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六二 史部十八


  卷六二 史部十八

  傳記類存目四

  歷代相臣傳一百六十八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明魏顯國撰。顯國字汝忠,南昌人,隆慶丁卯舉人。是書《明史·藝文志》著錄,卷數與此本相合。大抵全鈔史傳原文,無所褒貶,亦無所考正。所敘歷代相臣職名,如“南朝制”一條1,以梁初罷相國置丞相,罷丞相置司徒,後又置相國,位列丞相上。不知置相國列丞相上乃陳制,非梁制。又謂唐魏徵以祕書監參預朝政,始有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名。不知其時先以吏部尚書杜淹參議朝政,故有是名。又謂開元以後宰相為鹽鐵轉運、延資庫使,名尤不正。不知其時以宰相兼攝是官,非以是官為宰相。況其時太微宫使、太清宫使多以宰相兼之,不僅延資庫使也。又以李光弼列於宰相。不知光弼為河中節度,惟加平章,不治政事,乃唐之使相。唐末節度加侍中、中書令、三公、三師者甚多,皆使相,非宰相,載於史志者甚詳。元之參議中書省事,乃六曹管轄,官止四品,亦非宰相,故《元史·宰相表》不列是官。又元制三公非相職,故别立《三公三師表》。今俱列於宰相,舛譌既甚,挂漏尤多。至於各史宰相列傳,或採或置,茫無義例,更未免疏脱矣。

  【彙訂】

  1.“南朝制”,殿本作“南朝”,誤,參明萬曆三十四年鄧以誥等衡州刻本此書卷首《歷代相臣職名》“南朝制”條。

  儒林全傳二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魏顯國撰。所錄自孔子至元吳澄,皆採錄前史1,與《相臣傳》同。

  【彙訂】

  1.“皆採錄前史”,殿本作“亦皆鈔錄前史”。

  歷代守令傳二十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魏顯國撰。自宓不齊、仲由至劉秉直,為《歷代循吏》二十一卷。又自郅都至敬羽,為《歷代酷吏》三卷。於史傳原文之外,閒有所增,而亦多蕪雜1。

  【彙訂】

  1.“亦”,殿本作“又”。

  元相臣傳十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魏顯國撰。其書紀元代丞相自耶律楚材至布延巴哈原作普顏不花,今改正。二十六人1,各自為傳,全襲《元史》之文,未嘗别有蒐討2。又前後淩亂脱誤。如《元史·宰相表》載安圖原作安童,今改正。為右丞相,始世祖至元二年乙丑,訖於二十七年庚寅;布乎密原作不忽朮3,今改正。為平章政事,始至元二十八年辛卯,訖成宗元貞二年丙申,是布乎密後於安圖凡二十七年。此書列布乎密於安圖前,殊為倒置。又如世祖庚申元年王文統、趙璧為平章政事,尤在史天澤諸人之前,其相業俱見本傳,而此書均汰之。蓋不特於正史之外無所徵引,且於正史之中亦多所挂漏矣。

  【彙訂】

  1.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歷代相臣傳》末十二卷即《元相臣傳》,列二十五人。(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未嘗别有蒐討”,殿本無。

  3.“不忽木”,底本作“不忽術”,據《元史》宰相年表、卷一百三十不忽木本傳、《歷代相臣傳·元相臣傳》卷六不忽木傳及殿本改。

  忠節錄六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1

  明張朝瑞撰。朝瑞字子禎,海州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南京鴻臚寺卿。朝瑞以宋端儀《革除錄》至郎瑛《萃忠集》,記遜國諸臣事者凡十七家,互有舛漏,因輯此書。載當時湔雪之旨於卷首2,明非私撰。自第一卷至第五卷3,記徐輝祖以下凡一百六十三人,附錄十六人。以官階為敘,不分差等。第六卷曰《考誤》。如辨建文於天順中由滇至京,唯太監吳亮識之。當時“三楊”皆其舊臣,不應僅一吳亮能識舊主。而建文時年六十四,亦不得有九十餘歲。其考證最為明確4。所列十七家書外,尚有高璧之《幽光錄》、陸時中之《逸史》、姜清之《祕史》、王會之《野史》、袁褧之《奉天刑賞錄》諸書,朝瑞未及蒐考,然大概已備於此矣。

  【彙訂】

  1.“浙江鄭大節家藏本”,底本作“浙江巡撫採進本”,據殿本改。(江慶柏:殿本、浙本《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圖書進獻者主名異同考)

  2.“湔雪”,殿本作“昭雪”。

  3.“第五卷”,殿本作“五卷”。

  4.正統十一年三月,“三楊”中僅存的楊溥死去,至天順中,三楊久已作古。建文十六歲時死父,見《明史·恭閔帝紀》,其父死於洪武二十五年,見《明史·孝康皇帝傳》,可推知建文生於洪武十年。下至天順中當為八十餘歲。有僧自稱建文,由滇解京,大費辨識事,在正統五年十一月,見《明實錄》、《明史·恭閔帝紀》又《英宗前紀》。建文若存,是年正六十四歲。(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吳中人物志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明張?撰。?字景春,長洲人。是編成於隆慶庚午。所輯吳中人物,上自成周,迄於明代。分孝友、忠義、吏治、薦舉、宦蹟、儒林、文苑、閨秀、逸民、流寓、列仙、方外十二門,各系以論贊。同郡皇甫汸為之序。吳中人物,自王賓、楊循吉、祝允明、朱存理等遞有撰述。此本因而廣之,較諸家稍備。然事皆不著出典,未免無徵不信也。

  【彙訂】

  1.明隆慶四年張鳳翼、張燕翼刻本此書為十三卷。《浙江省第五次曝書亭呈送書目》、《浙江採集遺書總錄》、《江蘇採輯遺書目錄》亦著錄作十三卷。(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輔世編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1

  明唐鶴徵撰。鶴徵有《周易象義》,已著錄。是書取明代諸臣,次其行事。起洪武初李善長、劉基,訖嘉靖中曾銑、胡宗愈,凡五十二人。崇禎閒,其門人陳睿謨巡撫湖廣,為評校刊版。其敘稱:“戎務孔亟之時,輒取名臣傳略,仿其行事,多得變通之法。閒嘗鈔書有得,多與我師凝菴唐先生《輔世編》合者。因綜其成稾,翼以己意,勒成一書。”則是編已不盡鶴徵原本矣。其所採諸人事實,多主戰略。蓋睿謨身在戎行,意切時用,有所為而為之者也。

