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六三 史部十九


  卷六三 史部十九

  傳記類存目五

  崇禎五十宰相傳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曹溶撰。溶字潔躬,號秋嶽,秀水人。前明崇禎丁丑進士,官監察御史。入國朝,官至户部侍郎。出為廣東布政使,左遷山西陽和道。此《傳》皆崇禎時入閣諸臣事蹟,凡六篇,前有《年表》一篇。明代自胡惟庸以後,不立丞相。然自後入閣辦事者,亦相沿以“相國”呼之。此書題曰“宰相”,從俗稱也。崇禎十六年閒,輔臣至五十人,其行事皆見於《明史》。説者謂其輕進易退,不收實用。溶篇末《總論》獨謂其“私心朋比,門户相承。邪正雖殊,植黨則一”,斯誠探本之説矣。《傳》雖分列五十人,而所錄事實,皆取賢否懸殊,關係治亂之大者。其成基命以下十四人,但敘官閥,黄立極以下四人,亦極簡略。蓋以為無關勸戒,不足書也。溶門人陶越乃取陳盟所作《崇禎内閣行略》補之,非溶意矣。此書《檇李詩系》作《崇禎五十輔臣傳》五卷。其實為傳六篇,加以年表一篇,非五卷也。所載行事與《明史》詳略相參,亦可互資考證焉1。

  【彙訂】

  1.“所載行事與《明史》詳略相參,亦可互資考證焉”一句,殿本無。

  五十輔臣編年錄殘本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版心有“檇李曹氏倦圃藏書”字,蓋曹溶家舊本。疑溶嘗作《崇禎五十輔臣傳》,此其稾本之一册爾。始於天啟七年八月,中閒惟崇禎元年一月差詳。崇禎二年則惟韓爌調停沈維炳、薛國觀申救任贊一事。而卷尾題曰《五十輔臣編年錄》,殆不可曉。書中文理斷續,率不可讀。繕寫惡劣,亦幾不成字。

  歷代循良錄一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孫蕙撰。蕙字樹百,號泰巖,又號笠山,淄川人。順治辛丑進士,官至給事中。是書彙歷代循良事蹟,惟載縣令而不及他官,其意謂令與民最近也。自秦、漢以迄近代,僅盈一卷,去取可謂謹嚴。然挂漏亦所不免。

  古人幾部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陳允衡撰。允衡字伯璣,南昌人。是書所錄,皆明哲保身之士與急流勇退之人。允衡自序云:“平湖陸叔度著《古人幾部》,始管夷吾,終史天澤,凡八十一人。古之成大功、定大策者咸在焉。而其人亦有功成而身死,名立而毁至者。定是不變,無以語權。因更集古人,顏曰《幾部》。”然其書首載堯、舜,以堯之傳舜、舜之逃象,皆目為知幾,亦淺之乎窺聖人矣。豈姑以寓防患之意,不規規於品題之當否耶?

  歷代黨鑒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徐賓撰。賓字用王,常熟人。是書蓋因明季朋黨之禍,爰採輯史傳,作為此書。上自東漢黨錮,次及魏之曹爽,晉之賈充,唐之王伾、王叔文、牛僧孺、李德裕,宋之洛蜀朔三黨、元祐黨籍、慶元偽學,以及明之東林、魏黨,靡不詳載,又採各家論朋黨之語附之於後,而以范祖禹《唐鑑》終焉。卷首冠以《東林黨籍論》三篇,亦賓所自作也。

  孔庭神在錄八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胡時忠撰。時忠原名時亨,字慎三,無錫人。崇禎丙子舉人。是錄以祀典為主,故先列位次,而於聖賢諸儒各為著錄。其第八卷則考證辨論之辭,凡十五篇。

  畿輔人物志二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國朝孫承澤撰。承澤有《尚書集解》,已著錄。是編專志有明一代畿輔人物。然如李東陽之類,究涉假借,不出地志之積習。又如成基命無所瑕疵,亦實無所樹立。承澤以其子克鞏方官大學士,而盛相推重,則亦非盡信史矣。

  四朝人物略六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國朝孫承澤撰。自漢至唐、宋為五卷,全襲《名臣錄》之文。明一代總為一卷,皆用劉孟雷所為《翊運》、《碩輔》、《名卿》、《正學》等傳為之。蓋承澤所長在於習掌故,精賞鑒。故所撰《春明夢餘錄》、《庚子銷夏記》諸書,皆考證詳明。而史筆敍述,則非其專門也。

