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史籍 > 后汉书 | 上页 下页 |
历志(8) |
|
二十四气 ◇冬至 日所在:斗二十一度八分退二 黄道去极:百一十五度 晷景:丈三尺 昼漏刻:四十五 夜漏刻:五十五 昏中星:奎六弱 旦中星:亢二少强退一 ◇小寒 日所在:女二度七分进一 黄道去极:百一十三强 晷景:丈二尺三寸 昼漏刻:四十五八分 夜漏刻:五十四二分 昏中星:娄六半强退一 旦中星:氐七少弱退二 ◇大寒 日所在:虚五度十四分进二 黄道去极:百一十大弱 晷景:丈一尺 昼漏刻:四十六八分 夜漏刻:五十三八分 昏中星:胃十一半强退一 旦中星:心半退三 ◇立春 日所在:危十度二十一分进二 黄道去极:百六少强晷景:九尺六寸 昼漏刻:四十八六分 夜漏刻:五十一四分 昏中星:毕五少弱退三 旦中星:尾七半弱退三 ◇雨水 日所在:室八度二十八分进三 黄道去极:百一强 晷景:七尺九寸五分 昼漏刻:五十八分 夜漏刻:四十九二分 昏中星:参六半弱退四 旦中星:箕大弱退三 ◇惊蛰 日所在:壁八度三分进一 黄道去极:九十五强 晷景:六尺五寸 昼漏刻:五十三三分 夜漏刻:四十六七分 昏中星:井十七少弱退三 旦中星:斗少退二 ◇春分 日所在:奎十四度十分 黄道去极:八十九强 晷景:五尺二寸五分 昼漏刻:五十五八分 夜漏刻:四十四二分 昏中星:鬼四 旦中星:斗十一弱退二 ◇清明 日所在:胃一度十七分退一 黄道去极:八十三少弱 晷景:四尺一寸五分 昼漏刻:五十八三分 夜漏刻:四十一七分 昏中星:星四大进一 旦中星:斗二十一半退二 ◇谷雨 日所在:昴二度二十四分退二 黄道去极:七十七大强 晷影:三尺二寸 昼漏刻:六十五分 夜漏刻:三十九五分 昏中星:张十七进一 旦中星:牛六半 ◇立夏 日所在:毕六度三十一分退三 黄道去极:七十三少弱 晷景:二尺五寸二分 昼漏刻:六十二四分 夜漏刻:三十七六分 昏中星:翼十七大进三 旦中星:女十少进一 ◇小满 日所在:参四度六分退四 黄道去极:六十九大弱 晷景:尺九寸八分 昼漏刻:六十三九分 夜漏刻:三十六一分 昏中星:角大弱 旦中星:危大弱进二 ◇芒种 日所在:井十度十三分退三 黄道去极:六十七少弱 晷景:尺六寸八分 昼漏刻:六十四九分 夜漏刻:三十五一分 昏中星:亢五大退一 旦中星:危十四强进二 ◇夏至 日所在:井二十五度二十分退三 黄道去极:六十七强 晷景:尺五寸 昼漏刻:六十五 夜漏刻:三十五 昏中星:氐十二少弱退二 旦中星:室十二少弱进三 ◇小暑 日所在:柳三度二十七分 黄道去极:六十七大强 晷景:尺七寸 昼漏刻:六十四七分 夜漏刻:三十五三分 昏中星:尾一大强退三 旦中星:奎二大强 ◇大暑 日所在:星四度二分进一 黄道去极:七十 晷景:二尺 昼漏刻:六十三八分 夜漏刻:三十六二分 昏中星:尾十五半弱退三 旦中星:娄三大退一 ◇立秋 日所在:张十二度九分进一 黄道去极:七十三半强 晷景:二尺五寸五分 昼漏刻:六十二三分 夜漏刻:三十七七分 昏中星:箕九大强退三 旦中星:胃九大弱退一 ◇处暑 日所在:翼九度十六分进二 黄道去极:七十八半强 晷景:三尺三寸三分 昼漏刻:六十二分 夜漏刻:三十九八分 昏中星:斗十少退二 旦中星:毕三大退三 ◇白露 日所在:轸六度二十三分进一 黄道去极:八十四少强 晷景:四尺三寸五分 昼漏刻:五十七八分 夜漏刻:四十二二分 昏中星:斗二十一强退二 旦中星:参五半弱退四 ◇秋分 日所在:角四度三十分 黄道去极:九十半强 晷景:五尺五寸 昼漏刻:五十五二分 夜漏刻:四十四八分 昏中星:牛五少 旦中星:井十六少强退三 ◇寒露 日所在:亢八度五分退一 黄道去极;九十六大强 晷景:六尺八寸五分 昼漏刻:五十二六分 夜漏刻:四十七四分 昏中星:女七大进一 旦中星:鬼三少强 ◇霜降 日所在:氐十四度十二分退二 黄道去极:百二少强 晷景:八尺四寸 昼漏刻:五十三分 夜漏刻:四十九七分 昏中星:虚六大进二 旦中星:星三大强进一 ◇立冬 日所在:尾四度十九分退三 黄道去极:百七少强 晷景:丈 昼漏刻:四十八二分 夜漏刻:五十一八分 昏中星:危八强进二 旦中星:张十五大强进一 ◇小雪 日所在:箕一度二十六分退三 黄道去极:百一十一弱 晷景:丈一尺四寸 昼漏刻:四十六七分 夜漏刻:五十三三分 昏中星:室三半强进三 旦中星:翼十五大强进二 ◇大雪 日所在:斗六度一分退二 黄道去极:百一十三大强 晷景:丈二尺五寸六分 昼漏刻:四十五五分 夜漏刻:五十四五分 昏中星:壁半强进一 旦中星:轸十五弱进一 中星以日所在为正,日行四岁乃终,置所求年二十四气小余四之,如法为少、大,余不尽,三之,如法为强、弱,以减节气昏明中星而各定矣。强,正;弱,负也。其强弱相减,同名相去,异名从之。从强进少为弱,从弱退少而强。从上元太岁在庚辰以来,尽熹平三年,岁在甲寅,积九千四百五十五岁也。 *** 论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之分尚矣,乃有皇牺。皇牺之有天下也,未有书计。历载弥久,暨于黄帝,班示文章,重黎记註,象应著名,始终相验,准度追元,乃立历数。天难谌斯,是以五、三,迄于来今,各有改作,不通用。故黄帝造历,元起辛卯,而颛顼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庚子。汉兴承秦,初用乙卯,至武帝元封,不与天合,乃会术士作《太初历》,元以丁丑。王莽之际,刘歆作《三统》,追《太初》前卅一元,得五星会庚戌之岁,以为上元。《太初历》到章帝元和,旋复疏阔,征能术者课校诸历,定朔稽元,追汉四十五年庚辰之岁,追朔一日,乃与天合,以为《四分历》元。加六百五元一纪,上得庚申。有近于纬,而岁不摄提,以辨历者得开其说,而其元鲜与纬同,同则或不得于天。然历之兴废,以疏密课,固不主于元。光和元年中,议郎蔡邕、郎中刘洪补续《律历志》。邕能著文,清浊钟律;洪能为算,述叙三光。今考论其业,义指博通,术数略举,是以集录为上下篇,放续《前志》,以备一家。 赞曰:象因物生,数本杪曶。律均前起,准调后发。该核衡琁,检会日月。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