  【彙訂】

  1.“江蘇巡撫採進本”,殿本作“江蘇周厚堉家藏本”,誤,《四庫採進書目》中惟“江蘇省第一次書目”著錄此書。(馮春生、陳淑君:《<四庫全書>史部底本所據分析》)

  聖門人物志十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郭子章撰。子章有《蠙衣生易解》,已著錄。是書則子章官晉陽時所輯。凡游於聖門與私淑而得從祀廟廡者,各為之小傳,附以贊論。首《孔子世家》,次《先賢》,次《先儒》,而以有明之《會典祀儀》終焉。其中雜以周汝登、羅汝芳諸人之論。其時心學横流,故子章多主張其説。《孟子傳論》謂:“孔子之學,以‘從心所欲不逾矩’為的。顏子從之末由,而孟子云能者從之。”又云:“心之官則思,即孔子從心之旨。”猶主持門户之見也。

  豫章書一百二十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郭子章撰。是書蓋江西之總志,全用史體為之。分大記二十卷、志二十二卷、表十卷、事紀二卷、列傳六十八卷,前無序而有總目。其總目以為列傳六十六卷,刊本誤也。其體例蓋本諸《華陽國志》,然冗雜太甚,去常璩所撰遠矣。

  國士懿軌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余養蒙撰。養蒙,臨海人。自序謂稟大中丞耿公之命而為之者。案《明史·耿定向傳》:“弟定力,隆慶辛未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時方為南京都御史,故稱大中丞也1。書前有定力序,復有諭官屬文一首。大旨以當時專重科目,名實不副,故取古今來士子出於太學及以貲郎起家者,自列國訖明初,凡一百二十七人,删節諸史及志乘各為之傳,意欲以矯偏重之弊。然舉一代之進士,概以籠鷹檻駒目之,殊不免於矯枉過直矣。

  【彙訂】

  1.都御史,正二品,為“七卿”之一;兵部右侍郎,正三品,不入七卿。若定力先已為南京都御史,不得謂“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御史臺次卿為御史中丞,故副都御史、僉都御史均得稱“大中丞”,而都御史無此稱。《明史·耿定向傳》云:“定力,隆慶中進士……萬曆中,累官右僉都御史……再遷南京兵部右侍郎,卒贈尚書。”稱大中丞乃因其為右僉都御史。(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春秋名臣傳十三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姚咨撰。咨字舜咨,無錫人。初,其邑人邵寶為是書未畢,咨續成之。始於周之辛伯,迄於虞之宫之奇,凡一百四十八人,傳末各附以小讚。大旨與宋王當《春秋列國臣傳》相出入,而其義例乃譏當書用魯史編年之非。然既標以《春秋》,則自應用《春秋》之年月。若各從列國,轉致錯互難明。以是議當,未為允也1。

  【彙訂】

  1.“為”,殿本無。

  戰國人才言行錄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秦瀹撰。瀹,無錫人。是書成於隆慶中1。類次戰國人物,起魏文侯,迄荆軻,凡一百四十九人,皆鈔錄《戰國策》、《史記》之文而稍删節之。

  【彙訂】

  1.據明嘉靖三十二年刻本此書秦瀹《書後》,此書刊於嘉靖癸丑。(錢茂偉:《明代史學編年考》)

  鎮平世系記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朱睦?撰。睦?有《易學識遺》,已著錄。永樂元年,封周定王第八子有爌為鎮平王,睦?其六世孫也1。以明代玉牒於正德以後多略,遂纂述有爌以下八世支派,以成此書。前曰例義,次世系,次世傳,次内傳,次述訓。

  【彙訂】

  1.據《明史·諸王世表》周王房表及《周王橚附睦?傳》,睦?為橚之五世孫,有爌之四世孫。若按“並本”計世,睦?為橚之六世孫,有爌之五世孫。(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江右名賢編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喻均、劉元卿同撰。均,新建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按察使副使。元卿有《易大象觀》,已著錄。萬曆中,巡按江西御史臨清陳大夔議修通志。因先欲輯《名賢》一門,屬均與元鄉司其事。分名臣、節義、理學、忠諫、方正、清介、隱逸、儒行、治功、文學、孝友十一目。所紀凡二百四十有八人。門類太多,頗涉瑣碎。又所載有明一代人物,尤為泛濫。前有巡撫都御史邊維垣及大夔序,後有元卿序。元卿謂:“理一而已,安得紛紛區目?”則知分目冗復出於均意,即元卿亦心非之矣。

  宗譜纂要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

  明王應昌撰,其子錟續成之。應昌字亮之,嵊縣人。萬曆癸酉舉人。錟字長穎,入國朝,官上海縣知縣。是書敘歷代理學源流,分開天一世祖、承天第一宗、達天第一宗、翼天第一宗。標目已近乎二氏。至以荀卿、揚雄與孔子並列,尤為失倫。其分載諸儒支派,大率與黄宗羲《明儒學案》相出入。蓋為門户而設,不為學問而設也。

  貂璫史鑑四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張世則撰。世則,諸城人。萬曆甲戌進士,官至四川安緜兵備副使1。是書嘗於萬曆二十年進呈,得旨下禮部,禮部覆疏附焉。書凡六條。一曰“主君”,首載明太祖禁抑内臣不得干預外事,然後敘歷代寵閹之弊。二曰“弼臣”,載歷朝相臣與宦寺離合之蹟。三曰“妍范”,載閹之賢者。四曰“媸戒”,載閹之惡者。五曰“國祚”,載秦漢以來寺人之尤能亂國者。六曰“沿革”,則閹宦職官志也。宦寺賢者,萬中不得一二。世則方指陳炯戒,將以啟迪君心。而所列“妍范”一條,如勃鞮之斬袪、繆賢之薦士、裴寂之宫人私侍、高力士之贊立太子,皆目為佳事,殊多謬戾。又列及明代寺人,而以阮安預其閒,益不可訓矣。

  【彙訂】

  1.“安綿”,殿本作“安許”,誤。《明史·職官志》“按察司副使僉事”條下有四川安綿道,明萬曆刻本此書卷前進書表起首云:“整飭安綿兵備四川按察司僉事臣張世則謹奏”。