  益智錄二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國朝孫承澤撰。起周迄明,凡聖賢名人言行可錄者,銓次為二十卷,而載明人事居三之一。閒有敍事之後附以論斷者。承澤崇禎庚午鄉試,出姚希孟之門,辛未會試,出何如寵之門。故其附東林也甚力。是書為萬曆、天啟閒諸人傳尤詳。然承澤門户深固,大抵以異同為愛憎,以愛憎為是非,不必盡協於公道也。

  顧氏譜系考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顧炎武撰。炎武有《左傳杜解補正》,已著錄。是書於顧氏世系考據最詳。然姓氏之書,最為叢雜。自唐以後,譜學失傳,掇拾殘文,未必源流盡合。姑存其説可也。

  檇李往哲續編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項玉筍撰。玉筍字和父,秀水人。是書續戚元佐之傳而作,補萬曆以前元佐所未載者。又益以天啟、崇禎兩朝凡十二人,而以孝子魏學洢附於其父大中傳。每傳各系以論,與元佐例小異。

  金華徵獻略二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崇炳撰。崇炳字虎文,東陽人。嘗於蘭溪唐氏輯其郡人著述為《金華文略》,此其所採金華先賢事蹟也。分十有二類,曰孝友,曰忠義,曰儒學,曰名臣,曰文學,曰政績,曰卓行,曰貞烈,曰仙釋,曰方技,曰來宦,曰遊寓。自元以前則本之史傳及吳師道《敬鄉錄》、宋濂《人物志》,自明以後則更蒐採諸書以補之。然鄉曲之私,所錄不免泛濫。其序例謂:“事蹟或無可稱而列之名臣者,乃序爵之義”。不知鄉閭耆碩,原不當以祿秩為重輕。若概加採錄,則是公卿表而非耆舊傳矣。

  聖學知統錄二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裔介有《孝經注義》,已著錄。是《錄》凡載伏羲、神農、黄帝、堯、舜、禹、皋陶、湯、伊尹、萊朱、文王、太公望、散宜生、周公、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周子、二程子、張子、朱子、許衡、薛瑄二十六人。博徵經史,各為紀傳。復引諸儒之説附於各條之下,而衷以己説。其自序謂:“見知聞知之統,具載於此”。然惟聖知聖,惟賢知賢,惟接道統之傳者能知道統之所傳。《孟子》末章,惟孟子能言之耳,奈何遽以自任乎?

  聖學知統翼錄二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裔介既作《知統錄》,復作此《錄》以翼之。自序謂:“以之羽翼聖道,鼓吹《六經》,亦猶淮、泗之歸於江海,龜鳧之儕於岱宗也”。凡錄伯夷、柳下惠、董仲舒、韓愈、胡瑗、邵雍、楊時、胡安國、羅從彥、李侗、吕祖謙、真德秀、趙復1、金履祥、劉因、曹端、胡居仁、羅倫、蔡清、羅欽順、顧憲成、高攀龍二十二人。其去取之故,亦莫得而詳焉2。

  【彙訂】

  1.“趙復”,殿本作“趙俊”,誤,清康熙龍江書院刻本此書卷下所錄第一人即趙復,《元史》卷一八九《儒林一》有傳。

  2.書前自序敘其去取標準甚明,將伯夷、柳下惠置於卷首,乃因二人“雖道遜孔子,亦亞聖之儔”,而董仲舒以下“或材力有厚薄,學問有淺深,時命有隆替,師友有淵源,德業不同,要皆篤志進修,挺然自立,不惑異端,潛心希古,豈非所謂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者耶?使得聖人而為之師,其所造詣又寧止於是而已乎?以之羽翼聖道,鼓吹《六經》,亦猶淮泗之歸於江海、龜鳧之儕於岱宗也。余因捃摭遺傳,詳為論述,俾後世學者知所景行焉。”何謂“莫得而詳”?(張林川、周春健:《中國學術史著作提要》)

  希賢錄五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朱顯祖撰。顯祖號雪鴻,江都人。順治丙戌副榜貢生。其書載自周至明諸儒言行,各繫以論斷。其意蓋欲仿《伊洛淵源錄》,然去取多不可解。退邵子、司馬光於朱子後,升張栻、吕祖謙於范仲淹前,未免輕於予奪。其列明儒以薛、曹、邱、胡為冠,配宋之周、張、程、朱。邱者邱濬也,斯則更屬異聞矣。

