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


  卷一百二十一 子部三十一

  雜家類五

  曲洧舊聞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宋朱弁撰。弁字少章1,朱子之從父也2。事蹟具《宋史》本傳。《文獻通考》載弁《曲洧舊聞》一卷,《雜書》一卷,《骩骳説》一卷。此本獨《曲洧舊聞》已十卷。然此本從宋槧影鈔,每卷末皆有“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刊”字。又“惇”字避光宗諱,皆闕筆。蓋南宋舊刻3,不應有誤,必《通考》譌十卷為一卷也4。案弁以建炎丁未使金被留,越十七年乃歸。而書中有臘月八日清涼山見佛光事,云“歲在甲寅”。又記祕魔巖事,其地在燕京5。又記其友述定光佛語云“俘囚十年”。則書當作於留金時。然皆追述北宋遺事,無一語及金,故曰“舊聞6”。《通考》列之小説家。今考其書惟神怪諧謔數條,不脱小説之體,其餘則多記當時祖宗盛德及諸名臣言行,而於王安石之變法,蔡京之紹述,分朋角立之故,言之尤詳。蓋意在申明北宋一代興衰治亂之由,深於史事有補,實非小説家流也。惟其中閒及詩話、文評及諸考證,不名一格,不可目以雜史,故今改入之雜家類焉。

  【彙訂】

  1.“少章”,殿本作“少張”,誤,據《晦菴集》卷九十八《奉使直祕閣朱公行狀》、《宋史》卷三七三朱弁本傳。

  2.《晦菴集》卷三十七《答尤延之書》、卷八十三《跋朱奉使狀》等皆稱朱弁為叔祖,卷九十八《朱弁行狀》云:“熹先大父於公為三從兄弟”,卷八十七《祭叔祖奉使直閣文》云:“從孫具位熹敢昭告於故五十六叔祖父奉使直閣府君”,則弁乃朱子之族祖。其子名栐,朱子之父名松,字皆從木,顯為兄弟行,亦可佐證。(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3.“刻”,殿本作“刊”。

  4.《直齋書錄解題》作一卷,《朱弁行狀》及《宋史》朱弁本傳均載“《曲洧舊聞》三卷”,則《文獻通考》之“一卷”不定為“十卷”之譌。(岑仲勉:跋《南窗記談》)

  5.卷四所記祕磨巖事,其前二條及其後一條所記均為五台山事,唐慧祥《古清涼傳》卷上“古今勝蹟”記祕磨巖在五台山西臺之西,與本書相合。今山西繁峙縣境内尚存祕磨巖寺。則其地非在燕京。(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6.書中偶爾亦涉及金事,如卷六:“宣和閒,大金始得天祚,遣使來告。上喜宴其使。”(同上)

  元城語錄三卷附行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城語錄》三卷,宋馬永卿編。永卿字大年,揚州人,流寓鉛山1。據《廣信府志》,知其嘗登大觀三年進士。據所作《嬾真子》,知嘗官江都丞、淅川令、夏縣令。又稱嘗官關中,則不知何官矣。徽宗初,劉安世與蘇軾同北歸,大觀中寄居永城。永卿方為主簿,受學於安世,因撰集其語為此書。安世之學出於司馬光,故多有光之遺説。惟光有《疑孟》,而安世則篤信之,亦足見君子之交不為苟同矣。其中“藝祖製薰籠”一事,周必大《玉堂雜記》謂其以元豐後之官制加之藝祖之時,失於附會。然安世非妄語者,或記憶偶未確耳。李心傳《道命錄》又論其記程子諫折柳事為虚,謂:“程子除説書在三月,四月二日方再具辭免,四月上旬非發生之時”云云。然四月上旬與三月相去幾何,執此以斷必無“方春萬物發生,不可戕折”之語,則强辨非正理矣。安世風裁嶽嶽,氣節震動天下,朱子作《名臣言行錄》,於王安石、吕惠卿皆有所節取,乃獨不錄安世。董復亨《繁露園集》有是書序曰:“朱文公《名臣言行錄》不載先生,殊不可解。及閱《宋史》,然後知文公所以不錄先生者大都有三。蓋先生嘗上疏論程正叔,且與蘇文忠交好,又好談禪。文公左袒正叔,不與文忠,至禪則又心薄力拒者,以故不錄。”其説不為無因,是亦識微之論。然《道命錄》備載孔平仲諸人彈論程子疏議,以示譏貶,獨不載安世之疏,不過於孔平仲條下附論其不知伊川而已。蓋亦知安世之人品世所共信,不可動搖,未敢醜詆之也。近時有安邱劉源淥者,作《冷語》三卷,掇拾伊、洛之糟粕,乃以衛道為名,肆言排擊。指安世為邪人,謂其罪甚於章惇、邢恕。豈非但執朋黨之見,絕無是非之心者歟?要之,安世心事如青天白日,非源淥一人所能障蔽衆目也。《行錄》一卷,明崔銑所續編,大名兵備副使於文熙又補綴其文。舊本附《語錄》之末,今亦並存之,庶讀者知安世之行,益足證安世之言焉。至《語錄》之中時有似涉於禪者,此在程門高弟游、楊、吕、謝之徒,朱子亦譏其有此弊。是不必獨為安世責,亦不必更為安世諱矣。

  【彙訂】

  1.永卿祖馬亮,廬江人,《宋史》卷二九八有傳。永卿自署廣陵,疑系後徙之地。(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嬾真子五卷(内府藏本)

  宋馬永卿撰。是編乃其雜記之書,然亦多述劉安世語。又開卷冠以司馬光事,書中亦多稱光,蓋其淵源所自出也。《宋史·藝文志》著錄,晁、陳二家書目乃皆不載。然袁文為建炎、紹興閒人,王楙為慶元、嘉泰閒人,費袞為紹熙、開禧閒人。文《甕牖閑評》駁其中“印文五字”一條,楙《野客叢書》駁其“中承露囊”一條,袞《梁谿漫志》駁其“漢太公無名,母媼無姓”一條,是其書未嘗不行於世,特二家偶遺之耳。其書末稱紹興六年,蓋成於南渡以後。中閒頗及雜事,而考證之文為多。如據《漢書》王嘉封事,謂《書》“無教逸欲有邦”,“教”當作“敖”;謂陶潛《游斜川》詩“開歲倏五十”當作“五日”,《與殷晉安别》詩本十韻,傳本誤脱一韻,東坡亦誤和九韻;謂杜甫詩“虯鬚十八九”字出《漢書·丙吉傳》;謂韓愈《感二鳥賦序》,貞元十一年誤作十五年。又考正《曹成王碑》衍文譌字及箋釋句讀,謂《前漢百官表》少府之“遵官”,據《唐百官志》當作“導官”;謂成元〔玄〕英《莊子疏》不知其時已有縣令,誤讀“縣”為“懸”,解為高名令聞;謂古者席面之賓乃稱客,列座之賓皆稱旅,引《左傳》為證;謂二十八宿中亢、氐、觜三星,《韻略》皆誤音;謂賜酺始趙武靈王;謂“河鼓”之“河”當作“何”;謂唐《中興頌》“復復指期”,“復復”字本《漢書·匡衡傳》。皆引據確鑿,不同臆説。其謂《離騷》“正則”、“靈均”乃小名、小字,雖無所考,亦足以備一解。惟頗參雜以二氏,至謂韓愈亦深明佛理。是亦安世之學,喜談禪悦之餘派,存而不論可矣。

  春渚紀聞十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宋何薳撰。薳,浦城人,自號韓青老農。其書分《雜記》五卷,《東坡事實》一卷,《詩詞事略》一卷,《雜書琴事》附《墨説》一卷,《記研》一卷,《記丹藥》一卷。明陳繼儒《祕笈》所刊僅前五卷1,乃姚士粦得於沈虎臣者。後毛晉得舊本,補其脱遺,始為完書,即此本也。薳父曰去非,嘗以蘇軾薦得官,故記軾事特詳。其《雜記》多引仙鬼報應兼及瑣事。如稱劉仲甫弈棋無敵,又記祝不疑勝之,兩條自相矛盾,殊為不檢。又蔡絛《鐵圍山叢談》稱前以弈勝仲甫者為王憨子,後以弈勝仲甫者為晉士明,與祝不疑之説亦不合,殆傳聞異詞歟?張有為張先之孫,所作《復古編》,今尚有傳本,而此書乃作“章有”。則或傳寫之譌,非薳之舊也。

  【彙訂】

  1.陳繼儒《祕笈普集》所刊五卷之後尚有《記墨》,實為六卷。(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石林燕語十卷考異一卷(永樂大典本)1

