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基辛格 | 上页 下页
四四


  在大马士革,阿萨德同样态度僵硬,他坚持以色列归还一半戈兰高地,少一半,协议就别想达成。

  叙利亚穿梭外交刚开始时,新闻界问埃及总统他有什么好建议可提供给他的盟友阿萨德。“只要信任我的朋友亨利就行。”他说,可现在,基辛格徒劳无功地赶到亚历山大向萨达特求救来了。

  萨达特告诉他,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一座名叫库奈特拉的,人烟稀少的小城。这座位于戈兰高地腹地的小市镇1967年被以色列占领。协议必须包括以色列退出库奈特拉,萨达特说,“我就能让整个阿拉伯世界接受,为阿萨德挽回面子。”

  果尔达·梅厄和她的国防部长摩西·达扬私下曾讨论过愿意让出库奈特拉,但他们没有告诉基辛格,相反,他们提出分割库奈特拉的方案。

  基辛格知道分割是行不通的,但基辛格一眼看出答应让出库奈特拉意味着以色列克服了一种心理障碍:他们终于愿意从1967年的分界线往后撤。基本原则已经确立。余下的就是一公里一公里地讨价还价。

  基辛格决定到大马士革后,把以色列从库奈特拉撤退的愿意程度略作夸张,把其他方面的小妥协按下不提。谁知,以色列报纸毫不客气地把以色列政府立场透露出来,基辛格勃然大怒,冲着以色列谈判代表嚷嚷他们为什么没有新闻审查制度。

  军事新闻审查是合法的,但出于政治目的审查就不合法,一位谈判代表向他解释。基辛格没被说服。后来还是伊加尔·阿隆,他在哈佛的老学生给他上了一堂有关民主含义的课。公众辩论和机密泄露就是民主付出的代价,他向美国国务卿解释道。

  谈判进行一周后,基辛格为了跟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会面,到塞浦路斯转了一趟。基辛格有意选塞浦路斯作会面地点,是因为要把苏联排除在中东和谈之外。在这件事上,萨达特、阿萨德跟基辛格沆瀣一气。葛罗米柯认为以色列应该退出戈兰高地。行啊,欢迎他飞往耶路撒冷向梅厄去游说,基辛格对他说,公开显示出苏联人在这件事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基辛格还向叙利亚人表明,他在叙利亚时,葛罗米柯不能去那儿。

  于是令葛罗米柯惊愕的是,叙利亚——这位莫斯科的老主顾告诉他,他的访问要推迟10小时。叙利亚官员还强迫他的飞机在空中盘旋了45分钟之久,因为基辛格在那里还没有办完事呢。

  当基辛格在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之间来回穿梭时,一步一步的谈判过程已变为一条街一条街的讨价还价。成问题的是在小镇周围有三块田地已被以色列定居者开垦耕耘过。这三块地一年的产量也付不起基辛格飞机一天消耗的油料,但这里有一条原则,以色列从未放弃过它有居民定居的、耕耘过的土地。

  5月14日,第二星期的穿梭外交已接近尾声,基辛格决定要以色列作出让步。果尔达·梅厄愤慨地说:“不能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他还没有这个资格。”

  基辛格也变得没好气起来。如果不是美国的支持,他告诫她,以色列就得退出整个戈兰高地,并且还得面对苏联压力和石油禁运的后果。

  到那时,你就想不起要谈德鲁兹这样一个小村庄。一大堆更糟糕的事等着你去烦神呢。

  虽然基辛格喜欢扮演坐地还钱的角色,但他也意识到这种锱铢必较的谈判方式有损他国务卿的形象。“我就像个地毯商在这儿四处游荡,为一二百米跟人讨价还价!”有一次他叫道:“就像市场上的小贩!我试图拯救你们,而你们却认为多给了我几米是帮了我的大忙。好像我是库奈特拉居民似的!”

  不管怎么说,以色列在逐步放弃库奈特拉。

  水门事件的最后打击已使尼克松的地位摇摇欲坠。当1974年5月叙利亚穿梭外交正在进行时,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开始了它的著名的弹劾听证会。3个月后,委员会将投票决定弹劾总统,尼克松将辞职。

  尼克松惟一能打打岔的事就是密切注意基辛格在中东的活动,并且,他开始给以色列发了一系列的威胁信,要他们接受基辛格的建议。

  总统还命令斯考克罗夫特切断给以色列的供应,除非其立即服从。

  以色列终于同意和基辛格达成一项协议:基辛格将提出一个“美国建议”,也就是要以色列退出与库奈特拉毗邻的开发过的土地,但允许以色列用军事控制库奈特拉周围的三座山包。

  起初,阿萨德不接受。基辛格都开始跟他斟酌谈判破裂公告的措辞了。然而,正当国务卿已准备两手空空地回华盛顿去,叙利亚总统请求他为谈判作出新的努力。5月18日,他终于让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接受了脱离接触分界线。

  自1919年以来,没有一位国务卿如此长久地离开过国家。在34天里,基辛格飞行了41次,行程达24230英里——有人认为基辛格埋头于无休止的细节谈判是为了避开肮脏的水门事件泥淖。“有人怀疑他甚至拖延穿梭外交来避开复杂而有毒的水门争议”,《纽约时报》报道。

  这种指控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管处于什么动机,他事无巨细的奔忙取得了最好的成果。《时代》上的文章标题是“魔术师又创造了奇迹”。

  他以前的学生伊加尔·阿隆在祝酒辞里深情地祝贺道:“你是这个世纪的外交部长。”

  第十九章 变迁

  1.告别单身汉

  “记住”,秘书在那个星期六把头伸进办公室说,“不要在你自己安排的会面时间内迟到了。”通常情况下,基辛格会朝提醒他遵守他最不屑一顾的时间表的人发泄自己的不满,但这一次,他只是转向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达扬,建议卷起戈兰高地地图的时间到了。达扬一点没料到他有什么特殊计划,就连在大厅里等着他作简短报告的记者也没料到。

  1974年3月30日,民事法官弗朗西斯·托马斯主持了一个4分钟的不公开的仪式:50岁的基辛格与38岁的南希·马金尼斯结为夫妇。托马斯法官过后回忆道,他通常主持一次婚礼收25美元手续费,但这一次,他太兴奋,竟忘了向基辛格夫妇要钱了。

  南希·马金尼斯生于曼哈顿,她父亲是个富有的信托产业律师,母亲热衷于慈善事业。父母双方都来自于有新教圣公会记名股票的富有家庭,都是上层俱乐部的成员。

  南希在家族的20英亩的庄园和两个兄弟及一群表兄弟一块长大,因而带有一种假小子式的沉着和坚强。她大学毕业后,教了两年书,出于对更高智慧的追求,她放弃工作,读了博士。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