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吴楚材 > 古文观止 | 上页 下页
司马错论伐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gōu]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亲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携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潮,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有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合力并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注释】

  1.司马错:战国时秦将,公元前316年率兵伐蜀,前301年再次出蜀平定叛乱。

  2.张仪:战国时魏国贵族后代,战国时著名纵横家。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十年(前328年)为秦相,曾以连横政策游说各国,有功于秦,封武信君。

  3.下兵:出兵。

  4.三川:指当时韩国境内黄河、伊水、洛水三水流经的地区,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市东部一带。

  5.轘(huán)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道路险阨,凡十二曲,中有轘辕关。缑(gōu)氏:地名,在偃师东南,轘辕关西北,以地有缑山而名,为军事要地。

  6.屯留:地名,在山西屯留县南。

  7.南阳:地名,在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居韩、魏之间,以其在太行山南、黄河以北,故名南阳。

  8.南郑:地名,在今河南县新郑县西北。

  9.新城:韩地,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宜阳:韩地,在今河南宜阳县西。

  10.二周:指战国时周室分裂而成的两个小国东周、西周。

  11.诛:讨。

  12.九鼎: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

  13.按:据有,掌握。图籍:地图和户籍。

  14.辟:通“僻”,偏僻。

  15.戎狄:古代对西部落后少数民族的泛称。

  16.顾:却,反而。

  17.王(wàng):称王,统治天下。

  18.资:钱财,这里犹言“条件”。三资者备,指上文所言的广地、富民、博德三者齐备。

  19.有桀、纣之乱:据《华阳国志》载,蜀王封其弟苴侯于汉中。苴侯与巴王友善,而巴与蜀为仇,蜀国伐苴,苴侯奔巴,并向秦求救。桀、纣之乱即指此。

  20.缮兵:整治军备。

  21.利尽四海:得利(的地域)达到西海边上。古人以为中国处于“四海”之内,蜀在西,故此提及“西海”。

  22.名实两附:犹言“名实两得”。名,指不贪、不暴之名;实指得蜀国之实。附:归附。

  23.劫:胁迫。

  24.谒:告,陈述。

  25.宗:尊。周室为天下所宗仰,故称宗室。

  26.与国:同盟友好之国。

  27.因:依靠,通过。

  28.完:全。无伤败故曰“完”。

  29.起兵伐蜀:据《史记·秦本纪》,事在秦惠王后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

  30.陈庄:秦臣。公元前314年任蜀相。

  31.属:归附。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