  宋葉夢得撰。夢得有《春秋傳》,已著錄。夢得為紹聖舊人,徽宗時嘗司綸誥。於朝章國典,夙所究心。故是書纂述舊聞,皆有關當時掌故。於官制科目,言之尤詳,頗足以補史傳之闕,與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徐度《却埽編》可相表裏。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書成於宣和五年。然其中論館伴遼使一條2,稱“建炎三年”;又論宰相一條,謂“自元祐五年至今紹興六年”,則書成於南渡之後,振孫之説未核矣。惟夢得當南、北宋閒,戈甲倥傯,圖籍散佚,或有記憶失真,考據未詳之處。故汪應辰嘗作《石林燕語辨》,而成都宇文紹奕(案,紹奕始末無考。嘉定中有樞密使宇文紹節,疑其昆弟)亦作《考異》以糾之。應辰之書,陳振孫已稱未見。蓋宋末傳本即稀,僅《儒學警悟》(案,《儒學警悟》亦南宋之書,不著撰人姓氏)閒引數條,與紹奕《考異》同散見《永樂大典》中。然寥寥無幾,難以成編3。惟紹奕之書尚可裒集,謹蒐採考校,各附夢得書本條之下。雖其閒傳聞年月之譌,繕寫字畫之誤,一一毛舉,或不免有意吹求,頗類劉炫之規杜預,吳縝之糾歐陽修。而援引舊文,辨駁詳確者十之八九。是一朝故事,得夢得之書而梗概具存,得紹奕之書而考證益密,二書相輔而行,於史學彌為有裨矣。又夢得之書,宋槧罕覯。前明有大字刊本,摹印亦稀。世行毛晉《津逮祕書》所載,脱誤頗多,而商維濬《稗海》所載,踳駁尤甚。今併參驗諸本,以《永樂大典》所載,詳為勘校。訂譌補闕,以歸完善。凡所釐正,各附案語於下方,用正俗刻之譌,庶幾稍還舊觀,不失其真焉。

  【彙訂】

  1.“考異一卷”,殿本無,文淵閣庫書亦無。

  2.“遼使”,殿本作“金使”,誤,此書卷七云:“國朝館伴契丹,例用尚書、學士……”

  3.《儒學警悟》所收《石林燕語辨》共二〇二目,每目一條,除三條有目無文,其餘保存尚完整,非“僅閒引數條”。《永樂大典》卷一八四〇〇“悟”字韻下均收入,非“寥寥無幾,難以成編”。宇文紹奕《石林燕語考異》僅存五十八條,與此書相同者四十八條,略異者八條,不同者僅二條。二者實為一書。應辰曾舉薦紹奕(見應辰《文定集》卷六《薦蜀中人材劄子》),此書或二人同撰,或由汪氏囑宇文氏撰成。(葉德輝:《郋園讀書志》;侯忠義:《石林燕語點校説明》)

  避暑錄話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葉夢得撰。案晁公武《讀書志》載此書作十五卷,與此本卷數多寡懸殊,疑今所行者非完帙。然《文獻通考》已作二卷,毛晉《津逮祕書》跋云:“得宋刻迥異坊本,亦作二卷”,則宋代亦即此本。考諸書所引《避暑錄話》,亦具見此本之中,無一條之佚脱。知《讀書志》為傳寫之謬矣。夢得在南渡之初,巋然耆宿,其藏書至三萬餘卷,亦甲於諸家。故通悉古今,所論著多有根柢。惟本為蔡京之門客,不免以門户之故,多陰抑元祐而曲解紹聖。如論“詩賦”一條,為王安石罷詩賦解也;“葉源”一條,為蔡京禁讀史解也;“王姬”一條,為蔡京改公主曰帝姬解也。至深斥蘇洵《辨姦論》,則尤其顯然者矣1。然終述於公論,隱約其文,尚不似陳善《捫蝨新話》顛倒是非,黨邪醜正,一概肆其狂詆。其所敘錄,亦多足資考證而裨見聞。故善書竟從屏斥,而是編則仍錄存焉。

  【彙訂】

  1.葉夢得著作中對新、舊黨人並無偏袒,既尊蔡京、王安石,也尊司馬光為司馬温公,文彥博為文潞公,富弼為富鄭公。對王安石、蘇軾的敬重也無厚薄之分,如此書卷上謂“二公經營四海之志”,《巖下放言》卷中謂“二人皆天下偉人”。(潘殊閑:《葉夢得研究》)

  巖下放言三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宋葉夢得撰。其自崇慶節度使致仕退居卞山時作也。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一卷,此本乃三卷1,疑振孫書為傳刻之譌2。又明商維濬《稗海》中别有《蒙齋筆談》二卷,題曰湘山鄭景望撰,其文全與此同,但删去數十條耳。厲鶚作《宋詩紀事》,稱景望為元豐、元祐閒人,所錄景望潁川一詩3,亦即此書之所載。此書舊無刻本,或疑其即剽取景望書而作。然考書中稱“先祖魏公”,又稱“余紹聖閒春試不第”,又稱“大觀初,余適在翰林”,又稱“在潁州時,初自翰林免官”,又稱“余守許昌時,洛中方營西内”,又稱“遭錢塘兵亂”,又稱“余鎮福唐”,又稱“出入兵閒十餘年,所將數十萬”,又稱“余頃罷鎮建康”,所述仕履,皆與夢得本傳相合。又稱:“嘗撰《老子解》、《論語釋言》二書”,今考《書錄解題》“《論語》類”有葉夢得《論語釋言》十卷,“道家類”中有葉夢得《老子解》二卷4,併所載“《老子解》中‘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本《韓非子》之説,以為四支九竅”云云,亦與此書相符。然則為《蒙齋筆談》剽此書而作,非此書剽《蒙齋筆談》而作,確有明證。商維濬、厲鶚蓋皆誤信偽書,考之未審矣。夢得老而歸田,耽心二氏,書中所述,多提唱釋、老之旨。沈作喆、王宗傳、楊簡等之以禪説《易》,實萌芽於此,殊不可以立訓。然夢得學問博洽,又多知故事,其所記錄,亦頗有可採。宋人舊帙,姑存以備一家焉。

  【彙訂】

  1.“三卷”,殿本作“二卷”,誤。

  2.此書確有一卷本,《文獻通考》、《澹生堂藏書目》等亦著錄作一卷。(潘殊閑:《葉夢得研究》)

  3.《宋詩紀事》卷三一錄鄭景望《在潁州作》一詩,則“潁川”乃“潁州”之誤。

  4.“中”,殿本無。

  却埽編三卷(河南巡撫採進本)

  宋徐度撰。度字敦立,穀熟人。南渡後,官至吏部侍郎。書中屢稱先公,蓋其父處仁靖康中嘗知政事。故家遺俗,具有傳聞。故此編所紀,皆國家典章、前賢逸事,深有裨於史學。陸游《渭南集》有是書跋曰:“此書之作,敦立猶少年,故大抵無紹興以後事”,蓋其書成於高宗初年也1。王明清《揮麈後錄》載明清訪度於霅川,度與考定創置右府與揆路議政分合因革,筆於是書2。又載其論《哲宗實錄》,及論秦檜刊削建炎航海以後《日曆》3、《起居註》、《時政記》諸書二事,則度之究心史學,可以概見。至謂《新唐書》載事倍於舊書,皆取小説,因欲史官博採異聞,則未免失之泛溢。此書上卷載葉夢得所記俚語一條,中卷載王鼎嘲謔一條,下卷載翟巽詼諧一條,為例不純,自穢其書,是亦嗜博之一證矣。然大致纂述舊聞,足資掌故,與《揮麈諸錄》、《石林燕語》可以鼎立。而文簡於王,事核於葉,則似較二家為勝焉。

  【彙訂】

  1.卷中第九十七條云:“劉公拜相,實際引數祐五年庚午,距今紹興十年庚申五十年矣。”則是書作於紹興十年(1140),徐度至少已三十多歲,不得謂“猶少年”。又書中記紹興事除此條外尚有七處,非“大抵無紹興以後事”。(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2.《揮麈後錄》卷一第一百二十五條云:“明清頃訪徐五丈敦立於霅川,徐詢以創置右府與揆路議政分合因革,明清即為考證以對,徐甚以擊節。”其文意為徐度向王明清請教,而非一同考訂。(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3.“及”,殿本作“又”,誤。

