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林则徐 | 上页 下页


  1808年11月,林则徐第二次上京参加会试,于翌年1月抵京。但这次又未成功,他于7月返回福州,再次进入张师诚幕府。

  1809年9月,林则徐在跟随张师诚剿办海上义军中,间接地参予了镇压蔡牵起义的活动,随张师诚一起移驻厦门,帮助负责起草文移。

  张师诚赞赏林则徐办事干练明快,发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材,便支持、鼓励他继续参加会试。又于同年12月推荐他父亲到将乐县主持正学书院。

  1810年11月,张师诚赴京觐见,特地为林则徐备好盘缠,带他一同北上,足见张师诚对自己的属下林则徐的赏识与支持。

  1811年春,林则徐到京,第三次参加会试。

  这一次林则徐终于不负众望,金榜题名。他榜列第七十四名,复试一等,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赐进士出身,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林则徐终于走上仕途,开始跻身于官场。

  第二章 京师七年得器重

  林则徐入翰林院庶常馆后,即被“派习国书”,学习满文。不久,他请假回乡取眷,直到1813年6月4日,才带着妻子郑淑卿来到京师,寓莆阳馆,入庶常馆供职。

  林则徐回到北京的年头,正是华北地区阶级矛盾激化,天理教农民大起义蓬勃展开的时候。

  1813年上半年,华北地区继大旱之后,又来大雨,直、豫、鲁三省交界各县,灾情特别严重,引起了以林清、李文成、冯克善等为首的天理教农民大起义。一时杀官围城,烽火四起。10月8日,林清率领京郊天理教农民200余人,打入皇宫,直捣清廷。在内侍教徒的引导下,攻入西华门,占领尚衣监、文颖馆,直逼隆宗门。起义军在隆宗门一带坚持了两日一夜的战斗,后失败。

  直、豫、鲁三省天理教大起义虽然失败,但它以席卷中原、直捣清朝统治中枢的军命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封建清朝。嘉庆帝在下达的《罪己诏》中,不得不承认是“非常之大变”,“为汉、 唐、宋、明未有之事”,表示要“永怀安不忘危之念,励精图治,夙夜在公,庶几补救前非”。这当然只是动听的谎言,“励精图治”只不过是谋求加紧控制农民,巩固封建统治,“补救前非”则是使农民起义不再发生。

  然而,农民起义的刀光剑影对封建统治的威胁,毕竟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的深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讲求变革图强为宗旨的经世之学,才在地主阶级内部露头并发展起来。

  “以经世自励”的林则徐,本来就是带着施展抱负的愿望来到京城的。开始,他从教习成格、陈希曾学习满文。当时的心情,他在给张师诚的一封信中谈到过:

  则徐虽远隔绛惟,然无日不以老夫子之所厚期者三复铭心,以求无负。辰下滥厕清华,弱鸟高巢,恐非终据。兹事已起炉灶,工既什佰,费更浩繁,习此者无不畏难,而则徐尤多棘手。以钝根人学新样枝,其势定难见功,将来散馆一关,深堪惴惴!

  则徐滞迹都中,诚有不能奋飞之憾。

  表明了林则徐对自己抱负的忧虑。

  天理教大起义时,林则徐是翰林院吉士,虽然无与事权,但大起义的刀光剑影对他并不是毫无震动。

  当时清廷君臣围绕这次事变探讨“致变之原”,廷奏连篇累牍,说法莫衷一是,其中也道出了吏治腐败、军事无能的衰败现象。林则徐没有资格参加讨论,但他关心时事,经常阅读邸报,朝廷纷纭议论不能不引起他的深思,用什么办法去医治疮痍,振兴国家,上慰宸衷,下安百姓,使老朽的封建制度从气息奄奄之中恢复元气呢?林则徐开始了苦心的追求和摸索。

  在京师时期,林则徐是一个政治地位不高的小京官。1813年至1814年,当翰林院庶吉士。1814年5月散馆,授为编修,8月,充国史馆协修。

  次年3月,承办《一统志人物名宦》,4月, 充撰文官,10月,翻书房行走。1816年8月,出京任江西乡试副主考官,回京后充清秘堂办事。1817年6月,记名以御史用。1819年4月,充会试同考官。6月,再次出京,任云南乡试正考官。1820年3月,补江南道监察御史,5月,充城差拟陪,派翻译会试闱差。“读书东观,视草西台”, 职掌文史,责司纪纲,都是比较清要的职务。林则徐在京期间的情况,还可从他给同乡友人郭柏荫的信中了解一些梗概:

  愚初作翰林时,即有家眷,在京一年俭用,约以五百金为度。编修俸银、俸米及馆上月费,合计将及二百,寻常笔墨中亦有所得,能觅一馆地贴补,则又觉从容矣。至都中本无官事,翰林尤可终年不赴衙门,若不读书,岂不虚度日力?然群萃州处,酬应纷如, 京官中实在好学者, 百不得一,亦风会使然也。又历代文献、我朝掌故,史臣所必当通晓者,不可不孜孜留意,不特通于政事,即遇大考考差命题,偶涉不为聋 瞶,不触忌讳,亦极有关系也。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