  洛學編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湯斌撰。斌字孔伯,號潛菴,睢州人。順治己丑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諡文正。是書述中州學派,分為二編。首列漢杜子春、鄭興、鄭衆、服虔,唐韓愈,宋穆修,謂之“前編”。次列二程子以下十三人,附錄二人;元許衡以下三人,附錄一人;明薛瑄以下二十人,附錄七人,謂之“正編”。各評其學問行誼。蓋雖以宋儒為主,而不廢漢唐儒者之所長。後耿介作《中州道學編》,乃舉唐以前人悉删之,則純乎門户之私,所見又與斌異矣。

  續表忠記八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國朝趙吉士撰。吉士字恒夫,號漸岸,又號寄園,休寧人。順治辛卯舉人,官至户科給事中。是書記明萬曆以後忠義之士。以明錢士升有《表忠記》記遜國諸臣,故此以“續”為名。所載凡一百二十三人。然前所載皆死魏忠賢之禍者,後所載皆明末殉節者,而參雜以葉向高、顧憲成、趙南星、鄒元標、馮從吾諸傳,體例不純。蓋其時去明未遠,猶存標榜之風。不知諸人致命遂志,取義成仁,其事自足千古,正不必牽附東林而後足以為重也。

  天中景行集無卷數(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邵燈撰。燈字無盡,一字薪傳,常熟人。順治壬辰進士,官至河南河道。是編乃燈康熙九年奉檄防河,因取中州名宦、鄉賢,上自春秋,下訖宋元,彙為一編。或全錄本傳,或摘鈔數事。無所考證,亦無所臧否。

  中州道學編二卷補編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耿介編。介字介石,號逸菴,登封人。初名沖璧,讀《北山移文》至“耿介拔俗”之句,遂更今名。順治壬辰進士,官至直隸大名道。以湯斌薦,授詹事府少詹事。是編專載中州道學,自宋二程子至國朝陳愹等五十七人1,人各有傳,傳後或附語錄及所著書。末附《補編》一卷,乃乾隆庚午登封知縣晉江施奕簪所編。兼收漢杜子春以下傳經諸儒,介亦與焉。然道學、儒林自《宋史》分傳以後,格不相入久矣2。介於漢儒、宋儒門户,判如冰炭。韓愈諸人乃所特黜,非其偶漏。奕簪不自為一書,而附之介書之後,非其志也。

  【彙訂】

  1.是編始於宋代二程,終於清朝陳元熙、許酉山、鍾爾知,共五十九人。(張林川周春健:《中國學術史著作提要》)

  2.“道學、儒林自《宋史》分傳以後,格不相入久矣”一句,殿本無。

  古歡錄八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字貽上,號阮亭,又自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人。順治乙未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諡文簡。士禎原名下一字與世宗憲皇帝廟諱相同,故傳刻其書者皆改為“士正”。乾隆丁酉,奉諭旨追賜今名。是編皆述上古至明林泉樂志之人,蓋皇甫謐《高士傳》之意。其自序稱取古詩“良人惟古歡”句為名。案此句見《文選·古詩》第十六首,李善注曰:“良人念昔之歡愛”。則所謂良人者,乃棄妻指其故夫,所謂惟者,思維也,古者,舊時也,歡者,夫婦之私昵也。不識士禎何據,乃以為高隱之目。無乃解為“與古為徒”之意耶?果若是,則誤之甚矣。

  大成通志十八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楊慶撰。慶有《古韻叶音》,已著錄。是書成於康熙己酉。摭拾歷代制度,不盡關於孔庭。其年表、世家、列傳,大抵掇拾舊文1。第十七卷為《理齋説要》,第十八卷為《理齋節要》,乃慶講學之書。而綴於聖賢之後,總名曰《大成通志》,似亦未安也。

  【彙訂】

  1.“掇拾”,殿本作“剽掇”。

  續高士傳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國朝高兆撰。兆字云客,侯官人。王晫《今世説》曰:“高云客少遭喪亂,自江左還舊鄉,布衣蔬食,塊處蓬室中。採摭隱逸,輯為《續高士傳》。鑒别精嚴,論者謂其才識不讓士安。”即此編也。據卷首陶澄序,稱其“始晉皇甫士安,斷於有明之穆廟,中閒千餘年,共得一百四十三人。微顯闡幽,循名責實。起辛丑八月,至壬寅二月始告成”。蓋創稾於順治十八年,蕆事於康熙元年也。其去取頗不苟。故陳日浴序稱其“凡名入仕籍後掛冠者黜1,迷溺於老佛之學者黜”。然宋种放隱節不終,反登簡牘。元褚伯秀實道士,所注《莊子義海纂微》,今尚著錄也。

