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曹雪芹 | 上页 下页
二〇


  《三国演义》,关公、周瑜、孔明、曹操这些文武奇材;苏东坡的《念奴娇》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还有南唐后主的词:“流水落花春去也”;《西厢记》的“花落水流红”这些,纷纷乱乱,丛丛杂杂,一时都涌向心间,毫无条理次序地萦回不止。

  “对,我要写一部小说,为女儿吐口气,也为她们哀悼——施耐庵是一百零八位绿林好汉,我给他们配一副对子:一百零八个红粉英豪。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十八回书,写了荣国府长女贾元妃回府省亲的故事。不少人根据清代官书《钦定国朝宫史》等“则例”,断言当时没有这种制度,是小说家的虚构之笔。但是,那书中情景,那宫禁中“不得见人”的妃嫔等少女与家人重见的悲喜交织的语言与情感,写得是那么真实动人,是“编造”万万不能达到的境界。

  清代的制度,内务府人家的女儿,是不能自己早早婚嫁的,必须等待够了年龄,定期由专员监管,派经验丰足的老年妇女按照皇家规定的标准来挑选“秀女”。选中的即须入宫当差服役。雪芹小说中开头写少女薛宝钗由南京入都,就是因为她将要到了选秀女的年龄了,须早作准备。

  选入宫中的少女们,泛称为“宫女”,专门侍奉后宫的很多皇太后、皇后、妃、嫔等贵妇人。宫女被看中了,便被留下做了皇帝的侍妾,等级很多,逐级封嫔妃、封贵妃有的生了皇子,身份更高了,可以封后。生子成了嗣位皇帝,便成了皇太后。

  因此,内务府旗家的姑娘,地位是极尊贵的,一家人都不敢错待了她,凡事都让她三分,嫂子们更是甘居“下位”——雪芹笔下的贾探春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雪芹在描述元春回家的场面时,能写出那样动人的场面,确实是因为他有一个姐姐,入宫成了某级的侍女。雪芹在书中强调提明这种回家省亲在当时是一种特例,从来未有的“旷典”。乾隆一“登基”,就发布一道谕旨,大意是说:子女就成尽孝,父母思儿(女)是天伦之常,不以尊卑而有别,各位皇子封王分府后,与其生母离别不能常见,甚伤伦理,故特许诸王将太妃迎回各府,以遂其孝养之私情。须知,这也是特例——也是不见于“则例”官书登载明文规定的。那么比太妃级位低得多的宫女嫔侍,也曾特许回家一聚,是完全可能的,岂能一概拿“官书”来反掉?

  曹雪芹家确实经历过这类的特殊场面,那是一种极不寻常的荣耀之事。

  雪芹十三岁的那一年,深切地感受了一番意外欢欣的情景和意味。

  正是由于这一重大原因,他才把乾隆改元这一整年的家庭生活,写入了小说,花了从第十八回一直到第五十四回这么长的历程,这么多的篇幅!

  这一年,对雪芹而言,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有一个极奇巧的标志:四月二十六日又恰逢芒种节,这正是他十三岁的生辰——他过第一个生日就是芒种节!

  这是一个极鲜明而又确切不移的历史标记。他把这件事写成了一回书。

  从乾隆改元到乾隆四年,雪芹从十三岁到十六岁,正是他逐渐成长的重要岁月,赶上了这几年的崭新气氛的太平盛世。这盛世新风使他得到了两大方面的进展:一是更加迷陷在歌场舞榭的赏艺寻欢的放浪生活之中;二是更加开扩了自己的“杂学”天地。

  由于大表兄平郡王府里聘请了铮铮有名的谢济世做世子庆明的老师,雪芹初次有机会听到一位学者的不入俗的讲论,使雪芹受益不浅,因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没有观察分析的科学准确性是不行的。

  然而,雪芹的天性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诗人型的人物,他不满足于一个单纯的科学式学者,而谢毕竟不是诗人。于是雪芹还得自寻门路——他想到了祖姑傅家。

  曹家事发以后,雪芹祖父一生的藏书,大部分都被雪芹的祖姑设法弄到而保存了下来。随着雪芹年龄的增大,他就想办法到傅家表叔昌龄处去求借书籍,自己用心研读。

  在傅家,他惊喜地发现祖父的书籍都安然无恙,而且大部分都是十分名贵的版本。

  雪芹借了许多唐宋以来的野史小说,随笔杂记之类的书,眼界大开。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古时的诗文名集。其中包括他祖父监刻的《全唐诗》。

  最令雪芹欣喜若狂的是,一天他终于看到了祖父的《楝亭诗集》四大册,简直兴奋得通宵难眠。

  对十三四岁的雪芹来讲,表叔的书房简直是丰富极了,三面的大书架、大书柜,高抵天花板,真是古语所说的“汗牛充栋”。打开书看时,首页上都有两方朱红的印记:一方是:“楝亭曹氏藏书”,一方是“敷槎氏昌龄藏书”;有的还多一方:“堇斋图书”的印。那书都纸如玉白,墨似漆亮,还有一种说不出名色来的幽香之气味,这令雪芹感到了“书香”这句话的真实境界。这书香,也有书架书橱的上等木料的香气,还有为了防蠹而放入的芸草的香气——这是一种华夏高级文化文明之香,堪以令人陶醉。

  雪芹从祖父的诗句深深地理解了这位高品诗人的文笔之美和心灵之秀。这是多少先天、后天的优越条件把他培养成的?雪芹从此暗暗地自思自忖:应当继承祖父的家学与诗风,作一个不入时流俗派的真正诗人。

  雪芹此时的决定,似乎比以前小时候的想法更深沉了些。他想:无论是《三国》写争雄斗胜的文武将相,还是《水浒》写逼上梁山的草寇英雄,如果剥掉了政治身份的外皮,就都是古人对于人材的赞美和咏叹,包括惋惜与悲愤。雪芹悟到:古人写小说都是为了人、人物、人材,为了他们的光彩与命运而留下的锦绣文章,感动着千古的读者。但是这些人物、人材是如何产生的呢?如何看待他们的价值?这可是需要自己从头思考、自出手眼的事。

  因为雪芹早已立下了志愿——专写女子,而他所亲见亲闻的女子正如他最喜爱的海棠花一样,开得正美,可是不几日就必然沦为泥中的胭脂雪了。

  好花就是美人,她们飘落的命运令人难以理解,也无法排遣这极大的恨事。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