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功夫影帝·李小龙传 | 上页 下页 |
五 |
|
李小龙学电影中侠客模样双拳一抱,道:“请问尊姓大名?” 小矮个傲慢地睇李小龙一眼,未正面回答,只是说:“试试学的功夫。”不慌不忙,消失在街市的人海之中。 “他原来是会功夫的?”街童惊诧又景仰地议论纷纷。李小龙默不做声,苦涩地咀嚼他那句话。 * * * 这个小矮个,是改变李小龙人生命运的少有的几人之一。他促使李小龙铁下心来认真学武功。李小龙再也没见过他,但忘不掉他。 1967年,当红功夫明星李小龙接受功夫杂志《黑带》的记者采访时说:“在香港,当我正是小孩时,我是一名小阿飞。总爱四处撩事斗非。我与我的伙伴曾用铁链及藏有小刀的笔作为武器。偶尔有一日,我问自己:如果我的伙伴不在我身旁,而我却陷入一场打架中,这会有什么后果呢?于是,我决定要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就是这样,我开始学武术。” 访谈录刊载在10月号的《黑带》上,道出他习武的动机和目的。就当时的李小龙来讲,他铁心习武,更多的是好胜心理的驱使,而较少防身意识。 这次斗殴后,李小龙陷入沮丧和沉思中。母亲认为他病了,他说他在学校里受到欺负,他想学功夫自卫。母亲对儿子的处境很同情,答应出学费成全他学功夫。 父亲知道李小龙一定是滋事斗殴吃了亏。他无法改变儿子的性格,也只有成全儿子的念头,使他更强大。 李海泉通过朋友的关系,为儿子找了一位武林高手——把咏春拳自大陆传来香港的一代宗师叶问,作为他的师父。叶问是广东佛山人,40年代后期因战争迁来香港,开设武馆,专门传授咏春拳,是香港武坛德高艺精、令人祟仰的一代名师。 叶问择徒甚严,绝不会为多收学费而滥收门徒。他要求前来求师的门徒素质好,品行正,且亦文亦武。他对李小龙的“恶名”略有所闻,但他又认为:“竖子可教。” 李海泉带儿子去拜师。叶问跏跌坐于蒲团上,老态龙钟,言话温和,面容和蔼。李小龙却被他那双炯炯灼人、深邃如渊的双目吸引住。叶问的眼神,分明含有一种力度,一种凛威,一种风范。说白了,就是一双利剑。 李小龙的敬畏之情油然萦胸。 叶问起身出招,与假想之敌相博。此刻,李小龙简直就要把师父敬为神明。老态龙钟的叶问,似龙,似虎,如风,如影.身手比20岁的后生还要轻盈矫健、快捷、凶猛。李小龙看得眼花缭乱,一个意念却格外的清晰,他惊叹武术对人的巨大作用,暗下决心:坚贞不渝以武道作为未来的人生道路,毕生竭力,九死不悔。 自此,李小龙学习咏春拳,到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地步。 * * * 相传,咏春拳是少林寺至善禅师(武林高手方世玉的师父)的师姐五枚尼姑所创。与男子相比,女子个小体衰,不可强拼硬打。中国古代武术的女拳流派,皆是以柔克刚见长。五枚尼姑另辟路径,独创一门全新的打法,迅猛凌厉狠辣,在出手之瞬重创敌手。这是因为体力逊于强壮男子的女子,如果不能瞬息间打败敌手,根本无法跟壮汉纠缠鏖战下去。 五枚尼姑以女儿身为喻,创下的这套拳术又并非女子独钟,亦为众多的男拳手所喜爱。经过后人的改进演化,咏春拳成为一门独立的拳派。 咏春拳去繁就简,套数简扼明了,每一招都可用来搏斗,目的就是迅速克敌制胜。因此,咏春拳没有花巧及大幅度的动作,强调点点(拳点脚点)到位,实用第一。 咏春拳推崇“打手即消手”的原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攻为守”。普通拳法所用的档格(化解)招数,通常是当敌手一拳或一脚打来时,以臂挡之,然后再用另一臂或双脚反击敌手。在次序方面,档格必在反击之前,档与击不是同时进行。而在咏春拳的招数中,在档格敌手的同时又用拳脚击敌手,甚至不去档格,就直接攻击放手。是为“消打”或“以打为消”。 咏春拳的这一原则,人们在体育竞技中也能常看到。如乒乓球国手邓亚萍。邓亚萍个子矮小,腿短臂短,无法顾及偌大的台面。她父亲教她放弃防守,只讲强攻,并且是一味地强攻。近年来,邓亚萍打遍天下无敌手,便是这般道理。 咏春拳招数还有一大要点是“手留中”,即出招发招,均由中路突进。具体做法是将自己的桥手(臂肘腕拳)变成一个核心——两拳不分散,不管敌手如何向自己攻击,都可使敌手的桥手在自己的双桥手的外边。这样,就能使自己处于攻守上的优势。同时,咏春拳出击之拳路走的是“弓弦”线路,不事拐弯抹角出拳。这就像一把弓,咏春拳的拳走势是绷直的弓弦,而其他拳法的走势多为弓之背。咏春拳拳路走势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几何原理相吻,力求最快最省力地击中敌手。 * * * 叶问教徒,主张少而精。徒弟中,除李小龙,仅有叶正(叶问的儿子)、黄淳梁、楚原、张卓庆等八九人。李小龙在武馆,与师兄弟的关系很融洽,不似在学校,形影单吊如一只孤雁。李小龙的一些基本动作多由师兄黄淳梁传授,而年事己高的师父在一旁指点教化。叶问不主张一味地下死功夫、笨功夫,强调悟性,教法灵活不呆滞。 李小龙对师父的点化之辞或示范招数铭记在心,时常反复回味领悟。据叶正回忆,有一回他同李小龙上街,行走之时突然发现李小龙不见了。叶正赶忙踅转身去找他,只见李小龙坐在路边,如禅师入定般地冥思默想。良久,李小龙站起来,依照悟及的心得当街练起来。 许多年后,李小龙成为功夫大师仍念念不忘师父的教诲,他常与他人谈及师父对他的点化之辞:“小龙,放松一点,自然一点,注视敌人的动作,你就会自然适当地做出反应。” “遇到敌手,千万不要拘泥套数,这样只会捆住自己,怎样方便怎么出手,目的是尽快将敌人击倒。” “我们不要太虚伪地说:‘我们学武只是为健体强身。’我们学武基本上是用来打架的,只是不要轻易出手。”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