卷曰《中興以來絕妙詞》……昇所自作詞三十八首亦附錄於末。”文淵閣本《花菴詞選》正為三十八首。(周錄祥:《<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集部>訂誤》)

  斷腸詞一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宋朱淑真撰。淑真,海寧女子,自稱幽棲居士1。是集前有《紀略》一篇,稱為文公姪女。然朱子自為新安人,流寓閩中。考《年譜》世系,亦别無兄弟著籍海寧。疑依附盛名之詞,未必確也2。《紀略》又稱其“匹偶非倫,弗遂素志,賦《斷腸集》十卷以自解。”其詞則僅《書錄解題》載一卷3,世久無傳。此本為毛晉汲古閣所刊。後有晉跋,稱:“詞僅見二闋,於《草堂集》又見一闋,於十大曲中落落如晨星。後乃得此一卷,為洪武閒鈔本,乃與《漱玉詞》並刊。”然其詞止二十七闋,則亦必非原本矣。楊慎《升菴詞品》載其《生查子》一闋,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黄昏後”語,晉跋遂稱為白璧微瑕。然此詞今載歐陽修《廬陵集》第一百三十一卷中,不知何以竄入《淑真集》内,誣以桑濮之行。慎收入《詞品》,既為不考。而晉刻《宋名家詞》六十一種,《六一詞》即在其内。乃於《六一詞》漏註互見《斷腸詞》,已自亂其例。於此集更不一置辨,且證實為白璧微瑕,益鹵莽之甚。今刊此一篇,庶免於厚誣古人,貽九泉之憾焉。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淑真有《斷腸集》,已著錄。”(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2.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宋代的休寧縣及婺源縣同屬江南東路的徽州新安郡,海寧實為休寧一地之舊稱。朱淑真乃徽州海寧人,非浙江海寧人。(黄嫣梨:《朱淑真事迹索隱》)

  3.輯本《直齋書錄解題》未載《斷腸詞》。(饒宗頤:《詞集考》)

  山中白云詞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1

  宋張炎撰。炎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循王張俊之五世孫2,家於臨安。宋亡後,潛跡不仕3,縱遊浙東西,落拓以終。平生工為長短句,以《春水》詞得名,人因號曰張春水。其後編次詞集者,即以此首壓卷,倚聲家傳誦至今。然集中他調似此者尚多。殆如賀鑄之稱梅子,偶遇品題,便為佳話耳。所長實不止此也。炎生於淳祐戊申,當宋邦淪覆,年已三十有三4,猶及見臨安全盛之日。故所作往往蒼涼激楚,即景抒情,備寫其身世盛衰之感5,非徒以翦紅刻翠為工。至其研究聲律,尤得神解。以之接武姜夔,居然後勁。宋、元之閒,亦可謂江東獨秀矣。炎詞世尠完帙,此本乃錢中諧所藏,猶明初陶宗儀手書。康熙中,錢塘龔翔麟始為傳寫授梓6。後上海曹炳曾又為重刊。舊附《樂府指迷》一卷,今析出别著於錄7。其仇遠原序、鄭思肖原跋及戴表元送炎序,則仍並錄之,以存其舊焉。

  【彙訂】

  1.底本此條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竹山詞一卷”條之前。

  2.牟巘《陵陽先生集》卷十七《題西秦張氏世譜後》載張俊子以“子”排行,孫以“宗”排行,以下則取五行相生為次。史浩《廣壽慧云寺記》稱張鎡即其曾孫,石刻碑文後有鎡孫檉跋。張炎乃鎡曾孫(父樞,祖濡),與五行相生之序相合,應為張俊之六世孫。(江藩:《半氈齋題跋》;楊海明:《張炎家世考》)

  3.“跡”,殿本作“蹤”。

  4.淳祐戊申為1248年,宋亡於元至元十六年(1279),張炎時年三十二歲。

  5.“備”,殿本作“借”,誤。

  6.據李符、龔翔麟《山中白云詞序》、《彊村叢書》本《山中白云詞》卷首,乃朱彝尊據錢中諧藏本傳錄,並整訂編為八卷,龔翔麟與李符等又據朱抄本校勘印行。(王兆鵬:《詞學史料學》)

  7.文淵閣《四庫》本此集仍附《樂府指迷》一卷。(修世平、張蘭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譌例錄述》)

  竹山詞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1

  宋蔣捷選。捷字勝欲,自號竹山,宜興人。德祐中嘗登進士,宋亡之後,遁跡不仕以終。是編為毛晉汲古閣所刊。卷首載至正乙巳湖濱散人題詞,謂:“此稾得之唐士牧家,雖無詮次,已無遺逸。”當猶元人所傳之舊本矣。其詞練字精深,調音諧暢,為倚聲家之榘矱。閒有故作狡獪者,如《水龍吟》“招落梅魂”一闋,通首住句用“些”字;《瑞鶴仙》“壽東軒”一闋,通首住句用“也”字,而於虚字之上仍然叶韻。蓋偶用詩騷之格,非若黄庭堅、趙長卿輩之全不用叶,竟成散體者比也。他如《應天長》一闋,註云:“次清真韻”。前半闋“轉翠籠池閣”句止五字,而考周邦彥詞作“正是夜堂無月”,實六字句;後半闋“漫有戲龍盤”句亦五字,而考周詞“又見漢宫傳燭”,實亦六字。此必刊本各有脱字。至於《沁園春》“絕勝珠簾十里樓”句,“樓”字上譌增“迷”字;《玉樓春》“明朝與子穿花去”句,“花”字譌作“不”字;《行香子》“柰云溶溶”句,“柰”字下譌增“何”字;《粉蝶兒》“古今來人易老”句,譌脱一“來”字;《翠羽吟》“但留殘月掛蒼穹”句,譌脱“月”、“蒼”二字,皆為疏舛。《唐多令》之譌為“糖多”,尤足嗢噱。其《喜遷鶯》調所載改本一闋,視元詞殊減風韻,似非捷所自定,《詞統》譏之甚當。但指為史達祖詞,則又誤記耳。

  【彙訂】

  1.底本此條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竹齋詩餘一卷”條之前。

  天籟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金白樸撰。樸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谷,真定人。父寓齋,失其名,仕金為樞密院判官1。會世亂,父子相失。嘗鞠於元好問家,得其指授。金亡後,被薦不出,徙居金陵。放浪詩酒,尤精度曲。是本乃所作詞集,世久失傳。康熙中,六安楊希洛始得於白氏之裔2,凡二百篇。前有王博文序,後有孫作序及曹安贊。希洛以示朱彝尊,彝尊分為二卷,序而傳之。樸詞清雋婉逸,意愜韻諧,可與張炎《玉田詞》相匹。惟以製曲掩其詞名,故沈晦者越數百年。詞家選本,遂均不載其姓字。朱彝尊輯《詞綜》時,亦尚未見其本,書成之後乃得之。書雖晚出,而倚聲家未有疑其偽者。蓋其詞采氣韻,皆非後人之所能,固一望而知為宋、元人語矣。

  【彙訂】

  1.白朴父名華,《金史》卷一一四有傳,云隩州(今河曲)人。元王逢《梧谿集》卷四下《讀白寓齋詩序》亦謂“金之隩人”。(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註·前言》)

