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五九


  日伪军在“清剿”开始之前,加紧修筑一条横穿启东的公路,企图把第四分区根据地一分为二,为实行分割“清剿”作准备。粟裕决定先发制人,命令第三旅第七团攻击这条公路上的据点三阳镇,打乱敌人的部署。由于准备不足,第一次战斗未能攻下三阳镇,只毙伤敌军六七十人,第七团也受到损失,牺牲营长1人。粟裕把第七团指挥员召集到师部,一起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改进战法。他说:“三阳镇这一仗,部队打得英勇顽强,杀伤了不少敌人,应当说打得还是好的。但是必须指出,我们的消耗确实也不小,并且没有捉到俘虏,也没有缴到枪。我们打仗,不能单同敌人拼消耗。毛主席不是说过吗,我们要争取多打歼灭战。做到既大量消耗敌人,又能大量补充自己。这个问题,同志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他指出,敌人正为三阳镇的伤亡而恼怒,急于寻找我军报复。要利用敌人骄狂求战的心理,引蛇出洞,消灭敌人于运动之中。

  根据粟裕的指示,第七团指挥员集思广益,很快形成了一个引诱三阳之敌出击的计划,在启东斜桥地区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全歼日军70多人、伪军100多人,缴获敌人全部武器装备,包括重武器平射炮一门。

  这一仗,给正在准备“清剿”的日伪军以当头棒喝,苏中日军最高指挥官南浦也不得不折服。向来吹嘘在战场上不丢尸体的日军,由于被新四军全歼,连拖尸体回去的人也没有了,只好请求新四军送还日军尸体。按照日本军律规定,丢失重武器的指挥官要受到严厉惩处。南浦不得不给新四军第七团写信,说什么:“贵军三阳镇伏击,可谓英勇神速,殊堪钦佩。如蒙归还皇军前所丢失之平射炮,尔后贵我两军当和睦相处。”

  第七团团长严昌荣把这封信转给粟裕。粟裕看过信,笑嘻嘻地对严昌荣说:“这一下,你们七团可把南浦揍痛了,我们师部在海复镇也住不成了,只好搬家。”

  严昌荣说:“可以利用敌人急于要炮的心理,拉着它转,转得他晕头转向。”

  粟裕含笑点头,对这位指挥员的谋略显然是满意的。

  1942年9月25日,正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第一师部队刚刚取得石港攻坚战胜利,师部机关和第七团部队集结在南通二窎镇附近休整。日军南浦旅团第五十二大队保田中佐大队长率领日伪军400多人,兵分两路向二窎镇进犯,企图奔袭第一师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粟裕立即作出作战部署,决心在二窎镇以南的谢家渡打一个伏击战。担任诱敌深入的部队与敌人前卫一交战,日军立即互相靠拢,企图在谢家渡口围歼第一师主力。粟裕当机立断,决定乘敌军立足未稳,改伏击战为进攻战,并亲临前线指挥。结果全歼这股敌军,毙伤日军保田大队长以下官兵110多人,生俘日军3人。此战胜利,迫使敌人第一期“清剿”仓皇收兵。

  粟裕指示,把保田中佐的尸体整理好,装进棺材,送到日军据点麒麟镇,并附信一封,警告日军不要再屠杀中国人民,否则难逃保田的下场。3天以后,南浦回信,扬言还要与新四军决战,但又不得不承认:“贵军战后归还战骸,宽仁厚德,诚贵军政略之胜利”。

  经过持续半年的激烈较量,苏中区终于取得反“清剿”斗争的胜利。日伪军虽然增设了一些据点,增筑了一些公路,据点增加到339处,公路达到450公里,因而使苏中抗日根据地有所缩小,部分游击区变成了敌占区,部分中心区变成了游击区;但是,整个苏中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基本区,保持着相当数量的主力部队,各个分区仍然保持着一定范围的中心区和广大的游击区,各县地方武装在县境内坚持原地斗争。同时,敌占区、接敌区工作和对日伪军的工作也有很大进展,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更加巩固了。

  七、建议并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
  邹韬奋说:我在苏中看到了新中国的光明!


  在尖锐激烈的反“扫荡”、反“清剿”斗争中,粟裕对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也是抓得很紧的。在对苏中全盘工作的指导上,他辩证地处理军事斗争与根据地建设的关系,始终坚持以军事斗争为中心,全面雄进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事业,及时研究解决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粟裕从苏中抗日斗争的实际出发,建议并实行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

  苏中的干部来自五湖四海,有从延安派来的经过长征的干部,有坚持江南游击战争的干部,有在本地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干部,有从事地下党工作和长期在国民党内从事统战工作的干部,还有来自上海、南京的知名人士。苏中的部队来自不同的“山头”,又长期分散独立活动,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加上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共产党员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着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等不良现象。如何处理党政军各个系统、各支部队、各十地区以及军队工作与地方工作、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的关系,保证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指示在整十苏中贯彻执行,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

  粟裕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在游击战争的环境里,特别是在苏中的特殊情况下,加强党委对各个系统、各项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极为重要。在1942年4月举行苏中区军政党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粟裕在总结报告中强调:“求得全党思想行动之一致,这才是完成华中局给我们任务的保证”。他指出,思想统一是行动一致的基础。为了达到党内思想的统一,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教育党员和培训干部,通过党员、干部的核心和骨干作用取得党的领导权。他提议创办中共苏中区委员会机关报,以统一苏中党的意志与行动及教育党员。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中共苏中区委员会正式作出创办《苏中报》的决定,粟裕兼任党报委员会书记和《苏中报》社社长。

  粟裕亲自撰写发刊词,强调指出“武装头脑是进行武装斗争的先决条件”。他说:“党指示我们一条最高的原则,就是要一切为了抗战、为了坚持、为了胜利,也就是说要一切为了武装斗争。否则就什么也谈不上,或者说,什么也弄不好。而在进行武装斗争中,又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武装头脑,就是要使我们全体干部、党员和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能够应付任何变化、任何险恶、任何艰难困苦,在任何惊涛骇浪之中,斜风泼雨之中,出生人死之中,能够不断地发扬革命斗志,坚定胜利信心,兀然站稳在自己的哨岗上、战线上和阵地上。”(《粟裕论苏中抗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341页。)

  1942年7月,粟裕总结苏中领导工作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出实行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在领导体制上统一和协调各个系统各个方面的关系。当时,在苏中军政党委员会领导下,苏中党政军各系统的配合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不能适应斗争形势和根据地发展的要求,在反“清剿”的严重斗争中这些问题进一步暴露出来。为此,他两次向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建议,在苏中区从上到下建立一元化领导体制,以适应在反“清剿”中坚持原地斗争的需要。在7月19日的电报中,他建议:“使党政军民一元化,区党委与师部机关合并,其负责人可兼军E敢委或主任职务,分区亦然。军区及师部、旅部负责人亦应参加地方党委之一部分工作,以便完全协调而利于坚持斗争。某些军队与地方干部可酌量对调之。”(《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131页。)在7月29日的电报中,再次就组织形式问题提出补充建议,以“统一党政军领导,确实做到一元化”。

  粟裕的上述意见,得到了苏中区军政党委员会诸同志的原则同童。

  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7月29日和8月3日复电,原则同意“新的斗争形势要求有新的方针、新的组织形式以适应之”,要苏中区“就具体情况作仔细妥善研究”。

  粟裕关于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建议未能立即实施。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