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青春校园 > 想当年 >
六十七


  艺术照、大头贴

  艺术照这个东西,其实起源很早。应该是90年代前后的产物。很小的时候,就有身边的小伙伴被爸爸妈妈带去拍艺术照,回来对着我们秀照片--小女孩梳着辫子,带着硕大无比的仿佛是用纱巾做成的头花,露着标准的八颗牙笑容。脸上抹着两团堪称惊悚的红脸蛋。灯光朦胧而猛烈,从背后射出,射得小姑娘碎碎的头发毛楂都清晰可见。

  现在回头看,那照片无一处不透露着一股浓厚的淳朴的乡土气息,然而在那个时候,我们却觉得相当的洋气了。

  后来,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铺天盖地的婚纱摄影行当兴起,艺术照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简单来讲,婚纱照不过是艺术照的其中一种,而一时之间,最流行的事情莫过于到影楼去照一套艺术照。

  我读中学的那时候,女孩子们几乎个个都照过艺术照,照出来拿给我们看,形态各异,服装古怪。单我见过的,就有古装的,唐宋明清;民国的,裙短旗袍;现代的,休闲服体育衫;西洋的,晚礼服宫廷装……倒是有一条无论哪套都一样,就是没一个,我能认出她们本来长什么模样。

  大头贴这个玩意儿,出现得确实比较晚一点了,在97香港回归之后。

  大头贴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同学们表现相当疯狂。常常成群结队地去照。好朋友会勾肩搭背甚至摆出各种怪异造型合照,然后约好了一起贴在钱包里、铅笔盒里,或者书包上。小恋人们也会偷偷交换大头贴,当然不敢明目张胆贴,拿回家仔细收好。

  那时候朋友之间的亲昵举动之一就是交换大头贴,同一时期流行一种类似日记本或者记事簿的东西,卡通塑料封面,里面有很多页,每一页上分别有日期、天气、计划、心情之类的栏目。几乎女孩子们人手一本,往里记录各种事情,我的那本里,夹了起码十几张大头照。

  大头照很有生命力,至今依旧很有市场。有时候去小商品市场逛街,还是能看到小小的大头照机器,机器的幕布下露出两双腿来,听见里面的小孩子们在大说大笑,推推搡搡,留着他们的友谊和青春印象。

  节日

  春节

  小时候,很盼着节日。大节日也好,小节日也好,总之有节日就有机会放假出去玩不用做功课,当然如果能不用写作文我们会觉得更美好。

  最被我们热爱的自然是春节。放鞭炮,买新衣,年夜饭,压岁钱……不用上学不用做功课不用写作文不用做家务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平时再怎么严厉的爸爸妈妈在春节前后都变得无比和蔼可亲慈祥好说话。唯一让我们稍微有点遗憾的就是,春节被包含在寒假里,没有额外的假期。

  每年的春节其实是从小年开始,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扫房送灶王,还要在灶王的嘴上抹糖,妈妈说是为了让灶王上天后多说人间的好话。

  北方有过年的童谣,大概是: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日之类,每个小孩都会几句,又每个小孩都背不全。

  大年三十是春节的重头戏,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气迎门。全家人一起贴窗花贴对联贴门神,把家里布置得漂漂亮亮。早早陪爸爸妈妈去采购年货,趁机买下自己喜欢的零食饮料。至少对我来说,一年一度可以开怀痛吃开心果、腰果,还有大杏仁这三种价格高昂的零食的机会就是这时候了。

  回家帮妈妈做年夜饭,陪爸爸看电视,年夜饭大鱼大肉,桌上有六盘菜,六六大顺,寓意来年顺顺利利,鱼不能吃完一定要剩下,表示年年有余。

  那时候CCTV还在全国电视观众的心目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吃过晚饭全家人一起守住电视等春节晚会开场。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