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总集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上页 下页
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


  卷一百五十九 集部十二

  别集類十二

  夾漈遺稾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鄭樵撰。樵有《爾雅註》,已著錄。樵銳於著述,嘗上書自陳,稱所作已成者凡四十一種,未成者八種。當時頗以博洽著,而未嘗以文章名。其集自陳振孫《書錄解題》以下亦皆不著錄。此本前後無序跋,不知何人所編。上卷古、近體詩五十六首。中卷記一篇、論一篇、書二篇。下卷書三篇。其詩不甚修飾,而蕭散無俗韻。其文滉漾恣肆,多類唐李觀、孫樵、劉蛻,在宋人為别調。其《獻皇帝書》,自譽甚至。《上宰相書》、《上方禮部書》,益放言縱論,排斥古人。秦、漢來著述之家,無一書能當其意。至投宇文樞密、江給事二書,置學問而夸抱負,益傲睨萬狀,不可一世。其量殊嫌淺狹1。然南、北宋閒記誦之富,考證之勤,實未有過於樵者。其高自位置,亦非盡無因也。觀於是集,其學問之始末,夫亦可以概見矣。

  【彙訂】

  1.投宇文樞密、江給事二書實作於早年,時宋室初南渡,所以夸大抱負而求見用。編《遺稾》者將二書置於末卷,反像埋頭著述之後又改言事功。謂之“置學問而夸抱負”,失於不考時代。(顧頡剛:《鄭樵著述考》)

  鄮峯真隱漫錄五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史浩撰。浩有《尚書講義》,已著錄。其集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者皆五十卷。此本卷數並合,而目錄别為三卷。首題門人周鑄編,則猶宋時刊行舊式也。浩事孝宗於潛邸,隆興、淳熙中兩為宰揆,没後至配享廟庭。其推轂善類,寬厚不爭,亦頗為世所稱許。當孝宗任張浚,銳意用兵,浩獨以為不然,遂以論劾罷去。元代史臣作浩傳贊,亦頗詆其不能贊襄恢復之謀。今考集中如《論山東未可用兵》、《論歸正人》、《論未可北伐》、《回奏條具弊事》諸劄子,皆極言李顯忠、邵宏淵之輕脱寡謀,不宜輕舉。而欲練士卒,積資糧,以蓄力於十年之後。既而淮西奔潰,其言竟驗,不可為非老成謀國之見。雖厥後再秉國政,亦未能收富强之效,以自踐其言。而量力知難,其初説固有未可深議者。至本傳稱浩因專對,請於普安、恩平二王内擇立一人為皇子,高宗亟稱為有用之才。而集中《論對有司不能推廣恩意劄子》下註云:“見知高宗,祇因此劄1。”事當在請定繼嗣之先2,而本傳顧未之及。集為門弟子編排,所言當必有據。是亦足與史相參考也。集凡詩五卷、雜文三十九卷、詞曲四卷。末二卷為《童丱須知》,分三十章。所言皆治家修身之道,而諧以韻語,乃錄之家塾以訓子孫者。自署辛丑,為淳熙八年。蓋其罷官以少傅侍經筵時所著云。

  【彙訂】

  1.底本“劄”下有“子”字,據此書卷七《論對劄子》註及殿本删。

  2.殿本“事”上有“此”字。

  燕堂詩稾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趙公豫撰。公豫字仲謙,常熟人。紹興中由進士知真州,官至寶謨閣待制。是集卷首有《傳》一篇,不著撰人名氏,稱公豫本宗室子,南渡後徙居常熟。然考《宋史·宗室表》,諸王系中無以“公”字聯名者1,不知其出何派也。《傳》又稱公豫所著《燕堂類稾》原本十六卷,詔誥表策多為時傳誦。其詩因屬對不甚工切,泉州守蔣雝選錄全部,澄汰太甚,僅存若干首。是公豫止優於文,而詩則非所擅長。故雖鈔本僅存,而選錄宋詩者亦未經採摭。今讀其詩,雖吐屬未工,而直寫胸臆,要自落落不凡。《傳》又稱公豫居官廉正,常言“吾求為良吏,不求為健吏”。去任之日,挈壺漿攀轅者甚衆。是其政績不媿於古之循吏,當因人以重其詩。使魯恭、卓茂有遺集以傳於後,雖聲律未嫻,談藝者敢毅然斥去乎!存此一集,以風厲官方。較之掞藻摛華,其有補於世道為多也。

