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历史纪录 > 人民记忆50年 | 上页 下页 |
六二 |
|
§1961年:燕子曲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歌曲《小燕子》 废名曾写道:“人类有记忆,记忆之美,应莫如柴火。春花秋实都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看着火,应该是看春花,看夏叶,昨夜星辰,今朝露水,都是火之生平了。”在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以生命之力为火,燃烧出劳动之美,克俭之美和敦厚之美。他们年复一年地以最真诚的恭敬和勤勉励志应答着时代的呼唤,完成着壮丽的人生。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无悔的人生?——在那些艰苦的日日夜夜里,尽管人心低沉、忠言衰微,但在田野的篝火、工地的塔柱之间,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坚毅地劳作的身影,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默诵他们的名字:雷锋、王进喜、陈永贵、邢燕子、董加耕……这是困难时期的另一种风景。而正因这种不屈不挠,使人们看到了希望。 1961年是河北知识青年邢燕子辍学返乡的第四年,这个夏天,21岁的邢燕子要出嫁了。一篇当年的报道极其生动地反映出平凡岁月的人民风俗,以及这种风俗受到的挑战。 中国新闻人物邢燕子的丈夫王学芝是一个爱动脑子、很有心计的小伙子,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的。但,尽管是在提倡移风易俗的年代里,在农村人眼里王学芝仍属于农村男青年中的“困难户”(“困难户”这个名词在中国民族语言中沿袭数十年,仍未消亡其丰富的词意,条件不好的婚龄青年也属于这个词汇的特指对象)。当长者二大妈劝邢燕子“想周全”、“别过了门又后悔”时,邢燕子的态度是鲜明的。 “我有什么后悔的?学芝劳动强,人挺老实,脾性也好,又是党员——” 没等燕子说完,二大妈又接了过去: “学芝人好,这我知道,可他家家底太薄,你去了怎么过?再说,他 家哥儿四个,还有一个妹子,又没有房……” “没东西怕啥,有人就行!”燕子笑了。“二大妈,他家如今没房是 实情,可咱们这人民公社搞好了,将来还要住楼呢!现在窄狭点,我不怕。” 二大妈没办法,叹着气走了。可是,没过两天,出嫁在外村的姐姐也 来了,一进门就说不同意燕子和学芝结婚: “燕子,你咋真成了俊子了,别人家你不知道,学芝家你还不知道?” “我咋不知道,我知道的可清哩!”燕子说。 “那你为啥偏跟他结婚?他家六口人住不到一间半小屋,学芝成年在 外间找宿,你去了怎么住?” “没地方就住在大街上!”燕子故意气着姐姐,说完自己也笑了。过 了一会儿,她拉住姐姐的手,恳切地说:“姐,你放心吧,没有过不去的 火焰山!” 一个60年代女孩子的可爱形象跃然于纸上。 按旧乡俗,姑娘们出嫁前总要向婆家要些衣物,又是被褥,又是衣裳。 好心的邻居们和谢大妈又来劝燕子: “燕子呀,学芝家哥儿们那么多,不趁这会儿要几身衣裳,过门之后 再想做可就难了。” “多了不行,顶少也得要它两身,要不白跟他家人结婚?……你穿的 实在也不多……” 燕子觉得出嫁要东西是旧社会的坏习惯,要改变农村面貌必须移风易 俗。这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因此对这些劝说,她只当没听见。人们说多了, 燕子就说: “咱这个老规矩得改改,再说,明知他家困难,我干啥还要东西?整 天下地劳动,要那些新衣裳做啥呀?” 这一来,别人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接下来的描写,邢燕子的行为告诉了我们,究竟什么是那个年代塑造出的一代人的非凡性格,这是中国式的“星期五义务劳动”精神,曾经也是青年人为之自豪的生活价值观。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