  五總志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吳炯撰。炯仕履未詳。惟宋《中興百官題名記》載紹興十三年七月,吳炯為樞密院編修官,八月除浙西提舉。其始末則不可考見矣1。前有自序,題“建炎庚戌,避地無諸城,書於蕭寺之道山亭。”書中有與蘇叔党自太原至河外事,又有靖康丙午於京兆祥符寓舍被掠事,又第一條内載其大父事仁宗為御史,嘗言大臣未報,復上章乞斬姦臣,以謝天下,上大書“鐵御史”三字賜之。又一條稱:“嘉州歲貢荔枝、紅桑等物,大父為犍為令,作《三戒》詩見意,九重稱獎。”又載其父嘗居李邦直幕府,及崇寧乙酉謫居荆南諸事。蓋亦北宋舊族,隨高宗南渡者也。其書皆紀所聞見雜事,閒亦考證舊説。取“龜生五總,靈而知事”之語,名之曰《五總志》。其論詩推重黄庭堅,以為於詩人有開闢之功,蓋亦江西流派。其引述故事,得失互見。如謂《千字文》“敕散騎員外郎周興嗣次韻”,“敕”字當作“梁”,當時帝王命令尚未稱敕,不知“敕”字漢時已有;又謂漢高據廁見大將軍,不冠不見丞相,不知乃漢武帝事。疏舛亦未能免。又《唐詩紀事》稱駱賓王從徐敬業起兵,事敗為僧靈隱寺,為宋之問續“桂子天香”之句,其説已舛駁不合。而此書乃云賓王未顯時,庸作杭州梵天寺,一老僧苦吟不已,賓王為足成之,更不知其何據。然於北宋瑣事,紀錄綦詳,猶有足資參證者。《説郛》所載僅摘錄數條。此本與《永樂大典》所收者檢勘相合。蓋猶原本也。

  【彙訂】

  1.此書今有《知不足齋》及《藝海珠塵》兩刻本,題為吳坰。書中凡自稱名處,皆作坰,《吳郡志》、《臨安志》亦作坰。《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載其生平仕履甚詳。(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紫微雜説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宋吕祖謙撰。又有别本,則但題《東萊吕紫微雜説》,而不著其名。今考趙希弁《讀書志》,載《東萊吕紫微雜説》一卷,《師友雜志》一卷,《詩話》一卷,皆“吕本中居仁之説,鄭寅刻之廬陵”云云。據此,則當為吕本中所撰1。蓋吕氏祖孫,當時皆稱為東萊先生,傳寫是書者遂誤以為出祖謙之手。不知本中嘗官中書,人故稱曰“紫微”。若祖謙僅終於著作郎,不得有“紫微”之稱。又書中有“自嶺外歸”之語,而本中《東萊集》有《避地過嶺》詩,於事蹟亦適相合。其為本中所撰無疑也。其書分條臚列,於《六經》疑義、諸史事蹟,皆有所辨論,往往醇實可取。如謂經書“致”字有“取”之義,又有“納”之義,先儒但以“至極”立解為未盡;又謂《檀弓》“齊穀王姬之喪”句,“穀”當為“告”,“使必知其反也”句,“知”當作“如”,皆於經訓有合。又謂《論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句為荷蓧丈人自謂,亦頗有所見。其他大抵平正通達,切中理道之言,非諸家説部所能方駕。其書首論《衡門》之詩一條,所云“哀時君之無立志”者,祖謙後作《讀詩記》,實祖是説,亦可見其家學之淵源也。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補“本中有《春秋集解》,已著錄”。

  辨言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員興宗撰。興宗有《采石戰勝錄》,已著錄。興宗著作載於《永樂大典》者,皆冠以“《九華集》”字,惟《采石戰勝錄》及此書不以“《九華集》”字為冠,疑二書於集外别行也。其書歷摭經傳史子,下及宋代諸儒之説,凡於理未安者,皆條舉而系以辨,故曰《辨言》。中閒惟論《公羊傳》“紀季入齊”一條稱紀以千乘畏人為非,乃因紹興時事而發,未為切當。若其辨《尚書》六宗舊解之誤1,《禮記》文王九齡之誕,以及譏劉氏《漢書刊誤》為不知史家行文之法,皆具有特識。其他亦多中理要。至以《詩》不待《序》而明,而斷《序》之作為非古,則沿鄭樵之新説,各存一解可矣。

  【彙訂】

  1.“舊解”,殿本作“傳解”,誤,此書“禋於六宗議”條舉劉歆、賈逵、張髦諸人之説,逐一辯駁,末云:“右六宗之説,獨孔安國謂四時寒暑,日、月、星、水、旱,即《祭法》所謂者是也”。

  墨莊漫錄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張邦基撰。邦基字子賢,高郵人1。仕履未詳。自稱宣和癸卯在吳中見朱勔所採太湖黿山石,又稱紹興十八年見趙不棄除侍郎,則南、北宋閒人也。前有自序,稱:“性喜藏書,隨所寓榜曰墨莊”,故以為名。其書多記雜事,亦頗及考證。如渭州潘源縣土怪,周昕父變羊,胡師文見吳伴姑,明州士人遇裴休,葉世寧、嚴清、關註諸夢事,雖不免為小説家言。又如以王安石之妹譌為安石之女,如《宋詩紀事》所糾者,亦時有疏舛。然如記韓愈詩“風稜”、“露液”字之異同,蘇軾儋耳詩“石”字、“者”字之譌誤,辨杜甫詩“王母晝下雲旗翻”句、“還如何遜在揚州”句、“江湖多白鳥”句、“星落黄姑渚”句、“功曹非復漢蕭何”句,解王珪詩“舞急錦腰迎十八,酒酣玉醆照東西”句,解黄庭堅詩“爭名朝市魚千里”句、“影落華亭千尺月,夢通岐下六州王”句,皆極典核。他如辨《碧雲騢》為魏泰作,辨《龍城錄》、《雲仙散錄》為王銍作,皆足資考證2。以及鄭元註漢宫香方、玫瑰油、粘葉書、旋風葉書,與穆護為木瓠、具理為瓶罌之類,亦頗資博識。而所載宋時户口轉運諸數,尤足與史籍相參考,宋人説部之可觀者也。《文獻通考》不著於錄,殆當時猶未盛傳歟?

  【彙訂】

  1.是書卷一稱崇寧三年,“伯父張文簡公賓老,自翰苑拜左丞”,張文簡公即張康國,乃揚州江都人。則作“高郵人”誤。(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2.《碧雲騢》確係梅堯臣所撰,非魏泰偽作,説詳卷一四一《東軒筆錄》條注。《龍城錄》非王銍所撰,説詳卷一四四《龍城錄》條注。

  寓簡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沈作喆撰。作喆字明遠,號寓山,湖州人。紹興五年進士,以左奉議郎為江西漕司幹官。據書中所敘,當和議初成之時,賜諸將田宅,作喆為岳飛作謝表忤秦檜,則似嘗在飛幕中。又自稱嘗官維揚,亦不知為何官。惟《梅磵詩話》記其官江西時作《哀扇工》詩,忤漕帥魏道弼,捃深文劾之,坐奪三官。後從人使金,韓元吉贈之以詩,有“但如王粲賦《從軍》,莫為班姬咏《團扇》”句,盡指是事。此書自序題“甲午歲”,以《長曆》推之,為孝宗淳熙元年,乃放廢以後所作。開卷一條即以古詩諷諫為説,蓋由此也。作喆與葉夢得相善。然夢得之學宗王安石,作喆之學則出於蘇軾。非惟才辨縱横與軾相似,即菲薄安石1,牴牾伊川程子,以及談養生、耽禪悦,亦一一皆軾之緒餘。又為丞相沈該之從子,該有《易小傳》六卷,作喆沿其家傳,是書亦頗言《易》理,然所言與該頗殊。其解“帝乙歸妹”,以為人君之德與帝者相甲乙,故能正人倫,頗為好異。其解卦終於未濟,以為即道家所謂“神轉不回,回則不轉”,釋家所謂“不住無為,不斷有為”,亦竟以二氏詁經。然其論《乾鑿度》太乙行九宫之法出於《黄帝素問》,則能抉讖緯之本根;論五行者經世之用,紀歲時,行氣運,不可闕一,邵堯夫《皇極經世》用揚雄之四數,加以本無之一,而去其本有之二,為不合於古,亦能判術數之牽合。至於謂劉敞解《春秋》“新作南門”為僭天子,其説本陸龜蒙《兩觀銘》;謂子路結纓在獲麟之後二年,《公羊傳》所記孔子之言為妄;謂蘇軾解《論語》“患得之”當作“患不得之”,證以韓愈《圬者王承福傳》,知古本原如是;謂揚雄之姓從“扌”不從“木”,楊修《牋》不應稱“修家子雲”;謂柳宗元集《柳州謝上表》稱於頔在襄陽相留,不知是時頔去襄陽已二年,又有《代劉禹錫同州謝上表》,不知禹錫遷同州時宗元没已十七年,斷其出於偽託,皆具有考據。而掊擊王安石之尊揚雄在朱子《綱目》之前,尤為偉論。作喆所著别有一書,名《已意》。第三卷論淮陰侯為治粟都尉一條,註曰:“其詳見《已意》”。又云“司馬氏、許氏二夫人事,予於《已意》既言之”。蓋二書本相輔,今《已意》不傳2。又有《寓林集》三十卷,亦久佚。惟《哀扇工歌》全篇見周煇《清波雜志》中,然詞殊不工。此十卷中亦無一論詩之語,知吟咏非其所長矣。

