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历史小说 > 张居正 | 上页 下页 |
二五六 |
|
张居正悠悠一笑,回道:“太后最英明之处,在于她明白一个许多雄才大略的帝王都不曾明白的一个道理:把天下治好,累的苦的是我们,而得实惠的是皇帝自身。冯公公你把内宫二十四监局治理得井井有条,你安排了那么多勤勉肯干的监官,请问哪一个是为你服务的?不谷执掌政府推行改革,行富国强兵之路,如今不过两年,太仓里从一无所有到今日积贮了四百多万两银子,其中又有哪一两银子可以装入我张居正的腰包?你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辅佐小皇上,开创朱明王朝的太平盛世么?” 张居正娓娓道来,冯保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张居正的话句句在理,但他素来不肯在朝廷的大政方针上发表高见。此时,他依然只问很现实的问题: “你为何要把武清伯作为靶子?” 冯保的问话点在“睛”上,记得两年前出任首辅前夕,在天寿山上,他曾对故友何心隐讲到官场的顽症之一乃是朋党政治。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厘清,以高拱为首的朋党已被他收拾得差不多了,但通过子粒田征税一事,他发现皇亲国戚这一朋党已成为他推行改革的最大阻力。尽管武清伯李伟并不是这个朋党的首领,但他在这个圈子内的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若是能把他惩治惩治,对其余的皇亲国戚就能取到震慑作用。古人云:“破民间盗贼易,破朝中朋党难。”惟其难,他才想着要花大力气对付。但这些话对任何人都不能明讲,只能私藏于心。张居正与冯保谈话向来极有分寸,这会儿更不肯把心思完全敞开,他想了想,答道: “实是因为武清伯制作的棉衣太不像话。” “王崇古把这笔生意送给武清伯做人情,这事儿当时就有人议论,记得有一次老夫还问过你此事,你的态度也是默许的,为何如今一变初衷,又要追查此事?” “不错,当初不谷是默许的。”张居正点头承认,接着又说,“不谷当时虑着因子粒田征税,武清伯有些损失,他想做这笔生意补回几个银子,此事虽不合法,却也无悖情理。但不谷默许的是让他做这笔生意,而不是让他以劣充优,弄些发霉变质的布疋棉花来制衣服。” “是啊,武清伯这件事情是做得不大体面,”冯保附和着说道,“咱替他算了笔账,这一套破棉衣,最多值二钱银子,可是王崇古给他的工价银,是一两一套,你说,这笔生意他赚了多少?太黑了!” “李太后知道这个内情否?”张居正趁机问道。 “暂时还不知道,”冯保觑着张居正,意味深长地说,“若张先生想让李太后知道,老夫随时都可以到乾清宫禀报。” 很明显,冯保想利用手中的通报大权来拿捏张居正,目的是让张居正买他这个人情。张居正虽然厌恶与人做交易,却又明白眼前这位内相实在得罪不起,只得以问话的方式表达己见: “冯公公,你去武清伯府上,是不是奉李太后之命?” “正是。” “那你就应该把真相如实禀报。” “真相多多,老夫该说什么,又不该说什么呢?” “有哪些真相?” “譬于说,武清伯上吊,说不说?” “这个……”张居正感受到冯保笑面虎的厉害,只笑着答,“说与不说,决定权在冯公公。” “依咱说,该说!” 张居正身子一震,说:“你若讲起此事,李太后心里头肯定难过。” “老夫不会让她难过,而是让她怒气冲冲。” “怎么会有这种可能?” “张先生,实话告诉你吧,武清伯并没有上吊,老夫一见他那副样子,看他躲躲闪闪的眼神,就知道所谓上吊,是他那现世宝儿子李高和驸马都尉许从成两人合计出的一个阴谋,他们想以此要挟李太后,不要给武清伯任何惩处。” “原来是这样,”张居正恍然大悟长出一口气,对冯保投以感激的眼光,说道,“若不是冯公公明察秋毫,险些让他们弄出个新骗局来。” “张先生,还有更令你惊奇的事呢。” “哦!” 