  聖學宗傳十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周汝登編。汝登字繼元,又字海門,嵊縣人,萬曆丁丑進士,官至南京尚寶司卿。《明史·儒林傳》附載《王畿傳》。末稱:“王守仁傳王艮,艮傳徐樾,樾傳顏鈞,鈞傳羅汝芳,汝芳傳楊起元及汝登。起元清修姱節,然其學不諱禪。汝登更欲合儒釋而會通之,輯《聖學宗傳》,盡採先儒語類禪者以入。蓋萬曆以後,士大夫講學者多類此”云云,即此書也。首載《黄卷正系圖》,其序自伏羲傳至伊川程子。下分二支,一支朱子以下,不系一人;一支則陸九淵之下系以王守仁。並稱:“卷是圖信陽明篤,敘統系明,與《聖學宗傳》足相發明”云。

  歷朝璫鑑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徐學聚撰。學聚字敬輿,蘭谿人。萬曆癸未進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是編輯錄歷代宦官事蹟,自周秦以迄於明。分“善可為法”、“惡可為戒”二種,而於明代紀載尤詳。第所錄僅至世宗朝而止,則仍不免有所避忌。又元李邦寧,即嘗入太學代祀孔子,致大風滅燭之異者,其狂妄可知。乃入之“善可為法”中,進退亦未甚允也。

  鹽梅志二十卷(内府藏本)

  明李茂春撰。茂春字蔚元,杞縣人。萬曆癸未進士。是編採取歷代賢相嘉言善行,錄成一編。始於皋陶,終於范純仁,凡六十六人。

  漢唐宋名臣錄五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李廷機撰。廷機字爾張,晉江人,萬曆癸未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諡文清。事蹟具《明史》本傳1。是書所錄,自漢文翁至宋杜衍,凡六十人。黄吉士序謂其錄取嚴而用意微。蓋借以諷勸當時廷臣2,有為而發,故不求全備云。

  【彙訂】

  1.《明史》本傳作“諡文節”,雍正《福建通志》卷四五《泉州府人物志·李廷機傳》、乾隆《晉江縣志》卷九《人物志·李廷機傳》亦作“諡文節”。(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勸”,殿本無。

  栖真志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夏樹芳撰。樹芳字茂卿,江陰人,萬曆乙酉舉人。是編取周秦至元代之修真栖靜者,各詳其事蹟,陳繼儒為之序。其中時代頗顛舛。至於江淹、謝靈運、李賀、歐陽修、蘇軾、黄庭堅、秦觀、朱子諸人,凡談論詞章,語意偶類釋老者,即引而入《志》,尤牽合不倫。

  獻徵錄一百二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焦竑撰。竑有《易鑒》,已著錄1。是書採明一代名人事蹟。其體例以宗室、戚畹、勳爵、内閣、六卿以下各官分類標目,其無官者則以孝子、義人、儒林、藝苑等目分載之2。自洪武迄於嘉靖,蒐採極博3。然文頗泛濫。不皆可據。又於引據之書或注或不註,亦不免疏略。考竑在萬曆中,嘗應陳於陛聘,同修國史,既而罷去。此書殆即當時所輯錄歟?

  【彙訂】

  1.《易鑒》當作《易筌》,《總目》卷八著錄。

  2.書中人物分類也有不依類標目的情形,如北南十三道道御史未歸入都察院、内閣未歸入翰林院。卷七十八太醫院、卷七十九欽天監均載有無官者。卷一一二至一一九所列孝子等八目所載部分人物也有官宦經歷。

  3.書中所收人物如郭子興等均亡於元末,李廷機等均卒於萬曆晚期。(展龍:《<四庫全書總目>焦竑著述提要補正兩則》)

  熙朝名臣實錄二十七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焦竑撰。此書《明史·藝文志》不著錄。前有自序,謂明代諸帝有實錄,而諸臣之事不詳,因撰此書。自王侯、將相及士庶人、方外緇黄、僮僕妾伎無不備載,人各為傳,蓋宋人實錄之體。凡書諸臣之卒,必附列本傳,以紀其始末。而明代實錄則廢此例,故竑補修之1。其書郭子興諸子之死及書靖難諸臣之事,皆略無忌諱。又如紀明初有通曉《四書》等科,皆《明史·選舉志》及《明會典》所未載。韓文劾劉瑾事,有太監徐智等數人為之内應,亦史傳所未詳。頗足以資考證2。然各傳中多引《寓圃雜説》及《瑣綴錄》諸書,皆稗官小説,未可徵信。又或自序事,或僅列舊文,標其書目,於體裁亦乖。所附李贄評語尤多妄誕,不足據為定論也。

  【彙訂】

  1.《明實錄》書諸臣之卒,亦多附本傳,如洪武二年八月丁卯湯和、萬曆八年七月辛卯俞大猷等等,而官非顯要,書卒而不傳者極罕見。(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此書實即李贄《續藏書》,乃明季書坊改竄書名、偽題焦竑所作,焦氏自序即《續藏書》李維楨序。《總目》卷五〇《續藏書》提要責其“冗雜顛倒,不可勝舉”、“毫無義例,總無一長之可取也”。(朱鴻林:《<熙朝名臣實錄>即<續藏書>考》;楊豔秋:《<熙朝名臣實錄>與<續藏書>》)

  四侯傳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王士騏撰。士騏有《馭倭錄》,已著錄。是編摭文成侯張良、忠武侯諸葛亮、武侯王猛、鄴侯李泌四人行事,以正史及稗官野乘相參而成。蓋隱寓尚友之意1。

  【彙訂】

  1.殿本“意”下有“也”字。

  歷代内侍考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毛一公撰。一公字震卿,遂安人。萬曆己丑進士,官至給事中。其書取古來閹寺事蹟輯為一編。自春秋及宋,以時代次之。各序其善惡而加以論斷,大旨褒少而貶多。一公,天啟末蘇州巡撫一鷺之兄也。一鷺黨魏忠賢,事具《明史》。其兄此書,儻亦有為而作乎?

