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叶赛宁 | 上页 下页 |
四六 |
|
组诗《波斯抒情》就是叶赛宁以眷恋故乡、热爱祖国为背景的优秀爱情抒情诗,它使当代苏联诗人在艺术上得到不少启示,把爱情题材的抒情诗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层次。例如,拉苏尔·加姆扎托夫巧妙地用时针和分针的相聚相分比喻男女爱情的忠贞:相聚意味着一个里程的终点,相分乃前进道路上的起点;始终在同一条轨道上,周而复始,不断前进。这类把热情和冷静、欢娱和忧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有象征又富于隐喻,既有抽象感又有运动美的诗篇,是颇具哲理和耐人寻味的。青年诗人们还具体地从叶赛宁那里借鉴了“故乡乃不朽之象征”这一诗歌形象。阿·日古林、弗·崔宾笔下都有许多这类优秀作品。 在亚·普罗科菲耶夫的诗歌创作中,故乡与祖国乃是基本主题。诗人早在30年代就以歌颂故乡拉多加湖畔的美好风光而闻名,50和60年代又以突出俄罗斯的雄伟、庄严和永葆青春活力的象征形象而受到人们的称赞与敬佩。①普罗科菲耶夫在新的时代背景上充实和丰富了叶赛宁式的故乡与祖国形象。 ①普罗科菲耶夫的诗集《邀请旅行》(1960)获1962年度列宁奖金。 对祖国的爱和对时代的沉思,曾使叶赛宁深入地思考革命、领袖和党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是较早地采用“大地的船长”和“舵手”这样的形象比喻的诗人之一,在他的笔下,革命领袖列宁未被神化,他不是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而是革命这艘“航船”的“船长”,全体党员则是“水手”。正是这样一艘历史航船在“舵手”列宁的指引下驶向了人类从未发现过的“新大陆”——共产主义。诗人在这首具有总体象征意义的诗作里,思索的是祖国、前途、人生和命运,诗的形象、意境和氛围都紧密地和时代精神相融合。诗人站在时代的峰峦上,俯瞰人类历史的发展,结果,眼前呈现出一个既形象而又具有概括意义的宏伟意象: 历史的航船。诗的旋律开阔舒展,表现了颇有时空幅度的革命内容。 思念故乡与思念母亲的统一,母亲形象与祖国形象的一致,也是叶赛宁的诗歌特点之一。《母亲的来信》(1924)表达了一个普通农妇对远方游子的绵长思念,对游子困厄命运的担忧。《茫茫的原野,淡淡的月光……》(1925)一诗则表达了一个由衷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赤子之心愿。 任凭风雪交加,雷雨不停, 我也要谛听那马达的轰鸣, 如今我怎么也不希望 听那老牛破车的吱呀歌声。 在叶赛宁这首诗的画面中,沁透在阴郁色调中的悲哀和忧伤,正体现出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则通过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展示,表现了规模宏大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它又具有史诗性质,体现出时代的戏剧性矛盾和个人生活的主要冲突,把历史的进程与个人生活的进程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在这首长诗中,叶赛宁叙述了不可思议的、但却是伟大的时代的真实。 如同当年叶赛宁那样,对故乡、对祖国的爱,仿佛促使当代苏联诗人去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雅·斯麦利亚科夫在获国家奖金的诗集《俄罗斯的一天》(1966)的开头,便以《历史》这一纲领性的诗篇宣称: 我就像一个穿短袄的孩子, 亲爱的露西,①紧紧地抓住你, 仿佛紧紧抓住祖母的裙裾, 匆匆地跑着,常常跌倒在地。 ①指俄罗斯、祖国。 时代在飞速前进,大地上的一切都日新月异。中小城市的许多古老建筑物也相继被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所代替,不少破旧不堪的古迹被拆除殆尽。而这就导致了一些抒情诗人的感伤,产生出缅怀往昔辉煌文化的战况,追念倒下的“柱头雕石”一类的“怀旧”诗。有的批评家认为这反映了某些诗人的“复古”情绪和“美化”历史陈迹的倾向。与此同时,诗歌中也出现了不少“城乡对立”的诗篇,如奥·德米特里耶夫的《从座座大城市》(1973): 噪音踏着铁脚, 从座座大城市 走向田野和花园的深处, 在馥郁的草垛里休息。 都市的群魔 沿着不锈钢天线跑过, 密林深处的鸟儿 缄默,惊愕。 噪音搅扰了人们的睡梦, 有人对刽子手怒气冲冲: “我——一个有耳朵的人, 我要安宁,安宁!” …… 此外,在70年代以来的苏联诗歌中凡是涉及到农村题材,大多数作品都渗透着作者怀念故乡的“思乡”情绪,仿佛童年、农村、大自然时刻都在呼唤着诗人们“返回故乡”,去造访久违的故土,去做当年叶赛宁式的、反映新与旧的思想矛盾的“故乡行”。这些诗人当中包括彼列德列耶夫、科罗塔耶夫、普里麦罗夫、崔宾、戈沃罗夫、库尼亚耶夫……鲁勃佐夫的《我宁静的故乡》可谓典型的叶赛宁式的抒情诗:在舒缓、平静的描述中渗透着锐利的内心激动和刺痛。诗人来到在战争与饥饿年代死去的母亲安息的地方,周围的一切,包括小河、柳树、田野、山冈、陌生的农人,都在他内心里直接与母亲的形象联系了起来,甚至融为一体:母亲成为大地,大地成为母亲。“游子”归来跪倒在大地母亲面前……而当他再离去的时候,那雾茫茫的小河就在他背后不停地奔流:小河有情,恋着亲人,终生为侣,故乡的“农舍”,甚至“乌云”以及即将来临的“雷鸣”都会永远跟他联系在一起,在他内心燃起“火热的深情”。 鲁勃佐夫的大部分诗篇,仿佛都是关于故乡和祖国母亲的叙事诗。当代的许多苏联诗人都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爱,抒写了自己在祖国面前所负有的责任感,而这种赤子之情正是产生自诗人们“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农村。在对故乡与祖国感情上的一致、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对整个地球、整个人类的责任感。例如,叶夫图申科的长诗《妈妈与中子弹》(1982)和《禁忌》(1985)就仿佛是从太空的高度俯瞰祖国、人类的命运,从宇宙的角度观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代。这些诗人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展现出当代社会心灵的律动。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