  2.“楊希洛”,殿本作“楊希格”,下同,誤,此集朱彝尊序云:“康熙庚辰八月之望,六安楊秀才希洛千里造余,袖中出《蘭穀天籟集》,則仁甫之詞也……白氏於明初由姑孰徙六安,希洛得之於其裔孫某。”

  蛻巖詞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元張翥撰。翥有《蛻菴集》1,已著錄。此編附載詩集之後,而自為卷帙。案《元史》翥本傳稱:“翥長於詩,其近體、長短句尤工。”歿後無子,其遺稾不傳,傳者有樂府、律詩僅三卷。則在當日即與詩合為一編。然云三卷,與今本不合。考《詩集》前有僧來復序,稱至正丙午,僧大杼選刻其遺稾。又有僧宗泐跋,作於洪武丁巳,仍稱將刊版以行世。是大杼之編次在至正二十六年,其刊版則在洪武六年2。而宋濂等修《元史》則在洪武二年,未及見此足本。故據其别傳之本,與詩共稱三卷也。來復序題《蛻菴詩集》,宗泐跋亦稱右《潞國張公詩集》若干卷,均無一字及詞。然宗泐稱大杼取其遺稾歸江南,選得九百首。今實詩七百六十七首3。合以詞一百三十三首,乃足九百之數4。則其詞亦大杼之所編。特傳寫者或附詩集,或析出别行耳。翥年八十二乃卒5,上猶及見仇遠,傳其詩法,下猶及與張羽、倪瓚6、顧阿瑛、郯九韶、危素諸人與之唱和。以一身歷元之盛衰,故其詩多憂時傷亂之作。其詞乃婉麗風流,有南宋舊格。其《沁園春》題下註曰:“讀白太素《天籟集》7,戲用韻,效其體。”蓋白璞所宗者,多東坡、稼軒之變調,翥所宗者,猶白石、夢窻之餘音。門徑不同,故其言如是也。又《春從天上來》題下註曰:“廣陵冬夜,與松云子論五音二變十二調,且品簫以定之。清濁高下,還相為宫,犁然律吕之均,雅俗之正。”則其於倚聲之學講之深矣。

  【彙訂】

  1.“《蛻菴集》”,殿本作“《蛻菴詩集》”。文淵閣《四庫》本《蛻菴集》五卷,所錄皆詩。

  2.洪武十年丁巳,洪武六年癸丑。(王兆鵬:《詞學史料學》)

  3.“實詩”,殿本作“詩實”。

  4.《四庫》本《蛻菴集》五卷,共收詩六百六十九首。鮑廷博知不足齋寫本有補遺一卷,共一百零二首。然《四庫》本據此本抄錄時未抄補遺,致與“今實詩七百六十七首。合以詞一百三十三首,乃足九百之數”之語不符。(李軍:《蛻菴集提要》)

  5.“八十二”,底本作“八十八”,據殿本改。《元史》卷一八六張翥本傳及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三六《平陽府·人物·文苑·張翥傳》皆云卒年八十二。(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6.“張羽、倪瓚”,殿本作“倪瓚、張羽”。

  7.“《天籟集》”,殿本作“《天籟詞》”,誤,參此集卷上原文。

  珂雪詞二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曹貞吉撰。貞吉有《珂雪詩》,已著錄。是編則其詩餘也。上卷凡一百三十四首,下卷凡一百五首。其總目所載補遺,尚有《卜算子》、《浪淘沙》、《木蘭花》、《春草碧》、《滿江紅》、《百字令》、《木蘭花慢》、《臺城路》等八調,而皆有錄無書。殆以附在卷末,裝緝者偶佚之歟?其詞大抵風華掩映,寄託遙深。古調之中,緯以新意。不必模周范柳,學步邯鄲,而自不失為雅製,蓋其天分於是事獨近也。《陳維崧集》有貞吉《詠物詞》序云:“吟成十首,事足千秋。趙明誠《金石》之錄,遜此華文;郭宏農《山海》之篇,慚斯麗製1。”雖友朋推挹之詞,不無溢量。要在近代詞家,亦卓然一作手矣。舊本每調之末必列王士禎、彭孫遹、張潮、李良年、曹勳、陳維崧等評語,實沿明季文社陋習,最可厭憎。今悉删除,以清耳目。且以見文之工與不工,原所共見,傳與不傳,在所自為。名流之序跋批點,不過木蘭之櫝,日久論定,其妍醜不由於此。庶假借聲譽者曉然知標榜之無庸焉。

  【彙訂】

  1.“麗製”,殿本作“雅製”。《陳檢討四六》卷九《曹實菴詠物詞序》原文作“麗”。

  右詞曲類“詞集”之屬,五十九部,一百三卷,皆文淵閣著錄。

  花閒集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後蜀趙崇祚編。崇祚字宏〔弘〕基,事孟昶為衛尉少卿,而不詳其里貫。《十國春秋》亦無傳。案蜀有趙崇韜,為中書令廷隱之子。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詩餘體變自唐,而盛行於五代。自宋以後,體製益繁,選錄益衆。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其中《漁父詞》、《楊柳枝》、《浪淘沙》諸調,唐人仍載入詩集,蓋詩與詞之轉變在此數調故也。於作者不題名而題官,蓋即《文選》書字之遺意1。惟一人之詞,時割數首入前後卷,以就每卷五十首之數,則體例為古所未有耳2。陳振孫謂:“所錄自温庭筠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今逸其二。坊刻妄有增加,殊失其舊3。此為明毛晉重刊宋本,猶為精審。前有蜀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歐陽炯序,作於孟昶之廣政三年,乃晉高祖之天福五年也。後有陸游二跋4。其一稱:“斯時天下岌岌,士大夫乃流宕如此,或者出於無聊。”不知惟士大夫流宕如此,天下所以岌岌,游未反思其本耳。其二稱:“唐季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者輒簡古可愛,能此不能彼,未易以理推也。”不知文之體格有高卑,人之學力有强弱。學力不足副其體格,則舉之不足;學力足以副其體格,則舉之有餘。律詩降於古詩,故中、晚唐古詩多不工,而律詩則時有佳作;詞又降於律詩,故五季人詩不及唐,詞乃獨勝。此猶能舉七十斤者舉百斤則蹶,舉五十斤則運掉自如,有何不可理推乎?

