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一三五


  电报全文如下:
  (《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19—420页。)

  军委,陈邓,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对敌可能采取方针估计与对策

  (一)由于近来全国各战场的不断胜利,尤其是东北的伟大胜利与完全解放,促成战局的急剧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蒋介石有采取下述两种方针可能:

  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 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

  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二)蒋介石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如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则严重的战斗要在华南才有打的),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于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又为不利。

  如果蒋介石即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困难仍完全可能克服),并于渡江之时在苏、浙、皖、赣各省尚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的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亦较江北差一些,这又是不利的一面。

  (三)我们不知各老解放区对战争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较大的支持的话,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为更有利。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

  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道,以阻延敌人南撤。管见是否有当,请即电示。

  粟裕 张震

  齐辰(8日7—9时)

  ——这就是著名的“齐辰电”。

  张震后来谈到“齐辰电”说:“在起草这份电报的过程中,我深为粟裕同志的深谋远虑所折服。此电中心问题是分析:将敌人主力抑留在江北逐次歼灭有利?还是将其赶过江南留待将来歼灭有利?如果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挥军南下淮阴、淮安、宝应、高邮地区,则可能把敌人赶过江去;如果西取徐州,不仅抑留了徐蚌间现有敌军,且调动黄维之十二兵团拼命北上以解徐州之围。粟裕同志不仅想到了下一仗下两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我大军渡江后在江南的仗该怎么打,而且想到了全国解放后江南各省的恢复问题。”

  电报发出以后,粟裕长长地呼了一口气。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他太需要休息了。然而,在这个战略转折的关键时刻,在分割包围黄百韬兵团的关键时刻,他必须争分夺秒,坚守岗位,立即投入紧张的战役指挥。同时以急切的心情等待中央军委的复电。

  11月9日深夜,中央军委的复电终于来了。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 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日21—23时)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84页。)

  这份电报表明,中央军委已经下定决心,把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歼灭长江以北的蒋军主力于徐州及其周围地区。几十年后,粟裕谈到淮海战役,谈到中央军委9日复电,仍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说:“这个电报虽短,但是字字千钧!”

  后来的战局发展,果如粟裕所料,蒋介石集团被迫实行了粟裕所说的“第一种方针”。10月中旬,国民党南京统帅部就察觉在鲁中的华野和在豫北的中野有南下、东移动向,徐州首当其冲。蒋介石认为“徐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一度考虑“放弃徐州,守淮保江,拱卫京沪”,并且批准了国防部在10月29日提出的“守江必守淮”的作战计划。但是,他们判断不明,举棋不定,误认为华野和中野“行动甚缓”,“企图不明”,“陈(指华野)(指中野)是否合力尚难断定”。因此,“守江必守淮”的计划并未付诸实施。此时辽沈战役大局已定,蒋介石担心,辽沈战败,再加徐州撤退,影响人心,导致政局不稳,因而改变决心,准备将兵力集结于徐州及徐蚌段铁路沿线,作攻势防御。11月4日,蒋介石派顾祝同到徐州“剿总”,传达蒋介石的决定,调整作战部署。这时,离华野发起淮海战役只有两天时间。华野迅速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分割包围,截断徐州之敌南撤通路,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在徐州地区与人民解放军决战,想要退守淮河也不可能了。这正是粟裕设想的最佳态势。

  对于这一点,国民党内有识之士也所见略同。他们说:“我们在徐州愈久,就中了敌人之计”,“在徐州附近开打,是被迫无奈的”,“未战而败局已定”。徐州战场上蒋介石的几员战将,虽然表面上气壮如牛,扬言依靠手中的几十万军队可以与解放军打五六个月,实际上胆小如鼠,无可奈何地承认面临着丧师覆旅的命运。

  “用兵之法,先谋为本”。在淮海战役的战略决策中,粟裕频出奇谋,连献三策,对于中央军委作出举行淮海战役并发展为南线决战的决策,对于顺利解决淮海战场的指挥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提前两天发起战役的果断决策。中共中央军委授权“机断专行”。

  1948年10月下旬,淮海战役的各项准备基本就绪。10月23日,粟裕与谭震林、陈士榘,张震一起,发出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决定集中华野全军兵力,与中原野战军主力密切配合,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并求歼冯治安一部或大部,尔后视情况发展进击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及新安镇、海州,或再歼由徐州东援之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一部或大部,乘胜扩张战果,西进津浦,南逼长江,打烂蒋介石的防御体系,迫使敌人完全转入防御。

  预备命令发出以后,华野全军立即进入紧张的战前准备,粟裕和华野指挥机关整装待发。

  10月30日,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突然接到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

  漱石同志:

  自中央子虞电至今已九个月,未寒电至今亦已两个半月,华野前委书记对于执行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在军队中开展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反对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经验主义与游击主义的恶劣作风,至今没有表示态度,亦未申明理由,在此问题上失去主动性,落在一切兵团之后,实属不合。你是华东军区及华野全军的政治委员,现责成你传达中央意旨,处理此项问题,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军委

  三十 亥

  这是一份不同寻常的电报。批评的是华野前委书记,可是并不直接发给华野前委代理书记粟裕,而是发给华东局书记饶漱石。何况在电报指出的这段时间内,粟裕和中央军委之间电报来往频繁,大事都有请示报告,而且毛泽东在10月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粟裕并告饶漱石的复电中明确指示:“你们七月间关于部队思想情况的报告,算得是一个综合报告。九月的报告可在这次会议(指10月间召开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后做,即将会议情况报告即可”(《毛泽东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55页。)。6天前刚刚结束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主要议题就是传达贯彻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精神,就加强纪律性问题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通过了相应的决议。10月29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致华野前委诸同志电说:“我们收到并阅悉了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纪律性,克服党内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决议,认为这个决议是正确的。”可以说,粟裕已经用他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对中央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决定(即子虞电)和在军队中开展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指示(即未寒电)的态度。

  毛泽东为什么要发这么一份电报?当时没有见到解释,现在也不好揣测。问题是它来得不是时候。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