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陈纳德 | 上页 下页 |
三七 |
|
1940年,母亲廖香词因患绝症撒手人寰,之后不久,祖母和二婆相继去世。 1941年圣诞节,香港陷落。 “宝宝,我走了以后,希望你能好好照顾妹妹……妈就仰仗着你帮助照顾这个家了。” 宝宝,这是外公对陈香梅的爱称,母亲也这样唤她。 母亲临终时的嘱咐,又一次在陈香梅的耳边响起。 1942年5月末的一天。陈香梅同姊妹们决定逃离香港。她们在沦陷后的香港苦苦地呆了近半年时间。往事不堪回首。 她们从九龙的天星码头乘船去澳门,再从澳门进入内地,然后去桂林。 一路上风餐露宿,千辛万苦,一个半月后她们终于到了桂林。 然而,桂林也并非和平的绿洲,不久便遭到日机的大轰炸。 经过种种艰难的跋涉后,陈香梅姊妹们又辗转到了昆明。此时,大姐陈静宜已经在第14航空队当上了护士。一日,陈静宜告诉陈香梅说,父亲从美国来信要她们全都去美国。 陈香梅接过信,匆匆浏览了一遍后对她的姐姐说,她宁愿留在中国吃苦,也不想去美国她们的父亲那里,因为她已经18岁了,她相信自己能独立生活。 不久,陈香梅的4个妹妹先搭乘班机到加尔各答,然后再飞往美国。 陈香梅和大姐仍然留在昆明。 这时,岭南大学的一部分已迁至昆明,陈香梅在这里紧张地完成大学最后的学业。 同时,由于大姐的朋友帮忙,陈香梅在课余给一家富商做家庭教师。 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陈香梅大学毕业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香梅迈入了中央通讯社的大门,成为中央社第一个女记者。中央通讯社的总部设在重庆,社长是萧同兹先生。中央社昆明分社的主任是陈叔同先生,总编辑是邵翼之先生。 陈香梅上班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人工译码。 那时所有的中文新闻稿件都是以电码传达,每个字都有相应的电码,愈是复杂的字,数目愈大,新闻词汇大约有9000字。这的确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 起初,陈香梅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以后经过反复训练,废寝忘食地强记,到第三周,她便能熟练地掌握3000左右电码,使译稿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往后,在子夜时分就可以完成全部工作。 电码译成中文后,还得校对文稿的内容,校毕再给每则新闻加上标题。 几个月下来,陈香梅对这项工作已经娴熟自如了,而且做得津津有味。 忽然有一天,总编邵翼之先生通知陈香梅说; “从明天起,你接受采访任务。第一项任务嘛,你去采访第14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他明天在总部开个新闻发布会——” 2.第一次采访 1944年初冬的一天。天气温暖,晴朗。 古城昆明。 这个中国最西南角落的城市,林荫大道上,拥满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木轮马车,自行车,人力车,汽车……还有成群的猪和牛,在牧人的驱使下,悠闲漫步;木轮车发出的吱嘎声,汽车的喇叭声,锣鼓声,叫卖声……仿佛组成了一首交响曲。 “我希望你将陈纳德少将和他的部下们,亲切地予以人性化的姿态出现。人们都称他为‘飞虎’,他有一张倔强的面孔,但他却是仁慈而勇敢的。他曾击毁了很多日本轰炸机,而拯救了万千中国人的生命。我要你采访第14航空队和全队工作人员的新闻,让我们的人民对他们和他们正在做的一切,有所了解,有所赏识。你的英文已够好了,我想你将不致遭受任何困难。” 坐在人力车上的陈香梅,一直在琢磨着邵总编昨天对她说的话。 人力车夫的脚步放慢了,车子停在一幢泥土色的、古老的石头建筑物前。 第14航空队总部到了。 陈香梅跳下车子,掏出崭新的记者证,递给门口的中国卫兵,旋即被准许进入。 会议室里,中外记者围着一张长形的疤痕累累的木桌,舒适地斜靠在椅子里。他们全都是男性,似乎正在谈论着什么。 “安娜,请进。”一位瘦长的男子面露笑容地喊她。 原来是中央社的一位同事,鲍勃冯。 “先生们,这是安娜·陈香梅小姐,我们新来的女记者。你们看,我刚才没有扯谎吧!”他一面向大家介绍,一面让陈香梅就座。 陈香梅觉得一阵耳热,颇有几分忐忑不安。 大家刚坐定,会议室尽头的一扇门轻轻旋开。一个高挑瘦削、满头黑发的美国军官,昂首阔步走了进来。 “老板!”鲍勃低声对陈香梅说。 “将军!”陈香梅喃喃道。 陈纳德身着飞行皮夹克,两颗少将级银星在肩头闪闪发亮。紧随他身后进来的还有一位中国上校,两个美国军官,一位上校,一位中校。 将军和他的随员们在主位就座。 霎时,会议室里寂静无声。 他用锐利的目光扫视了一周,开始用美国南方腔调的男中音,慢吞吞地向大家致意:“午安,先生们!”—— “以及女士!”他似乎发现了在场的陈香梅,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 这时,陈香梅发现,过去在新闻照片上看到的陈纳德,只是他的若干形貌,并无传神之处。而此时她看到的是一张遍布深刻皱纹的脸孔,一对深沉的棕色眸子流露出坚忍的神色,一个倔强的下颚,看来强韧而果决。她对他的瞬间印象是:这个人具有伟大的意志、力量和勇气,兼有高超的智慧。陈香梅被陈纳德深深地吸引了。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