  友于小傳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紀廷相撰。廷相字柱石,獻縣諸生。是書成於萬曆甲申。前有自序,稱:“孝友皆天性,而人情日薄,往往知愛其親而不推其愛于兄弟。故摭拾舊蹟以感發其彝良。不錄帝王之事,分位殊也。不錄聖賢之事,亦不錄奇行異節、舍生蹈義之事,不强以所不能也。”分二卷,上曰循常,下曰處變,皆士庶人家庭細務。末有其子堯卿跋,稱:“族有鬩牆者,托詞避暑,借其書室,日日揮汗錄此編,竟愧而復睦”云。

  明十六種小傳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江盈科撰。盈科字進之,號綠蘿山人,湖廣桃源人,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四川提學副使。是書採輯明代軼事,分四綱十六目。一曰四維,分忠、孝、廉、節四目;二曰四常,分慈、寬、明、慎四目1;三曰四奇,分隱、怪、機、俠四目;四曰四凶,分姦、諂、貪、酷四目。大抵委巷之談,自序曰“因閱國乘,摘出三百餘年新異事”者,妄也。如方孝孺之滅族由殺蛇之報,國史安有是事哉!其分配諸目如薛瑄入“節”類、于謙入“廉”類、姚廣孝姊入“隱”類,亦往往無義例也。

  【彙訂】

  1.據明萬曆刻本此書卷首作者自敍及卷二正文,依次應作慈、明、寬、慎。

  夥壞封疆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魏應嘉撰。應嘉,興化人,萬曆戊戌進士1,官至兵部左侍郎。是書前有應嘉自序,稱取劉方壺所臚列未盡者2,具名於左。皆天啟中諸臣之不附魏忠賢者也。其詞狂謬之甚。所列執政一人、司禮大璫一人、部堂五人、卿寺三人、翰林七人、臺諫十六人、部署二人。書後有跋,不知何人所作,詆應嘉為京、卞、惇、確。然應嘉依附奄黨,代為摶噬。觀其自序,殆不知世有廉恥事,實京、卞、惇、確之所不為者也。

  【彙訂】

  1.戊戌為萬曆二十六年,然雍正《江南通志》卷一二三《選舉志》、咸豐《興化縣志》卷八《魏應嘉傳》均作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科進士。(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2.據清李文田鈔本此書自序,“劉方壺”當作“劉芳壺”。

  東林點將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王紹徽撰。紹徽,陝西咸寧人,萬曆戊戌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事蹟具《明史·閹黨傳》。其書以《水滸傳》晁蓋、宋江等一百八人天罡、地煞之名1,分配當時縉紳。今本闕所配孔明、樊瑞、宋萬三人,蓋後人傳寫佚之。卷末有跋,稱甲子、乙丑於毘陵見此《錄》,傳為鄒之麟作。所列尚有沈應奎、繆希雍二人,與此本不同。蓋其時門户蔓延,各以恩怨為增損,不足為怪。又稱許其孝、陳保泰、楊春茂2、郭鞏四人後列逆案,不知何以廁名。或作此書時,四人尚未附忠賢耶?閻若璩《潛邱劄記》亦有與王宏撰書曰:“頃問《點將錄》果出貴鄉王紹徽手否3,先生以此書實出阮大鋮。王偶失閹歡,謀所以解之術於阮。阮授以此書4,而王上之,而世遂以名之。細思之,殊不然。兒時讀《點將錄》,記沒遮攔穆宏〔弘〕乃大鋮,豈有自作此《錄》而竄入己姓名者”云云。則當時已傳聞異詞。然崇禎欽定逆案,以此《錄》屬之紹徽。於時公論方明,諒非誣衊。《明史》本傳亦以此書屬紹徽。然則輾轉傳寫,雖或有竄改。其造謀之人,要終不能以浮詞他説解也。

  【彙訂】

  1.合晁蓋實為一百零九人。

  2.“楊春茂”,底本作“楊茂春”,據殿本改。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五曰:“天啟中,小人造《東林朋黨錄》、《點將錄》、《天鑒錄》、《同志錄》、《東林籍貫》、《盜柄東林夥》、《夥壞封疆錄》諸書,以媚逆璫殺諸君子……然其中亦有以小人竄入者……《點將錄》中之許其孝、魏應嘉、郭鞏、陳保泰、楊春茂……等是也。”

  3.“問”,底本作“聞”,據《潛丘劄記》卷六《與王山史書》及殿本改。

  4.“此書”,殿本作“是書”,誤,參《潛丘劄記》卷六《與王山史書》。

  東林籍貫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列北直八人,南直四十一人,浙江十一人,江西十六人,湖廣二十人,河南七人,福建五人,山東十三人,山西十五人,陝西十八人,四川五人,廣東、雲南、貴州各一人。其北直郭鞏、陝西薛貞,後皆名麗逆案。是又當考其究竟,不當以一時之記錄為斷矣。

  案,此書及《東林同志錄》、《東林朋黨錄》、《天鑒錄》、《盜柄東林夥》皆天啟中書。其作者雖不可考,要皆萬歷時舊人也。今附諸魏應嘉、王紹徽後,從其類也。

  東林同志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題下注曰:“續點將錄”。所列政府韓爌以下六人,詞林孫慎行以下十九人,部院李三才以下五十七人,卿寺顧憲成以下七十三人,臺省魏大中以下七十六人,部曹王象春以下四十一人,藩臬郡邑顧大章以下二十六人,貲郎、武弁、山人吳養春以下二十一人。

  東林朋黨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載趙南星等九十四人,後列東林脅從顧秉謙等五十三人。各繫以科分、籍貫、座主姓名,而注以“已處”、“未處”及“在籍”、“現任”字。考《明史·閹黨傳》稱:“盧承欽,餘姚人,由中書舍人擢御史,請以黨人姓名罪狀榜示海内。魏忠賢大喜,敕所司刊籍,凡黨人已罪、未罪者悉編名其中。後承欽官至太僕寺少卿”云云。此書中“已處”字與所言“已罪、未罪”相合,其是時之官本歟?

  天鑒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1

  不著撰人名氏。題下注曰:“真心為國,不附東林,横被排斥,久抑林野及冷局外轉者。”凡一百三人,皆魏忠賢之黨也。

  【彙訂】

  1.“天鑒錄”,底本作“天監錄”,據殿本改。今傳諸本均作《天鑒錄》。

  盜柄東林夥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分初、盛、中、晚四門。詳列其姓名官爵,而各注其罪狀,詞極丑詆。楊漣、左光斗諸人名下,已注“斃獄”字,則此書成於天啟末年也。

  事編内篇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孫慎行撰。慎行字聞斯,武進人。萬曆乙未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文介。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採史傳中名臣事蹟,自公孫僑至王守仁,凡十八人。隱逸六人,以隱寓行藏之旨。附以張瑋、薛寀評語。慎行自序云尚有《外篇》、《雜篇》。然檢其子士元所作凡例1,則但刊《内篇》,其《外篇》、《雜篇》未刊也。

