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孙犁 > 耕堂序跋 | 上页 下页
克明《荷灯记》序


  克明同志很谦虚,最近给我来信,要我为他的短篇小说集写篇序。这是不好推托的。

  因为也是老朋友了。我现在年老力衰,很愿意为故交们做些引导、打杂、清扫道路的工作,使热心的游览者,得以顺利地畅快地进入他们精心创造的园林之中。

  我和克明认识,是在抗日战争结束,我在河间一带工作的时候。真正熟起来,是在土地改革期间,我在饶阳大官亭工作的时候。

  大官亭有个规模不小的完全小学。我每天晚上,都要在那间大课室里,召集贫农团开会。散会的时候,常常是满天星斗。有时是鸡叫头遍了。

  学校的老师们,和我关系都很好。每逢集日,他们是要改善生活的,校长总是邀请我去参加,并请一位青年女老师端给我一碗非常丰盛的菜肴。我那些年的衣食。老实讲有些近于乞讨,所以每请必到。

  吃饱了,就和老师们文化娱乐一番,我那时很好唱京戏。

  在这种场合,常常遇到克明。他那时穿着军装,脸上总是充满笑容,很容易使人亲近。那时他已经常常在《冀中导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作品了。

  进城以后,克明常来看望我。我病了,他从北京给我买了一大瓶中药丸。三年困难期间,他同小秀(就是上面提到的青年女老师)给我送来一包点心,这包点心也不过一斤重,不知为什么,竟触动我心底的情感,写了一首旧诗。这首旧诗,几年后,我把它投入了火炉,内容也完全忘记了。

  克明的文章,很多是写儿童生活的,明快流利,主题鲜明乐观,和他那总是笑咪咪的模样相仿。他在政治和生活的道路上,是屡屡跌跤。土改期间,以莫须有的问题受到审查;

  事情过后,又被错划为“右派”。背着这个黑锅,经过一九六六年以来的运动,其遭遇的艰辛,是可以想象的。他被下放到郊区,自己筑土、伐木,打坯盖房,携家带口,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

  克明有股牛劲,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写作,计划还满不小。他和村中青年合写的小说初稿,我是看到过的。

  现在,他也接近老年了,就是那位小秀,她的最小的女儿,也比她在大官亭教书时大多了。时光的流逝,确实是很快的。

  受到克明的委托,我就开始考虑怎样来写这篇所谓序。半夜醒来,反复措辞,难得要领。我实在是没有什么新意的。而克明要求我,写一篇“教训的序言”。什么是我们的教训呢,我想到两点:

  一、对于现实,对于生活,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看得真切一些,看得深入一些。没有看到的,我们不要去写,还没有看真看透的东西,暂时也不要去写,而先去深入生活。我们表现生活,反映现实,要衡之以天理,平之以天良。就是说要合乎客观的实际,而出之以艺术家的真诚。这样,我们写成作品以后,除去艺术加工,就不要去轻易作内容方面的改动了。遇到不正确的批评时,我们就可以有信心,不畏一人之言,甚至可以不畏由一人之言引起的“群言”。现在,有的作品印成出书,还不断随时改易,随势改易,甚至随事随人改易,像修订政策法令一样,这是不足为训的。

  二、我们要对文学艺术的基础理论,进行必要的补课。缺多少补多少。在战争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些作者,我同克明都在内,得生活的教育多,受书本的教育少。遇到那些文痞们的棍棒主义文艺学说,不一定是慑于他们的权势,倒常常是为他们那些似是而非的、“左”得出奇的理论所迷惑,失去自己的主张,有时会迁就那些明明是错误的论点,损害了自己的良知良能。甚至有时产生悲观绝望的心情,厌世轻生。这都是因为我们平素没有充足的武器以自卫的缘故。

  克明的阅历,比我广泛得多,积累的经验,也自然比我多,而且深刻。回顾过去,当然是为了前进。我想,克明目前虽然也显得有些衰老,又多病,但是他的一贯乐观主义的精神,丰富的生活体验,会支持与鼓励他进行新的创作,新的长征。

  青春燃起的革命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对于生活,仍然是要充满信心的。长江大河,依然滔滔向东。现在正是春天,依然是桃红陌上,燕筑堂东,孕育着新生。

  我十分高兴,把克明盛年开放的这一束花朵,介绍给亲爱的读者,请你们批评。

  1979年4月11日晨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