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三二


  天还投有亮,趁着浓雾掩护,粟裕、刘英率领的挺进帅主力。突然出现在大东山下,与福建保安团接了火。敌人很快发觉了挺进师的意图,调动兵力猛攻峰文岭,企图打开一条驰救大东山和“围剿”挺进师的通路。峰文岭是一座拔地耸立的山嶂,岭北是800米高的峭壁,东南面坡度陡直,整个山峰易守难攻。满山满坡的敌人吃力地往上爬。余龙贵命令战士沉着应战,还特意挑了几个好射手,专拣敌人指挥官打。蛇无头不行。一个个指挥官在挺进师射手的精确瞄准下栽倒,冲锋的敌人乱了阵脚,爬一会躲一躲,生怕红军的子弹打过来。当敌人进入火力网时,余龙贵一声喊“打”,两挺机枪和步枪一齐“哒哒哒”地怒吼起来,手榴弹紧跟着飞向敌阵,炸得敌人抱头鼠窜,滚下山去。

  敌人调来迫击炮轰击,密集的炮弹炸得山头硝烟弥漫,碎石乱飞,碗口粗的树干被炸断,茅草燃起熊熊大火。挺进师战士以山崖石壁做工事,这边烧着了滚到那边去打,那边烧着了又滚到烧灭的地方坚守。敌人不断增兵,始终无法攻上峰文岭。天快黑了,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烈,从四面八方往上爬。可是二纵队一直没有接到撤退命令。余龙贵心想:阻击已经打了整整一天,主力肯定顺利转移出去了,如果再在岭上坚守,剩下的100多名战士都会牺牲,他们可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宝贵财富啊!余龙贵果断地下令撤退。在夜幕掩护下,大家利用战斗间隙,迅速从东南面峭壁上攀着葛藤滑下去。

  山脚下是一条干涸的溪沟,大家沿着溪沟拼命往前奔。东、南两面山上的敌人离二纵队不过百米,可是天黑雾浓看不清楚,大声喊问:“哪个部队?跑什么!”听口音,是福建保安团。余龙贵赶忙让闽北籍战土答话:“自己人,‘共匪’跑了,快追!”大家一口气跑了10多里,摆脱了敌人,来到约定的会合地点冬瓜坪。粟裕、刘英已在这里心焦地等了好一会,一听说二纵队回来了,喜出望外,快步跑来迎接。原来粟裕、刘英率领的挺进师主力击溃闽保一个团后,已在下午两点钟左右撤退到了目的地,并派传令兵去通知二纵队立即撤出战斗,谁知命令没有传达到,传令兵也没有回来,可能是途中牺牲了。

  峰文战斗以后,刘建绪接连不断电令各部寻找挺进师主力和领导机关。就在这时,浙南军分区司令员罗连生被捕叛变,供出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主要领导人的活动地区。刘建绪立即凋集部队对瑞安、平阳、泰顺、福鼎一带发起大规模进攻。

  面对严峻的敌情和形势,粟裕认为,蒋介石调集了这样强大的部队“围剿”挺进师,用意是要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前,一举全歼红军南方游击队。因此,目前这一仗很可能是国共双方已经打了三年的游击战争的最后一仗。粟裕从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教训出发,确定了这一次反“围剿”作战的指导思想:在强敌进攻面前,为了保存红军游击队,坚持武装斗争,必须确立隐蔽精干、保存力量同机动灵活、积极作战相统一的指导思想,粉碎敌人的“围剿”。

  粟裕率主力冲破刘建绪独立第九旅和保安团的几道封锁线,果断地跳到龙泉河以北的松阳、遂昌地区,回到原浙西南根据地坚持斗争。挺进师一路上穿行于敌人封锁圈和碉堡之间,差不多天天要连打数仗,最多时一天打了7仗。这段时间,粟裕按照自己确定的战略方针和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同敌人周旋,是他运用游击战术成熟时期。针对敌人“大拉网”战术,粟裕采取与敌人相向对进、易地而战的打法。敌人的“网”拉过来,粟裕率挺进师巧妙地钻过去;敌人要红军游击队的山头,红军游击队要敌人的后方。敌人大规模“围剿”,粟裕又把挺进师主力作战单位分小、分散,有时几十人,有时十几人,乃至几个人活动,组自为战,人自为战,人少目标小,敌人抓不住,“咬”不着。瞅准机会,粟裕便把分散的部队迅速集合起来,狠狠地“咬”敌人一口。农历大除夕,在龙泉通往云和的公路上,挺进师游击队成功地伏击了敌人一辆汽车,缴获大批年货,还有许多十万分之一、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这真是给化整为零活动的挺进师雪中送炭!

