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历史纪录 > 开国大典6小时 | 上页 下页
三九


  “你看,这歌词不也是很悲壮的吗?”徐悲鸿笑着对妻说:“人民在胜利中不忘记过去的斗争,它能鼓舞人们永远以昂扬奋起的精神,继续前进。《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样,它歌唱了人民的意志,民族的自信,抗战时期这首歌唤起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投入抗日前线。今天,它仍将鼓舞人民以昂扬的精神继续前进。”

  廖静文信服地点点头说:“啊,原来是这样,那我太缺乏知识了。”

  艺术是相通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和灵魂。

  徐悲鸿不仅凭艺术感觉,更凭他一生中的磨难,真正认识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非凡的歌曲。

  开国大典时,徐悲鸿作为政协代表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亲耳聆听这首庄严的乐曲奏响。

  从那时起,这首昂扬的歌曲响彻神州大地。《义勇军进行曲》成了全中国人民奋进的号角,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喷涌与呐喊!

  2.珠联璧合成绝唱

  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聂耳》时,将片尾处理为:聂耳站在甲板上,轮船向远方航行。周恩来看完样片后,建议将结尾镜头改成: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上边行进边高歌《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在开国大典上正式推出成为国歌的。周恩来的建议寓意深刻。

  由大画家徐悲鸿首先建议代作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多灾多难的30年代。它原是剧作家田汉和作曲家聂耳在1935年为上海一家电影公司编写剧本《风云儿女》时所创作的主题歌。

  这首非同寻常的主题曲,记录了音乐天才聂耳和杰出戏剧家田汉珠联璧合的动人故事。

  30年代,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入侵中国,国民党当局大搞反共白色恐怖的时代。

  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节节退让,而对中国共产党和要求抗日的人民进行血腥镇压。

  上海人民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左联”领导下的革命文艺战线,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宣传和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剧作家田汉当时在“左联”参加了戏剧、电影和音乐方面的领导工作。

  1931年,聂耳从家乡云南来到上海。那年,他才19岁,已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感情的音乐天才。

  聂耳1912年生于云南长溪。原名聂守信,曾用过黑天使、王达平等笔名。出身清寒医家。自幼受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会多种乐器。1927年,聂耳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进步学校里受到一些革命思想的影响,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宣传活动。他的处女作《省师附小校歌》,就是这个时候问世的。这支歌雄壮有力,富有朝气,初步显露出他的才华。1930年,在昆明读中学的聂耳,因参加革命活动遭当局通缉,被迫流亡上海。

  1931年4月,聂耳经刻苦自学,以优异成绩和多方面才能,考入“明月歌舞剧社”,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他每天坚持练琴6小时以上,不到3个月,就成了乐队的主要小提琴手。接着,他又学习作曲,钻研民族音乐,并开始了他早期的音乐创作。翌年,他又考入“明星歌舞团”任小提琴师。因他姓聂,又富有音乐天赋,同行们便称他为“耳朵先生”。于是,他干脆改名叫聂耳。由于当时团里演出节目多半是靡靡之音,迎合小市民的口味,与抗日救亡的形势格格不入,他对团里的演出方向颇为不满。

  聂耳很苦闷。

  他想寻找中国共产党。

  正在这时,田汉出现在他的面前。

  田汉是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戏剧家和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当时,他已名闻遐迩。他生于1898年,原名田寿昌,湖南长沙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激发了他奋发学习的热情。1912年,他考入省城长沙师范学校公费学习。当时,师范学校的校长是徐特立。少年田汉曾得到徐特立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在那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17年,田汉随舅父到日本求学。经宗白华介绍,他结识了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他们之间信来函往,真挚、坦率地畅谈文艺、爱情、生活,探索人生,彼此以歌德、席勒相期许,成为知己。后来,田汉与郭沫若、宗白华三人的通信公开发表,题名为《三叶集》。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