  【彙訂】

  1.“然”,殿本無。

  廉吏傳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黄汝亨撰。汝亨有《古奏議》,已著錄。是書以宋費樞所作《廉吏傳》自春秋迄五季止百十有四人,尚為闕略。因蒐採諸史,五季以前增入三十三人。又考宋、元二史,續載六十四人,各以時代為序。復以舊傳不分優劣,乃定為三等,於傳首姓名之上各署上、中、下字以别之。正編之外又有《廉蠹》一編,所載為郅都、張湯等十人,亦有評語。姓名之上則署以酷、譎、陋、忍、賊1、姦諸字,體例頗為杜撰。傳末附評一二語,亦皆膚淺。且汝亨既因費樞舊本增輯成編,自當以孰為原書,孰為續補,分别標識。乃混而為一,但署己名,尤不免於掠美矣。

  【彙訂】

  1.“賊”,底本作“贓”,據殿本改。明萬曆刻本此書《蠹附》列盧杞為“賊”。

  歷代名臣芳躅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金汝諧撰。汝諧字啟宸,平湖人。萬曆甲辰進士。是編採摭前人事蹟,自周秦以迄於明,分忠貞、節義、良吏、恬退、純孝、友于、範俗、仁恕、學術、言行九類。大抵詳於明人而略於前代,挂漏已不待言。且排比失倫,品題多謬。《學術》類以子貢、師曠同稱,殊嫌龐雜。甚至以楊溥、李東陽歸之《節義》一門。溥固長者,東陽亦不失文士。然一則遷就於靖難革除之閒,一則依違於奄豎擅權之日,目以“節義”,豈足厭後世之心乎?

  聖學嫡派四卷(内府藏本)

  明過庭訓撰。庭訓字成山,平湖人。萬曆甲辰進士,官至福建按察使,擢應天府丞,未及上而卒。其書自漢董仲舒至明羅洪先,所取才三十六人。各略錄其言行,皆昭昭耳目,無煩復為表章者也。

  大臣譜十六卷(内府藏本)1

  明范景文撰。景文字夢章,一字質公,號思仁,吳橋人。萬曆癸丑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殉流寇之難,國朝賜諡文忠。事蹟具《明史》本傳。其書皆紀明代大臣。内閣、七卿各為二卷。起自洪武,迄於泰昌,皆用編年之體而不分列傳。凡例稱一憑實錄,不置褒貶2。其銓除去就,國史有佚者,則採傳志補之。或人非大臣,而章奏事與大臣相關者,亦附見焉。此本世罕流傳,前後無序跋,而有景文二私印。中多墨筆添改之處,蓋即其家初印覆校之稾本也。

  【彙訂】

  1.“内府藏本”,殿本作“直隸總督採進本”。《四庫採進書目》未著錄此書。(江慶柏:《殿本、浙本<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圖書進獻者主名異同考》)

  2.“置”,殿本作“加”。

  宰相守令合宙十三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吳伯與撰。伯與字福生,宣城人。萬曆癸丑進士,官至廣東按察司副使。是書序文題曰《宰相守令合宙》。而此本十三卷,乃有宰相而無守令,蓋非完書矣。所錄雖多採史傳,而不免雜以稗官。又删節本傳,往往遺其大而識其小,體例殊為冗瑣。至於以李斯為禮賢尚德1,而以趙高附斯傳,尤為乖舛。又唐初不載裴寂、劉文靜、竇抗、陳叔達諸人,而先敘蕭瑀。宋曹彬同平章事,蓋沿唐、五代使相之制,實不預政,乃列於真宰相中,亦為失考也。

  【彙訂】

  1.“以李斯為禮賢尚德”,今《李斯傳》中無此語,乃在《季桓子傳》中。季桓子名斯,蓋與李斯形近而致誤。(錢泰吉:《跋吳氏伯與歷代宰相傳》)

  毘陵人品記十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吳亮撰。亮字采于,武進人,吳中行之長子也。萬曆辛丑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事蹟附見《明史》中行傳。是書因毛憲舊本而增修之。自商迄明,採摭頗富。然十卷之中,歷代居六而明乃居其四。雖曰時近易詳,亦少乖謹嚴之旨矣。至於泰伯、仲雍,未免借材;梁武子孫,亦殊泛載。皆未免地志之舊習也。

  名世編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吳亮撰。初,亮罷官歸田,嘗輯古高隱事為《遯世編》。及再起,又輯此編。皆不採於史傳,惟剽剟唐順之《左編》、李贄《藏書》、李廷機《名臣記》三書而成。去取絕無義例,編次亦多顛倒。如首列大禹,乃帝王而非人臣。以例推之,何以刊除虞舜?程嬰乃趙氏之臣,魯仲連、侯嬴乃平原、信陵之客,皆未登官籍。以例推之,此類何可勝收?百里奚、蹇叔列管仲前,蘧瑗列百里奚前,屈原列蘧瑗前,尤屬瞀亂而失次也1。

  【彙訂】

  1.“尤屬瞀亂而失次也”,殿本作“尤瞀亂失次也”。

  安危注四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吳甡編。甡字鹿友,南直隸興化人。萬曆癸丑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輯漢、晉、唐、宋將相之事,用陸賈言“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之語以名其書,意在諷時事也。

  明表忠記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錢士升撰。士升有《周易揆》,已著錄。是書載建文死難諸臣。首列二親臣,次殉難,次死義,次死事,次死戰,次從亡,次隱遁,次後死,次三不忠,次正譌。並附載《表忠祠碑記》。大旨堅主建文帝出亡之説,非疑以傳疑之義也。

  壺天玉露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錢陞撰。陞字元履,海鹽人,萬曆戊午舉人。其書亦費樞《廉吏傳》之流,而兼收隱逸,為例小殊。所載始於春秋,終於明之萬曆。所錄凡二百九十六人。去取踳駁,頗無義例。如解揚、申包胥當以忠論,尉遲敬德當以勇論,莊周、列禦寇當以隱論,田基當以節論,江上丈人、侯嬴當以俠論,趙括母當以識論,西門豹當以術論,概以廉稱,未當其實。又公孫宏之詐儉、揚雄之失節、華歆之佐逆,濫與斯列,亦殊混淆。至舟之僑、介之推合為一事,則誤從《説苑》;嚴君平、嚴遵分為二人,則不考《後漢書》,尤疏舛之顯然者也。是書以《壺天玉露》為名,而序文題為《壺天玉露·廉鑑》。每卷之首亦各别標“廉鑑”字。豈《壺天玉露》乃其著書之總名,《廉鑑》乃其一種歟?末又附《清士》一卷,自齧缺而下六十餘人,各為小傳,而繫以詩。卷端亦題“壺天玉露”字,殆其中之又一種也。

