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军事·军旅 > 中国空军传奇 | 上页 下页 |
四九 |
|
◎第十一章 §一、艾森豪威尔与空中“绞杀战” 1952年寒冬来临的时候,朝鲜战场上的局势又进入一个新阶段。一年前,中、朝、美三方虽然在三八线附近的板门店开始了停战谈判,但隆隆的枪炮声和两军将士的厮杀声却一刻也没有止息。三方的谈判人坐在和谈桌前,但眼睛却都瞟着战场,和谈的条文仿佛不是出自会谈,而是来自战场上的胜负。 2月2日,南朝鲜汉城美国军用机场。 今天,这里的气氛格外紧张,军警人员荷枪实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 下午3时许,机场上空传来了隆隆的飞机轰鸣声,一架美军客机徐徐降落在跑道上,等候在机场贵宾室的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上将,急步走到飞机的舷梯旁迎候。 能让他们两位亲临机场迎接的,肯定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果然,机舱门打开,警卫人员的身后,露出一张令世人极为熟悉的脸。他身高6英尺5英寸,方脸盘上隆鼻深目,棕褐色的眼眸里深藏着坚忍和凶残,他就是新当选的美利坚合众国第43届总统,美国共和党领导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这位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任西欧盟军司令,指挥过诺曼底登陆战役的陆军将军,神采奕奕地健步走下舷梯,同等候在机场上的美军高级将领,南朝鲜高级官员频频握手。 在李承晚、克拉克将军的陪同下,艾森豪威尔等一行驱车前往美军司令部。 随同艾森豪威尔来南朝鲜的还有美国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以及太平洋战区司令阿瑟·雷德福。 作为久经战阵的前线总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当然会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他知道什么时候是重要时刻,自己应该在什么地方出现。 12月3日、4日,艾森豪威尔在李承晚、侵朝美军总司令克拉克和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的陪同下视察了朝鲜前线,并慰问了美军将士。重点视察了海军和空军。他对刚装备海空军的最新式武器感到满意。 12月5日,艾森豪威尔在美军司令部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 艾森豪威尔端坐在长条桌正中的高靠背椅上,李承晚和克拉克分坐在两边,还有其他高级官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艾森豪威尔扫视了与会者一眼,说:“我的来意大家似乎都清楚了,那就是寻找一条体面的实现和平的途径。可现在,我们还缺乏完全支配战场的能力,中朝军队还不时地向我防御阵地进行骚扰和挑衅。战地指挥官们都认为,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谈判还不成功的话,我们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全力发动一场进攻!” 克拉克不失时机的站起身来,走到大幅军用地图前,用手指着朝鲜海岸线,说:“总统先生,我认为进攻是必要的,我的想法是,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利用海空优势在朝鲜的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压缩中朝军队的防线,使他们最后乖乖地按我们的条文在停战书上签字。” 艾森豪威尔微微地皱了皱眉头。现在中朝军队固定在朝鲜的北部山区,已经修建了大量的永备工事和堑壕,美军再来一次海栖登陆,那是徒劳的。他理解克拉克,作为一场战争的总司令官,在战场上毫无建树的话,他会日夜不能安枕的。 艾森豪威尔向身边的布莱德雷点了点头。布莱德雷站起来说道:“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意见是,尽量减少地面战斗,而代之以空中绞杀战,在地面战斗中,我们美国人死伤太多,国内的反响太强烈,他们已经闹翻了天,而天空,却是我们独占的世界……”布莱德雷说着,向墙上的大幅作战地图走去。 §二、被拉直的“拉弗伯雷圆圈” 1953年2月17日下午3点,我志愿军空军某部机场突然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根据指挥部命令,一中队战鹰马达轰鸣,直冲蓝天。 1号长机的驾驶员是中队长徐开良,他两眼凝视前方。接指挥塔的情报,有5架美机在西海岸执行轰炸任务后,正在返回驻地的途中。指挥部命令:务必将这股空中强盗挡住并消灭掉。 “各机注意,前方发现敌人,准备战斗!”徐开良发现远方的天海交际处出现了5个小黑点,他立即下达了战斗命令。 敌机渐渐驶近了,徐开良看出,这是5架美国空军的F—4C战斗机,他看了看下面的大同江口,命令道:“堵住敌机!准备攻击!” “明白!”各机回答。 即刻,4架战鹰以梭形编队向敌机猛扑过去。 敌机此刻也发现遭到志愿军空军拦截,长机斯坦达尔少校立即传令:“按'拉弗伯雷圆圈'阵编队!” 5架美国战斗机立刻熟练地拉出一个古怪的圆圈。 徐开良看到敌机又排出这个让人头疼的阵形,牙齿咬的咯咯响,忿忿地说:“今天我非砸开你这圆圈阵不可!” 在朝鲜战场上,美国空军经常采用一种被称为"拉弗伯雷圆圈"的阵法,以逃脱志愿军空军的惩罚。 “拉弗伯雷圆圈"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圆圈编队"。 须知空中作战与地面作战有许多不同。地面作战只是敌我双方阵地的争斗,两军将士在一个水平面上进行搏击。而空战则绝然不同了,他们是在三维空间里进行战斗。没有阵地,没有堡垒,没有丝毫的遮蔽物。因此,除人的因素外,战机性能、战术及灵活多变的队形,便显得极为重要。1916年夏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军开始以6机组成"大圆圈编队",这是一种大规模的战斗机编队,专门在战区来回飞行,以搜索敌机。这种编队既有较为严密的防御能力,又有一定的反击能力。1916年9月17日,德国飞行员波尔克上尉率领着德军第二战斗机中队,驾驶着阿勃脱劳斯公司生产的D—1型新式飞机,首次采用这种大圆圈编队的崭新队形,突破了协约国军队的空中防线,一举取得了击落英国飞机6架而自己无一损伤的赫赫战果。 德国的编队战术使英国和法国大伤了一番脑筋。后来,法国的空军骄子拉弗伯雷根据实战经验,对"大圆圈编队"又作了改进,使参加编队的飞机不但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飞行,而且可绕圆圈盘旋爬高,利用盘旋取得高度优势,以便伺机进行攻击,使得这种编队威力大增。这种阵形,当时西方各国空军称之为"拉弗伯雷圆圈"。 在朝鲜战场上,美国空军频频采用这种战术,使志愿军的空军多次吃亏。对此,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聂凤智十分恼怒,指示空军部队:“下大功夫研究这种阵形,一定要拉直美军的拉弗伯雷圆圈!” 决不能叫敌人利用"圆圈"阵逃脱惩罚,志愿军空军指战员心里憋着一口气,日日夜夜苦心琢磨这个"拉弗伯雷圆圈",等待时机打破敌人的"圆圈"阵。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徐开良看到了5架敌机在空中绕成一个大圆圈,各单机相距300米,圆阵直径约为600米左右,各机首尾相顾,相互掩护。整个圆阵朝太阳光方向仰高,背太阳光俯低,成一个斜平面螺旋移动的队形,逐渐降低高度,向椒岛方向退却。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