  【彙訂】

  1.“安石”,殿本作“王安石”。

  2.“意”,殿本脱。

  欒城遺言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蘇籀撰。籀字仲滋,眉州人。轍之孫,遲之子也1。南渡後居婺州,官至監丞。籀年十餘歲時,侍轍於潁昌。首尾九載,未嘗去側。因錄其所聞可追記者若干語,以示子孫,故曰“遺言”。中閒辨論文章流别,古今人是非得失,最為詳晰,頗能見轍作文宗旨。其精言奧義,亦多足以啟發來學。惟籀私於其祖,每陰寓抑軾尊轍之意,似非轍之本心。又謂吕惠卿、王安石之隙起於《字説》及《三經義》,核之史傳,亦非事實。至謂轍母夢蛟龍伸臂而生轍,引孔子生時二龍附徵在之房為比,又雜載轍崇寧丙戌夢見王介甫事,尤為失之誕妄。特籀親承祖訓,耳擩目染,其可信者亦多,究非影響比也。

  【彙訂】

  1.蘇轍《欒城後集》卷二一《六孫名字説》云:“予三子,伯曰遲,仲曰適,叔曰遜……遲之子長曰簡,幼曰策……適之子長曰籀,幼曰範。”,可知籀乃適之長子,非“遲之子”。(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東園叢説三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宋李如篪撰。如篪始末未詳。據卷首紹興壬子自序,則括蒼人,時為桐鄉丞。正德《崇德縣志》載:“宋李如篪,字季牖,崇德人。少游上庠,博學能文,著有《東園叢説》、《樂書》行世。晚以特科官桐鄉丞。”人名、書名、仕履並合,當即其人也。其書諸家不記錄1,莫考其所自來。下卷“雜説”中所作初夏詩及其父《歡喜口號》三首,為自來錄宋詩者所未及。又是書自序作於壬子,為紹興元年。周庭筠刊書跋作於甲寅,為紹興三年。而“記時事”一條,記紹興六年楊幺2、李成事:“憸佞”一條3,記紹興二十四年秦塤登第事;“以少敗衆”一條,記紹興三十一年兩淮失守事,且有稱高宗廟號者。則書當成於孝宗時,年月殊不相應。且“語孟説”一門,《語》、《孟》合稱,不似南宋初語。所辨“北辰不動”一條,與明陳士元《論語類考》之説同,似乎曾見《集註》,故有此説,亦不似朱子以前語。其“天文歷數説”謂今之渾天,實蓋天之法,亦似歐羅巴書既入中國之語。宋以前即推步之家未明此理,無論儒生。或近時好事者因如篪書名捃摭舊文,益以所見,偽為此帙歟4?今但就其書而論,如“春秋行夏時”一條,謂以建子為周正月乃左氏之失。不知左氏周人,記他事或失之誣,至於本朝正朔,則婦豎皆知,左氏不容有誤。“《詩》亡《春秋》作”一條,謂孔子所聞所見之世無《詩》。不知《株林》“夏南”,《詩》有姓名,不能移之東遷前也。“召公不説”一條,謂周公朝諸侯於明堂,召公嘗北面而事之,則誤信明堂位之謬説。“《左傳》其處者為劉氏”一條,疑丘明先知5,又疑其附會。則未考此句為漢儒增入,孔穎達《正義》已有明文。然如解“王用三驅”,引《周官·大司馬》立表為證;解《坤·六五》爻,駁程《傳》女媧、武氏之非;解《説卦》“生蓍”,糾揚雄“產蓍”之誤;解《繫辭》“太極生兩儀”為生蓍之法;引《左傳》楚有句澨、章澨、雍澨、澨諸地6,證三澨非水名;解《關雎》為后妃求淑女;引崔靈恩《三禮義宗》,證“縮酒用茅”之義,以及考究《易》之八法,及六日七分之説,推算絳縣人甲子之類,皆典核不苟,於經義頗為有裨。故雖顯有可疑,而其書可採。亦姑並存之,以資參訂焉7。

  【彙訂】

  1.“記錄”,殿本作“著錄”。

  2.“楊幺”,殿本作“楊公”,誤,此書卷下“記時事”條云:“紹興六年閒,既誅滅楊幺,平定李成等,四方無虞,民庶安妥”。

  3.“憸佞”,殿本作“愉佞”,誤,此書卷下“憸佞”條云:“紹興中,秦檜秉權,士夫爭以取媚於檜為能。甲戌廷試,檜之孫塤在焉……”

  4.李如篪自序題紹熙壬子,周庭筠跋題紹熙甲寅刊本。壬子乃紹興二年,甲寅乃紹興四年。蓋天即渾天之説,發於崔靈恩,何必歐羅巴。(張文虎:《東園叢説跋》)

  5.“丘明”,殿本作“邱明”,乃避孔子諱改。

  6.“澨”,殿本作“蓬澨”,皆誤。《左傳·昭二十三年》:“冬十月甲申,吳太子諸樊入郥,取楚夫人與其寶器以歸。楚司馬薳越追之不及,將死……乃縊於薳澨”。

  7.“資”,殿本無。

  常談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吳箕撰。箕字嗣之,新安人。乾道五年進士,授仁和主簿,分教臨川,歷知當塗縣。為趙汝愚所重,召主審察。尋以疾卒。《宋史》不為立傳,其事蹟僅見於《徽州志》。所著尚有《聽詞類稿》十二册,已久佚不傳。惟此書之目,《宋史·藝文志》載有一卷1。今散見《永樂大典》各韻中者,鈔撮薈萃,猶存一百餘條2。大抵皆評騭史事,而閒及於考證。《徽州志》稱箕之在臨川也,與陸九淵遊,相與講明義理,蓋深有得於金谿之學。今以此書與九淵文集互勘,如九淵《經德堂記》論漢高祖為義帝討項羽一事,謂新城三老深知天下大計,而箕亦謂:“新城老人獨知而言之,漢有天下,遂定於此”;又九淵《語錄》論曹參相漢,謂其能師蓋公,用黄老術,漢家之治,血脈在此。而箕亦謂參“得安靜之體,蓋公清心之言,有以先入之。”其旨趣往往相合,似乎墨守不變者。及觀其論汲黯一條,九淵集中稱黯“仗節守義,雖曰未學,必謂之學”,而箕乃以謂黯之直諫,“本於氣質,非學而得,故昧於大道”。其説又如枘鑿之不相入。可見箕之學術雖本陸氏,而亦不為苟同,與輔廣《詩童子問》一字一句堅持門户者,其心術之公私,相去遠矣。觀尤袤與箕同時,而所輯《遂初堂書目》已列有《常談》之名,則當日即珍重其書也。今以所存各條,依次裒綴,勒為一帙,用還《宋志》卷目之舊。中閒所引《外史檮杌》、《國史補》、《長編》諸條,或摘錄原書,無所論斷,疑《永樂大典》已有脱文。今無可校補,亦姑仍原本錄之焉。

  【彙訂】

  1.《續文獻通考》卷一七七著錄吳箕《常談》一卷,“箕字嗣之,新安人,乾道進士,授仁和主簿,歷知當塗縣。為趙汝愚所重,召主審察,尋卒。”《萬姓統譜》卷十亦載“吳箕字嗣之,休寧人。少孤,刻志讀書。乾道五年登進士第,主仁和簿,分教臨川,與象山諸公講明義理。宰當塗縣,剖析民訟,編類成有《聽詞類稿》十二册。趙忠定公汝愚尤加器重,召審察,尋以疾卒。”其事蹟非“僅見於《徽州志》”。且《郡齋讀書附志》有《常譚》二卷,“河南吳箕和父雜記經子史傳之事二百餘條”,而不載被趙汝愚賞識及作《聽詞類稿》等事。或係明代以後文獻將著《常談》之河南吳箕(字和父)與安徽休寧之吳箕(字嗣之)混為一人。(段真子:《辨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誤》)