  【彙訂】

  1.按《花閒集》中如温助教庭筠、韋相莊等,乃題名於官職之下,非“不題名而題官”也。亦有别於《文選》之例,如不題班固而題班孟堅,不題左思而題左太沖等。唐人芮挺章編纂於天寶三載(744)的《國秀集》中已署作者官銜,如“天官侍郎李嶠”、“考功員外郎宋之問”等。(李一氓:《花閒集校》後記;陳尚君張金耀主撰:《四庫提要精讀》)

  2.集中卷六五十一首,卷九四十九首為例外。(李一氓:《花閒集校·後記》)

  3.宋本未分首,卷二皇甫松《採蓮子》、卷八孫光憲《竹枝》,皆兩首混為一首,總首數確為五百首,並無逸失。(同上)

  4.楊紹和《楹書隅錄初編》卷五曰:“子晉所刊各書,往往與所藏宋本不合,此猶其精審者也。此本為宋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鄂州使庫所刊……卷一前四頁,卷十後三頁,及歐陽炯敘,陸游二跋均佚。毛氏抄補極工。”可知毛本實係以鄂本為底本,並參校融彙他本抄補而成,非真以一“有開禧元年(1205)陸游兩跋之南宋本”為底本。各本異文處,毛本與晁本及其他諸明本均異,而與鄂本同者三十二處,但亦不乏與鄂本異而與晁本同之處,足證楊氏所言不誤。(羅爭鳴:《毛本<花閒集>來源續證》)

  尊前集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萬曆閒嘉興顧梧芳序云:“余愛《花閒集》,欲播傳之,而余斯編第有類焉。”似即梧芳所輯。故毛晉亦謂梧芳“採錄名篇,釐為二卷”。而朱彝尊跋則謂:“於吳下得吳寬手鈔本,取顧本勘之。詞人之先後,樂章之次第,靡有不同。”因定為宋初人編輯。考宋張炎《樂府指迷》曰:“粵自隋、唐以來,聲詩閒為長短句。至唐人則有《尊前》、《花閒集》。”似乎此書與《花閒集》皆為五代舊本1。然《樂府指迷》一云沈伯時作,又云顧阿瑛作。其為真出張炎與否,蓋未可定2。又陳振孫《書錄解題》“歌詞類”以《花閒集》為首,註曰:“此近世倚聲填詞之祖”,而無《尊前集》之名。不應張炎見之,而陳振孫不見。彝尊定為宋本,亦未可盡憑。疑以傳疑,無庸强指。且就詞論詞,原不失為《花閒》之驂乘。玩其情采,足資沾溉,亦不必定求其人以實之也。

  【彙訂】

  1.集中載南唐李後主亡國後詞作,顯非五代舊本。(饒宗頤:《詞集考》)

  2.館臣僅見張炎《詞源》殘本,誤題為《樂府指迷》。(夏承燾:《四庫全書詞籍提要校議》)

  梅苑十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宋黄大輿編。大輿字載萬。錢曾《讀書敏求記》引王灼之語云:“字載方”。殆書“萬”為“万”,又譌“万”為“方”,如蕭方等之轉為“萬等”歟1?其爵里未詳。厲鶚《宋詩紀事》稱為蜀人,亦以原序自署“岷山耦耕”,及《成都文類》載其詩,以意推之耳,無確證也。王灼稱:“大輿歌詞與唐名輩相角。其樂府號《廣變風》,有賦梅花數曲,亦自奇特。”然樂府今不傳,惟此集僅存。所錄皆詠梅之詞,起於唐代,止於南、北宋閒。自序稱:“己酉之冬,抱疾山陽,三徑掃跡。所居齋前更植梅一株,晦朔未踰2,略已粲然。於是錄唐以來才士之作,以為齋居之玩,目之曰《梅苑》3。”考己酉為建炎二年,正高宗航海之歲4,山陽又戰伐之衝,不知大輿何以獨得蕭閒,編輯是集。殆“己酉”字有誤乎?昔屈、宋徧陳香草,獨不及梅,六代及唐,篇什亦寥寥可數。自宋人始重此花5,人人吟詠。方回撰《瀛奎律髓》,於著題之外,别出梅花一類,不使溷於群芳。大輿此集,亦是志也。雖一題裒至數百闋,或不免窠臼相因。而刻畫形容,亦往往各出新意,固倚聲者之所採擇也。集中兼採蠟梅。蓋二花别種同時,義可附見。至九卷兼及楊梅,則務博之失,不自知其泛濫矣。

  【彙訂】

  1.《讀書敏求記》卷四之下引王灼曰:“吾友黄載方歌詞,直與唐名輩相角。”王灼《碧雞漫志》卷二:“吾友黄載方歌詞,號《樂府廣變風》。”皆無“字載方”之語。(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踰”,殿本作“明”,誤,參自序原文。

  3.“目”,殿本作“命”,誤,參自序原文。

  4.己酉為建炎三年(1129)。(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5.殿本“重”上有“絕”字。

  樂府雅詞三卷補遺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1

  宋曾慥編。慥有《類説》,已著錄。是編皆輯宋人之詞2。前有朱彝尊題詞,謂:“陳氏《書錄解題》載曾端伯《樂府雅詞》一十二卷,《拾遺》二卷。此本鈔自上元焦氏,止存三卷及《拾遺》,殆非足本。”然彝尊《曝書亭集》又載此書跋云:“繹其自序,稱三十有四家,合三卷,為足本無疑。”蓋此卷首所載為彝尊初稾,集所載乃詳定之本也。慥自序謂:“涉諧謔則去之,當時豔曲謬託歐公者,悉删除之。”則命曰“雅詞”,具有風旨,非靡靡之音可比。至於《道宫》、《薄媚》、《西子詞》、《排遍》之後有入破、虚催、袞遍、催拍、歇拍、煞袞諸名,皆他本所罕載,猶見宋人舊法,不獨《九張機》詞僅見於此。是又足資詞家之考證矣。

  【彙訂】

  1.“樂府雅詞三卷補遺一卷”,殿本作“樂府雅詞五卷”。文淵閣庫書作《樂府雅詞》三卷《拾遺》二卷。

  2.秦恩復刊本跋云:“《雅詞》卷數,與《直齋書錄解題》合,竹垞誤以《文獻通考》為《解題》,作十二卷,其實非也。《拾遺》所收,並及李後主、毛祕監之作,則又不止於宋人矣。”(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花菴詞選二十卷(内府藏本)

  宋黄昇撰。其書成於淳祐乙酉1。前十卷曰《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始於唐李白,終於北宋王昴,方外、閨秀各為一卷附焉。後十卷曰《中興以來絕妙詞》,始於康與之,終於洪瑹。昇所自作詞三十八首亦附錄於末。前十卷内頗有已入南宋者,蓋宣和、靖康之舊人,過江猶在者也。然後十卷内如康與之、陳與義、葉夢得亦皆北宋舊人,又不知其以何斷限矣。觀昇自序,其意蓋欲以繼趙崇祚《花閒集》、曾慥《樂府雅詞》之後,故搜羅頗廣2。其中如李後主《山花子》一首,本李璟之作,《南唐書》載馮延巳之對可證。亦未免小有疏舛。然昇本工詞,故精於持擇。自序稱:“暇日裒集,得數百家”,而所錄止於此數。去取亦特為謹嚴,非《草堂詩餘》之類參雜俗格者可比。又每人名之下各註字號里貫,每篇題之下亦閒附評語,俱足以資考核。在宋人詞選,要不失為善本也。

