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梁启超 > 饮冰室合集 | 上页 下页
瓜分危言(3)


  第四节 意大利索三门湾及英俄协商

  胶州、旅顺、广湾、威海既失后,东洋之局殆将爆裂,于是我皇上毅然发愤,改革庶政,与天下更始,各国侧视,暂戢隐谋。自四月至八月,警报无一闻焉。圣主既废,维新绝望,于是各国议论又一变。知中国之终不可保,其惨乱终不可免,乃决意定行瓜分之事。而防各国之自相冲突,于是平和瓜分之会议起,英国某报载有拟立瓜分中国平和会,其条款略云:

  一、此会名平和瓜分支那公会,每国派会员两三名,假以全权会议,定夺会事。

  二、此会有全权主断支那之事,凡一切会议,无容请示本国政府。

  三、各国占领之地归各国管辖,应照现时该国商务所销之多寡,及该国权所关系者,按图画分界限。

  四、会员互相争论,则另派别会人员秉公定夺。此别会人员,以抽签公举而得之。

  五、某国会员或有抗违众论,不遵会中定夺,则此国不准入公会之内,且合各国会员,责罚其背约抗众之罪。

  六、会中所得新地各国画界占领,彼国会员不得故意议立条约,以压制此国之商务,至碍该国利权。所有支那土地,既为万国管辖,任由万国通商。倘或他日有一国阻碍通商,各国会同责罚之,将其应占之地充之公众,俾各国均沾其利益。

  七、或有别国欲随后入会者,该国虽无商务权力在支那之地,然肯帮助同心瓜分支那,亦可畀以土地,使其占领。

  八、各国派往支那驻扎之兵,不准多派,只准仅足守御该国土地而止。

  九、会中章程,永远不准支那人制造兵器。

  以上所记载,虽出于报章一人之私言,然亦可以观欧洲舆论之一斑矣。英国某大臣尝昌言于议院曰:“我欧洲诸国对于东方之事,常互相猜忌,如此则徒耽误时日,坐失时机,鹬蚌相持,渔人获其利耳。为今日之计,必欧洲人各泯猜嫌,各商善法,然后亚洲乃可以落吾手也。”故平和协商之议,其所由来者亦久矣。乃者意大利有强索三门湾之举,当其事之骤发,无识者群焉讶之,而不知英人实暗主持于其后也。奥大利之微弱,亦遣一战舰游弋东洋,比利时、荷兰、丁抹诸国纷纷将有所请,皆列强将从事瓜分,借此小国为瓯脱之地,以保持均势之安宁。其视中国之土地,犹欧洲也。若此者,皆英俄协商之先声也。至西4月29日,而英俄协商之约遂画押定议。全球观听为之耸动,各国报纸议论沸腾。虽其事之详细底蕴未知如何。而要之,数十年来,互相牵掣、互相冲突者一旦改观,而我中国所藉以苟延残喘者,殆将绝望。此万国之公言也。

  或问曰:英俄之相嫉视也,积数十世矣,其于利害之关系,亦分毫不相容矣。今之协商,乌在其能久也?曰:斯固然也。其交虽必不终,然但求足以瓜分中国而已,岂在久耶?数年以后,英俄虽有冲突,恐全世界中已无复吾中国之一国,其交之终不终,于我何与哉?昔三国协商,而波兰灭裂。六国协商,而土耳其失政府。五国协商,而埃及为墟。事过之后,其诸国之交未始不散也。所最难堪者,当其冲而撄其祸者耳。诸国何有焉?

  第五节 比较各国前后情形以断瓜分之案

  各国于瓜分之举,所以迟迟不发之故,其大原因有三端,既于第一章详论之。而此三原因者,至近年以来一切消释,如本章所载之近事,斯其证矣。今试更细论之。

  第一,俄国势力所以未充者,一由于西伯利亚之铁路工程浩大,久而难成;二由于东方未得不冰口岸。苟得此二者,则俄之力已将奋飞矣。自《密约》既订,其铁路经过满洲以连东方,缩短线道,且工程平易,避尽险难,其竣工之速,远过往昔。而旅顺、大连湾天险之军港,归于彼手。名虽以二十五年租借,实则二十五年以后之事,谁能料之。是俄人一旦以折冲樽俎之力,而得偿其数十年来难偿之夙望,俄人至此羽翼已成矣。今者一意经营,旅顺贮煤十数万吨,借保护铁路为名,调其可萨克马兵云集于东方。计旅顺口二万,大连湾三千,金州二千,瓦旁店二千,牛庄二百,海城二百,辽阳二百,吉林二百,吉林以北之哈尔滨二百,俄人在东方之势力,全世界既莫与之京。然此犹其显然者,若其暗力则犹不止此。若华俄银行之全握财政权,北方陆军悉由俄人训练,芦汉铁路之债主名虽比国,实则俄国,皆其势力之庞大而可惊者。嗟夫!俄固虎狼也,昔困于柙,犹有磨牙吮血之思,今傅以翼,将行入邑择肉之实。此瓜分之事所以昔缓而今急者,其原因一也。

  第二,英国昔以市恩为主义,今以进取为主义,其转机全在中日之战。当战争之初起也,英之报馆皆袒中而抑日,及其既也,乃袒日而抑中。盖兹之意,欲在东方结一与国,以增进商务。然必其国能立,然后可为与国,否则如与病夫泅海,未有不与之俱溺者,此不待识者而能知之也。英人既断定中国不足图存,故舆论骤变。此后如德国之占胶州,《泰晤士报》乃大赞之,谓英国当效其政策。意大利之要索,英人亦左右焉。可见其外交方略之大异畴昔矣。此瓜分之事所以昔缓而今急,其原因二也。

  第三,借列国冲突猜忌,惮于开战,而希以自存。彼土耳其所以以濒死之病夫,而至今犹延残喘者,皆赖此也。顾中国内情与土耳其绝不相侔,而其与欧洲列邦关系之端,亦复大异。土耳其之兵力犹足以抵俄罗斯,故英人乐得而为瓯脱焉。而土之与英,其利害有固结不解之处,逼近欧洲,尺土寸地,皆牵动欧洲全局,故各国不得不以兵力争之。若今日中国,则内之满洲政府,既无可以自保之理,外之于欧洲各国虽有关系,而壤非交错,必可无以兵戎相见,而安然定于指挥之下。观胶威旅大之役,各国未尝因此而自滋争议,然则以后之事,亦若是则已耳。此德国所以敢于行猘犬之政策,美国所以骎骎然逾古巴、布哇、菲律宾以窥东洋,意、奥、比、丹所以磨牙思分其余,而英俄协商所以终有成议也。此瓜分之事所以昔缓而今急,其原因三也。

  合此三端,观其前后转变之由,则知前此瓜分之事,未见实行,非欧人无瓜分之心,亦非中国人有抗拒瓜分之力。而此后之局,决非数十年以前之可以优游幸度者。我四万万同胞之国民,不知何以待之也。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