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吕正操回忆录 | 上页 下页 |
七八 |
|
一九四二年秋,定南县委在土良村开会,被敌人一个营包围搜索,当敌人快到村边时,我参加会议的人员,全部钻进地道。敌人费了半天时间,始终没有找到地道口。敌人懊丧地撤走后,同志们便又钻出地道继续开会。一九四二年冬天,一次,日军在任丘县半壁店挖地道搜查我工作人员,先让伪军下去,被我工作人员打死。敌人气急败坏,向洞内灌水、熏烟、放毒气,我地方工作人员和二小队政委王志平等同志,依靠地道与敌人搏斗两天两夜,没有受损失。一九四三年春,敌人突然包围了石家庄,我住在这个村的县公安局长李小章同志,正在这里召开全区公安人员会议,干部们迅速地钻进地道。敌人后来发现了洞口,但不敢进去。他们用水灌、用烟熏,折腾了半天,因地道内有防水、防火、防毒设备,而且通风良好,能长时间地坚持,敌人的企图未能得逞。等到晚上,李小章同参加会议的同志安全转移。 八、利用水淀苇塘开展斗争。 根据地形特点,开展斗争,是十分必要的。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一日,冀中区党委和军区,遵照北方局高级干部会议关于“建立以白洋淀、文安洼、大清河一带之苇塘为主的游击根据地,逐渐向外扩张,恢复与开辟工作”的指示,为适应残酷的斗争形势,积极地利用白洋淀、文安洼苇塘,保存革命力量,打击了敌人。“五一”反“扫荡”后,第八、第九、第十分区机关大部先后集中到白洋淀,以苇塘作掩护。十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文新县以及附近县的党政干部,即活动在南北宽二十余里、东西长百余里以胜芳、石沟为中心的文安洼苇塘地区。随着环境的变化,八分区党政军领导人孔庆桐、罗玉川、阎子元,火线剧社、导报社和部分武装,以及储国恩领导的六十六大队等武装进入文安洼地区。 一九四二年七月,敌人开始对文安洼地区进行“扫荡”,上有飞机轰炸,下有每隔十几米一股敌人的“扫荡”队伍进剿。文安洼地区党政军民,白天头顶芦苇,蹲在水里,晚上在小船上过夜,三天吃不上一口饭,以挖草根、掏鸟蛋、捉鱼虾,用清水煮着吃充饥,坚持斗争,经受住了饥饿和死亡的考验。第八、第九、第十分区司令部在困难时期都曾依托文安洼、白洋淀坚持斗争。安新县雁翎队和三小队利用白洋淀有利地形和敌人周旋,机动灵活地杀伤敌人。一次,雁翎队全歼了日本鬼子一个押运小队。当时流传着群众赞扬雁翎队的歌谣:“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过去火枪打大雁,现在专打鬼子兵。雁翎队是神兵,鬼子不敢钻苇丛,苇塘里伏击战,打得鬼子叫祖宗。”“日本包运船,来回跑个欢,他把游击队,扔在脑后边,摇头摆尾奔新安。雁翎队来到王家寨,埋伏就在苇塘边,包运船来到,同志们心喜欢,队长盒子举,打得鬼子水里钻。”在王家寨第二次伏击敌人汽船,将日军小队长击毙。 “五一”大“扫荡”中,八分区在原有两个武工队的基础上,又以文安洼堤东滩里一带和贾家洼苇塘为依托,组织了以李东轩、吴刚、梁永太为领导的津南支队,开辟了静海县和津南小站一带地区的工作,除给敌伪组织以严重摧毁和逐渐建立我之政权组织外,并在天津市内开展了敌工、除奸内外线工作,发展了隐蔽斗争的力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配合晋察冀军区冀西山区反“扫荡”,刘秉彦、旷伏兆率十分区四十三区队两个连和分区警卫连,长途奔袭津西敌重镇杨柳青。部队由苇塘肖家堡出发,经一夜行军,白天隐蔽在杨柳青西南五里的青纱帐里。八月十三日晚八时向敌据点开进,进袭伪警察署,俘全部伪警,缴获大批武器。这次奔袭震惊了天津敌伪,敌紧急出动日伪军数千人,跟踪追击,包围我大苇塘。我留守在苇塘的六十六大队与敌周旋七昼夜,在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后,胜利撤出苇塘。总之,从夏季到秋季,白洋淀、文安洼、大清河一带的游击根据地,不仅有效地打击了敌人,而且成为收容转移干部的中心,成为整顿党政军各个方面工作的中心,对坚持斗争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九、建立地下交通站。 这是保持根据地内党政军民各级领导机关、团体、部队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系,工作人员秘密转移,物资交流,各种斗争形式相应配合等绝不可少的重要保证。“五一”大“扫荡”后期,为适应残酷斗争形势的变化,各地区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地组织建立秘密交通站的工作。由于秘密地开展工作,对交通员要求政治上可靠,立场坚定,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埋头苦干,在群众中有威信。各分区通过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在很短的时间里,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从而冲破了敌人的“分割封锁”。这支秘密的交通队伍,夜以继日地活跃在敌占区,这对护送干部、伤员,转送各种重要物资及物品,传递文件,保持上通下达,纵横联络,以及与敌人周旋,有效地打击敌人,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十、党领导下人民英勇抗敌。 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暴行,不但没有使冀中人民屈服,反更激起了男女老幼对敌人的深仇大恨。敌酋、特务用尽阴谋伎俩挑拨群众与共产党、八路军的关系,反而更增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共同对敌。群众亲眼看到我们的党和军队,流血牺牲,英勇抗战,更加热爱党,热爱八路军,甘心情愿与党和子弟兵同生死、共患难,亲如家人,血肉相连。 到一九四三年春,冀中区党政军民经过半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积极开辟新地区,相机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的全面“清剿”。后来敌人太平洋战场前线吃紧,华北日军大批南调,冀中日军日益削弱和孤立,伪军伪组织人员日益动摇,越来越多地找我联系,为我掌握,日伪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日军不得不收缩兵力,撤退一些据点(仅定南、安国、晋深极三县即撤退十几个),敌人气焰下降,敌占区开始缩小。我各级游击队有了相当的恢复,我地方组织与工作逐渐恢复和发展,全区军民熬过了“五一”反“扫荡”以来最艰难的岁月。一九四三年夏季青纱帐时期,根据地开始逐步恢复。 六分区恢复了十五块游击根据地;七分区在定县、安国、无极、新乐、深泽、安平、博野之间恢复了五块游击根据地;八分区在任河大、沧县、泊镇、崔儿庄和深武绕地区,恢复了五块游击根据地;九分区在高阳、任丘、肃宁和白洋淀周围恢复了十一块游击根据地;十分区在平津保三角地带恢复了十八块游击根据地和隐蔽根据地。同时,我趁青纱帐时期,一面整训部队,一面以集中的游击队及主力兵团一部,在民兵的配合下,广泛主动地打击敌人,冀中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敌人的颓势已经无法掩饰,逐渐走下坡路了。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