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齐白石 | 上页 下页 |
三三 |
|
“我只会看,可惜不会画。”仲言踱到白石的对面坐下,“白石兄,诗画同宗,你绘画艺术这么高,一定也是个诗才!” “诗?”白石反问了一句,“那还是仲言兄的拿手。是不是,松安?” 松安笑而不答,只顾看着白石临摹韩干的那匹马。 “哪里,哪里。”仲言未等松安开口,赶忙辩解说,“听说沁园师有一次诗会,白石兄一诗惊四座。” 白石红着脸,反问一句:“你怎么知道?” “百里之内,文人学士之中,谁个不晓?”仲言说着,脱口念了起来。“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桔有余甘。怎样,对不对?” “那是过去了,白石弟一定有新的佳作。”松安露出一副幽默的笑脸望着白石,好象希望得到肯定的回答。 “这样吧,”仲言好象想起了什么似的:“我们不如组织起诗会,朋友们相聚相聚,找个幽静的处所,吟诗论画,倒也有趣味。” 白石沉思了一阵,笑笑说:“好是好,地点在哪儿?” “是啊,在哪里好呢?”仲言附和着。他想了一想,又说:“地点嘛,在白泉棠花村罗真吾、罗醒吾兄弟家,怎么样?那里地方开阔;他们兄弟都是熟人。”说罢,仔细介绍了罗真吾家的情况和环境。仲言办事利索,很快就把一切安排好了。 这之后的半个月,他们相聚了。起初才四、五个人,围坐在罗真吾家庭院里的一棵梧桐树下,品着茶,无拘无束,谈论诗文、字画篆刻、音乐戏曲。这样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聊了半天,兴尽而散;并约定了下一次相聚的时间与地点。 在这样的聚会已经进行了好几次的。情况下,大家感到有必要正式成立一个诗社。地点就选在罗家附近,中路铺白泉北边的五龙山下。 山中那绿树成荫的峡谷之中,有座大杰寺,是明代的建筑。寺中的庭院里,十几棵历经百年的银杏树,葱郁、繁茂,枝叶相接,十分清静幽雅,是避暑的好地方。 罗真吾、罗醒吾兄弟先大家一天,上了大杰寺,向寺中方丈租了几间房子,作为社址。第二天一大早,白石、仲言上来了,不久,陈茯根、谭子铨、胡立三来了。除了陈茯根是新认识的外,谭子铨是罗真吾的内弟,胡立三为胡沁园的侄子,白石都会过,都是好朋友,一共七人。 诗会是在寺中大银杏树下举行的。两张方桌接在一起,上面摆着五香豆、瓜子、茶壶、怀子之类。还放着文房四宝。 就座之后,王仲言因为是发起人,首先发了言:“今天朋友相聚,良辰难逢。总得给我们的诗会起个名吧!” “因地得名。就叫‘龙山诗社’吧。”罗真吾说,“有什么意见,大家谈谈。” 大家点头,表示赞同。 “好,第一个问题通过了。”仲言接着宣布,“第二个,得选个社长。虽然大家都是朋友,但总得有个主持的人。” “按祖宗的惯例,年长为长,你们说呢。”胡立三看了罗真吾、罗醒吾一眼。 “这办法好。大家都报一报自己的岁数吧!”大家赞成,自报结果,白石的年纪最大,三十二岁,于是他当选为社长。 “下面就听社长的了。”仲言高兴地说,“我告退了。”说着,把白石拉上首座,自己坐到白石原来的座位上。大家鼓起了掌。 “好吧,大家信任我,我就试试看。”他看了大家一眼,“今天、的盛会,是否按老规矩,每人献诗三首,依年龄,由小到大。” 到了中午时分,七人都念了各自的诗作。五言、七言,律诗、绝句都有;胡立三还写了一首长诗。 龙山诗社的聚会,开阔了白石新的眼界,使他从朋友们那儿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龙山诗社的活动,也在这一带传为文坛佳话。