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一〇


  ※第三章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

  一、跟着毛泽东、朱德学打仗,学到了指挥作战的精髓。

  在战争年代,粟裕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军事,他的成长道路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从1928年4月上井冈山开始,到参加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反“围剿”斗争,粟裕一直跟着毛泽东、朱德转战,身在军队最基层和战斗第一线,学军事的注意力却放在高层次战略决策和战法问题,在实战中学到了毛泽东、朱德指挥战争的精髓,从红军的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高级指挥员。50多年后粟裕回忆这段历程,深有体会地说:“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找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74—75页。)

  南昌起义部队向广东进军,沿途同国民党军队打的都是正规战,两军对阵,正面交锋,谁把谁打垮就是胜利。后来,起义部队几经消耗,只有几百人了,不能再按老办法打了。朱德、陈毅决定把部队带上山打游击,在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崇义县西边一带活动个把月,上上下下都觉得这样搞有出路。根据形势变化,战略战术要从打正规战转变为打游击战的认识,就这样在实践中产生出来了。湘南起义以后,朱德、陈毅运用打游击性运动战的新战法,创造了以1个团的兵力打败许克祥5个团的以少胜多的范例。粟裕细细体察这段亲身经历,从失败和胜利正反两个方面学习军事战略转变的道理。

  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和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新成立的红四军和敌人周旋所采取的战争形式,初期以游击战为主,也有比较初级的运动战,后期则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红军的军事训练不同于国民革命军,完全从实战出发,适应新的战略战术要求,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部队活动和作战区域都是大山,平时特别重视爬山训练,提高官兵山区作战机动能力。粟裕在连队当指挥员,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集合部队爬山,不管山多高,粟裕带领大家一个冲刺到了山顶,休息几分钟又快步冲下山来,完成任务再吃早饭。夜战训练也是重点课目。有的战士头脑里残留不少迷信思想,夜晚在荒山坟地摸爬滚打,怕碰上“鬼”。

  粟裕给他们讲科学知识,以科学破除迷信,夜晚和大家一起操练,消除战士的顾虑,把连队锤炼成“夜老虎”。部队弹药奇缺,1支枪一般只有3发子弹。这3发子弹怎样使用,粟裕专门作了规定:冲锋前打一两发,打的是排枪,造成声势,压倒敌人。接着大家端着枪勇敢地往前冲,节省子弹,不准打枪。第三发留在追击时用。平时训练,谁都舍不得打实弹。因此,粟裕特别重视射击训练,每天组织全连苦练单手无依托举枪瞄准,许多人练出了好枪法。粟裕在二十四师教导队时练过手劲、臂力,现在练得更强壮了,单手举枪瞄准,可以坚持20分钟,瞄准和射击精度很高,在部队很有点名气。

  上井冈山不久,毛泽东、朱德就总结提出了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16个字听得明,记得牢,包含的道理弄得清,粟裕把它作为学习军事指挥的好教材,熟记在心,结合战例细细体会,举一反三运用。

  朱德用兵灵活机动,对付不同的敌人,采用不同的战法。粟裕在朱德直接指挥下作战,连连取胜。打歼灭战是红军作战的基本方针,战略战术的运用常以歼灭敌人为作战目的和获胜标准。对付战斗力不强、一打就垮的敌人,朱德常常采取穷追猛打的战法;对付战斗力较强的敌人,则运用迂回包围战术。井冈山第二次反“进剿”作战,粟裕跟随朱德向江西遂川一带运动,突然遇到了江西国民党军第三十一军一部。该部是地方部队,战斗力不强,和红军刚一接触就慌忙后撤。朱德立即命令追击,一面领着部队跑步猛追,一面不停地督促大家:“快追,快追!”粟裕带领全连跟着朱德军长连续追了35公里。粟裕和红军战士天天练爬山,体力强,耐力好,追得敌人一个个气喘吁吁,溃不成军,结果俘敌营长以下官兵300多人,缴枪250多支。粟裕把这种迅猛追击总结为歼灭敌人的一种战术。