  【彙訂】

  1.“陳日浴”,底本作“陳日溶”,據清康熙遺安草堂刻本此書陳序及殿本改。

  理學備考三十四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范鄗鼎撰。鄗鼎字彪西,洪洞人。康熙丁未進士,以養親不仕終於家。是編備列有明一代講學諸儒,初刻於康熙辛酉。卷一至卷六剟取辛全《理學名臣錄》,卷七至卷十剟取孫奇逢《理學宗傳》,十一卷至十六卷乃鄗鼎所續補也。續刻於己巳,再續刻於甲戌。十七、十八卷剟取熊賜履《學統》,十九卷至二十九卷剟取張夏《洛閩淵源錄》,三十卷至三十四卷剟取黄宗羲《明儒學案》。計所自作者僅六卷而已。其説不出於一家,其文不出於一手,宜其體例之參差矣。

  勝朝彤史拾遺記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是書皆明一代后妃列傳。自稱:“初得其父所藏《宫闈紀聞》一卷,載事不確,文不雅馴。後預修《明史》,分撰天順、成化、宏治、正德四朝《后妃傳》,因蒐考史宬,闕略特甚。乃仍取外史所紀,與《實錄》參修,而掇其賸稾,合之《宫闈紀聞》,撰為此書。”凡六十五傳。其中如鄭金蓮、王滿堂,於史例不得立傳。崇禎末宫人費氏、青霞女子等,於史例當别入《列女傳》。即是書以《拾遺》為名,不得拘以史例,亦應隨事附錄,不得自為一傳,雜於后妃中也。其敍述則頗有法。然大端已採入正史,此無庸復錄矣。

  留溪外傳十八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陳鼎撰。鼎有《東林列傳》,已著錄。是書凡分十三部,曰《忠義》,曰《孝友》,曰《理學》,曰《隱逸》,曰《廉能》,曰《義俠》,曰《遊藝》,曰《苦節》,曰《節烈》,曰《貞孝》,曰《閫德》,曰《神仙》,曰《緇流》。所紀皆明末國初之事。其閒畸節卓行,頗足以闡揚幽隱。然其事蹟由於徵送。觀卷首《徵事啟》末附載二行云:“凡有事實,可寄至江寧承恩寺前刻匠蔡丹敬家1,或揚州新盛街岱寶樓書坊轉付”云云。則仍然徵選詩文,標榜聲氣之風,未可據為實錄。如張潮諸人,生而立傳,殊非蓋棺論定之義。其閒怪異諸事,尤近於小説家言,不足道也。

  【彙訂】

  1.“蔡丹敬”,殿本作“蔡舟敬”,誤,參清康熙三十七年自刻本此書原文。

  明儒林錄十九卷(兩淮馬裕家藏本)1

  國朝張恒撰。恒字北山,松江人,朱彝尊之中表也。而彝尊志在稽古,恒則志在講學,所見頗歧。是集紀明代兩浙諸儒言行,所載未為詳備。而附採語錄之類,亦過於繁冗。

  【彙訂】

  1.“兩淮馬裕家藏本”,殿本作“兩淮鹽政採進本”,誤,《四庫採進書目》中僅“兩淮商人馬裕家呈送書目”著錄此書。(江慶柏:《殿本、浙本<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圖書進獻者主名異同考》)

