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亚里士多德 | 上页 下页 |
三四 |
|
5.关于矛盾律和排中律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人类的思维必须遵循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亚里士多德着重考察了两条规律,即矛盾律和排中律。至于我们现在所用的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他没有明确的论述,只有零星的提示。形式逻辑是亚里士多德学术思想中最成熟的学说,而他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以矛盾律为最基本的形式逻辑规律的元理论以及从这个元理论出发而建构的三段论学说就成为这成熟学说中的两大精华。 关于矛盾律。 亚里士多德认为矛盾律是本体论的规律、存在的规律和事物的规律。他这样来表述矛盾律:“同一属性在同一情况下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东西。”“矛盾着的断定对于同一个对象来说不可能同时都是真的。”(《形而上学》)就是说两个对立的规定不能应用于同一个事物。罗斯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矛盾律首先被表述为这样的形式: ‘同一属性不能同时在同一方面既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东两’。这个规律将要被遵循,它被十分客观地陈述为存在的规律。”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事物或存在规律的矛盾律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因而是第一位的,这足见他关于逻辑规律的思想明显受其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影响。 矛盾律同时还是逻辑的规律、推理的规律,也就是说,是一种关于思维正确性的规律。对这点,他说得非常明确:两个相互矛盾着的东西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对于同一事物,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真,两个相互对立的命题也是如此”。“对于同一事物,两个相互矛盾的肯定与否定不可能同时都真”。(《形而上学》)“两个相反的命题,两个对立的命题,以及一个肯定命题和一个否定命题决不可能笼统地属于同一事物”。(《辨谬篇》)“无论是一个真实的判断还是一个真实的矛盾命题,都不可能与一个真实的判断相反”。(《前分析篇》)这些说法是一个意思:从逻辑上说明了两个相互矛盾或者反对的命题不可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假。这样陈述的矛盾律主要是为了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因而它是一种逻辑的规律。亚里士多德认为,先有事物的规律或存在的规律,然后才有推理的规律或逻辑的规律。前者是后者的客观基础,后者是前者在思维领域内的反映。前者决定了后者,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制约。 此外,矛盾律还可被看作是心理的规律、认识活动的规律。罗斯说: “从作为存在规律的矛盾律得到心理的规律;认为相同属性同时在同一方面既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事物,那将是自身相对地限制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方面下,因而这是不可能的。”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论述这一问题的: “任何一个人不可能相信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同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相信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不可能同时说同一事物是人而又不是人。”(《形而上学》)这些说法从心理或认识角度说明矛盾律,实质上是说,一个人想象出同一事物同时既是又不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客观存在不存在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既是又不是,因而作为反映存在规律的心理活动规律也就不可能认为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不过,亚里士多德把矛盾律看作心理规律,这间接地反映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一开始就受心理主义的困扰。 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还把矛盾律描述为语义的规律。他说:“如果‘这个是’表示某一个事物,那么人们就不能说它又表示相反的事物。”“如果肯定了这个字表示某个事物,那么这个字和这一事物就产生必然的联系。”“同一事物既是而又不是,除了像我们称之为‘人’而别人称之为‘非人’的意义含混的词之外,必不可能。”(《形而上学》)这些论述都是从语言的字意上说明任何一个字都有确定的含义,既不可用不同的字指称同一事物,也不可用同一个字去指称不同的事物。任何一个字本身都有确定的意义,不能出现自相矛盾。关于排中律。 亚里士多德对排中律的表述是:“同样地,在相互矛盾的判断之间不能有居间的东西,但必须是对同一个东西的同一方面予以肯定或否定。”“每一事物必定肯定或否定。”(《形而上学》)“所有的事物在现在或将来的时间里都或者必然存在,或者不存在。”(《解释篇》)这些是说对于任何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必有一个是真的,而不可能两个都假。“如果对于任何事物必须或者肯定它,或者否定它,那么,肯定与否定就不可能都是假的。”(《形而上学》)这仍然是从心理的或认识的角度来说明排中律。排中律也作为语义的规律出现。他说:“如果说‘这是一个人’,请问这是对的或是不对的,那么,我们的对方必须给出一个回答,它意旨一个东西,而不应加上‘它既是白的又是大的’。”(《形而上学》) 现在人们讲的形式逻辑的四个规律,亚里士多德研究了以上两个,这两个中矛盾律又是基本的。在他看来,一切原理中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同一属性在同一方面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这个不矛盾的原理。他认为这条原理是“终极规律”,是“一切公理的起点”,是“一切原理中最无可争辩的原理”,“不能另外再举出别的原理比现在这一原理更不证自明了”。(《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话足以证明他把矛盾律放在首位,是基本原理。基于这一点,他认为排中律不过是矛盾律的进一步展开和说明。如否认矛盾律必然导致否认排中律,而承认排中律也将会避免逻辑矛盾。就是说,遵守了矛盾律,也就同时遵守了排中律,否认了矛盾律,也必然导致排除排中律。所以,违反矛盾律要求,一切事物都将混淆不清,而保持概念在含义上的确定性,就是要避免自相矛盾。“‘是’或‘不是’有确定的意义,这样,每一事物将不是‘如此而又不如此’。”(《形而上学》①) ①参看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2页;郑文辉:《欧美逻辑学说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84页。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