  1928年6月,粟裕运用毛泽东、朱德讲授的战法,在七溪岭打了一个漂亮仗,展示了这位年轻军官的勇气、胆识和指挥才能。那时,蒋介石国民党抽调湘、赣两省各5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进剿”。湘敌吴尚部5个团由茶陵向宁冈推进,赣敌杨池生、杨如轩部5个团由吉安向永新推进。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对战斗力较强的湘敌采取守势,集中兵力打战斗力较弱的赣敌。红军主动撤出江西永新县城,退到根据地中心地区宁冈,把主力集中在敌人进攻的必经之路新、老七溪岭,控制要冲,寻机歼敌。粟裕那时在二十八团当连长。朱德命令粟裕控制老七溪岭。粟裕率领全连迂回赶到时,赣敌右路先头部队已抢先占领了老七溪岭制高点。粟裕组织部队多次攻击,从早上打到中午,都没有成功。

  经过半天激战,双方都很疲劳了,枪声一停,敌人一个个躺下休息。粟裕却成竹在胸,他抓住时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趁敌人午后疲惫松懈时隐蔽接敌,突然发起攻击,出其不意,突破了敌人防御阵地。七溪岭山峦重叠,地形险要。粟裕冲在最前面,迅速冲上了制高点。他回头一看,发现只跟上来9个人,连队其他人还在后面。粟裕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怎么办?退下去,等于又一次攻击失败;冲过去,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危险性很大。狭路相逢勇者胜。粟裕没有犹豫,当机立断,把9个人分成两组,6人控制制高点,接应后续部队,自带3名战士,越过山顶,猛追逃敌。翻过山坳,粟裕发现有百余名敌人猬集在一起,立即冲上去,大声喊道:“放下枪,你们被俘虏了!”留在制高点的司号员十分机灵,在山顶吹起了冲锋号,旗手又不停地挥动手中的红旗。

  敌人一时懵了,不知道红军上来了多少人马,后面还有多少人马,吓得乖乖地缴枪投降。粟裕命令俘虏把枪机卸下,背着枪下山,4人押了上百名俘虏。敌人完全被粟裕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气概镇住了,没有一人敢乱说乱动。粟裕的精彩指挥,迅速在红军中传开,被誉为“青年战术家”。在朱德指挥下,这次战斗取得了歼敌1个团、击溃2个团的重大胜利。红军趁胜追击,一直追到永新,重新占领永新县城。红军官兵中很快流传开了两句顺口溜:“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指杨池生、杨如轩)。”

  这次战斗胜利,粟裕进一步深刻体会到了毛泽东、朱德坚持井冈山斗争所采取的战略和作战方针的正确:对湖南采取守势,因为湖南的敌人是地方军,有一定战斗力;对广东不主动惹它,因为广东的敌人是正规军,战斗力较强;对江西则采取攻势,因为江西的敌人是从云南开来的,既水土不服,又不愿为江西的军阀老财卖命,士气低落。粟裕把这种战略、战法概括为“打弱不打强”。在兵力使用上,毛泽东、朱德很注意发挥各支部队的特长:战斗力较强的团用在打迂回、打进攻,战斗力中等的团用在协助正面攻击,战斗力较弱的团用在牵制和骚扰敌人。同时还注意针对敌人弱点作战。从云南来到江西的杨池生、杨如轩部,官兵大都抽鸦片,刚过足烟瘾时部队很有一些战斗力,可以打几个冲锋,往后就不行了。摸准了这个特点,毛泽东、朱德便命令红军先和敌人“熬”,“熬”得他们烟瘾发作,又流鼻涕又流眼泪,哈欠不断,一点精神也提不起来,这时红军一个冲锋,就把他们冲垮了。粟裕在实战中学习,在实战中体会,学战略、学战法,提高实战本领,一点一滴地增长军事才干。

  二、红军基层部队的党代表。

  毛泽东的建军主张和根据地建设思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朱德、毛泽东分别领导的两支红军部队井冈山会师以后,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这个重大课题,摆到了毛泽东和朱德面前。这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极大的精力,亲自领导了军队的全面建设和改造:在红军中肃清旧军队习气的残余,与旧军队的旧制度、旧思想、旧作风、旧习惯彻底决裂,把贫苦农民、知识青年、旧军人改造成无产阶级的革命军人,按照无产阶级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建设一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粟裕还是一名基层干部,他经历了军队建设和改造的各个重要阶段,又爱思考问题,对毛泽东的主张和建军思想体会很深,得益很大。后来他独当一面领导革命和战争中,对军队和根据地建设所采取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做法,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都可以从他在井冈山战争时期跟着毛泽东、朱德学习找到源头。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