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历史小说 > 刘邦大传 | 上页 下页
七二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梁强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是万物生化的总源,是以无极生太极(由无到有),太极生阴阳,阴阳结合产生了第三者,有了第三者作延续,万物因此而生。

  也就是万物化生,来自阴阳,阴阳相互激荡才能产生和气.用以调和养育万物。

  一般人所不愿使用的“孤”、“寡”、“不穀”,反成为万人之上的国君用作自我的称谓。

  也就是说任何表面看来受损的,反而能发展出更大的好处来。表面上得势的,接下来不见得有益。

  这是长久以来用以教人的道理,老子也只是拿此来作为教人的道理。

  刚暴的强人常会不得好死,柔弱反而是生存的力量,这也是老子学说中的根本大道。

  选举中的钟摆理论,便在指出激烈竞争的两股力量,经常会出现弱者转强、强者趋弱的态势。

  平定关中后,滚雪球般成长的汉阵营势力,由于虚势太张,反而不堪一击地造成溃败。

  只剩数十骑的刘邦,逃到脆弱的下邑阵地,看似苟延残喘,其实他的羽翼已成,不是项羽可轻易指使控制的了。

  进入弱势后,力量反而更能集结。萧何由关中来的火速支援,刘邦在荥阳建立的基地,使失散的汉军再度会合。

  表面看来,项羽已取得绝对优势,刘邦残余势力岌岌可危,但实际上楚汉对抗局势已成。

  项羽无力进攻荥阳,固然因齐地田横的牵制,但彭城大战后楚地的整合也日渐困难,九江王英布又不稳定,充分显示项羽赢得全胜后集团内隐藏的危机。

  相反地,刘邦不断采取主动挑战。

  随何出使九江,意图侵入项羽核心势力,成败虽尚未知,但在行动上项羽已有受制于人的现象。

  荥阳基地的日益稳固,敖仓间甬道的建立,楚、汉其实已有平分秋色的局势。彭城大胜,似乎没有带给项羽太多的好处。

  等到韩信受命经略魏地平服代国,刘邦的汉军团似乎已比项羽更具有机动力,积极性也强得多。

  魏豹公然投诚项羽,然而在其被韩信攻灭前夕,项羽却毫无动作,显示回到彭城后的项羽,对统一华夏、成为诸侯霸王的信心已开始削弱了。

  ◎篇后·实用观点 集团形成及意识建立

  一个集团的形成,大致分为四大阶段:

  一、形成期

  集团初形成期,端靠领导者的规划和安排,成员间都很客气,有意见也不愿表示。对集团间的运作规划不熟悉,向心力严重不足,团体目标不明,对领导者仅止于表面上依赖,不见得诚服,成员间的问题很多,随时可能崩溃,领导者也倾向维持表面和谐。

  二、暴风雨期

  集团成员因逐渐熟悉,而较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要,更由于影响力增大,成员必须较清楚界定自己的权利,表面的和谐,在强烈的竞争压力下,不复存在。对领导者的批评和攻击浮出表面,不满或受伤害的成员,常以分裂态度离开或背叛集团,领导者的能力面临严重考验。

  三、规范期

  经过一段强烈竞争,力量重新整合分配,保存在集团内的成员,逐渐有重行设定集团目标和运作规划的需要,成员们虽仍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定位,但也开始关怀共同利害,对集团的存亡,也有新的危机意识,对领导人虽常有意见,但积极建议增多。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是尽速建立集团共识。

  四、成熟期

  成员间亲密关系增加,运作规则较开放而富弹性,相互鼓舞、要求,积极建议多于负面批评。和领导者问的友情支持大于权威服从,集团目标明确,成员主动积极支持目标的完成,集团效率达到最高点。

  形成期的领导者常以粉饰太平的方法,以权威和声望维持表面和谐,使集团反而一直陷于形成期中,无法成长。

  优异的领导者,通常勇于将集团带进暴风雨期,让集团成员的意见和问题浮上表面。必要时,更勇于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将已不适合于集团的成员排除出去,使新的集团得以顺利形成。

  穿过暴风雨期的集团,自然会进入规范期。领导者必须明示集团目标及新运作规则的重要性,并努力争取集团共识,以较弹性的组织型式,让成员和集团维持健康的成长。

  规范期整合若成功,集团便会很快进入成熟期。

  成熟期的集团效率高,集团迅速增大,新的成员大量加入,集团又很快进入新的形成期。

  在四个成长阶段,循环反复之间,集团也逐渐扩大和多元化。

  项羽分封之际,是新集团的形成期,但项羽却致力于领导者的权力,维持集团的表面整合,不让集团中的不满者有机会表现意见。这使项羽集团一直保持表面服从而已,无法进入集团的暴风雨期,集团成员的真正意见没有表达通路,只好见诸武力。刘邦攻破三秦,田荣统合三齐,魏、赵等国政权迭替,终使集团在未能成长前便陷入崩溃。

  刘邦集团在奠定关中后急速发展,但因一直在形成期中,致使韩信的指挥权无法发挥效率。

  彭城大战使刘邦集团进入了暴风雨期,部分认同力不足的成员也自动退出,刘邦因此有机会领导集团进入规范期,重行整合内部力量,也使集团顺利脱离了暴风雨期,迈向成熟。

  刘邦集团在极短期间内历经翻天覆地的全胜和溃败,之所以仍能稳定阵脚,和项羽进入双雄对抗的形势,主要便在于刘邦的弱势地位有利于本身集团的顺利发展。

  相反地,项羽的强势领导使集团无法成长,反让他失去了早年的绝对优势。

  老子以柔克刚的观点,精微处便在于此。?”

  ◎第七篇 对峙荥阳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的人,一切顺道之自然,不自以为施德政,所以反而合乎德。

  下德的人,刻意造作,欲实施德政,自以为有德,反而违背自然之道,失去了德。

  上德的人,一切顺应自然,无刻意作为,反而做什么事都不会去违背自然之道。

  上仁的人虽有作为,却出自爱,并无刻意造作,使他的“仁”还不致违背道。

  上义的人,凡事计较是非曲直,一切作为自有目的,所以经常违背自然。

  上礼的人,造作百种繁文缛节,要人遵守,如果别人不理,他便会伸出手臂来强迫别人遵守。

  所以遭不行时有需要德,德不行时才需要仁,仁不行时才需要义,义不行时才需要礼。因遭演变为礼,离自然的道便愈远。礼的产生,是人性因淳厚趋于浇薄,也是世间治入乱的开始。

  自认先知先觉的,经常喜欢繁华的道理,违背纯朴,夺取道之末流,真实是愚蠢的开始。是以大丈夫立身处事,以厚道为本;不重礼节,以质朴为主;拒绝华朱,去除不合于道的表现,以严守无为也无不为的本色。?”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