  浙學宗傳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劉鱗長撰。鱗長字孟龍,號乾所,晉江人。萬曆己未進士,官至南京户部郎中。是編乃其為浙江提學副使時所編。以周汝登所輯《聖學宗傳》頗詳古哲,略於今儒,遂採自宋訖明兩浙諸儒,錄其言行,排纂成帙。大旨以姚江為主,而援新安以入之。故首列楊時,次以朱子、陸九淵並列。陳亮則附載於末,題曰《推豪别錄》。又以蔡懋德論學諸條及鱗長所自撰《掃背圖》諸篇綴於卷後。懋德、鱗長非浙人,入之浙學已不類。而自撰是書自稱“劉乾所先生”,與古人一例,尤於理未安也。

  榕陰新檢八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明徐??撰。??初字惟起,更字興公,閩縣人。聚書數萬卷,並手自丹黄。以博洽名一時,竟終於布衣。《明史·文苑傳》附見《鄭善夫傳》中。兹編採摭古事,分孝行、忠義、貞烈、仁厚、高隱、方技、名儒、神仙八門1。所載多閩中事,大旨表章其鄉人也2。

  【彙訂】

  1.是書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足本十六卷,分十六門,“名儒”當作“名僧”。(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殿本“表”上有“在”字。

  為臣不易編無卷數(内府藏本)

  明黄廷鵠撰。廷鵠爵里未詳。據書前周延儒序1,稱與廷鵠定交,此編即夙昔所共討論。則萬曆末人也。所錄古來名臣自皋陶至文天祥,凡百人。各為之傳,而系以序贊。1.“據”,殿本無。

  令史高山集七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舊本題曰臨川令江左吳用先體中編纂,不著時代。核其紙版,乃明萬曆中式也。其書輯古賢令事蹟,以寓高山景行之意。為目十七,為事三百八十有九,皆不注所出之書。其標目如循令、廉令之類,尚成文義;如自清、令薦、舉令之類,則拙鄙甚矣。第一卷别名“令譜”,而隸事與諸卷例同,尤不可解。

  晉陵先賢傳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歐陽東鳳編。東鳳字千仞,潛江人。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常州府知府。謝病歸,起山西按察司副使,又起南京太僕寺少卿,並不赴。事蹟附見《明史·顧憲成傳》。是編取常州先哲、寓賢,自吳延陵季子訖明錢一本,共六十九人。採史傳郡志人各為傳,傳末各附以頌。其傳於古人必詳所據之書,於近人則率注其文為某撰1,以明有據,體例頗謹嚴。然亦閒有不注者,疑為疏漏云。

  【彙訂】

  1.“某”,殿本作“某某”。

  明詞林人物考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王兆云撰。兆云字元楨,麻城人。是編錄明一代文士,起於洪武,迄萬曆。仿《昭明文選》之例,其人見在者不登。每人各詳其事蹟與所著作,凡四百二十三人,又補遺四十四人,共四百六十七人。其敍述頗無法則。如劉基一傳至二千言,所記皆望氣占夢,委巷流傳之事。惟傳末附“所著有《劉誠意伯集》”一語,並所著《犁眉公集》亦漏載。此自小説家言,何關文苑。又《凌稚隆傳》稱其纂輯《五車韻瑞》,大為詞林諸公所鑒賞,亦未免濫美矣。

  弇州史料三十卷(左都御史張若溎家藏本)

  明董復表編。復表字章甫,華亭人。是書皆採掇王世貞文集、説部中有關朝野記載者,裒合成書,無所考正。非集非史,四庫中無類可歸,約略近似,姑存其目於“傳記”中,實則古無此例也。然世貞本不為史,强尊為史,實復表之意。胡維霖《墨池浪語》稱:“《弇州史料》,凡請弇州作傳誌者,雖中材亦得附名;未請傳誌,雖蓋代勳名節義亦所不載。後之耳食,未可以此為定案”云云。是又誤以為出世貞之意,非其實矣。

  兩浙名賢錄五十四卷外錄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徐象梅撰。象梅字仲和,錢塘人。其書取兩浙先賢,自唐虞迄明隆慶,别為二十二門。又外錄元元〔玄玄〕、空空二門,以載釋、道二家。名目既多,體遂冗雜。如輔弼、經濟,無故區分;文苑、儒碩,過加軒輊。又諸傳皆標題官爵,獨“道學”一門稱先生而不書其官,於體例亦未畫一。至所列之人,本正史者十僅二三,本地志者乃十至六七。以鄉閭粉飾之語,依據成書,殆亦未盡核實矣。

  古今貞烈維風什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許有穀撰。有穀字子仁,宜興人。其書大旨為表揚貞烈而作。按輿志區分,各以人繫其地。由古迄明,每地分列傳標題、列名不標題二類。其標題者各題七言絕句,不標題者粗舉事蹟而已。凡例稱“詞雖淺俚,意取勸揚”,是書長短有穀已自道之矣。

  忠義存褒什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許有穀撰。是書記建文殉難諸臣事蹟,每一傳後系七言絕句一首。

  續列女傳九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邵正魁撰。正魁字長孺,休寧人。是書以續劉向《列女傳》,仍其體例,分别七門。唯其中節義、賢明各分一子卷。大抵採摭各史后妃、列女傳,分類彙敘。閒有略益以他書者,不過十之二三。每傳末必引諸經為詠歎之詞,以求肖向書之體,可謂“王之學華,皆在形骸之外”。末附汪匯所作正魁母鄭氏傳一篇,尤古無此例也。

  逸民史二十二卷(内府藏本)

  明陳繼儒編。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1。是書雜採自周至元史傳郡志隱逸之士為二十卷。其末二卷以《元史》隱逸不詳,蒐取誌銘之類輯為《元史隱逸補》。然是書所載,如張良、兩龔之類,皆策名登朝,未嘗隱處者;若吾邱衍、王冕之類,皆淹蹇不遇,並非高逸者。亦濫入之,未免擇之不精焉2。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繼儒有《建文史待》,已著錄”。