  雒閩源流錄十九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夏撰。夏有《楊文靖年譜補遺》,已著錄1。是書取有明一代講學之儒,分别其門户,成於康熙壬戌。大旨闡雒、閩之緒而力闢新會、餘姚之説。自一卷至十三卷列為雒、閩之學者,正宗十六人,羽翼三十九人,儒林一百九十二人,併合傳、附傳者共二百五十餘人。十四卷為新會之學,十五卷為餘姚之學,所列羽翼八人、儒林三十九人,而正宗則闕。十八、十九二卷謂之《補編》,所列僅儒林五十八人,並羽翼之名亦不予之矣。自明以來,講學者釀為朋黨,百計相傾。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論》,程敏政作《道一編》,欲援朱子以附陸氏,論者譏其舞文;張烈作《王學質疑》,熊賜履作《閑道錄》,又詆斥陸、王,幾不使居於人類,論者亦譏其好勝。雖各以衛道為名,而本意所在,天下得而窺之也。夏此書以程、朱之派為主,而於陸氏之派亦節取所長,以示不存門户之見,用意較為深密。然卷首稱明太祖以理學開國,諛頌幾四五百言,以為直接堯、舜、禹、湯、文、武之統,殊非篤論,亦非事實。其凡例稱人品自人品,學術自學術。如趙南星、楊漣、繆昌期、李應昇諸人,可謂之忠臣,不可列之於儒林,立説尤僻。豈程、朱之傳惟教人作語錄乎?

  【彙訂】

  1.《總目》卷六〇有《楊文靖年譜》條,乃訂正舊譜,但未述張夏身世。此條“補遺”二字衍。(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錫山宦賢考略三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張夏、胡永禔同撰。永禔字鴻儀,與夏同里。是編取無錫名宦、鄉賢二祠及崇正書院所祀諸先儒。起宋訖明,皆詳其仕履,撮其事實,彙為一編。上卷名宦,中卷崇正諸儒1,下卷鄉賢。書成於康熙甲子,在《雒閩源流錄》後二年。

  【彙訂】

  1.“崇正”,底本作“崇禎”,據殿本改。

  吳越順存集三卷外集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1

  國朝吳允嘉撰。允嘉字志上,錢塘人。是書輯吳越錢氏誥册逸事,並詳考其子孫之以文學仕宦顯者,薈萃成書。蓋允嘉本錢姓,吳越王之裔也。

  【彙訂】

  1.“兩淮馬裕家藏本”,殿本作“兩淮鹽政採進本”,誤,《四庫採進書目》中僅“兩淮商人馬裕家呈送書目”著錄此書。(江慶柏:《殿本、浙本<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圖書進獻者主名異同考》)

  道南正學編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錢肅潤撰。肅潤有《尚書體要》,已著錄。是書成於康熙辛未。所錄皆從祀東林書院諸人。自序謂:“不拘世代,不敘年數,不論地位,不限科目,率以入祠之先後為次第”,故元人列明人後焉。其末以國朝孫承澤、王崇簡二人終。承澤《傳》首曰“崇禎辛未進士,官至吏部侍郎”。使不知承澤始末者,不將以為明之吏部侍郎乎?

  又尚集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何屬乾撰。屬乾字不息,江西廣昌人。由副榜貢生官永新縣訓導。是書纂輯永新名宦、鄉賢事蹟,以已入祀典者各撰小傳。自三國分疆,迄國朝康熙中,分為上下二卷。其傳末論斷,多附見軼事,與傳意不相重複,頗得《史記》遺意云。

  聖宗集要八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費緯裪撰1。緯裪字約齋,鄞縣人。是書上溯皇古,下迄有明,凡大聖大賢及講學諸儒輯為一編。取大宗之義,故以“聖宗”為名。然如聶豹之黨嚴嵩、殺楊繼盛,具載於《益智錄》中。列於聖賢之大宗,固為有忝。即徐階之心術事業,亦未必足當此目。至於《穆修傳》後盛推陳摶2,躋之於儒宗。謂:“伏羲、神農、黄帝皆二百歲,顓頊、舜、禹皆百餘歲,伊尹百歲,文、武九十餘歲。可以識修煉之道,在於凝道淡泊,栖志和平3。時動靜以固元神,宣慈惠以培陰德.清心寡欲,以培養天年。”又謂:“道家者流,施之於治則結繩之治可復”云云。古來有此道學乎?

  【彙訂】

  1.據清康熙四十九年依庸堂刻本此書,“費緯裪”乃“費緯祹”之誤。(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聶豹之黨嚴嵩,殺楊繼盛,具載於《益智錄》中。列於聖賢之大宗,固為有忝。即徐階之心術事業,亦未必足當此目。至於”,殿本無。

  3.此書卷二“穆修”條原文作“凝神於淡泊,棲志於和平”。

  卓行錄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黄容撰。容字敘九,吳江人。是書成於康熙庚辰。所錄多明末國初之事。後有自序,稱:“集中體例,主於表彰潛德,蒐輯逸事。其事蹟赫赫在天壤,他書具載者,反不多錄”。然而孫承宗之死節,史籍彰彰,似不在潛德之列。而“龔佩潛女”一條云:“九龍龔佩潛,以進士遇國難,投秦淮以死,有才女能詩”云云。此在佩潛為卓行,其女能詩,未為卓行也。

