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
一二八 |
|
唐洪吓出一身冷汗,惊问:“首长,没有事吧!” 粟裕第一个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说:“我没事,大家各自检查一下,看伤了没有。” 张震也站了起来,连说:“没事,没事!蒋介石没有打倒,全国没有解放,马克思是不会接收我们的。” 检查结果,4个人除了头上碰个包、身上擦破皮以外,没有重伤。于是,一起把汽车翻过来。粟裕抢先坐在驾驶员座位上,对唐洪说:“小唐啊,这几天你太累了,我给你开一会儿,你给我睡一觉。” 车子跑得又快又稳,很快就到达目的地。唐洪连忙跳下汽车,拦住3位首长说:“请求首长,给我个处分吧!” 粟裕微微一笑:“好,就处分你把汽车开到那棵枣树下,在车上躺一小时。” 唐洪朝粟裕指示的方向望去,枣树就在前线指挥所门前,而且在哨位旁边,在那里睡觉既安全又不误事,不由得心头一热,热泪盈眶,哽咽着喊了一声:“首长!……” 粟裕严肃地说:“小唐啊,一个革命军人,必须首先适应战争,才能赢得战争。抓紧时间休息吧!” 在开封前线指挥所,粟裕得知龙亭敌军阵地尚未攻下,蒋介石为了挽回败局,令邱清泉兵团继续向开封攻击前进,又令新组建的区寿年兵团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企图在开封地区与华野决战。粟裕对攻城部队说:“龙亭是要打下来的,但不要急,迟一点不要紧。有点残敌,可以作为钓邱兵团这条大鱼的钩子。你马上打下龙亭,他来援就不积极了。” 豫东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从战役开始到三、八两纵主力撤出开封,只用5昼夜就完成了全战役的转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这时,粟裕才感到心里踏实下来,因为手中已经控制了足够的机动兵力,为下一步歼击援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随时投人第二阶段的作战了。 1979年,粟裕总结豫东战役的经验,对战役转折问题作了理论的概括。他说:“开封战役的实践再次证明,战役指挥的重心放在哪里,对能否掌握战场主动权关系极大。我从历次参加的战役指挥中体会到,每个战役都有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在对战役有决定影响的环节上我们掌握了主动,打赢了敌人,从而使我军确有把握取得战役的全胜。因此,战役指挥员不仅要对整个战役有通盘的考虑,预见情况可能的发展变化,在打第一仗时就想打第二仗和第三仗的问题,而且要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战役的转折点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全力以赴,采取一切手段促使战役转折的实现。在敌人有强大兵力增援的情况下,转折出现得越早越好,要力争在全战役预计时间的二分之一以前,最好在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的时候到来。这样,作战就主动了。如果转折在全战役时间的二分之一以后到来,就会因时间紧迫而仓促作战,使部队伤亡增大,疲劳加重,士气受到影响,有时还会陷入被动,不得不撤出战斗,打成夹生饭。”(《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558—559页。) 豫东战役的转折只用了5天时间,占全战役持续时间20天的四分之一,是粟裕设想的最佳结果。 在第一阶段即将结束的时候,要不要按照预定计划打第二仗,发生了不同意见的讨论。在开封作战过程中,中原野战军指挥机关酝酿着一个进攻郑州的计划。6月20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在攻克开封以后,集中陈赓、谢富治、陈锡联、粟裕等主力部队,以攻击郑州的国民党第四十七军为主要作战目标。6月21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再电中央军委,提出因敌军兵力集中,攻郑打援可能打成僵局,拟先休整一短时期,待机歼敌。6月22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陈士榘、唐亮的电报,同意“放弃攻郑计划”,并指示:“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要求刘陈邓、粟陈唐两大集团分开行动时“每次歼敌以不超过一个整编师为限度”,集中行动时“一次歼敌以不超过两个整编师为限度”。(《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89页。)在华东野战军前指内部,也有人认为部队打得太疲劳了,应当转入休整,不宜再打第二仗。显然,如果就此罢手,上下左右都会满意。 粟裕认为,这一仗不仅是扭转中原战局的关键一战,而且是对我们的战略决策的实践检验,必须争取全胜。