  2.館臣所輯實為一百條。(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雲麓漫鈔十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宋趙彥衛撰。彥衛字景安,紹熙閒宰烏程,又通判徽州。此書有開禧二年序,自署新安郡守。其所終則不可考矣。據自序,初名《擁鑪閑記》,本止十卷,先刻於漢東學宫。後官新安,併刻後五卷,始易今名。案《文獻通考》載《雲麓漫鈔》二十卷,又續二卷,與自序不符。豈其後此十五卷之外又有所增,抑《通考》誤十卷為二十卷,誤續五卷為二卷也1。世傳朱彝尊曝書亭所鈔宋本,乃止十卷,是此書原非一本,未能斷其孰是矣。書中記宋時雜事者十之三,考證名物者十之七。其記事於秦檜父子無貶詞2,而枉殺曲端一事,遺張浚而獨歸王庶,又稱“勘端反狀”,殊為曲筆。其考證頗為賅博,中有偶然紕漏者。如謂《論語》“翔而後集”,當非一雉,不知《詩》“如集于木”,《春秋外傳》“獨集于枯3”,《家語》“有隼集於陳庭”,皆非羣栖義也;謂魏之如姬乃取“尊如王姬”之意,不知古有如姓,而宋玉之賦神女,吕不韋之奉異人,戰國之時,以姬為媵侍美稱久矣。他如芙蓉花根為斷腸草,乃陶宏景《名醫别錄》之説,而引為老圃之言以解李白詩;《周禮》冬官散在五官,乃俞庭椿復古之説,而矜為獨見。至於以孟婆為元〔玄〕冥之配,以阿房宫之“阿”為阿嬌、阿連之“阿”,以《詩》不顯文王證太宗派下趙不衰等命名之非,而“壽亭侯印”一條與《三國志》剌謬,“米元章評書”一條與所作《書史》互異,皆不能知其依託,均為瑕纇。然而辨《十八學士圖》乃欽宗畫賜張叔夜、李綱,誤題為閻立本,又開元亦有十八學士,不止太宗;辨以“黑”為“盧”,即《尚書》“盧弓”之訓,非北方土語;辨行香非國忌之禮;辨《史記·龜策傳》諸兆之名;辨王獻之《保母墓甎》之偽;辨《博古圖》誤駁《三禮圖》;辨王莽律權石;辨《羅靖碑》非父子同名;辨墓祭已見《周禮》;辨蕭翼無賺《蘭亭》事,皆言有根據,足資考核。至於吕大防《長安圖》,原書已佚,此存其概。唐制科之名目,與宋送迎金使之經費,皆史志之所未詳。自序以為可敵葉夢得《避暑錄話》,殆不誣也4。

  【彙訂】

  1.殿本“二”上有“續”字。《文獻通考·經籍考》著錄卷數實照鈔《直齋書錄解題》《雲麓漫鈔》條之文。(葉德輝:《郋園讀書志》)

  2.書中卷十“《能改齋漫錄》記問亦博矣”條,其不滿秦檜甚明。(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3.“外”,殿本脱,《春秋外傳》即《國語》,其《晉語二》載優施歌曰:“暇豫之吾吾,不如鳥烏。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

  4.彥衛自序云:“此書本名《擁鑪閑紀》,近有《避暑錄》,似與之為對,易曰《雲麓漫鈔》云。”並無自誇可敵《避暑錄話》之意。(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示兒編二十三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孫奕撰。奕字季昭,號履齋,廬陵人。其歷官無可考。第十卷中稱“紹熙丁巳三月,侍讌春華樓,聞大丞相周益公議論”。考之《宋史》,紹熙元年為庚戌,至五年甲寅,即内禪。丁巳實慶元三年。殆寧宗時嘗官侍從,傳寫誤為“紹熙”歟?是編凡總説一卷,經説五卷,文説、詩説共四卷,正誤三卷,雜記四卷,字説六卷1。中第九卷前為文説,後為詩説。李維楨序謂文説三卷,詩説二卷,誤也。前有開禧元年自序,稱:“考評經傳,漁獵訓詁,非敢以污當代英明之眼,姑以示之子孫,故名曰《示兒編》。”其書雜引衆説,往往曼衍,又徵據既繁,時有筆誤。如經説類中以《廣雅》、《博雅》並言,而皆云張揖作;詩説類中以杜甫襲用白居易詩;雜記類中謂唐太宗納巢剌王妃為妻嫂;字説類中謂《詩》有陳佗(案陳佗之名見於《詩序》,奕以為《詩》則非),皆失於考訂。以至“荆舒是懲”句,經説類中反覆論僖公無此事,故孟子歸之周公,正誤類中又謂僖公之事孟子誤以為周公;王安石《字説》“霸”字條下,稱其“學務穿鑿無定論”,《藝苑雌黄》一條,又稱:“熙豐閒定有成書,是正舛謬,學者不能深考,類以穿鑿嗤之”,亦閒或自相矛盾。文説類中契丹空紙祭文一事,尤委巷不根之談。其經説類中於“竊比老彭”訓“彭”為“旁”,於“黽勉從事”訓“黽”為“蛙”,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深取之,實亦附會之論。然其中字音、字訓,辨别異同,可資考證者居多。其冗雜者可削,其精核者究不可廢也。

  【彙訂】

  1.“六卷”,殿本作“五卷”,誤,此書卷十八至二十三為字説。

  游宦紀聞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張世南撰。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其字曰光叔,鄱陽人1,然其名則作士南。未詳孰是。其紀年稱嘉定甲戌,又稱紹定癸巳,蓋寧宗、理宗閒人。自稱嘗官閩中,多記永福縣事,亦不知永福何官也。世南與劉過、高九萬、趙蕃、韓淲諸人遊,而述程迥之説尤多。蓋其兄為董煟壻,煟為迥之壻2,故聞之親串閒也。其書多記雜事舊聞,而無一語及時政。如記秦觀元祐刺字,記黄師尹解“打”字義,記張嵩先借紫,記諱名、諱字,記蘇、黄用一“鴟”字,記古書刀,記何致初搨《岣嶁碑》始末,皆足資考證。其駁黄伯思八十一首之説,及推闡王湜“百六”之義,尤極精核。其他如論犀角、龍涎、端研、古器之類,亦足以資博識。宋末説部之佳本也。

  【彙訂】

  1.書中卷二云“予世居德興”,當是鄱陽德興縣人。(劉孔伏:《<游宦紀聞>考辨三題》)

  2.“之”,殿本無。

  密齋筆記五卷續記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謝采伯撰。采伯字元若,台州臨海人。宰相深甫之子,理宗后謝氏之伯叔行也。中嘉泰二年傅行簡榜進士,歷知廣德軍、湖州,監六部門,大理寺丞,大理寺正。《宋史》無傳,其事蹟不甚可考,官爵名字僅見於陳耆卿《赤城志》中1。是編乃其易班東歸時所撰,錄以示其子者。雜論經史文義凡五萬餘言,自序以為無牴牾於聖人。其閒援據史傳,頗足以考鏡得失,雜錄前賢懿言媺行,亦多寓懲勸。雖持論閒有未醇,其援引證據,亦未能如《容齋隨筆》、《夢溪筆談》之博洽,而語有本源,瑜多瑕少,要亦説部之善本也。史稱謝后父渠伯早卒,兄奕宗,封郡王,姪並,節度使。端平初,頗干國政。采伯以世家貴介,敭歷中外,洊更麾節,政當謝后用事之時,獨能解組逍遙,至使史官佚其姓氏,則蕭然於榮利之外,一無所預可知。王宗旦原序謂:“士大夫晚節嗜好,鮮有不迷其初者。密齋獨以書籍詒謀後人,使知其老不忘學。”則采伯潛心著述,殆以一生之精力為之,宜其言多中理矣。原本久佚,僅散見《永樂大典》中。謹採錄編綴,分為《筆記》五卷《續記》一卷,仍所題之舊目焉。

  【彙訂】

  1.除《赤城志》外,嘉泰《吳興志》、景定《嚴州續志》及此筆記均有記述。(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梁谿漫志十卷(内府藏本)