  【彙訂】

  1.自序及胡德方序並稱淳祐己酉(1249),淳祐無乙酉。

  2.自序稱“唐詞具載《花閒集》,宋詞多見於曾端伯所編,而《復雅》一集又兼採唐、宋迄於宣和之季,凡四千三百餘首,籲,亦備矣!況中興以來,作者繼出……”云云,繹其語意,是前集欲以繼趙、曾之選,後集則意在繼鮦陽居士所編《復雅》也。(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類編草堂詩餘四卷(通行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舊傳南宋人所編。考王楙《野客叢書》作於慶元閒1,已引《草堂詩餘》張仲宗《滿江紅》詞證“蝶粉蜂黄”之語2,則此書在慶元以前矣3。詞家小令、中調、長調之分自此書始4。後來詞譜依其字數以為定式,未免稍拘,故為萬樹《詞律》所譏。然填詞家終不廢其名,則亦倚聲之格律也。朱彝尊作《詞綜》,稱:“《草堂》選詞,可謂無目”,其詬之甚至。今觀所錄,雖未免雜而不純,不及《花閒》諸集之精善。然利鈍互陳,瑕瑜不掩,名章俊句,亦錯出其閒。一概詆排,亦未為公論。此本為明杭州顧從敬所刊。前有嘉靖庚戌何良俊序,稱為從敬家藏宋刻,較世所行本多七十餘調5。其刻在汲古閣本之前。又諸詞之後多附以當時詞話,汲古閣本皆無之。考所引黄昇《花菴詞選》6、周密《絕妙好詞》均在宋末,知為後來所附入,非其原本。然採摭尚不猥濫,亦頗足以資考證,故仍並存焉。

  【彙訂】

  1.《總目》卷一一八《野客叢書》條云:“前有慶元元年自序,又有嘉泰二年(1202)自記一條,稱此書自慶元改元以來,凡三筆矣。”則最終成書當晚於慶元(1195—1200)。(楊萬里:《草堂詩餘三論》)

  2.據王國維《庚辛之閒讀書記·讀〈草堂詩餘〉記》考,“蝶粉蜂黄”《滿江紅》詞乃周邦彥作。(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

  3.原編《草堂詩餘》不收在世者之詞,以年代排,史達祖為最晚。史氏卒於1208年,則成書不早於該年。(楊萬里:《草堂詩餘三論》)

  4.今存元至正閒刊本《增修牋註妙選群英草堂詩餘》前集二卷後集二卷,題何士信編選,為分類編排。則其分調非自此書始,乃自顧刻《類編》本始。(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

  5.何良俊序云:“顧子汝所刻……顧子上海名家……尊公東川先生”,東川即顧定芳,上海人。沈際飛《草堂詩餘發凡》云:“正集裁自顧汝所手”,可知顧從敬字汝所。(楊萬里:《草堂詩餘三論》)

  6.“花菴詞選”,殿本作“花菴選”,誤。

  絕妙好詞牋七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絕妙好詞》,宋周密編。其牋則國朝查為仁、厲鶚所同撰也。密所編南宋歌詞始於張孝祥,終於仇遠,凡一百三十二家。去取謹嚴,猶在曾慥《樂府雅詞》、黄昇《花菴詞選》之上。又宋人詞集今多不傳,併作者姓名亦不盡見於世。零璣碎玉,皆賴此以存,於詞選中最為善本。初,為仁採摭諸書以為之牋,各詳其里居出處1。或因詞而考證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載其佚聞,以及諸家評論之語與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見於此集者,咸附錄之。會鶚亦方牋此集,尚未脱稾。適游天津,見為仁所牋,遂舉以付之。删復補漏,合為一書。今簡端並題二人之名,不没其助成之力也。所牋多泛濫旁涉,不盡切於本詞,未免有嗜博之弊。然宋詞多不標題,讀者每不詳其事。如陸游之《瑞鶴仙》、韓元吉之《水龍吟》、辛棄疾之《祝英臺近》、尹煥之《唐多令》、楊恢之《二郎神》,非參以他書,得其源委,有不解為何語者。其疏通證明之功,亦有不可泯者矣。密有《癸辛雜識》諸書2,鶚有《遼史拾遺》諸書3,皆已著錄。為仁字心穀,號蓮坡,宛平人。康熙辛卯舉人。是集成於乾隆己巳,刻於庚午。鶚序稱其尚有《詩餘紀事》如干卷。今未之見,殆未成書歟?

  【彙訂】

  1.“其”,殿本作“作者”。

  2.“諸書”,殿本無。

  3.“諸書”,殿本無。

  樂府補題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1,皆宋末遺民倡和之作2。凡賦龍涎香八首,其調為《天香》;賦白蓮十首,其調為《水龍吟》;賦蓴五首,其調為《摸魚兒》;賦蟬十首,其調為《齊天樂》;賦蟹四首,其調為《桂枝香》。作者為王沂孫、周密、王易簡、馮應瑞、唐藝孫、吕同老、李彭老、陳恕可3、唐珏、趙汝鈉4、李居仁、張炎、仇遠等十三人,又無名氏二人5。其書諸家皆不著錄。前有朱彝尊序,稱為“常熟吳氏鈔本,休寧汪晉賢購之長興藏書家,而蔣景祁鏤版以傳”云云,則康熙中始傳於世也。彝尊序又稱:“當日倡和之篇必不止此,亦必有序以誌歲月,惜今皆逸”云云,其説亦是。然疑或墨迹流傳,後人錄之成帙,未必當時即編次為集,故無序目,亦未可知也。

  【彙訂】

  1.元陳旅《安雅堂集》卷十二《陳如心墓誌銘》:“公諱恕可,字行之,一字如心……遺文有《志言稾》……《樂府補題》藏於家。”(董運來:《<四庫全書總目>補正十則》)

  2.十四名作者中僅周密、張炎、王易簡、李彭老、唐珏五人確為宋遺民,王沂孫、陳恕可、仇遠皆曾仕元。(黄俊賢:《碧山四考》)

  3.“陳恕可”,殿本作“練恕可”,誤,厲鶚《樂府補題練恕可名下》云:“‘練’為‘陳’氏之誤,了然矣。竹垞先生刻《詞綜》及蔣京少刻此册,皆作‘練’,偶未之考,或原本模糊斷缺,以致亥豕爾。”《詞綜》所據乃《百家詞》本。(于翠玲:《朱彝尊<詞綜>研究》)

  4.“趙汝鈉”,殿本作“趙汝訥”,誤,此集中《水龍吟》第六首署月洲趙汝鈉真卿。

  5.此編作者共十四人,卷中浮翠山房賦白蓮,“浮翠”即唐藝孫“瑤翠”之譌,佚名者僅餘閒書院賦蟬之“餘閒”一人。(夏承燾:《四庫全書詞籍提要校議》)

  花草稡編二十二卷附錄一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1

  明陳耀文編。耀文有《經典稽疑》,已著錄。是編採掇唐、宋歌詞,亦閒及於元人,而所採殊少。自序稱是集因唐《花閒集》、宋《草堂詩餘》而起,故以《花草稡編》為名。然使惟以二書合編,各採其一字名書,已無義理。乃綜括兩朝之詞,而以“花”字代“唐”字,以“草”字代“宋”字,衡以名實,尤屬未安。然其書捃摭繁富,每調有原題者必錄原題,或稍僻者必著採自某書。其有本事者,並列詞話於其後,其詞本不佳而所填實為孤調,如《縷縷金》之類,則註曰“備題”。編次亦頗不苟。蓋耀文於明代諸人中猶講考證之學,非嘲風弄月者比也。雖糾正之詳不及萬樹之《詞律》,選擇之精不及朱彝尊之《詞綜》,而裒輯之功實居二家之前。創始難工,亦不容以後來掩矣。此本與《天中記》版式相同,蓋猶耀文舊刻。而卷首乃有延祐四年陳良弼序,刊刻拙惡,僅具字形,而其文則仍耀文之語。蓋坊賈得其舊版,别刊一序弁其首,以偽為元版耳。