  荆門耆舊紀略三卷列女紀略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胡作柄撰。作柄,荆門人,始末未詳1。荆門舊有志,明季散佚2。作柄於康熙戊戌、己亥閒,初為《耆舊》一編,志其鄉之人物。續又以宋以來列女别為一編附焉。兩編皆自為之序。其於老萊子後次以黄歇,但曰“為李園所制”,不著所終。歇之怙權盜國,果可列鄉賢,俎豆閒乎?其論宋王大用死難一條,據土人祠廟以辨《宋史》記其降元之誣,固善善從長之義,然無徵不信也。

  【彙訂】

  1.“始末未詳”,殿本無。

  2.“明季散佚”,殿本作“明季兵燹散佚無存”。

  學統五十六卷(湖北巡撫採進本)

  國朝熊賜履撰。賜履字敬修,孝感人。康熙戊戌進士1,官至大學士。是書以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周子、二程子、朱子九人為正統,以閔子以下至明羅欽順二十三人為翼統,以冉伯牛以下至明高攀龍一百七十八人為附統,以荀卿以下至王守仁七人為雜統,以老、莊、楊、墨、告子及二氏之流為異統。夫尚論古人,辨其行事之醇疵,立言之得失,俾後人知所法戒足矣。必錙錙銖銖,較其品第而甲乙之,未免與班固《古今人表》同一悠謬。況薛瑄、胡居仁、羅欽順俱尊之稱字稱先生,而伯牛、子路諸賢乃皆卑之而書名,軒輊之閒,不知何所確據。又荀況、揚雄、王通、蘇軾均以雜統而稱子,陸九淵、陳獻章、王守仁又以雜統而書字,褒貶之閒,亦自亂其例也。

  【彙訂】

  1.戊戌為康熙五十七年,而熊賜履卒於康熙四十八年,年七十五,見《清史稾》本傳。《國朝先正事略》卷六《熊賜履事略》、雍正《湖廣通志》卷三三《選舉志》均載賜履為順治十五年戊戌科進士。(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道統錄二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伯行撰。伯行字孝先,儀封人,康熙乙丑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諡清恪。是書自序謂:“曩於故書肆中購得《道統傳》一帙,乃仇熙所著,因更為增輯”。上卷載伏羲、神農、黄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及顏、曾、思、孟,下卷載周、程、張、朱。其《附錄》中則載皋陶1、稷、契、益、伊尹、萊朱、傅説、太公、召公、散宜生及楊時、羅從彥、李侗、謝良佐、尹焞。人各一傳,述其言行,而以《總論》冠於卷端。

  【彙訂】

  1.“陶”,殿本脱。

  道南源委六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伯行編。是編本明朱衡《道南源委錄》舊本,重加考訂。首卷自楊時至江杞三十六人1。次卷自羅從彥至陳紹叔八十一人。三卷自朱子至陳總龜八十人。四卷自李東至劉季裴九十六人,外附朱子弟子張顯甫等十九人,又著述可考者李琪等五十九人。五卷自歐陽侊至黄三陽五十九人。六卷自林希元至李逢基四十五人2,復以張書紳等五十一人有著述者類附焉。

  【彙訂】

  1.清康熙四十八年正誼堂刻本此書凡例云:“是編皆錄南學而以二程夫子冠首,何也?南學出於二程,不忘所自也。”首卷正文亦以二程冠於楊時之前。

  2.據正誼堂刻本卷六,“李逢基”乃“李逢期”之誤。

  伊洛淵源續錄二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張伯行撰。是編因明謝鐸《伊洛淵源續錄》採輯未備,薛應旂《考亭淵源錄》去取未嚴,因重為考訂,以補正二家之闕失1。然書甫出,而譚旭《謀道續錄》又反覆千百言2,糾其漏胡寅、真德秀矣。講學如聚訟,亶其然乎?有朱子之學識,而後可定程子門人之得失。此中進退,恐非後學所易言也。

  【彙訂】

  1.張伯行自序以為薛氏之作“編輯頗嚴”,而非“去取未嚴”。(張林川周春健:《中國學術史著作提要》)