  宋費袞撰。袞字補之,無錫人。卷端有開禧二年國史實錄院牒,稱為“國子免解費進士”。《禮部韻略·條例》中有“開禧元年國子監發解進士費袞論《韻略》‘經’、‘弦’二字《劄子》一篇,經禮部看詳”,當即其人。其始末則不可詳矣。其書《宋志》作一卷,今本實作十卷,與牒文卷數相符。末有嘉泰元年施濟跋,亦作十卷,則《宋志》由傳寫誤也1。牒文稱編修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正史,取是書以備參考。然是書惟首二卷及第三卷首“入閣”一條言朝廷典故。自“元祐黨人”一條以下,則多説雜事。而卷末“王鞏”一條及第四卷,則全述蘇軾事。五卷以下多考證史傳,品定詩文。末卷乃頗涉神怪。蓋雜家者流,不盡為史事作也。惟其持論具有根柢,舊典遺文,往往而在。如不試而授知制誥始梁周翰,不始楊億,則糾歐陽修《歸田錄》之譌;薛映、梁鼎與楊億同命,不與梁周翰同命,則糾葉夢得《避暑錄話》之失;蘇軾烏臺詩案在元豐二年,上距熙寧變法僅十年,無二三十年之久,則糾王鞏《甲申雜記》之謬;朱勝非起復制乃綦崇禮貼麻,非陳與義自貼,謝顯道崇寧元年入黨籍,崇寧四年未入黨碑,則糾謝伋《四六談麈》之失;歐陽修為程文簡作碑誌,隱其進《武氏七廟圖》事,實未受帛五千端,則糾邵博《聞見後錄》之誣。皆考據鑿鑿,不同他小説之剽襲。當時以一不第舉子之作2,至錄之以入史館,其亦有由矣。他如蘇舜欽與歐陽修辨謗書為本集所不收;陳東《茶錄》跋為今本所未載;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獲鬼章》、《告裕陵文》,具錄其塗註增删之稿,尤論蘇文者所未及,皆足以廣異聞。至於和凝、范質衣鉢相傳,本第十三名而譌為第五;漢太上皇名煓,本見《後漢書》註,而誤以為《後漢書》,小小疵累,亦時有之。然其可採者最多,不以一二小節掩也。

  【彙訂】

  1.明《文淵閣書目》、《菉竹堂書目》載此書一册,《絳雲樓書目》亦載一卷,是此書另有别行一卷者,《宋志》未必即傳寫之誤。(昌彼得:《説郛考》)

  2.“一”,殿本無。

  澗泉日記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韓淲撰。淲字仲止,澗泉其號。世居開封,南渡後其父流寓信州,因隸籍於上饒。陶宗儀《説郛》載此書數條,題曰宋虎撰,蓋傳刻譌脱。《江西通志》作韓琥,厲鶚《宋詩記事》又作韓?。考?兄名沆,弟名濟,皆連水旁,則其名從“水”不從“玉”,作“琥”為誤。又考《説文》“?”,水名,徐鉉註:“息移切1”,别無他義。又“淲,水流貌”,即《詩》“滮池”之“滮”。徐鉉音“皮彪切”,則名取流而字取止,於義為協,作“?”亦誤也。淲《宋史》無傳,仕履始末無考。惟戴復古《石屏集》有挽韓仲止詩云:“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隱居溪上宅,清酌澗中泉。慷慨商時事2,淒涼絕筆篇。三篇遺稿在,當並史書傳。”自註云:“時事驚心,得疾而卒。作《所以商山人》、《所以桃源人》、《所以鹿門人》三詩,蓋絕筆也。”知淲乃遭逢亂世,坎坷退居,齎志以没之士矣。是書《宋史·藝文志》不著錄,無從知其卷帙之舊3。今以散見《永樂大典》中者裒合排次,勒為三卷,約略以次相從。其有關史事者居前,品評人物者次之,考證經史者又次之,品定詩文者又次之,雜記山川古蹟者又次之。雖未必盡復其舊,然亦粲然可觀矣。考《東南紀聞》載淲清高絕俗,不妄見貴人,亦不妄受饋遺。其人品學問即具有根柢。又參政韓億之裔,吏部尚書韓元吉之子,其親串亦皆當代故家,如東萊吕氏之類,故多識舊聞,不同剿説。所記明道二年明肅太后親謁太廟事,可證《石林燕語》之誤;大觀四年四月命禮部尚書鄭允中等修哲宗正史事,亦可補史傳之遺。其他議論,率皆精審。在宋人説部中固卓然傑出者也。

  【彙訂】

  1.“息移切”,殿本作“急移切”,誤,據《説文解字》卷十一上“?”字註文。

  2.《石屏詩集》卷四《哭澗泉韓仲止》詩原文作“慷慨傷時事”。(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精華錄》)

  3.《總目》所據乃明末重編《説郛》本,陶宗儀《説郛》原本不誤,且題作五卷,當係韓氏原書卷帙。(昌彼得:《説郛考》)

  老學菴筆記十卷續筆記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1

  宋陸游撰。遊有《入蜀記》,已著錄。案《宋史·藝文志》“雜史類”中載陸游《老學菴筆記》一卷2,陳振孫《書錄解題》作十卷,與此本合,《宋史》蓋傳刻之誤。《續筆記》二卷,陳氏不著於錄,疑當時偶未見也。振孫稱其“生識前輩,年及耄期,所記見聞,殊有可觀”。《文獻通考》列之“小説家”中。今檢所記,如楊戩為蝦蟆精、錢遜叔落水神救之類,近怪異者僅一兩條;鮮于廣題《逸居集》、曾純甫對蕭鷓巴之類,雜諧戲者亦不過七八事。其餘則軼聞舊典,往往足備考證。惟以其祖陸佃為王安石客,所作《埤雅》多引《字説》,故於《字説》無貶詞,於安石亦無譏語3,而安石龍睛事併述《埤雅》之謬談,不免曲筆。杜甫詩有“蔚藍天”字,本言天色,故韓駒承用其語,有“水色天光共蔚藍”句,游乃稱“蔚藍”為隱語天名。今考“蔚藍”天名别無所出,惟杜田註引《度人經》。然《度人經》所載三十二天有東方太黄皇曾天,其帝曰鬱繿玉明,則是帝名鬱繿,非天名蔚藍。游説反誤。又稱:“宋初人尚《文選》,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今考“驛使寄梅”出陸凱詩,昭明所錄,實無此作,亦記憶偶疏。不止朱國楨《湧幢小品》所糾“游岱之魂”一條,不知引駱賓王《請中宗封禪文》;王肯堂《鬱岡齋筆麈》所糾記諸晁謂“壻”為“借倩”之“倩”一條,不知出郭璞《方言註》也。然大致可據者多,不以微眚而掩。《宋史·藝文志》又載游《山陰詩話》一卷,今其書不傳。此編論詩諸條頗足見游之宗旨,亦可以補《詩話》之闕矣。

  【彙訂】

  1.文淵閣《四庫》本無《續筆記》。(沈治宏:《中國叢書綜錄訂誤》)

  2.《宋史·藝文志》無“雜史類”,陸游《老學菴筆記》一卷著錄於“傳記類”。(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

  3.書中如云(荆公)輕沈文通以為寡學,誚鄭毅夫不識字,又不樂滕元發目為“滕屠鄭酤”,及裁減宗室恩數諸條,俱不置斷語,而言外似有未滿意。(李慈銘:《桃花聖解菴日記》)

  愧郯錄十五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岳珂撰。珂有《九經三傳沿革例》,已著錄。是書多記宋代制度,參證舊典之異同。曰“愧郯”者,取《左傳》郯子來朝,仲尼問官之事,言通知掌故,有愧古人也。其中記魚袋頒賜及章飾之始末,公主之改稱帝姬,辨論甚確。同二品之起於五代,金帶之有六種,金塗帶之有九種,皆史志所未備。至敘《尚書》之名,引戰國時已有尚冠、尚衣之屬,皆杜氏《通典·職官》所未及者,其徵引可云博洽,與《石林燕語》諸書亦如驂有靳矣。其閒偶爾舛譌,如論金太祖建元始於天輔,而以收國為遼帝年號,及《通考》所摘誤以九品中正為官品之類,亦閒有之。然大致考據典贍,於史家、禮家均為有裨,不可謂非中原文獻之遺也。

