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吕正操回忆录 | 上页 下页 |
九六 |
|
这次中外记者团从延安到前方来,于八月三十日抵达晋绥军区司令部,十月二日离开晋绥边区,西渡黄河,返回延安。记者团在晋绥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以后向全世界报道了晋绥军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实况。这些报道是很有意义的,让全世界知道了事实真相,也有力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造谣诬蔑。 汾阳一仗打得敌人很惨痛,事后缴获的敌人的文件,有一份名为《汾阳县顾问报告——汾阳县第四区协和堡被袭事件》,文件中敌人供认:“九月十七日二时二十八分……日本军及机关完全陷入谋略的妙计中,受了很大的损失。”关于汾阳城关的损失,敌人更是不胜哀叹。 敌人对我们的胜利,进行了报复。十月间,敌人调集七千余人发动了在其覆灭前对晋绥边区的最后一次大“扫荡”。敌人横冲直撞、昏头闷脑地进入了边区的腹心地区,立即受到我军民强有力的打击。边区军民作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广泛的反“扫荡”动员。敌人最初找到的报复对象尽是没有人烟的村庄和空空荡荡的窑洞。 即令在这样的村庄和窑洞里,敌人也难逃脱被炸的命运。地雷把敌人搞得昏头昏脑,明明是个凳子,一坐就会遭殃。明明是个水桶,一提也活不成。敌人不敢进屋门,被逼从窗口进出。走路、过桥,炸死的敌人更是不计其数。敌人只得出发时把工兵派在前边,拿着一两丈的竹竿,竿头拴上铁钩,佝偻着腰,钩一下爬一步。敌人被炸得简直没有了办法,在朔县甚而用掷弹筒打在前边开路,但仍不免被炸。后来敌人又想一法,干脆不在陆地上走了,在岗漪河和蔚汾河里去走。但这已是秋末冬初,水寒刺骨,走得时间久了,回去多得了痉挛病、关节痛。敌占区群众见此情形便骂道:“你狗日的!逃过地雷炸死,也免不掉病死。” 在这次反“扫荡”战斗中,我军共给予敌人四百零一次打击,毙伤敌一千五百六十七名。到十一月九日,敌人的这一“临终扫荡”便被彻底粉碎了。我晋绥边区的军民,却以昂扬的斗志,英雄的气概,乐观的精神,坚定的信念,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在此期间,曾经遭到敌人严重破坏的大青山游击根据地也开始得到恢复。一九四三年初,正当晋西北根据地贯彻“把敌人挤出去”的方针,形势逐渐好转的时候,大青山游击根据地仍然处在极端困难的阶段。这年三月十四日,晋绥分局对塞北工委发出了指示信,指出党在绥远的基本任务是:坚决依靠群众,团结各种抗日力量,坚持游击战争,积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指示强调加强对于绥远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工作。充分利用绥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团结和争取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并且着重指出,能否把群众真正团结到我们周围,是关系着今后生死存亡的问题。塞北工委根据晋绥分局的指示,向绥远各地区派出分散活动的小部队与精干的武装工作队,其主要任务是:钻入敌占区,发动与组织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恢复抗日游击根据地。经过我军深入的工作和积极的战斗,到一九四三年底,我绥中地区南自平绥路,东至拐角铺,北至韭菜沟,西至蜈蚣坝,东西一百多里,南北八十多里的地区内,我们都可以活动了。绥南的满汉山和绥西的井儿沟一带的工作,也开始恢复起来。 敌人发现我武工队和小部队的活动后,从一九四四年一月,在归绥平川进行“清乡”。首先以伪军和武装特务突然包围村庄,捕捉群众,追查我军人员。但是被捕的群众不向敌人屈服,严守我军秘密,掩护我军工作,保护我军人员。敌人这种恐怖镇压手段失败了,又用政治欺骗手段,组织“宣抚队”,武装强迫群众开会,同时施行小恩小惠,笼络人心。我即针对敌人的诡计,积极开展反“清乡”斗争,敌人白天在哪里开会,我军政人员晚上也到哪里开会,及时揭露敌人的各种阴谋。敌人无奈,又派便衣特务出来抓人。这时敌人对汉奸都不相信了,完全使用日本特务。群众想出各种办法蒙蔽他们,使他们毫无所得。敌人的“清乡”,又以失败告终。 大青山抗日军民经过一年又八个月的艰苦奋斗,到一九四四年八月,游击根据地三块基本区域又开始恢复。比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有:绥西区的东至井儿沟,西至榆树店,东西长八十多里,南北宽二十多里的区域;绥中区的南至卯得沁,北至韭菜沟,西至杨树窑子,东至广汉老包,南北长六十里,东西宽六十里的区域;绥南区满汉山区,以及和林东北以老包山为中心、半径约三十里的区域。在这些比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周围,还有敌占优势的游击区,基本上恢复了一九四二年七月日寇大“扫荡”之前的局面。 五、劳武结合 在坚持敌后抗日战争中,根据地的建设,主要有两件大事要抓好:一件是战斗,一件是生产。因为敌人对根据地的摧残,特别是实行毁灭一切的“三光政策”,造成了根据地经济上的重大困难。敌人企图使用烧光、杀光、抢光的毁灭政策,彻底摧毁根据地人民的生存条件,动摇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意志,以达其最后灭亡中国的目的。为了最后战胜敌人,我们一方面要抓紧人民武装建设,开展普遍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以保卫根据地;另一方面,还必须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培养民力,以供应长期战争的军需民用。战争要保卫生产,生产又要支持战争。没有胜利的战斗,生产就会被破坏;而人民群众生活上连基本的保证都没有,也就无法夺取战斗的胜利。 因此,处理好战斗与生产的关系,这是战胜敌人,坚持、巩固与发展根据地的一大问题。在一九四三年九月召开的晋绥边区群众工作会议上,林枫同志代表分局提出了劳力与武力相结合的方针,确定民兵活动必须以不脱离生产为原则。由于民兵以一定的时间进行作战,群众对民兵的生产应有必要的帮助。但是,民兵在打完了仗以后,还要积极地参加生产,民兵本身必须做到把劳力与武力结合起来。在此之前,群众中已经开始创造出一些好的经验,宁武新屯堡的张初元,就在具体实践中摸索出了把劳力和武力结合起来的办法,解决了发展群众武装,长期坚持对敌斗争的一个难题。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