  2.“《謀道續錄》”,殿本作“《謀道續編》”,誤,《總目》卷九八著錄譚旭撰《謀道續錄》二卷,《江西巡撫海第四次呈送書目》著錄《謀道續錄》一套二本。

  嘉禾徵獻錄四十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盛楓撰。楓字丹山,秀水人。是書所紀皆明一代嘉興人物。冠以《妃主》一卷,後以職官分紀。凡京朝官二十二卷,外吏十八卷,世職及死事諸將三卷,附以《儒學》一卷、《文苑》一卷。其子孫不能自為傳者,則以史例附其祖父之下。若無事蹟顯著者,則備列其官階遷除而止。若人非善類,如施鳳來之附魏忠賢、吳昌時之黨周延儒者,則僅於目中列其名,而特闕其傳以示戒。如史仲彬之類,亦閒附以辨證之語1。其《卜大同傳》末又附洪武三年《給頒户帖》一道,以資考訂,敍述亦為詳贍2。惟其《錄》名“徵獻”,而首冠以《妃主》,殊乖義例。又如《趙文華傳》盛稱其平倭功績,又於其家祖、父各為立傳,盛加推挹,亦不免鄉曲之私也3。

  【彙訂】

  1.“之語”,殿本無。

  2.“亦”,殿本作“頗”。

  3.趙文華非嘉興人,乃慈溪人。(宋慈抱:《兩浙著述考》)

  人瑞錄一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國朝孔尚任撰。尚任號東塘,又號云亭山人,曲阜人。官至户部郎中。是書記康熙二十七年天下奏報壽民自七十歲至百歲以上者統三十七萬有奇,以著太平生息之盛。

  修史試筆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藍鼎元撰。鼎元有《平臺紀略》,已著錄。是編凡為傳三十六篇,起唐房、杜,終五代王朴,各綴以論。前有雍正戊申衡山曠敏本序,謂鼎元“欲修《宋史》而以此試筆。先敘有唐名臣,擇其忠節經濟之炳著者,列為傳”云。

  道學淵源錄一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王植撰。植有《四書參注》,已著錄。是書取從祀孔廟先賢先儒,條其事狀官爵,並考其從祀世代。大約襲《闕里志》諸書為之。前有自序,於朱、陸流派爭之甚力。

  節婦傳十五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楊錫紱撰。錫紱字方來,清江人。雍正丁未進士,官至漕運總督,諡勤慤。是編蒐採近時節烈事蹟,各為小傳。惟據其耳目所及,故未能賅備。又每得一人,即為續刊。故印行之本,卷帙多寡往往不同云。

  黌祀紀蹟十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國朝康偉然撰。偉然字中江,漳州人。由拔貢生官羅源縣教諭,遷興化府教授。是編取文廟崇祀先聖先賢,各為譜傳。後附以春秋祀典、禮樂器圖。自明以來,輯聖門事蹟者最多。此書成於雍正五年,正值釐正祀典之後。故所載位次,一遵本朝定制,校他本為有體例。然所輯事略,實不出諸書之外,未能有所考訂也。

  關學編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心敬撰。心敬有《豐川易説》,已著錄。初,明馮從吾作《關學編》,心敬病其未備,乃采摭諸書,補其闕略,以成此書1。從吾原編始於孔門弟子秦祖,終於明代王之士。心敬所續輯者,於秦祖之前增伏羲、泰伯、仲雍、文王、武王、周公六人;於漢增董仲舒、楊震二人;明代則增從吾至單允昌凡六人,又附以周傳誦、黨還醇、白希彩、劉波、王侶諸人;國朝惟李容﹝顒﹞一人2,則心敬之師也。明世關西講學,其初皆本於薛瑄。王恕又别立一宗,學者稱為三原支派。大抵墨守主敬窮理之説,而崇尚氣節,不為空談,黄宗羲所謂“風土之厚,而加之以學問”者。從吾所紀,梗概已具。心敬所廣,推本羲皇以下諸帝王,未免溯源太遠。又董仲舒本廣川人,心敬以其卒葬皆在關中,因引入之,亦未免郡縣志書牽合附會之習也。