  祛疑説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儲泳撰。泳字文卿,號華谷,僑居華亭。工於吟咏,其詩集今已失傳,惟《詩家鼎臠》、《至元嘉禾志》中稍載其遺篇一二而已1。是書以平生篤好術數,久而盡知其情偽,因作此以辨之。明商維濬嘗刻入《稗海》中,而多所删削,僅存十之五六,題曰《祛疑説纂》,殊非儲氏之舊。此為左圭《百川學海》所載,蓋猶當時完本也。中閒惟“辨脈”一條為論醫理,“墨説”一條為論雜藝,餘皆考陰陽五行家言及闢方士幻妄之術與黄白之説。其論鬼神為氣之聚散,持鍊為心之誠正。又謂神像之靈靈於人心,又謂陰陽拘忌之説“大而緊者避之,小而緩者略之,合於理者存之,背於理者去之”。其言皆平易切實,足以警醒世俗。泳嘗作《易説》,見於丁易東所引,又嘗為《老子註》。蓋雖泛濫道術,而能折衷於經義者,宜其立説之悉軌於正也。

  【彙訂】

  1.《後村千家詩》尚載其《題隱者所居》一首。(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琴堂諭俗編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宋史·藝文志》載鄭玉道《諭俗編》一卷,彭仲剛《諭俗續》一卷。雖相因而作,實各自為書。此本為宜豐令應俊輯二家之書為一編,而又為之補論。其末《擇交遊》一篇,又元人左祥所增入,以拾原書之遺者也。其書大抵採摭經史故事關於倫常日用者,旁證曲諭,以示勸戒,故曰“諭俗”。文義頗涉於鄙俚。然本為鄉里愚民設,不為士大夫設,故取其淺近易明,可以家諭户曉。以文章工拙論之,則乖著書之本意矣。《宋志》列之子部雜家,而史部刑法類中又出鄭玉道《諭俗編》一條1。不但前後重複,且非獄牘之詞,亦非禁令之事,列於刑法,殊踳駁不倫。今仍列之雜家,庶不失其實焉。

  【彙訂】

  1.《宋史·藝文志》史部刑法類、子部雜家類均作鄭至道。卷上《孝父母》等七篇後應俊皆明言:“鄭至道原編”。(沈治宏:《<四庫全書總目>子部著錄訂誤》)

  鶴林玉露十六卷(兩江總督採進本)1

  宋羅大經撰。大經字景綸,廬陵人。事蹟無考。惟所記“竹谷老人畏説”一條,有“同年歐陽景顏”語,知嘗登第。又“高登忤秦檜”一條,有“為容州法曹掾”語,知嘗官嶺南耳。其書體例在詩話、語錄之閒,詳於議論而略於考證。所引多朱子、張栻、真德秀、魏了翁、楊萬里語,而又兼推陸九淵。極稱歐陽修、蘇軾之文,而又謂司馬光《資治通鑑》且為虚費精力,何況吕祖謙《文鑑》。既引張栻之説謂詞科不可習,又引真德秀之説謂詞科當習。大抵本文章之士而兼慕道學之名,故每持兩端,不能歸一。然要其大旨,固不謬於聖賢也。陳耀文《學林就正》譏其載馮京《偷狗賦》乃捃摭滕元發事,偽託於京。今檢《侯鯖錄》所載滕賦,信然。蓋是書多因事抒論,不甚以記事為主。偶據傳聞,不復考核,其疏漏固不足異耳。

  【彙訂】

  1.文淵閣《四庫》本尚有補遺一卷。(沈治宏:《中國叢書綜錄訂誤》)

  貴耳集一卷二集一卷三集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張端義撰。端義字正夫,自號荃翁,鄭州人,居於蘇州。端平中應詔三上書,坐妄言,韶州安置。此書即在韶州所作,凡三集。每集各有自序。初集成於淳祐元年。序言:“生平接諸老緒餘,著《短長錄》一帙,得罪後為婦所火。因追舊事記之,名《貴耳集》。以耳為人至貴,言由音入,事由言聽,古人有入耳著心之訓,且有貴耳賤目之説也。”集末一條,自序生平甚悉。《二集》成於淳祐四年,《三集》成於淳祐八年1。其書多記朝廷軼事,兼及詩話,亦有考證數條。《二集》之末綴“王排岸女孫”一條,始涉神怪。《三集》則多記猥雜事,故其序有“稗官虞初”之文也。書中如論制誥,引陸游《南唐書》載李煜詞臣有陶穀、徐鉉。考陶穀由晉、漢、周入宋,未仕李煜,《南唐書》亦無此文也。論“物從中國,名從主人”,引《穀梁傳》謂長狄謂善、稻為伊、緩。考《穀梁傳》乃“吳謂善,伊;謂稻,緩”,不云長狄也。論《易》卦,謂漢之《周易》不以乾、坤為首卦,然後知揚雄《太元經》以中孚為首卦即漢之《易》。考卦氣起中孚,見《易緯稽覽圖》,即孟喜六日七分之法,非《易》卦之次序也。論《春秋》,謂王安石黜《春秋》非聖經,故元祐諸人多作《春秋解》,自胡安定先生始。考胡瑗仁宗時人,不及見熙寧之制也。論施宜生《日射三十六熊賦》,謂熊即侯也,非獸也。案《桯史》載:“金海陵王校獵國中,一日而獲三十六熊。廷試多士,遂以命題。”則熊獸也,非侯也。論《藝文類聚》以雞為“稽山子”,以驢為“廬山公”,吳越毛勝作《水族加恩簿》,祖歐陽詢之遺意也。考此乃《藝文類聚》禽部、獸部集錄舊文,非詢作也。論伶官,謂自漢武帝時東方朔以諧謔進。案優施遠見《春秋》,不始於朔。朔自官大中大夫,非伶人也。觀其三集,大抵本江湖詩派中人,而負氣好議論。故引據非其所長,往往顛舛如此。然所載頗有軼聞,足資考證,其論詩、論文、論時事皆往往可取,所長固亦不可没焉。

  【彙訂】

  1.《三集》首自序末署:“張端義淳祐丙午閏四月四日書”。淳祐六年丙午有閏月,八年無閏月。(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吹劍錄外集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俞文豹撰。文豹字文蔚,括蒼人。其始末未詳。所作先有《吹劍錄》,故此曰《外集》。然卷首有淳祐庚戌序,稱:“續三為四,以驗其學之進否”,則中閒尚有二編,今已佚矣1。《吹劍錄》持論偏駁,多不中理,今别存其目。此集卷末載二詩,詩前題詞有“絕筆斯錄”之語,蓋其晚年之所作。故學問既深,言多醇正。其記道學黨禁始末甚詳。所稱:“韓、范、歐、馬、張、吕諸公無道學之名,有道學之實,故人無閒言。伊川、晦菴二先生言為世法,行為世師,道非不宏,學非不粹,而動輒得咎,由於以道統自任,以師嚴自居,别白是非,分毫不貸。與安定角,與東坡角,與東川2、象山辨,求必勝而後已。”亦未始非平心之論也。

  【彙訂】

  1.《吹劍錄》三錄有抄本存世。

  2.據此書記道學黨禁條原文,“東川”當作“龍川”。陳亮字同甫,號龍川,朱熹《晦菴集》有《答陳同甫書》多篇。

  腳氣集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1

  宋車若水撰。若水字清臣,號玉峯山民,黄巖人。此書據其從子惟一跋,蓋成於咸淳甲戌。因病腳氣,作書自娛,故名曰《腳氣集》。書中論《孟子》“集義”章一條,下有細字夾註云:“此二章是癸酉八月所書,今錄於此。”則餘皆是冬所著也。若水少師事陳耆卿,學為古文,晚乃棄去,改師陳文蔚,刻意講學。書中所謂“篔窗先生”者,耆卿號;“克齋先生”者,文蔚號也。故此書體例頗與語錄相近。其論《詩》,攻《小序》;論《春秋》,主夏正;論《禮記》,掊擊漢儒,皆堅持門户之見。論《周禮》冬官,譏俞庭椿斷定撥置,其説甚正。然必證以周官尚存三百五十,謂冬官不亡,則仍留柯尚遷等割裂之根。論《詩》三百篇為漢儒所偽託,與王柏之説相同。論《禮記》之“畏、壓、溺”,以畏為疫氣傳染,尤為杜撰。其論史謂諸葛亮之勸取劉璋為申明大義;其論文謂李邕諸碑文不成文,理不成理,亦皆乖剌。然如論《周禮·載師》乃園塵之徵,非田賦之制,駁蘇洵説之誤;論《春秋》“蔑之盟”,主程子盟誓結信,先王不禁之説;“及宋人盟于宿”,主《公羊》以“及”為“與”之説;“宰咺歸賵2”,主直書“天王”而是非自見之説,均有裨經義。於朱子《四書集註》服膺甚至。惟謂《大學》“格物”難以訓“至”,當從《玉篇》舊訓,作“比方思量”之義;謂《論語》“惟求則非邦也與”以後皆聖人之言,稍立異同,然大旨不殊。又謂《詩集傳》當於“綱領”之後列諸家名氏,使之有傳。“此書不比《論》、《孟》,自‘和鳴摯别’以下皆是取諸家見成言語。若不得前人先有此訓,詩亦懵然”,亦為公論。其他論蔡琬﹝琰﹞《十八拍》之偽3;論白居易《長恨歌》非臣子立言之體;論文中子鼓《蕩之什》為妄;論錢塘非吳境,不得有子胥之潮;論子胥鞭尸為大逆;論王羲之帖“不宣”字4,皆鑿然有理。論“擊壤”為以杖擊地,論應劭註《漢書》誤以夏姬為丹姬,皆足以備一説。論“杜鵑生子百鳥巢”一條,雖未必果確,亦足以廣異聞也。