人称他们七人为“龙山七子”。 有天傍晚,黎松安与白石正在闲坐,谈论《沧浪诗话》,忽然望见不远处,一个高挑个子、壮实身架的中年人向他们走来。那人走近时,对着白石作揖说:“白石兄,还认得我吗?” 白石立即站了起来。仔细一看,挺面熟的,但不知在什么地方见过面。 那人见白石疑惑的神色,忙自我介绍说:“我是铁匠张仲飏,十多年前,在白石铺的酒店里,曾会过一面。那一天,我的酒瓶落在地上,碎了,弄了你一裤子。” 白石一听,“噢”的一声叫了起来:“你就是登寿兄,十多年未见面了,几乎认不出你来了,什么风把你吹到这里来了?”说着,他指着松安,“这是黎松安兄。” 仲飏高兴地与黎松安见了礼 “久仰了,很高兴见到你。” 三人入了座。黎松安忙着为他们沏茶。 “白石兄的大名,四方远扬,我是慕名前来的。”仲飏说。 “过奖,过奖。” “起初我不知道白石是谁,后来老师告诉我,说就是雕花的芝木匠。我听了,高兴坏了,就赶着来了。” “你老师是谁啊?”白石问。他从来没听过这位铁匠还有老师。他只知道他是铁匠,出身很苦,完全靠着自己的苦用功,读了不少书,很有一点名气,还不知道他跟哪位名师学习。 “就是湘潭大名士王相绮先生。”仲飏得意地回答说。 这一夜,张仲飏就同白石住在一起。由于共同的艺人出身,苦难的家庭生活,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们谈论得十分投机,很快成了知心朋友。 龙山诗社的影响,远远出于白石他们的意料之外。在他们的影响下,黎松安也组织了一个诗社,以离他家一里之遥的罗山命名,叫“罗山诗社”。两家诗社的社友们互相来往,声气互通,热烈地讨论诗经、唐诗、宋词。从诗的演变发展、名家的长短,进而论及诗与人生、与社会、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这些诗友,都是二、三十岁年纪,风流倜傥,诗情洋溢。他们做好了诗,写在纸上,觉得不美观,于是请白石为大家设计,绘制诗笺。白石一口承下。此后每当夜阑人静,他就在灯下,把纸裁得八行信笺大小,然后一张张地在左上角或下角,精心作画,有花卉,有山水,有草虫,有鱼虾。画完后,涂上淡淡的颜色,笔调清疏明丽,雅致大方,十分悦目。一个晚上,能画出几十张,他用了十几个晚上,画了几百张,分发给诗友们。 诗友们见到这些花笺,十分宝爱。作起诗来,也特别认真,似乎不这样,就配不上这样的好诗笺似的。 诗会上,王仲言兴奋地对大家说:“这些花笺,是濒生辛辛苦苦用十几个晚上画成的。他付出汗水,让我们坐享,我们要很好地感谢他。”王仲言的话音刚落,大家热烈地鼓起了掌。 “天才颖悟,不学而能,一诗既成,同辈皆惊,以为不可及。”这是王仲言在四十年后回忆“诗社”时对齐白石的评价。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龙山诗社”,齐白石被誉为“诗仙”,王仲言为“诗正”,罗醒吾为“诗狂”,因胡立三写诗好东抄西凑,被贬为“诗贼”。当年齐白石最敬重王仲言,他们的友谊从青年时代一直到老年,愈老愈笃。数十年中,白石每有诗作,必寄给老朋友删定。 十八、“逼上梁山” “齐先生,我们家请来了长沙刻印名家魏先生,你何不请他也为你刻一方?”主人家的陈相公喜冲冲地推门进来。对着正在作画的白石说。 “什么时候来的?”白石放下手里的笔,急切地问。 “今天中午到的,是我爸爸特地请来的。”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