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历史纪录 > 开国大典6小时 | 上页 下页
九八


  8.首创“实况转播”名词

  10月1日早晨,新华广播电台发出预告,决定全部转播当天下午3点钟举行的开国大典实况。

  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转播。

  这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第一次实况转播。

  要把开国大典现场的真实音响通过无线电波送到全国各地,首先应该给这次转播起个名字,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廖承志委托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负责人梅益和温济泽考虑一下,他们俩商量后决定把这次大规模的转播叫“实况转播”。为此,梅益和温济泽为汉语又创造了一个词。这个业务名词是为开国大典创造的,它形象又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新节目的含义,至今沿用下来。

  开国大典的音响工作,由傅英豪负责,使用的机器功率为250瓦,仅是后来机器的1/4。这套设备以后被当破烂卖掉了。

  临时转播机房设在天安门城楼西侧的拐角处,发射机房位于天安门城楼前金水河的一侧,是临时搭的木板小屋,由通讯兵部的前身军委三局协助施工完成。

  就是这些破破烂烂的设备,成功地保证了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

  开国大典的现场播音员男士齐越,女士丁一岚。

  开国大典过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潮水一般的听众来信。没有机会亲临开国大典现场的人们纷纷来信,抱怨现场播音员讲得太少了。可是,人们并不知道当时播音稿是如何写成和决定的。

  负责实况转播的编辑记者是三位小伙子,准备工作很简单,他们以为转播实况不就是把现场的所有音响全播出去吗?所以,他们事先没准备什么播音稿,而且,天安门广场实况转播规定一条纪律,播音员要严格照稿子念,不能擅自更改。这样,稿件不多,播音员又不能即兴讲,自然讲的就少了。

  尽管转播现场做了不少努力,播音员还是好多时候没词儿。飞机声、坦克声、马蹄声、军乐声,甚至刷刷的脚步声,都给人雄浑壮阔的联想。但是,人们毕竟不满足,毕竟希望把现场介绍得越多越细越好。因为关于开国大典,人们什么都想知道。

  这是中国第一次实况转播中的遗憾,但这也是最朴素、最真实、最好的开端。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