  【彙訂】

  1.“二十二卷附錄一卷”,殿本作“十二卷”,誤,《四庫採進書目·總裁曹交出書目》正作二十二卷附錄一卷。

  御定歷代詩餘一百二十卷

  康熙四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御定。所錄詞自唐至明凡一千五百四十調,九千餘首,釐為一百卷。又詞人姓氏十卷,詞話十卷。考梁代吳聲歌曲,句有短長、音多柔曼,已漸近小詞。唐初作者云興,詩道復振,故將變而不能變。迨其中葉,雜體日增,於是《竹枝》、《柳枝》之類,先變其聲;《望江南》、《調笑令》、《宫中三臺》之類,遂變其調。然猶載之詩集中,不别為一體。洎乎五季,詞格乃成。其岐為别集,始於馮延巳之《陽春詞》;其岐為總集,則始於趙崇祚之《花閒集》。自宋初以逮明季,沿波迭起,撰述彌增。然求其括歷代之精華,為諸家之總彙者,則多窺半豹,未睹全牛,罕能博且精也。我聖祖仁皇帝游心藝苑,於文章之體,一一究其正變,核其源流,兼括洪纖,不遺一技。乃命侍讀學士沈辰垣等搜羅舊集,定著斯編。凡柳、周婉麗之音,蘇、辛奇恣之格,兼收兩派,不主一隅。旁及元人小令,漸變繁聲;明代新腔,不因舊譜者,苟一長可取,亦衆美胥收。至於考求爵里,可以為論世之資;辨證妍媸,可以為倚聲之律者,網羅宏富,尤極精詳。自有詞選以來,可云集其大成矣。若夫諸調次第,並以字數多少為斷,不沿《草堂詩餘》强分小令、中調、長調之名,更一洗舊本之陋也。

  詞綜三十四卷(内府藏本)1

  國朝朱彝尊編。其同時增定者,則休寧汪森也。彝尊有《經義考》,森有《粵西詩載》,並已著錄。是編錄唐、宋、金、元詞通五百餘家。於專集及諸選本外,凡稗官野紀中有片詞足錄者,輒為採掇。故多他選未見之作。其詞名2、句讀為他選所淆舛,及姓氏爵里之誤,皆詳考而訂正之。其去取亦具有鑒别。蓋彝尊本工於填詞,平日嘗以姜夔為詞家正宗,而張輯、盧祖臯、史達祖、吳文英、蔣捷、王沂孫、張炎、周密為之羽翼。謂:“自此以後,得其門者或寡”,又謂:“小令當法汴京以前,慢詞則取諸南渡”,又謂:“論詞必出於雅正,故曾慥錄《雅詞》,鮦陽居士輯《復雅》。”又盛稱《絕妙好詞》甄錄之當。其立説大抵精確,故其所選能簡擇不苟如此。以視《花閒》、《草堂》諸編,勝之遠矣。

  【彙訂】

  1.文淵閣《四庫》本為三十卷。(修世平、張蘭俊:《<四庫全書總目>訂誤二十四則》)

  2.“詞名”,殿本作“調名”。

  十五家詞三十七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孫默編。默字無言,休寧人。是編所輯國朝詞共十五家1。吳偉業《梅村詞》二卷,梁清標《棠村詞》三卷,宋琬《二鄉亭詞》二卷,曹爾堪《南谿詞》二卷,王士祿《炊聞詞》三卷,尤侗《百末詞》二卷,陳世祥《含影詞》二卷2,黄永《谿南詞》二卷,陸求可《月湄詞》四卷,鄒祗謨《麗農詞》二卷,彭孫遹《延露詞》三卷,王士禎《衍波詞》二卷,董以寧《蓉渡詞》三卷,陳維崧《烏絲詞》四卷,董俞《玉鳧詞》二卷。各家以小令、中調、長調為次3。載其本集原序於前,並錄其同時人評點。案王士禎《居易錄》曰:“新安孫布衣默,居廣陵,貧而好客。四方名士至者,必徒步訪之。嘗告予欲渡江往海鹽,詢以有底急,則云欲訪彭十羨門,索其新詞,與予及鄒程村作合刻為三家耳。陳其年維崧贈以詩曰:‘秦七黄九自佳耳,此事何與卿饑寒’,指此也”云云。蓋其初刻在康熙甲辰,為鄒祗謨、彭孫遹、王士禎三家,即《居易錄》所云,杜濬為之序。至丁未,續以曹爾堪、王士祿、尤侗三家,是為六家,孫金礪為之序。戊申又續以陳世祥、陳維崧、董以寧、董俞四家,汪懋麟為之序。十五家之本,定於丁巳,鄧漢儀為之序。凡閱十四年,始彙成之4。雖標榜聲氣,尚沿明末積習。而一時倚聲佳製,實略備於此,存之可以見國初諸人文采風流之盛。至其每篇之末5,必附以評語,有類選刻時文,殊為惡道。今並删除,不使穢亂簡牘焉。

  【彙訂】

  1.“國朝詞共十五家”,殿本作“國朝諸家之詞有專集者凡十有五人”。

  2.“《含影詞》”,殿本作“《合影詞》”,誤,此集卷十四、十五為《含影詞》。

  3.集中如陸求可《月湄詞》等未以小令、中調、長調為次。(張宏生:《總集纂集與群體風貌——論孫默及其<國朝名家詩餘>》)

  4.孫默留松閣原刊《國朝名家詩餘》諸序雖然都説是《十六家詞》,但實際上是十七家,尚多程康莊一家。四庫本又删掉了龔鼎孳的《香嚴詞》。(同上)