  2.“焉”,殿本作“也”。

  東越文苑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陳鳴鶴撰。鳴鶴字汝翔,侯官人,天、崇閒諸生。《福建通志》稱其早棄舉業,與徐熥兄弟共攻聲律。是編紀閩中文人行實,起唐神龍,迄明萬曆,為四百十一篇。唐、五代五十人1,宋、元三百八十五人,明百有六人。1.“五十人”,殿本作“十五人”,誤,參湖北圖書館藏清鈔本此書。

  姑蘇名賢小記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文震孟撰。震孟字文起,長洲人。天啟壬戌進士第一,官至東閣大學士,諡文肅。事蹟具《明史》本傳。是書大意以當世目吳人為輕柔浮靡,而不知清修苦節之士可為矜式者不少。故擇長洲、吳縣人物卓絕者各為之傳,而系以贊。首高啟,終王敬臣,凡五十人。蓋既以表前賢,又以勵後進也。震孟以天啟二年及第,而是書成於萬曆甲寅,蓋其未遇時命意已如此。其立朝清介有自來矣。

  崇禎閣臣行略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陳盟撰。盟號鶴灘,富順人。天啟壬戌進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加禮部尚書。是編首列崇禎一朝五十閣臣年表,次各為小傳。據其載及姜瓖叛逆、李建泰伏誅之事,則其書當成於桂王未滅時也。所列小傳各有評斷,而大抵深致憾於門户。夫明以門户亡國,其憾之是也。然稱温體仁小心謹毖,兢兢自持,既與門户不協,眈眈伺隙,遂絕私交,謝情面1;稱薛國觀之賜死,士論冤之;稱李建泰以人望薦舉督師,無一貶詞。顛倒是非,至於如是,其褒貶尚可信乎?亦仍一門户而已矣。

  【彙訂】

  1.底本“謝”下有“絕”字,據清嘉慶二十年鈔本《崇禎内閣行略》及殿本删。

  王謝世家三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韓昌箕撰。昌箕字仲弓,烏程人。是書成於天啟壬戌。考南朝王、謝二家人物,各為之傳。冠以《譜系圖》及《同名考》。王氏分四派:一曰琅琊,凡十四卷;二曰太原正派,凡四卷;三曰太原支派,凡二卷;四曰太原别派,凡二卷。謝氏則惟陽夏一派。皆止於六朝,唐以後不預焉。

  名臣志鈔二十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吳孝章撰。孝章字平子,嘉興人。是書前有天啟癸亥吳中偉序,謂其鈔鄭曉《吾學編》、王世貞《四部稾》而稍節之。然如《孫一元傳》乃殷云霄所作,則亦不全據鄭、王矣。所錄始於洪武,迄於隆慶,凡一百五十三人。卷中有自為贊詞者,如《李善長傳》末是也;有襲《弇州史稾》者,如《湯和傳》末是也1。然若劉基與李善長同卷,而贊詞獨不及於劉;馮勝、傅友德、藍玉同卷,而贊詞獨不及於馮、藍,則未知命意之所存。其所載事實,頗為闕略。而《徐達傳》之附增壽、《李文忠傳》之附景隆,此自史家備詳世系之體。若惟志名臣,烏容及此?至《于謙傳》之附石亨,益無理矣。中偉序全仿《史記》自序、《漢書》敘傳之例,行以韻語,殊乖體裁,謂之不善學步可也。

  【彙訂】

  1.“湯和傳”,底本作“湯信傳”,據殿本改。明天啟三年刻本此書卷三有《東甌襄武王信國湯公和》,其末有“弇州外史曰”云云。

  歷代相業軍功考二卷明代相業軍功考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沈夢熊撰。夢熊字兆揚,歸安人。是書成於天啟癸亥。所錄歷代相業,自伊尹至陸秀夫四十七人,軍功自吕望至孟珙五十人。明代相業,自楊士奇至申時行十三人,軍功自徐達至王崇古三十人。前載事實,末附評語1。大抵節錄史文,别無考證,評語亦皆陳因之談。

  【彙訂】

  1.“前載事實末附評語”,殿本作“所載事實”。

  銀鹿春秋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陸嘉穎撰。嘉穎字子垂,又字明吾,嘉定人,天啟中嘗官主簿。是編輯古來義僕事蹟。其以“銀鹿”為名者,銀鹿為唐顏峴家僮,事顏真卿終身,至禍患不避去故也。然奴不負主,古來不止一銀鹿,銀鹿亦不必為義僕第一。取以立名1,不甚可解。殆以二字新穎,故採為標目耳2,殊無理也。所列自欒布以下凡七人,女奴十一人,頗多漏略。如蕭穎士僕,人人耳熟之事,而遺之不載,則無論他僻事也。其中有嘉穎裔孫鐀續補一十六條。然雜列其閒,不可分别,尤無義例。所載史漢後3、劉武,即嘉穎家僕,徐永清,即鐀家僕。事皆不足傳,而躋之古人之列,亦不倫甚矣。

  【彙訂】

  1.“立名”,底本作“立石”,據殿本改。

  2.“耳”,殿本無。

  3.“史漢後”,殿本作“史後漢”。

  孝友傳二十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郭凝之撰。凝之字正中,海寧人,天啟甲子舉人,官至兗東兵備副使。是書採摭商至元末孝義事蹟,按代編次。然體例猥雜殊甚1。如君陳絕無事蹟,以成王“孝友”一言列之,猶有説也。顏子並不專以孝稱,而亦虚載其名。晉文公對秦使乃舅犯之謀,而亦浪標厥目。至《論語》問孝四人,以子夏為主,子遊附傳,已屬妄分賓主;孟懿子、孟武伯亦與子遊同附,則不知二人之孝以向為據矣。

  【彙訂】

  1.“殊甚”,殿本無。

  明孝友傳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郭凝之撰。此書採摭明代之事,以續所作《孝友傳》。上自士大夫,下迄沙彌、乞匄,人各為傳,共四百二十九人。

  遜國忠記十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周鑣撰。鑣字仲馭,金壇人。崇禎戊辰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福王時為馬士英、阮大鋮所殺,事蹟附見《明史·姜曰廣傳》。是書統載建文死事諸臣,而以職官分類,體例小殊。然篤信從亡之事,於諸臣名姓,備錄無遺。又如錢士升《表忠記》載建文潛出西華門,沿河得空舟。而此載舟子夢高皇帝命艤舟以待,更神其説矣。

  古今宗藩懿行考十卷(内府藏本)

  舊本題曰潞王編,不著其名。按《明史·諸王年表》,穆宗隆慶五年,封第四子翊鏐為潞王。萬曆四十六年,翊鏐庶子常淓襲封。此書成於崇禎九年,則當為常淓所輯也。所採皆歷代宗臣之賢者,自周迄明,凡百餘人。各著事蹟梗概,加以評論。中閒如劉歆依附王莽,傾覆宗邦,而得與其數,殊乖衮鉞之公。又曹彰、司馬孚等雖非無可節取,而儼然與周、召並列,亦儗不於倫矣。

  明經濟名臣傳四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賀中男撰。中男,永新人。是編載明代名臣自洪武迄萬曆之季,凡文臣五十五人,武臣二十一人。據其子善來所述凡例,稱為未竟之本,其挂漏猶為有説。至於李東陽之固位取容,張孚敬、桂萼之希旨求媚,其經濟安在?而濫列於名臣,不亦傎乎?

