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亚里士多德 | 上页 下页 |
三七 |
|
当然,事物总有两面,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论有其正确性的一面,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作为朴素辩证法也有其局限性、片面性的一面。所以亚里士多德反对赫拉克利特的命题,也有合理的因素。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样的河流”等命题,成为辩证法的名言。但也不能不看到,对相对静止有所忽视,至少没有强调,容易使人们只见动不见静。我们固然不能苛求古人、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完备理论去衡量古人,那样的话,有可能出现古人现代化倾向。 但指出其不足、缺陷,是十分必要的。只从运动观点出发,而不从运动与静止的统一中去看问题,或者说忽视相对静止,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也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不能全面认识事物,对又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也不会全面理解,难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同时,也容易被形而上学钻空子。巴门尼德、芝诺等人反对赫拉克利特万物皆动的思想,否认运动,扩大静止,不能说不是他们抓住了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上的不足和漏洞。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反对意见不是全都消极,而是有积极意义,对发展辩证法有益。 亚里士多德反对赫拉克利特“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积极一面,表现在:第一,强调了质的稳定性。决定事物本质和特征的是事物的质而不是量,看不到质的作用,就分不清事物的区别,那倒是容易造成是非不清、事物混杂。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有很多精彩论述,如:“世界上的事物,即使在量上可以流动不息,那也没有理由认为事物在质上不能保持常态。”(《形而上学》)这里,强调的是质的稳定性。第二,要把握住事物质的规定性。认识事物从何开始?他说,人们认识事物,首先看到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这就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如果这个认识对象只运动不静止,那就谈不上认识,这里,相对静止成了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他说:“万物既如流水般没有一瞬止息,要想对此有所认识是不可能的。”“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止,没有一刻能保持相同的状态,用这样的观念作为我们判断真理的基础,是荒谬的。探索真理必须以保持常态而不受变动的事物开始。”(《形而上学》)这都是讲的质的规定性,第三,命题,概念的含义要确定。他认为,命题、概念的含义确定,是讨论和思考问题的起码要求,不然,无所遵循,什么也讨论不清,对事物无法进行判断。 在运动观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同样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见解,在人类认识史上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与其他方面相比,特别是与哲学思想、逻辑学说相比,似乎逊色一些。因为就运动观总体看,还停留在对运动的一些表面现象的认识上,没有揭示出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上,在这方面他反倒比前辈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落后。究其原因,就是用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去分析一切,把矛盾律当作客观事物的普遍规律,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是会在科学上走弯路的。科学上、真理上,任何一点不恰当的夸大,都将使人离开正确的航向。我们不苛求古人,然而分析其不足,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探索真理有益①。 ①本节参见易杰雄主编:《世界十大思想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165页;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4-75页;杨寿堪:《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简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2-71页。 2.四因说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原因的,只有了解了这些原因,才算是认识了事物。亚里士多德说:“很明显,我们应当在生与灭的问题以及每一种自然变化的问题上去把握它们的基本原因,以便可以用它们来解决我们的每一个问题。”(《物理学》)他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共四个,这就是著名的四因说。 这四个基本原因是:1.质料因。指的是事物构成因素,例如,建造房屋用的砖瓦木料,雕像用的铜或大理石。质料是运动变化中始终存在着的因素。2.形式因,亦即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事物具有什么样的形式或原型,是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据。3.动力因。指的是事物赖以产生和变化的推动力,如铜只有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才会变成雕像。一般说来,制造者乃是被制造者的动力因,主动者是被动者的动力因。4.目的因。指事物形成要达到的目的,即变化着的事物所指向的目标。例如,散步是为了健康。任何一个事物的变化都必然涉及到这四个原因,其中质料因和形式因是事物的内在原因,动力因是发生变化的原因,目的因是变化过程的终极和目标。 关于这四因的具体作用,可以用一个事物的变化来说明,张尚仁以盖房子为例来分析。形成房子的四个原因是:第一,盖房子需要砖瓦木石,这是建造房子的质料,这就是质料因;第二,修建什么样的房子,要先把图样设计出来,图样还不是房子,只是房子的形式,这是形式因;第三,有了砖瓦木石的质料和图样的形式后,就要由匠师和工人运用质料按照形式去营造房子,这是使质料符合形式的动力,为动力因;第四,房子要有用途,居住、堆放东西作仓库,还是作工场,即要有目的,这就是目的因。房子是由这四种原因产生出来的,世界上任何产生出来的事物,都和房子一样,有质料、形式、动力和目的这四种原因。 这四种原因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它们不是完全分开的,其中,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可以统一起来,亚里士多德以橡树为例加以说明。橡树之所以是橡树,与别的树不一样,是因为它有它的特点,是这些特点使橡树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这些特点就是“形式”。这种形式是怎样产生的?是由橡子长出来的。橡子要使自己长成橡树,说明取得橡树这种形式是橡子所要追求的目的。正因为橡子要达到长成橡树的目的,才吸引它发芽生长。这说明,长成橡树这种形式也是使橡子生长的动力。可见,形式之中已经包含了动力和目的。上面讲的盖房子,也是这样。房子的设计图样是形式,其目的已在图样中反映出来了,要盖成这样的房子,需要人们去努力营建,动力自在其中,形式中包含了动力和目的。这样一来,四因可以归纳为质料因和形式因这二因了。 探讨了四因之间的关系之后,还要明确事物怎样由这四因产生运动变化。事物的产生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仍以橡树为例进行分析。橡树由橡子发育而来,就是说,橡树在长出之前,已经潜藏在橡子之中了。或者说,橡子之中包含着可以长成橡树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潜能”。橡子长成橡树之后,原来只是可能性的橡树就变成了现实,即潜能变成现实。从潜能变成现实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运动变化。四因与这种运动变化是从不同方面解释事物。橡子是橡树的质料,橡树是橡子的形式,从橡子到橡树,既是“潜能”现实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质料形式化的过程。所以,运动变化就是质料的形式化。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