  5.“至其”,殿本作“至於”。

  右詞曲類“詞選”之屬,十二部,二百七十四卷1,皆文淵閣著錄。

  【彙訂】1.“二百七十四卷”,殿本作“二百六十二卷”。底本實著錄二百七十二卷。

  碧雞漫志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宋王灼撰。灼有《糖霜譜》,已著錄。是編詳述曲調源流。前七條為總論,述古初至唐、宋聲歌遞變之由。次列《涼州》、《伊州》、《霓裳羽衣曲》、《甘州》、《胡渭州》、《六幺》、《西河》、《長命女》、《楊柳枝》、《喝馱子》、《蘭陵王》、《虞美人》、《安公子》、《水調歌》、《萬歲樂》、《夜半樂》、《何滿子》、《凌波神》、《荔枝香》、《阿濫堆》、《念奴嬌》、《清平樂》、《雨淋鈴》、《菩薩蠻》、《望江南》、《麥秀兩岐》、《文漵子》、《後庭花》、《鹽角兒》,凡二十八條1,一一溯得名之緣起與其漸變宋詞之沿革。蓋“三百篇”之餘音,至漢而變為樂府,至唐而變為歌詩。及其中葉,詞亦萌芽。至宋而歌詩之法漸絕,詞乃大盛。其時士大夫多嫻音律,往往自製新聲,漸增舊譜。故一調或至數體,一體或有數名,其目幾不可殫舉。又非唐及五代之古法。灼作是編,就其傳授分明,可以考見者,核其名義,正其宫調,以著倚聲所自始。其餘晚出雜曲,則不暇一一詳也。迨金、元院本既出,併歌詞之法亦亡。文士所作,僅能按舊曲平仄,循聲填字。自明以來,遂變為文章之事,非復律吕之事,併是編所論宫調亦莫解其説矣。然其閒正變之由,猶賴以略得其梗概,亦考古者所必資也。其辨《霓裳羽衣曲》為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唐明皇為之潤色。援白居易、鄭嵎詩註為證,一掃月宫妖妄之説。又據譜謂是曲第一至第六疊皆無拍,證唐史載王維論按樂圖《霓裳》第三疊初拍之譌。持論極為精核。他如《虞美人》曲,諸説各别;《河滿子》曲,一事異詞者,皆闕其所疑,亦頗詳慎。至《念奴嬌》偶以古人為名,亦猶《戚氏》之例,本不出於天寶。灼特以當時誤稱唐曲而辨之,理宜附錄,不當雜列古曲之中。《鹽角兒》既據《嘉祐雜志》謂出於梅堯臣,則未可附於古曲。且“鹽”乃曲名,隋《薛道衡集》有《昔昔鹽》,唐張鷟《朝野僉載》有《突厥鹽》,可以互證。乃云市鹽得於紙角上,已為附會。且紙角幾許,乃能容一曲譜,亦不近事理。是則泛濫及之,不免千慮之一失矣。

  【彙訂】

  1.“條”,殿本作“調”。此書所列詞尚有《河傳》、《春光好》二條。(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沈氏樂府指迷一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宋沈義父撰。義父字伯時,履貫未詳。前有自題,稱:“壬寅秋,始識靜翁於澤濱。癸卯,識夢窻,暇日相與唱酬。”案壬寅、癸卯為淳祐二年、三年,則理宗時人也。元人跋陸輔之《詞旨》,嘗引此書。然篇頁寥寥,不能成帙,故世無單行之本。此本附刻陳耀文《花草粹編》中,凡二十八條。其論詞以周邦彥為宗,持論多為中理。惟謂兩人名不可對使,如“庾信愁多,江淹恨極”之類,頗失之拘。又謂:“説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説柳須用章臺、灞岸等字,説書須用銀鉤等字,説淚須用玉筯等字,説髮須用綠雲等字,説簟須用湘竹等字1,不可直説破。”其意欲避鄙俗,而不知轉成塗飾,亦非確論。至所謂去聲字最要緊,及平聲字可用入聲字替,上聲字不可用入聲字替一條2,則剖析微芒,最為精核。萬樹《詞律》實祖其説。又謂:“古曲譜多有異同,至一腔有兩三字多少者,或句法長短不等。蓋被教師改換,亦有嘌唱一家多添了字”云云。乃知宋詞亦不盡協律,歌者不免增減。萬樹《詞律》所謂“曲有襯字,詞無襯字”之説,尚為未究其變也。

  【彙訂】

  1.“説發須用綠云等字,説簟須用湘竹等字”,殿本作“説發須用綠云等事,説簟須用湘竹等事”。

  2.“上聲字不可用入聲字替”當作“上聲字不可用去聲字替”。(吳眉孫:《四聲説》)

  渚山堂詞話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陳霆撰。霆有《唐餘紀傳》,已著錄。是編與所作《詩話》並刊,而較《詩話》為稍勝。蓋霆詩格頗纖,於詞為近,故論詞轉用所長。其中如韋莊“雨餘風軟碎鳴禽”句,本用杜荀鶴《春宫怨》語。南卓《羯鼓錄》所謂“透空碎遠之聲”即此“碎”字,當訓細瑣雜亂之義。霆乃謂鳴禽曰“碎”,於理不通,改為“暖風嬌鳥碎鳴音”,未免點金成鐵。又謂楊孟載雪詞“簌簌颺颺”字古無所出,欲據黄庭堅詩改為“疏疏密密”。不知以“疏疏密密”詠雪,黄詩又何所出,亦未免涉於膠固。然其他持論多確。又宋、元、明佚篇斷句,往往而有。如宋徐一《初九日登高》之類,其本集不傳於世者,亦頗賴以存。王昭儀《滿江紅》詞,為其位下宫人張瓊瑛作。《垂楊》、《玉耳墜金環》二曲,為唐、宋舊譜所無之類。亦足資考證,猶明人詞話之善本也。

  詞話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據《西河合集》序目稱,此書本四卷,佚其二卷,不敢贗補,故僅以半刊行。王晫《今世説》稱奇齡“善詩歌、樂府、填詞。所為大率託之美人香草,纏綿綺麗,按節而歌,使人悽愴。又能吹簫度曲。”是奇齡填詞之功較深於詩。且本為小技,萌於唐而成於宋,亦不待援引古書,别為高論,故所説轉不支離。其論沈去矜《詞韻》一條,尤為精核。論辛棄疾、蔣捷為别調,亦深明源委。惟其遠溯六朝,以鮑照《梅花落》亦可稱詞。則漢代鐃歌何嘗不句有長短,亦以為詞之始乎?又《西廂記》“相女配夫”本為“相度”之相,今尚有此方言。而引孫復“相女不以嫁公侯,乃以嫁山谷衰老”語,以為“宰相”之相。則牽引附會,仍蹈結習。至所述詞曲變為演劇,縷陳始末,亦極賅悉。而云宋末安定郡王趙令畤始作商調鼓子詞,譜《西廂》傳奇。考令畤即《蘇軾集》所稱趙德麟,實非宋末之人。亦未免少疏。然自宋以來撰詩話者多,撰詞話者較少。奇齡是編雖不及徐釚《詞苑叢談》之採摭繁富,門目詳明,然所敘論,亦足備談資。故削其《詩話》,而錄存是編焉。

  詞苑叢談十二卷(通行本)

  國朝徐釚撰。釚字電發,號虹亭,吳江人。康熙己未召試博學宏詞,授翰林院檢討。是書專輯詞家故實,分體製、音韻、品藻、紀事、辨正、諧謔、外編七門。採摭繁富,援據詳明,足為論詞者總彙。《江南通志》稱:“釚少刻《菊莊樂府》,朝鮮貢使仇元吉見之,以金餅購去1。貽詩曰:‘中朝攜得菊莊詞,讀罷煙霞照海湄。北宋風流何處是?一聲鐵笛起相思。’”則釚於倚聲一道,自早歲即已擅長。故於論詞亦具有鑒裁,非苟作也。惟其閒徵引舊文,未盡註其所出,同時朱彝尊、陳維崧等嘗議之。釚亦自欲補綴而未盡也。至“紀事”一門,半取近事。其閒點綴以成佳句2,標榜以借虚聲者,蓋所不免。然考《世説新語》註載裴啟作《語林》,記謝安黄公酒壚事,安以為所説不實。則序錄同時之事3,自古已然。唐宋人詩話、説部,此類尤夥,則亦非釚之創例矣。