  宗聖譜十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鄒泉撰。泉字子靜,常熟人。是書分八目,曰孔聖譜,曰四配譜,曰十哲譜,曰羣賢譜,曰理學譜,曰經儒譜,曰史氏譜,曰著作譜。蓋欲合儒林、道學源流本末,彙為一書,以便檢閱。而體例叢脞,編次多乖。如《經儒譜》内書傳列伏生、歐陽、夏侯,不列孔安國,而别列安國於《儒拾遺》之内。《史氏譜》内列李燾《續通鑑長編》,不列司馬光《資治通鑑》,而别列《通鑑》於《史拾遺》之内。進退失倫,絕無義理。其《著作譜》雜錄書名,皆取材於《經籍考》中,又十不存一。蓋隨意鈔撮,以供里塾佔畢之用。雖以“宗聖”為詞,實兔園册也1。

  【彙訂】

  1.“以供里塾占畢之用。雖以‘宗聖’為詞,實兔園册也”,殿本作“之本也”。

  辨隱錄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趙鳳翀撰。鳳翀字文舉,爵里未詳。自序稱“十載為郎,一麾出守”,蓋官至知府也。此書為歸田後所作。列古人之隱居者,分龍隱、高隱、知隱、神隱、石隱、癡隱、仕隱七門。强生分别,殊無義例。《高隱》列張觷,殆忘其屈節蔡京;《石隱》列郭璞,殆忘其見戮王敦。《癡隱》以屈原、雪菴和尚與焦光、朱桃椎連名,《仕隱》以胡廣、譙周、馮道與柳下惠同傳,皆幾於黑白不分。至李泌入《龍隱》,張良又入《神隱》;莊周入《高隱》,列禦寇又入《知隱》,亦不知其何以分優劣也。

  陸氏世史鈔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陸濬源撰。濬源,平湖人,自稱陸贄二十九世孫。是書採陸氏名見正史者,自漢迄元得一百二十人。各錄其本傳,裒為一編,亦自誦清芬之意。然氏族源流,最為叢雜。唐人世傳譜牒以門第相高,而白居易自述姓源,且不免以蹇叔之子指為出自芊勝。況自宋以來,此學不講,支分派别,尤莫能稽。濬源是書既首列《唐書·世系表》,明吳郡之陸出自田齊,為媯姓之後;又引王應麟《姓氏急就篇》注,謂出自陸終;又引《陳留風俗傳》,謂出自陸渾之國,是本原先已傳疑。又稱唐陸鴻漸姓由卜筮,北魏步陸孤氏亦復姓省文,是末派猶難考信。乃取上下數千年中陸姓之人,不問異同,聯為一譜。然則尼山殷後,可與孔圉稱宗;懿仲齊卿,可與國僑合族。此亦千古譜牒之通病矣。

  衡門晤語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潘京南撰。京南自號壽櫟生,新都人。是編摘錄古今隱逸閒適之事,分前、後、續、别四集。《前集》廣成子而下七十五人,自上古逮魏。《後集》孫登而下七十五人,自晉逮元。《續集》伯成子高而下百五十人。《别集》則摭其議論及所作詩賦。亦皇甫謐《高士傳》之支流。其曰“晤語”,則千載一堂之意云爾。

  楚寶四十五卷(湖南巡撫採進本)

  明周聖楷撰。聖楷字伯孔,湘潭人。是書編錄楚中人物名勝,分二十五門。曰大臣,曰名臣,曰大將,曰智謀,曰諫諍,曰文苑,曰良史,曰命使,曰典故,曰真儒,曰諸子,曰孝友,曰忠義,曰獨行,曰真隱,曰列女,曰方伎,曰異人,曰宦績,曰遷寓,曰山水,曰名祀,曰列仙,曰名釋,曰祖燈。悉錄史志原文,亦閒有考證。前有《總論》四條。一曰定區域以尊王,二曰别人物以徵傳,三曰約論注以歸雅,四曰考遺勝以闕疑。高世泰序稱其人物十九、名勝十一、古文十九、今文十一。大致以人物為主,而稍以山水古蹟附之。既非傳記,又非輿圖,在地志之中别為一例。姑從其多者為主,附之“傳記類”焉。

  道南錄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道南書院在福州,疑閩人所為也。其書節錄明道程子、楊時、羅從彥、李侗、朱子言行,末附祠祀始末1。道者公器,傳道者亦統為天下萬世之計,不僅求為一鄉一邑之榮。況五大儒事蹟著述,照耀古今,亦不復藉此以顯。是特夸耀桑梓,非為表章道學也。所見亦云小矣。

  【彙訂】

  1.阮元手訂《天一閣書目》載《道南書院錄》五卷,即是書也。云卷首有明嘉靖乙未臨海金賁亨序,言與黄偉節合撰此書甚明。金氏著籍臨海,《浙江通志》卷一七六有傳,以提學福建,乃辟道南書院並作此《錄》。(朱家濂:《讀<四庫提要>劄記》;劉遠遊:《四庫提要補正》)

  國殤紀略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以書中所自敍考之,蓋郭姓,湘鄉人,前明崇禎丙子舉人也。是編紀明末楚中死節之士。前為何騰蛟、堵胤錫、章曠、傅作霖四人遺事。各系以詩,蓋用《靖康小雅》之體。後附周兗、張世英、王士璞、何應瑞、李有斐五人小傳。允﹝胤﹞錫以病卒於軍,不得援死綏之義。士璞為其弟士琳所搆,死於囹圄,亦非兗等四人死於張獻忠者比。未免為例不純也。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