时值盛夏,天气酷热,部队连续作战,确实很疲劳,下决心时必须充分考虑这种情况。但是,当时战机已经出现。为了战争全局的利益,必须发扬我军连续作战、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持按照预定作战计划,集中优势兵力,寻歼援敌于运动之中。在多路援军进逼的形势下,首先以攻城部队挥师南下的行动调动和分离敌人。 粟裕起草好电报,首先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请同意的同志签名。电报立即发出。时间是6月24日19时。 第二天,中央军委复电同意,认为“部署甚好”。26日,中央军委针对“似嫌歼击企图太多太大”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在此情形下粟(裕)陈(士榘)张(震)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或此线以南)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92页。) 在强敌多路进逼的形势下,作出这样的决策,不仅需要智慧,而且需要胆略。对于这一点,中原野战军几位领导人有过评论。陈毅说:“粟裕同志浑身是胆!” 蒋介石的统帅部一错再错,不仅没有想到华野会作出如此出奇制胜的决策,而且再次低估人民解放军连续作战的能力,判断华野“似无积极企图”,“必向津浦路前进”。于是,急令邱清泉兵团和区寿年兵团全力追堵,同时命令增援兖州的黄百韬兵团掉头南下豫东,西面的孙元良兵团积极东进,南面的胡琏兵团兼程北上,企图围歼华野主力于黄淮地区。华野部队于6月22日完全解放开封,6月26日主动撤出开封。骄狂的邱清泉急于进占开封和尾击华野以捞取资本,多疑的区寿年在睢杞地区犹豫徘徊,原本相距甚近的邱、区两兵团一夜之间拉开了40公里距离。 战机稍纵即逝。 粟裕及时抓住这一战机,不待查明敌军的具体部署,就指挥隐蔽集结于睢杞地区的华野主力部队,迅速楔入邱、区两兵团之间,围歼战斗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并在战斗中进一步查明敌军部署。经过6天激战,歼灭区寿年兵团兵团部、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部和第六旅1个团,接着又给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共歼敌5万余人。 7月6日,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的战斗进入关键时刻,既要迅速歼灭区寿年兵团残部,又要争取歼灭援敌黄百韬兵团,还要准备对付可能来援的邱清泉、胡琏、孙元良3个兵团。中央军委电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保粟军胜利,你们行动有二方案:(一)全军(一、二、三,四纵)尾敌北进,直达睢杞地区;(二)以四纵尾十八军北进直达睢杞,以一、二、三纵歼吴绍周。以上方案择一而行。如不取第一案,则必须取第二案,务使十八军于午灰(7月10日)前不超过睢杞”。后又电示:“望粟(裕)陈(士榘)唐(亮)以一部进至淮阳地区,协同匡斌四个团阻击十八军,如无正规军可派,可派地方军”。粟裕当即电令冀鲁豫独立旅向南急进,并要他们伪装主力番号,以阻止国民党第十八军北援。 此时,黄百韬兵团和邱清泉兵团从东西两面向华野部队进攻,胡琏兵团从南面向北进攻。尤其是黄百韬兵团增援积极,已经进抵靠近睢杞的帝丘店地区。栗裕十分重视南面的情况,专派一个侦察营监视胡琏兵团的动向。7月6日17时,侦察营电话报告,胡琏兵团(十八军)的先头部队已突破豫皖苏军区两个团的阻击,到达距离睢杞战场只有几十华里的太康地区。 面对这种情况,粟裕当机立断,决定撤出战斗。 粟裕认为,我军攻克开封,又在睢杞地区歼灭大量援敌,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战役目的。部队经过连续作战,减员较大,十分疲劳,急需转入休整。为使我军顺利地撤出战斗,他决定采取先声夺人的战法,给运动中的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同时迅速歼灭区寿年兵团残部。这一仗,不仅把黄百韬兵团打得焦头烂额,而且使邱清泉不寒而栗,起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在华野与蒋军脱离接触时,黄百韬惊魂未定,一动也不敢动。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遭到还击后,也未敢再进。华野部队在多路援敌进逼下,一下子跳了出来,进入鲁西南预定地区休整。等到蒋军查明华野部队集结位置,华野部队已经休整一周了。打了硬仗、恶仗、胜仗之后,顺利地撤离战场,是全战役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粟裕果断巧妙的指挥使这个环节为全战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