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粟裕搭乘的船队,2月下旬出发,途经黔阳、溆浦、辰溪、泸溪、沅陵、桃源,3月上旬到达常德,历时半个多月。一路上,粟裕饱览沅江两岸秀丽景色,目睹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剥削的苦难,听老船工和同行旅客讲述沿江名胜古迹和风物传说。

  船队在辰溪县境内进入一段S形航道,到达著名的险滩辰州滩。这里航道曲折狭窄,流急浪猛,船队必须减速前进。突然,西岸的椿木湾响起枪声,一伙土匪冲下山来。

  椿木湾位于凤凰山南麓,遍布茂密的原始森林,是土匪的大本营。1916年,北洋军阀1个师的部队战败溃散湘西,人枪散落民间,兵匪结为一体。他们沿江设卡截船,抢劫财物,气焰嚣张。土匪喝令船队停航,冲上船来,翻箱倒柜,用铁棒乱捅,装在木桶里的桐油哗哗地往外流,迫使货主赶快把买路钱送上。护送这个船队的1个营军队,视若不见,听如不闻,任凭土匪胡作非为。看到这一幕“兵匪一体”的闹剧,粟裕进一步加深了对旧军队腐败的认识,增强了自己拉一支保卫老百姓的好队伍的决心。

  船队行至辰溪与泸溪交界处,老船工指点前面就是著名的箱子岩。粟裕放眼望去,全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峭壁,遍布大大小小的洞穴、石罅,里面摆放着先民留下的“悬棺”和“船棺”,还有几只用横木支撑的红色木箱。老船工说,这些红色木箱是诸葛亮存放兵书的地方。在沅陵和桃源交界处,还有传说诸葛亮安营设寨的营盘洲和布置疑兵的“孔明灯”。

  沅江之行,给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晚年仍然记忆犹新。广阔的天地,秀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腐败的社会,苦难的人民,壮烈的斗争,光荣的传统,一齐展现在粟裕面前,使他上了湖湘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生动一课,进一步增强了他的爱国热情、求知欲望和革命豪情。

  五、在革命洪流和“人才摇篮”中成长,在革命实践中建立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

  1924年3月,粟裕到达常德。

  20世纪20年代的常德,虽是只有10多万人口的小县城,但水陆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是湘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日、英、美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常德,在这里开办十几家洋行,作为向湘西倾销洋货和掠夺西南各省资源的据点。各派军阀也把常德视为必争之地,你来他往,连年混战,“民国以来无日不当兵事之冲”。同时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和斗争,常德随之成为湘西革命策源地和新思想新文化传播中心。“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常德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迅猛发展。

  粟裕就在这个革命高潮中到达常德。这时,第二师范1924年度招生考试时间已过,粟裕只好另谋就学之路,等待第二师范下一次考试。他的远房堂叔、堂婶分别在二师和二师附小当教师。通过他们,粟裕进入二师附小,插班在高小三年级读书。

  粟裕在二师附小毕业,离二师考期还有半年,又考进了常德市平民中学。平民中学校长是教会学校毕业生,特别重视英语教学。每周四十几堂课,英语课和用英语讲授的其他课程就有31堂。粟裕没有学过英语,学起来非常吃力。他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环境,完成了学业。几十年后,他同子女们谈到外语学习,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他们,学外语就是要多开口,要像演员在舞台上那样“目中无人”,多背多练,熟能生巧,并把那时学的英语成段地背给子女们听。

  粟裕想到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下定决心,分秒必争,发愤读书。粟裕上课的教室就是课外的自习室,听课的座位就是自习的座位。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他几乎整天不离座位,也很少有社交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他只跟自己座位前后左右的4个同学讲过话,读书真是到了“如饥似渴”、“如痴如呆”的程度。结果,不到两个月就害了一场大病,咳嗽吐血,头发脱落。究竟得的是什么病,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既没有打针吃药,更没有条件住医院,凭着年轻,在床上躺着休息了一段时间,硬是抗过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粟裕检查身体,发现肺部有钙化点,联想到那场大病,推测那时得的可能是肺结核。

  接受这场大病的教训,粟裕开始重视体育锻炼。每天早上,晨光熹微,一个瘦小的身影就出现在校园操场上,天天坚持长跑5000米,不论寒暑,风雨无阻,还积极参加体操、篮球等体育活动。这样,他的身体渐渐健壮起来。

  常德各界爱国反帝运动日益高涨,粟裕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抵制日货等活动。平民中学附近有一所外国传教士办的教堂。粟裕和同学们向在教堂做工的中国同胞宣传,动员他们不买日本货,不做洋奴才。

  在这段时间里,粟裕一度感到苦闷彷徨,性格也变得沉静多思。有时独自抱着一把月琴,拨弄琴弦,陷入沉思。他抱着“为民除害”、“拉一支保护老百姓的好队伍”的愿望,到外面来闯一闯。社会生活的现实告诉他,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只靠个人的行侠仗义行为是不行的。他开始把个人的抱负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思考社会的现状、祖国的命运、人生的意义和青年的责任,可是一时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1925年春天,湖南省立常德第二师范招生。粟裕终于进入第二师范读书了。第二师范惯例,学生班次按历年招生顺序排列。当时的在校学生是第24至第29班,粟裕被编在第27班。

  湖南省立第二师范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学校,前身是洋务派著名人物熊希龄创办于1902年的西路师范讲习所,辛亥革命以后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誉为湘西“达德成材”的最高学府,与长沙的第一师范、衡阳的第三师范并列为湖南三大著名学校。这所学校以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为己任,教师多为海内外著名学者,教学内容突出当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收学费,供给膳宿、制服、医药、图书和部分文具。学生以贫寒家庭子弟居多,而且“多湘西隽秀”。许多有志青年在这里学习成材,踏上成功之路,成为著名的革命家、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其中有辛亥革命首义总司令蒋翊武,原为辛亥革命元老后来成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林伯渠,著名学者余嘉锡、舒新城,著名实业家李烛尘等等。二师因而名播四方,被誉为“人才摇篮”。

  粟裕进入二师读书的时候,那里已经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并且建立了读书会等外围组织,公开组织指导学生们阅读宣传革命思想的书刊,学校政治空气很浓,学生思想活跃。在常德各界人民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势力的革命运动中,二师共青团和学生会常常居于领先和骨干地位。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发生以后,以二师共青团员为领导骨干的常德学联,发动各界人民罢课、罢工、罢市,举行游行示威,组织查禁洋货的行动小组,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军阀”的口号,动员人民“不坐日本船,不吸英国烟”。斗争持续两个多月,迫使日、英轮船公司一度停业,经销日、英货物的洋行一度关门。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粟裕感到如鱼得水,思想豁然开朗。他立刻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学生运动,废寝忘食地阅读秘密传送的革命书刊,包括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共产主义ABC》和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向导》、《新青年》等刊物。通过这些活动,他懂得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懂得了改造旧社会必须反帝反封建的道理,并且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思想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粟裕后来回忆说:“这些书刊,使我明白了共产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实现,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懂得了当前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当我一旦明白必须推翻旧世界和建立共产主义新世界的道理,就觉得少年时代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侠思想是多么幼稚可笑,后来的彷徨、苦闷,思路又是多么狭窄。我决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19页。)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