  【彙訂】

  1.“金餅”,底本作“餅金”,據《江南通志》卷一六五《人物志·文苑一·蘇州府》徐釚小傳原文及殿本改。

  2.“佳句”,殿本作“佳話”。

  3.“則”,殿本作“是”。

  右詞曲類“詞話”之屬,五部,十九卷,皆文淵閣著錄。

  欽定詞譜四十卷

  康熙五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詞萌於唐,而大盛於宋。然唐、宋兩代皆無詞譜。蓋當日之詞,猶今日里巷之歌,人人解其音律,能自製腔,無須於譜。其或新聲獨造,為世所傳,如《霓裳羽衣》之類,亦不過一曲一調之譜,無裒合衆體,勒為一編者1。元以來南、北曲行,歌詞之法遂絕。姜夔《白石詞》中閒有旁記節拍,如西域梵書狀者,亦無人能通其説。今之詞譜,皆取唐、宋舊詞,以調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數,取句法、字數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其句法、字數有異同者,則據而註為又一體;其平仄有異同者2,則據而註為可平可仄。自《嘯餘譜》以下,皆以此法推究。得其崖略,定為科律而已。然見聞未博,考證未精,又或參以臆斷無稽之説,往往不合於古法。惟近時萬樹作《詞律》,析疑辨誤,所得為多,然仍不免於舛漏。惟我聖祖仁皇帝聰明天授,事事皆深契精微。既御定唐、宋、金、元、明諸詩,立詠歌之準,御纂《律吕精義》,通聲氣之元。又以詞亦詩之餘派,其音節亦樂之支流,爰命儒臣,輯為此譜。凡八百二十六調,二千三百六體。凡唐至元之遺篇,靡弗採錄。元人小令其言近雅者,亦閒附之。唐、宋大曲則彙為一卷,綴於末。每調各註其源流,每字各圖其平仄,每句各註其韻叶,分刌節度,窮極窈眇,倚聲家可永守法程。蓋聖人裁成萬類,雖一事之微,必考古而立之制,類若斯矣。

  【彙訂】

  1.唐時官修樂曲譜有教坊譜,梨園譜,徐景安《新纂樂書》卷十《樂章文譜》;五代有後周竇儀《大周正樂》内有《新曲譜》三十六卷;宋代仁宗時有《韶樂集》,哲宗時有傳入高麗的“鄭衛之聲”曲譜,徽宗時有大晟府所刊徵、角二調曲譜,南宋時有修内司教樂所所刊《樂府混成集》。民閒流行的俗樂曲譜,《東京夢華錄》、《西湖老人繁勝錄》皆有記載。(吳熊和:《唐宋詞通論》)

  2.“異同”,殿本作“同異”。

  詞律二十卷(通行本)

  國朝萬樹撰。樹有《璇璣碎錦》,已著錄。是編糾正《嘯餘譜》及《填詞圖譜》之譌,以及諸家詞集之舛異。如《草堂詩餘》有小令、中調、長調之目,舊譜遂謂五十八字以内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樹則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1,有六十字者,將為小令乎、中調乎?《雪獅兒》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將為中調乎、長調乎?故但列諸調,而不立三等之名。又舊譜於一調而長短不同者2,皆定為第一、第二體。樹則謂調有異同,體無先後,所列次第,既不以時代為差,何由知孰為第幾。故但以字數多寡為序,而不列名目3。皆精確不刊。其最入微者,一為舊譜不分句讀4,往往據平仄混填。樹則謂七字有上三下四句,如《唐多令》“燕辭歸客尚淹留”之類。五字有上一下四句,如《桂華明》“遇廣寒宫女”之類5。四字有横擔之句,如《風流子》“倚欄杆處上琴臺去”之類。一為詞字平仄,舊譜但據字而填。樹則謂上聲、入聲有時可以代平,而名詞轉折跌宕處,多用去聲。一為舊譜五七字之句所註可平可仄,多改為詩句。樹則謂古詞抑揚頓挫,多在拗字。其論最為細密。至於考調名之新舊,證傳寫之舛譌,辨元人曲6、詞之分,斥明人自度腔之謬。考證尤一一有據。雖其考核偶疏,亦所不免。如《綠意》之即為《疏影》,樹方齗齗辨之,連章累幅,力攻朱彝尊之疏。而不知《疏影》之前為《八寶妝》,《疏影》之後為《八犯玉交枝》,即已一調復收。試取李甲、仇遠詞合之,契若符節7。至其論《燕春臺》8、《夏初臨》為一調,乃謂《嘯餘譜》顛倒復收,貽笑千古,因欲於張子野詞“探芳菲走馬”下添入“歸來”二字為韻。而不知其上韻已用“當時去燕還來”。一韻兩用,其謬較一調兩收為更甚。如斯之類,千慮而一失者。雖閒亦有之。要之,唐、宋以來倚聲度曲之法,久已失傳。如樹者,固已十得八九矣9。

  【彙訂】

  1.“五十八”,殿本作“五十”,誤,參此書卷首《發凡》原文。

  2.“不同”,殿本作“異”。

  3.“列”,殿本作“立”。

  4.“一”,底本作“以”,據殿本改。

  5.“宫女”,殿本作“仙女”,誤,參此書卷首《發凡》原文。諸詞集所錄關註《桂華明》皆作“遇廣寒宫女”。

  6.“元人”,底本作“元入”,據殿本改。

  7.八犯者謂犯八調,八寶者亦謂八調所拼合。仇詞雖由《八寶妝》演變,與《八寶妝》是二非一也。(映菴:《詞調索隱》)

  8.“《燕春臺》”,底本作“《燕臺春》”,據殿本改。此書卷十五張先《燕春臺》下註曰:“此調沈氏作《燕春臺》,《圖譜》作《燕臺春》……但舊《草堂》所載是《燕春臺》,合當從之也。又按,《夏初臨》一調與此相同,即載此後,以便考訂。”

  9.“如樹者,固已十得八九矣”,殿本作“明人臆造之譜,又遞相淆亂。樹推尋舊調,十得八九,其開闢榛蕪之功亦未可没矣”。

  右詞曲類“詞譜、詞韻”之屬1,二部,六十卷,皆文淵閣著錄。

  【彙訂】

  1.“詞韻”,殿本脱,《總目》詞曲類小序:“詞為五類,曰别集,曰總集,曰詞話,曰詞譜、詞韻。”

  顧曲雜言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沈德符撰。德符有《飛鳧語略》,已著錄1。此書專論雜劇、南曲、北曲之别。其論元人未滅南宋以前,以雜劇試士。核以《元史·選舉志》,絕無影響。乃委巷之鄙談。其論《遼史·樂志》有大食調,曲譜譌作“大石”,因有小石調配之。其意以大食為國名,如龜兹之類,不知自宋已有此名。故王珪詩號至寶丹,秦觀詩號小石調,不由曲譜之譌。其論五、六、工、尺、上、四、合、凡、一為出於宋樂書,亦未免附會。考南曲無凡、一,上字有高下之分。宋時樂歌,未必分南、北曲也。如此之類,雖閒有小疵。然如論北曲以弦索為主,板有定制,南曲笙笛,不妨長短其聲以就板。立説頗為精確。其推原諸劇脾名,自金、元以至明代,縷晰條分,徵引亦為賅洽。詞曲雖伎藝之流,然亦樂中之末派。故唐人《樂府雜錄》之類,至今尚傳。存此一編,以考南、北曲之崖略,未始非博物之一端也。(以上曲品)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德符有《秦璽始末》,已著錄”。