  【彙訂】

  1.“以”,殿本無。

  2.“李容”,當作“李顒”,乃避嘉慶諱改。殿本作“李容”。

  蜀碧四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彭遵泗撰。遵泗字磬泉,丹棱人。乾隆丁巳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是書紀蜀亂始末,及一時死節士女。其曰《蜀碧》者,取“萇宏[弘]之血,三年化碧”意也。起明崇禎元年戊辰,至我朝康熙二年癸卯。末有附記及楊展、劉道貞、鐵腳板、余飛等傳。其書大旨以沈云祚稱“獻逆殘蜀,由風俗之惡”,故為此書,備書死難者姓名,以雪斯恥。而體例冗雜,如載“桐城二老”事,與蜀事無關。又如“賊夢梓潼神以宗弟紅柬來謁”諸事,亦太涉神怪也。

  閩學志略十七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國朝李清馥撰。清馥有《閩中理學淵源考》,已著錄。是編取自唐迄明閩中之有關講學者,人各係傳,以志其略,蓋仿湯斌《洛學編》之例。大旨以朱子為宗,朱子以後傳其教者皆錄之,朱子以前則自歐陽詹以後亦仿斌例為前編。然隱逸之流,似不在講學之例,收之稍濫。且唐、宋、元共八卷,而明一代至九卷。其時代先後,頗多紊淆1。似不及《閩中理學淵源考》也2。

  【彙訂】

  1.“頗”,殿本作“亦”。

  2.“似不及”,殿本作“不及其”。

  太學典祀彙考十四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張璿撰。璿字玉衡,宛平人。官國子監典簿。是書自孔子而下,四配十哲以及先賢先儒,凡祀於太學者,悉裒其言行,各為之傳。然意在務博,多失詳考。如《子夏易傳》、《子貢詩傳》皆後人偽作,而引作事實,概無辨正。又歷代祀典如《金石錄》所載後魏太和元年立孔子廟,延興四年《太上皇帝祭孔子文》之類,皆佚不錄。元設管勾一官見《元文類》歐陽元序,準此書附注《百石史卒碑》例,亦所當收,是亦不免於疏漏也1。

  【彙訂】

  1.“亦”,殿本作“又”。

  循良前傳約編四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張先嶽撰。先嶽字北拱,晉江人。是書一名《歷代名吏錄》。採諸史《循吏傳》,各以時代先後編次。亦有旁取於他書者,然為數無幾也。其所論斷,亦罕新裁。

  學宫輯略六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國朝余丙撰。丙字敬捷,禹州人。是書於先師孔子及從祀先賢先儒,俱考其事蹟及世系里居,編次成帙。其祀於崇聖祠者,皆並錄其言行。其改祀於鄉者,自鄭衆以下三人,罷祀者,公伯寮以下十三人,亦皆附入焉。閒加案語,以志從祀進退歲月。然敍述頗為簡略1,蓋《四書人物考》之類也2。

  【彙訂】

  1.“然”,殿本無。

  2.“蓋《四書人物考》之類也”,殿本無。

  吉州人文紀略二十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郭景昌編。景昌字旭瑞,奉天人。是書仿《莆陽文獻志》之例,取吉安人物各為之傳。又以諸人撰著,分類編次,故統名曰《人文列傳》。凡為十三類,曰理學名臣,曰忠節名臣,曰經濟名臣,曰文學名臣,曰内閣輔臣,曰才力,曰孝義,曰死事,曰清正,曰儒行,曰隱逸,曰科名,曰列女。撰著凡為十九類,曰詔,曰册,曰制,曰策,曰表,曰狀,曰疏,曰議,曰論,曰序,曰記,曰檄,曰書,曰跋,曰傳,曰贊,曰墓誌銘、墓表,曰祭文,曰歌、賦、頌、説、雜著。

  孝史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錢尚衡撰。尚衡字云林,烏程人。是書編次古人孝行,上自唐、虞,下迄明季,以朝代先後為次。其所採錄,本之正史及《一統志》為多。其子鳳文復蒐訪稗官小説,續補成編。各傳之後,亦或附以論斷。其自序謂:“割股、刳肝、卧冰、埋兒之類,雖於不敢毁傷之義有乖,然愚孝之人,忘身事親,又不忍使之泯沒”。是尚屬原情之論,善善從長。至於建德農人以踐虎約而甘蹈亡身之危,尚衡稱為“守信達命”,則所見太偏矣。

  右傳記類“總錄”之屬,二百九部,二千三百四十八卷(内六部無卷數)1,皆附存目。

  【彙訂】

  1.“二千三百四十八卷”,殿本作“二千三百三十七卷”,誤。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