冯保坐乏了,站起身捶了捶腰,复又坐下说道:“你知道武清伯把这棉衣生意交给谁做了?” “不知道。” “你猜猜?” “这哪猜得出来。”张居正两手一摊。 “老夫说出这个名字,包你吓一跳,”冯保说,就一字一顿念了三个字,“邵、大、侠。” “真的是他?”张居正双眼一亮。 “千真万确,武清伯亲口对老夫所讲。” 张居正霍地站起,兴奋地说:“这事情就好解决了。” “老夫知道张先生如何解决,”冯保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说道,“你可以借此薄惩武清伯,以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同时重办邵大侠,更是做到了一箭双雕。邵大侠不除,终是祸害。” 张居正笑了笑,没有作答。 大约五天以后,一乘四人抬女轿在乾清宫后游艺廊门口停了下来,从轿上走下一名袅袅婷婷的女子。她穿着一件红缎大团花的对襟袄儿,外头披着一袭白绫衬里的紫貂斗篷。虽穿棉着彩,却一点不显得臃肿和俗气。这女子不是别人,正是积香庐中的女主人玉娘。一大早,宫里头就放了轿子到积香庐,传旨说是李太后请玉娘过去叙话儿,玉娘不敢怠慢,忙梳妆打扮一番,然后登轿而来,到游艺廊的门口,已是辰时三刻了。听得落轿声,尚仪局女官容儿忙掀开棉帘儿迎上来,笑道: “玉娘,快进来,太后早等着你!” 玉娘也不及答话,随着容儿进了游艺廊,朝坐在榻椅上的李太后跪下行礼。李太后笑吟吟地让她起来坐在自己身边,拉着她的手问: “玉娘,这些时做什么了?” “启禀娘娘,张先生让奴婢读《女诫》。” “读《女诫》?”李太后颇觉奇怪,追问道,“张先生怎么让你读这个?” “他也没说为什么,大约是看奴婢任性,没有大家闺秀的那份矜持,”玉娘说着眼帘儿一挑,又道,“太后为《女诫》写的序言,奴婢已背得烂熟。” 李太后顿时想起隆庆六年六月间的事,六科廊一帮言官人手一册洪武皇帝亲自审订的《女诫》,争相传阅,以此暗示她女流干政有悖祖制。当时张居正为她出主意,由她个人捐资印行《女诫》五千本颁发天下,并亲撰序言,以此回击那帮惟恐天下不乱的饶舌者。这一招儿还真灵,那些反对者再找不着闹事的口实了。那篇序言虽是张居正代撰,但很合她的口味,因此一字不曾更易。如今听说玉娘能把它背诵下来,心中大感快慰,便问侍立一侧的容儿: “容儿,你有《女诫》一书么?” 容儿一屈膝,禀道:“有,娘娘曾赐奴婢一本。” “你可否背来那篇序言?” 容儿脸色腾地一红,局促不安地回答:“启禀太后,奴婢不曾背得。” “还是张居正调教有方,”李太后由衷地赞赏,“张先生的身上真有古大臣之风。” 玉娘一向没有受到过拘束,因此也不懂得怕人,李太后话音一落,她就接嘴问道: “请问太后,什么叫古大臣之风?” “为社稷轻生死,对皇上忠心不二。” “若是这两点,首辅老爷倒当之无愧。”说到这里,玉娘小嘴一噘,又道,“但有时候,他也显得不通人情。” “说说看,张先生怎的不通人情?”李太后非常有兴趣地问。 “奴婢已经有五天见不着他的人了。” 玉娘说着眼圈儿一红,竞扑簌簌掉起了眼泪。这一哭反倒勾动了李太后的心思。 却说那天早上,当小皇上跪在乾清宫门外雪地里把那件破棉衣举给她看的时候,她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想起了在乡下碰到的那些穿着破棉袄的小乞丐。等到小皇上讲完早朝的事情,她情不自禁抱起小皇上,母子俩相互依偎着痛哭一场。但是,当最初的激动平息下来,她开始冷静地思虑这件事的后果时,心中的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