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吕正操回忆录 | 上页 下页 |
九九 |
|
在边缘区和敌占区,每年收获的季节一到,敌人便到各村抢粮,有时抢个精光,一点也不留下。人们为了维持生活,坚持对敌斗争,便想尽一切办法,把敌人抢走的粮食再夺回来。 每次夺粮,在民兵、部队英勇掩护下,常是动员了一个地区的全体人民参加的,因此能够获得巨大的成果。如从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起,静乐民兵和群众接连三次夺粮,由娄烦敌据点运出被抢去的粮食十六万斤。九月五日,两千多群众又在第六分区的右河敌据点夺回粮食二十万斤。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静宁民兵和群众三次攻入石神敌据点,背出粮食七万斤。一九四五年,文水群众千余,浩浩荡荡地赶着一百多辆大车,一次便从西社敌据点中夺回七十万斤麦子;四月二十七日,再次夺回麦子二十余万斤。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岚县民兵、群众在部队掩护下,三次在岚县城夺粮十万斤;十二日起在方山寨子四次夺回十五万斤。三月十六日,宁武五百余群众攻入西马坊敌据点,背出粮食九万多斤。 从敌据点夺回来的粮食,大部分或全部都归群众自得,前往石神夺粮时,武工队向各村动员的口号就是:“把敌人抢走的粮食全部背回来,谁背回是谁的,公家不要一粒!”结果石河敌人仓库里存的二十万斤粮食,被各村群众夺得一干二净,解决了五千多群众的生活问题。从娄烦夺出的十六万斤粮食,解决了整个静乐第二区和全县大部分地区的困难。娄烦据点附近的一个村庄,曾被敌人劫去粮食一万斤,群众前去夺粮一次就夺回了一万二千斤。曾被敌人抢得精光的农民赵连,一次就夺回了五口袋粮食。从敌人虎口里夺回来大量粮食,不仅解决了群众急需的口粮,也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方山有个村庄经过夺粮斗争,群众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人民在生产时愉快地唱道:“肚里吃的是白面,手里拿的钢镢头,纵有千垧万顷荒地,不发愁。” 因此,每次夺粮斗争都吸引了成千成万的群众,汇集成浩浩荡荡的大军,连各村里的老头儿、妇女、小孩也都参加到夺粮的行列中。一九四四年八月方山群众到马坊敌据点夺粮时,有两个十三岁的孩子也夹在群众中,有人担心说:“孩儿们,回去吧,免得打仗的时候吓哭了。”两个小鬼直着脖子回答说:“孩子也敢和你们大人比赛!”有个六十二岁的胡永贵老汉,也带着口袋坐在石头上等出发,有些人劝他:“您别去啦,年纪太大了。”胡老汉摆了摆颤抖的手:“就算拿回来一颗粮也罢,多少不说,为了出口气。” 每次发动群众进行夺粮,为了保障安全,都要先把敌情侦察清楚,同时还要对参加的群众进行周密的组织准备。静乐、娄烦夺粮中,第一次由游击队长总指挥,第二次规模更大,除了数百名民兵,还有群众一千八百多人,便由掩护的游击支队(相当于团)长担任总指挥。出发以前,先把参加夺粮的群众组成八个大队,每一个自然村为一小队,小队下面又编班,每班七至十人不等,背出的粮食,在各班内按照人数平分。为了照顾路远的村子,把他们排在前头先进粮仓。前去石河夺粮,民兵分了几个队,如果敌人冲出来,有的就负责掩护群众转移,有的负责对敌人作战。 粮食对敌人也非常重要,但他们却没有办法保护。每次,敌人看到黑压压的前去夺粮的人群,便吓得藏在乌龟壳里不敢动。敌人为阻挠群众夺粮,曾在库房里埋地雷、挂手榴弹,每次都被民兵取下来埋到碉堡门口去炸敌人。 敌人不仅抢粮食,为了破坏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并且供给他们肉食,还经常抢掠群众的牲畜。我军政人员也是组织群众去从敌人那里再夺回去。 劳武结合是人民战争的产物,也是人民战争的特点。劳武结合的创造是多种多样的,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新的有效的制胜敌人的巧妙方法产生,常常是连想都想不到的,可是群众却很自然地创造出来了。这仅仅是一些例子,各地区对敌斗争许多新奇创造,是无穷无尽的。 六、军火自给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晋绥边区没有得到过国民党政府一枪一弹的接济,八路军的武器完全依靠在战斗中从敌伪军手中夺取。但是民兵和自卫队的武器供应,一时就成了大问题,结果是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得到了解决。 晋绥民兵初建时,有三万多人,所有武器不过是步枪二百九十余枝,手榴弹六千九百多颗,打猎用的火枪八百多枝,土造的“独角牛”(冀中叫独撅、撅枪)一百五十来枝。当时,晋绥民兵作战,多是使用原始武器,大刀和长矛等,实际上等于赤手空拳,用双手跟现代化装备的敌人作战。在斗争实践中,民兵终于找到了军火自给的路。当民兵发展到八万余人的时候,平均每人至少有一件或数件武器。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边区四届群英大会上,在展览室陈列了人民自己造的很多武器:地枪、土枪、土掷弹筒、榆木大枪和自制的来复枪。种类最多的是地雷:铁的、磁的、玻璃的、石头的、铁茶壶、瓷瓶、瓷盒、瓷罐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甚至吃饭的碗、装油的瓶,都被制造成致敌死命的武器。 民兵在解决武器的过程中,因缺乏设备和技术人才,遇到很多困难,都是手工制造。首先开动脑筋用土法制造子弹的,是五寨东秀庄的民兵。他们先和银匠合作,造成土造枪上用的子弹,以后又制造出土炮弹和各种地雷,在村子里成立一座“无定形军火厂”,供给民兵各种弹药。他们的创造起了带头作用,不久各地民兵便都能够制造武器了。兴县胡家沟十六岁的关二由和十四岁的魏双喜两个小民兵,曾有简便的办法自造手榴弹和子弹,用薄铁皮和火柴头制成手榴弹的爆发管。河曲县河泉民兵中队长李珍洪,经过苦心研究制成一种榆木大炮,打得远,威力也很大。兴县兵民英雄李有年和铁匠一起研究,制成了掷弹筒,威力也不小。他们把坏的手榴弹换上新炸药做成炮弹,装进掷弹筒,点着“顺药”,弹壳落地即爆炸。 制造军火,硝的需要数量最大,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原料。随着民兵自制军火运动的开展,各地形成了群众性的熬硝运动。许多地区的群众都把熬硝列为家庭的副业生产。到了一九四五年夏季,岚县、河曲、保德、宁政、静宁五县就有硝池一百二十九处。兴县孟家坪行政村,总共二十个村庄中就有十八个搞起了熬硝。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