  【彙訂】

  1.文淵閣《四庫》本為一卷。(沈治宏:《中國叢書綜錄訂誤》)

  2.“賵”,殿本作“賻”,誤,《春秋·隱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3.“蔡琬”,當作“蔡琰”,乃避嘉慶諱改。殿本作“蔡琰”。

  4.此書原文作“王右軍帖多於後結寫‘不具’,猶言‘不備’也……”可知“不宣”乃“不具”之誤。

  藏一話腴四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宋陳郁撰。郁字仲文,號藏一,臨川人1。理宗朝充緝熙殿應制,又充東宫講堂掌書。始末略見其子世崇《隨隱漫錄》中。世崇載度宗嘗贊郁像,有“文窺西漢、詩到盛唐”之語,寵獎甚至。岳珂序稱其“閉户終日,窮討編籍,足不蹈毁譽之域,身不登權勢之門”。然劉壎《隱居通議》有度宗御札跋,惜其下訪陳郁父子之卑陋(語詳《隱居通議》條下)。又周密《武林舊事》載諸色伎藝人姓名,所列御前應制者八人,姜特立為首而郁居第四,則亦特立之流。惟特立名列《宋史·佞倖傳》,而郁不與焉,似乎未可同日語耳。是書分甲、乙二集,又各分上、下卷,多記南、北宋雜事,閒及詩話,亦或自抒議論。珂序又稱其“出入經史,研究本末,具有法度。而風月夢怪,嘲戲譌誕,淫麗氣習,淨洗無遺。”今觀所載,如謂周子《游廬山大林寺》詩“水色含雲白,禽聲應谷清”一聯,前句是明,後句是誠,附會迂謬,殆可笑噱。惠洪解杜甫“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鍼作釣鉤”一聯,以老妻比臣,以稚子比君,固為妄誕。郁必謂上句比君子之直道事君,下句比小人之以直為曲,亦穿鑿無理。所錄諸詩,亦皆不工。其持論,如謂孔子不當作《世家》,豫讓不當入《刺客傳》,斥《史記》不醇,頗涉庸膚。謂李虚中以年月日時推命,而不知韓愈作《虚中墓誌》,其推命實不用時,尤失考證。然所記遺聞,多資勸戒,亦未嘗無一節之可取焉。

  【彙訂】

  1.《臨川陳氏族譜》載元至大二年周端禮作《故宫講陳公隨隱先生行狀》:“父藏一……家住撫州崇仁縣。”臨川為其郡望,實為崇仁人。(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佩韋齋輯聞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俞德鄰撰。德鄰字宗大,號大迂山人,永嘉人。徙居京口。舉咸淳癸酉進士1。宋亡不仕,遯蹟以終。是書多考論經史,閒及於當代故實及典籍文藝。大抵皆詳核可據,不同於裨販之談。惟第四卷專説《四書》2,頗出新意,往往傷於穿鑿。如論“九合諸侯”,謂自莊十五年再會於鄄,齊桓始霸,至葵丘而九3,故曰九合。其北杏及鄄之始會,霸業未成,皆不與焉。是猶有一説之可通。至於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為憂陳氏强而齊將亂。又謂“匏瓜繫而不食”,為繫以濟涉,引《衛風》及《莊子》為證;又謂“子擊磬於衛”,為磬以立辨,欲其辨上下之分,則務生别解,不顧其安矣。蓋永嘉之學,自朱子時已自為一派,故至其末流猶齗齗不合也。然其説實不足以相勝。原本所有,姑以贅疣存之可也。

  【彙訂】

  1.書前自序署名為大玉山人。據至順《鎮江志》卷一九,其籍貫為平陽,永嘉乃郡名。咸淳十年中進士。癸酉為咸淳九年,該年無科舉。(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增訂本)

  2.是書超過半數條目為考史,考《論語》、《孟子》二十六條,未涉及《大學》、《中庸》。(同上)

  3.“葵丘”,殿本作“葵邱”。

  書齋夜話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俞琬﹝琰﹞撰1。琬有《大易集説》,已著錄2。此書乃其平日讀書論文隨所得而筆記者。卷一皆辨論經義,其斥孔安國稱《洛書》錫禹之非,確為有見。於諸經字訓,正譌考異,頗為該洽。如謂《論語》“富與貴”章當就“不以其道”為句,《孟子》則“慕少艾”為慕愛少衰之意,當讀少字為上聲,其説亦頗足資參正。二卷、三卷皆推闡先儒之説,多發明河圖、洛書及《先天》、《太極》二圖。蓋陳摶所述,以丹訣通之於《易》,其原本出道家,琬所註《陰符經》、《參同契》,皆詮釋黄老神仙之説。所著《席上腐談》、《易外别傳》,亦研究鑪火修鍊之術,故其註《易》,皆傳邵學。是書反覆申明,亦不出是義也。末一卷皆論文之語,然頗乏精奧。蓋琬詞章之學不及其《易》學之深,觀所作《林屋山人集》,亦可以概見云。

  【彙訂】

  1.“俞琬”,當作“俞琰”,乃避嘉慶諱改。殿本作“俞琰”。

  2.《大易集説》乃《周易集説》(《總目》卷三著錄)之誤。本書卷四云:“予矻矻三十年,《周易集説》方脱稿。”(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齊東野語二十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朱周密撰。密有《武林舊事》,已著錄。密本濟南人,其曾祖扈從南渡,因家吳興之弁山,自號弁陽老人。然其志終不忘中原,故戴表元序述其父之言1,謂:“身雖居吳,心未嘗一飯不在齊”。而密亦自署歷山,書中又自署華不註山人。此書以《齊東野語》名,本其父志也。中頗考正古義,皆極典核。而所記南宋舊事為多,如張浚三戰本末、紹熙内禪、誅韓本末、端平入洛、端平襄州本末、胡明仲本末、李全本末、朱漢章本末、鄧友龍開邊2、安丙矯詔、淳紹歲幣、岳飛逸事、巴陵本末、曲壯閔本末3、詩道否泰、景定公田、景定彗星、朱唐交奏、趙葵辭相、二張援襄、嘉定寶璽、慶元開禧六士4、張仲孚反閒諸條,皆足以補史傳之闕。自序稱其父嘗出其曾祖及祖手澤數十大帙,又出其外祖日錄及諸老雜書示之,曰:“世俗之言,殊傳譌也;國史之論,異私意也。定、哀多微詞,有所避也;牛、李有異議,有所黨也。愛憎一衰,議論乃公。國史凡幾修,是非凡幾易,而吾家書不可删也”云云。今觀所記張浚5、趙汝愚、胡寅、唐仲友諸事,與講學者之論頗殊。其父所言,殆指此數事歟?明正德十年,耒陽胡文璧重刻此書。其序稱:“或謂苻離、富平等役,頗涉南軒之父;若唐、陳之隙,生母之服,則晦菴、致堂有嫌焉。書似不必刻,刻則請去數事。殊失密著書之旨。”文璧不從,可謂能除門户之見矣。明商維濬嘗刻入《稗海》,删去此書之半,而與《癸辛雜識》混合為一,殊為乖謬。後毛晉得舊本重刻,其書乃完。故今所著錄,一以毛本為據云。

  【彙訂】

  1.“戴表元序”,殿本作“自序中”,誤,據戴序原文。

  2.“鄧友龍”,殿本作“鄧文龍”,誤,此書卷十一有“鄧友龍開邊”條。

  3.“曲壯閔”,殿本作“鄧文龍”,誤,此書卷十五有“曲壯閔本末”條。

  4.書中卷二十有“慶元開元六士”條,然宋無開元年號,據《宋史》卷四七四《丁大全傳》應為“開慶”。(朱菊如等:《齊東野語校註》)

  5.“所”,殿本無。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