  井冈山斗争时期,粟裕在朱德、毛泽东指挥下打过许多胜仗,对红军游击战的“十六字诀”体会很深。在浙南游击战争时期,粟裕以“十六字诀”为指导,结合浙南游击区斗争实际,在作战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新经验。

  在游击战术的具体运用上,粟裕归纳得出6条原则:(1)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2)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3)支配敌人,掌握主动;(4)积极进攻,绝少防御;(5)飘忽不定,出没无常;(6)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对作战、行军、宿营等,粟裕提出了一套通俗好记的要领。在作战行动方面,粟裕总结了这样5条:(1)反敌人之道而行,竭尽欺诈之能事,敌进我退,敌集我散,敌大我避,敌小我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2)不要企图太大,只要常有小胜;(3)站在敌人翼侧、后方和圈子外围,不为敌人所合击;(4)一切作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坚决,迟疑犹豫等于等死;(5)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袭击,只要枪一响,刺刀就要杀到敌人肚皮上去。粟裕认为,隐蔽游击队的行动和企图,是一条重要的原则。因此,他十分重视游击队的行动方式,总结出了兜圈子、大小圈、“8”字形、“S”形、电光形、杀回马枪以及东去西返、早出晚归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做到飘忽不定,出没无常,叫敌人无法捉摸。每次行军,都要派专人殿后,负责清除沿途留下的痕迹,踩倒的草要扶起来,足迹要抹掉,有时还故意在某个方向造出一点痕迹,迷惑敌人。

  宿营一般选择小村庄,最好独立砖瓦屋,而且一定要有前后门。粟裕规定部队实行“5班制”,粟裕亲率一个班,成员有参谋、警卫员、卫生员、绘图员、司号员、炊事员、理发员等,他们既是指挥机关的干部及专业人员,同时又是战斗员,站岗、放哨、侦察、打仗样样精。每到宿营地,这个班住在中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一个班,哪个方向发现敌情,就由住在那个方向的班顶住,掩护其他班迅速转移,摆脱敌人后到预定地点集合。粟裕每天都要给大家规定至少两个集合点,如果第一集合点有敌情,就到第二个点去集合,分散集中非常灵活,非常有效,很适应游击战的情况和需要。

  部队每到一地,粟裕都规定必须认真调查地形、道路,而且规定得很细,例如,从驻地出发,往前走多少距离有岔路,往右走通到哪里,往左地形怎样;从某地到某地,大路如何走,抄小道有几条,都掌握得清清楚楚。这样,即使在路上遭遇敌人,三转两转便能摆脱。为了做到“知己知彼”,粟裕非常重视向敌人调查,千方百计收集敌占区报纸,细细分析,从字里行间、正面反面判断情况。浙江通讯事业比较发达,乡镇都通电话。粟裕经常派游击队从电话线偷听来往通话,从中了解情况。有时,粟裕还采取“火力侦察”办法掌握敌情,先出其不意袭击某个乡公所或镇公所,把乡长或镇长抓起来,让他给县长打电话,报告这里情势紧急,要求县里赶快派兵来。县长的答复就是最权威的军事情报。

  粟裕认为,积极进攻是游击战的一大特色。敌人进攻游击队,游击队居被动地位,赶快转移,摆脱被动。游击队进攻敌人,游击队是主动的有计划的,而且早作好了准备,只要情况没有变化,坚决打。在积极进攻中,粟裕运用最多的是袭击,敌人后方是游击队袭击的主要目标。他把袭击的主要对象分为三种:一是国民党基层政权和民愤大的爪牙。游击队经常人不知鬼不觉地把他们抓起来,根据他们的罪行大小或杀或罚,造成地方统治者恐慌;二是袭击敌人哨兵和侦探,动摇敌人军心;三是捕杀敌人落伍、掉队官兵,挺进师称之“截尾子”、“打尾巴”。敌人大部队出动,都在岔路口做路标。游击队摸准了这个规律,事先在岔路口埋伏好侦察员,敌军一过,就巧妙地移动路标,将掉队的零星人员引到设伏地段,轻而易举地活捉或歼灭。

  这段时间挺进师游击队要抗击刘建绪43个团的“围剿”,是粟裕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中最艰苦、最险恶以及作战最频繁的时期。国民党军不仅人多,往来追剿一刻不停,而且也摸索到了一些有效的“围剿”办法。挺进师游击队时不时地在路上和敌人遭遇,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惊险。有一次,粟裕率领的一支游击队,被敌人压缩、包围在龙泉河和松阳溪之间一片二三十里长的三角地带。粟裕带着大家一忽儿向南,一忽儿向北,又兜圈子,又杀回马枪,一天一夜急行军90公里,连打7仗,才冲出包围圈。还有一次,游击队被敌人逼到了浙南的飞云江,冒险在下游渡江。熟悉水性的粟裕刚下水,就被漩涡卷了进去。粟裕奋力搏斗,转了三四个圈子,还是划不出来,眼看就要被漩涡卷到中心往下沉,后面的同志急中生智伸过来一把雨伞,粟裕迅速攥住伞柄,趁势脱离漩涡。为了摆脱敌人追堵,有次游击队连续三天三夜没有歇一会脚,最后到达金华附近的秘密游击基点,一个个倒头便睡,粟裕一觉竟睡了近40个小时。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