  欽定曲譜十四卷

  康熙五十四年奉敕撰。蓋與《詞譜》同時並作,相輔而行也。首載諸家論説及《九宫譜定論》一卷,次北曲譜四卷,次南曲譜八卷,次以失宫犯調諸曲别為一卷附於末。北曲、南曲各以宫調提綱。其曲文每句註“句”字,每韻註“韻”字,每字註四聲於旁,於入聲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皆一一詳註。於舊譜譌字,亦一一辨證附於後。自古樂亡而樂府興,後樂府之歌法至唐不傳,其所歌者皆絕句也。唐人歌詩之法至宋亦不傳,其所歌者皆詞也。宋人歌詞之法至元又漸不傳,而曲調作焉。考“三百篇”以至詩餘,大都抒寫性靈,緣情綺靡。惟南、北曲則依附故實,描摹情狀,連篇累牘,其體例稍殊。然《國風》“氓之蚩蚩”一篇,已詳敘一事之始末;樂府如《焦仲卿妻詩》、《秋胡行》、《木蘭詩》,並鋪陳點綴,節目分明,是即傳奇之濫觴矣。王明清《揮麈錄》載曾布所作《馮燕歌》,已漸成套數,與詞律殊途。沿及金、元,此風漸盛。其初被以弦索,其後遂象以衣冠。其初不過四折,其後乃動至數十齣。大旨亦主於敍述善惡,指陳法戒,使婦人孺子皆足以觀感而奮興1,於世教實多所裨益。雖迨其末派,矜冶蕩而侈風流,輾轉波頹,或所不免。譬如《國風》好色,降而為《玉臺》、《香奩》。不可因是而罪《詩》,亦不可因是而廢《詩》也。惟是當時舊譜2,今悉無傳。陶宗儀《輟耕錄》雖具載其目,而不著其詞。近代所行《北九宫譜》、《南九宫譜》,亦以意編排,頗多舛謬。乃特命詹事王弈清等,考尋舊調,勒著是編。使倚聲者知别宫商,赴節者咸諧律吕,用以鋪陳古蹟,感動人心。流芳遺臭之蹤,聆音者畢解;福善禍淫之理,觸目者易明。大聖人闡揚風化,開導愚蒙,委曲周詳,無往不隨事立教者,此亦一端矣。豈徒斤斤於紅牙翠管之閒哉!

  以上曲譜

  【彙訂】

  1.“足”,殿本作“用”。

  2.“舊譜”,殿本作“舊詩”,誤。

  中原音韻二卷(内府藏本)

  元周德清撰。德清字挺齋,高安人。是書成於泰定甲子,原本不分卷帙1。考其《中原音韻起例》以下,即列諸部字數;《正語作詞起例》以下,即列作詞諸法。蓋前為韻書,後為附論,畛域顯然。今據此釐為二卷,以便省覽。其音韻之例,以平聲分為陰、陽,以入聲配隸三聲,分為十九部。一曰東、鍾,二曰江、陽,三曰支、思,四曰齊、微,五曰魚、模,六曰皆、來,七曰真、文,八曰寒、山,九曰桓、歡,十曰先、天,十一曰蕭、豪,十二曰歌、戈,十三曰家、麻,十四曰車、遮,十五曰庚、青,十六曰尤、侯。十七曰侵、尋,十八曰監2、咸,十九曰廉、纖。蓋全為北曲而作。考齊、梁以前,平、上、去無别。至唐時,如元稹諸人作長律,尚有遺風。惟入聲則各自為部,不叶三聲。然如《檀弓》稱:“子辱與彌牟之弟游3”,註謂:“文子名木,緩讀之則為彌牟”;又古樂府《江南曲》以“魚戲蓮葉北”韻“魚戲蓮葉西”,註亦稱“北”讀為“悲”。是以入叶平,已萌於古。又《春秋》“盟于蔑”,《穀梁》作“盟于昧”;《春秋》“定姒卒”,《公羊》作“定弋卒”。是亦方言相近,故上、去、入可以轉通也。北音舒長遲重,不能作收藏短促之聲,凡入聲皆讀入三聲,自其風土使然。樂府既為北調,自應歌以北音。德清此譜,蓋亦因其自然之節,所以作北曲者沿用至今。言各有當,此之謂也。至於因而掊擊古音,則拘於一偏,主持太過。夫語言各有方域,時代遞有變遷,文章亦各有體裁。“三百篇”中,東、陽不叶;而孔子《象傳》以“中”韻“當”,老子《道經》以“聾”韻“盲”,此參用方音者也。《楚騷》之音,異於《風雅》;漢、魏之音,異於屈、宋,此隨時變轉者也。左思作《三都賦》,純用古體,則純用古音。及其作《白髮賦》與《詠史》、《招隱》諸詩,純用晉代之體,則亦純用晉代之音。沈約詩、賦皆用四聲,至於《冠子祝文》,則“化”字乃作平讀。又文章用韻,各因體裁之明證也。詞、曲本里巷之樂,不可律以正聲。其體創於唐,然唐無詞韻4,凡詞韻與詩皆同。唐初《回波》諸篇、唐末《花閒》一集可覆按也。其法密於宋,漸有以入代平,以上代平諸例。而三百年作者如云,亦無詞韻5。閒或參以方音,但取歌者順吻,聽者悦耳而已矣。一則去古未遠,方音猶與韻合,故無所出入;一則去古漸遠,知其不合古音,而又諸方各隨其口語,不可定以一格。故均無書也。至元而中原一統,北曲盛行。既已别立專門,自宜各為一譜。此亦理勢之自然。德清乃以後來變例,據一時以排千古,其傎殊甚。觀其“瑟”註“音史”,“塞”註“音死”。今日四海之内,寧有此音,不又將執以排德清哉?然德清輕詆古書,所見雖謬。而所定之譜,則至今為北曲之準繩。或以變亂古法詆之,是又不知樂府之韻本於韻外别行矣。故今錄存其書,以備一代之學,而併論其源流得失如右。(以上曲韻)

  【彙訂】

  1.“本”,殿本無。

  2.“監”,殿本作“鹽”,誤。

  3.“子”,殿本作“君”,疑誤,參《禮記·檀弓上》原文。

  4.“唐”,殿本無。

  5.以入代平、以上代平,乃指句中應平之字,無關叶韻。宋朱希真嘗擬《應制詞韻》,其書久佚。《詞林要韻》,南宋紹興二年刊。則宋代非無詞韻。詞與法曲、大曲同時並興,所用之韻,是一非二。詞近於詩,限制稍嚴,且無入聲叶平上去三聲之例。(映菴:《戈順卿<詞林正韻>糾正》)

  右詞曲類“南北曲”之屬,三部,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