  【彙訂】

  1.趙廷美六世孫皆以“公”聯名。(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海陵集二十三卷外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1

  宋周麟之撰。麟之字茂振,海陵人。紹興十五年進士,中宏詞科。任起居舍人,歷擢兵部侍郎、直學士院、給事中、知制誥、翰林學士,官至同知樞密院事。《宋史·藝文志》載麟之《海陵集》二十三卷,與此本合。前有淳熙癸卯周必大序,亦稱其子準裒遺稾得二十三卷,蓋猶舊帙。序稱其久官於朝,故其詩文因事而作者少,集中内外制詞殆居其半。今觀其集,非惟贈答唱和寥寥無幾,即奏議、奏劄亦多不關軍國大計。蓋其珥筆禁庭,坐躋通顯,與王珪約略相似。而文章嫻雅,亦猶有北宋館閣之餘風,非南渡諸家日趨新巧者比,未可以專工儷偶輕也。别有《外集》一卷,其中使金諸詩稱紹興己卯。考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載紹興二十九年周麟之為告哀使,蓋以韋太后事而行。時金國方謀南伐,詩中《造海船》一章,亦知其欲由膠州浮海,水陸並進。而所載《中原民謠》十章,乃盛陳符讖。以《燕京小》為康王坐之兆,以《迎送亭》為迎宋之兆,以《金瀾酒》為金闌之兆2,以《歸德府》為復舊之兆,以沃州為天水之兆,皆附會牽合。亦何異吕紳棄通州而遁,乃表言夜夢赤幟朱甲為中興之瑞乎!《二老堂詩話》又載麟之使金,金主愛之,享以牛魚。密糟其首以歸獻,時有“魚頭公”之嘲。則當時必有所取悦於金主者3。而其詩夸宋詆金,與事實絕不相應。又前後《凱歌》三十首,虚張虞允文瓜洲采石僥倖之功,殊為過實。詞句亦多鄙俚,不類麟之他詩。考諸《宋志》,亦無《外集》之目。殆其子諱而削稾,後人又掇拾附存歟?以原本所有,姑仍其舊錄之,而附訂其謬如右4。

  【彙訂】

  1.底本此條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燕堂詩稾一卷”條之前。

  2.“金闌”,底本作“金爛”,據殿本改。民國《海陵叢刻》本周麟之《海陵集·外集》收《中原民謠》,第三首為《金瀾酒》,其小序云:“客曰:‘不然。子弗聞夫白蛇斷而秦亡,當塗高而魏昌,國之興亡實繫焉。金瀾者,金運其將闌乎?’”其詩云:“或言此酒名金瀾,金數欲盡天意闌。”

  3.殿本“所”上有“以”字。

  4.文淵閣《四庫》本此集無《外集》一卷。(沈治宏:《<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著錄圖書失誤原因析》)

  竹洲集二十卷附棣華雜著一卷(安徽巡撫採進本)1

  宋吳儆撰2。儆字益恭,初名偁,避秀邸諱改名,休寧人。紹興二十七年第進士,歷朝散郎、廣南西路安撫使,主管台州崇道觀。卒諡文肅。其集《宋史·藝文志》、《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皆不著錄。集首有端平乙未敷文閣學士程珌序,稱其文“峭直而紆餘,嚴潔而平澹,質而非俚,華而不雕”。今觀其詩文,皆意境劖削,於陳師道為近。雖深厚不逮而模範略同,蓋以元祐諸人為法者。其《上蔣樞密書》論戰、和、守之俱非,《與汪楚材書》論伊川之徒,皆有卓識。其《芻言》中豪民、黠吏一條,與論邕州以互市劫制化外一條,亦具有吏才。非但以文章重也。

  【彙訂】

  1.“棣華雜著”,殿本作“棣華雜筆”,誤。

  2.據明弘治六年吳儆十世孫吳雷亨刻本此集卷前程敏政《重刻〈竹洲集〉序》,《棣華雜著》乃其兄吳俯所撰。其中《見蔣樞丐祠書》末有“俯伏待命”云云亦可證。(沈治宏:《<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著錄圖書失誤原因析》;段曉春:《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善本書志一》)

  高峯文集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廖剛撰。剛字用中,順昌人。紹興中為御史中丞,出提舉明道宫,致仕。高峯其號也。事迹具《宋史》本傳。考《朱子語類》論龜山門人,謂剛為助和議。今觀其集,若《漳州被召上殿》、《乞約束邊將》諸劄,其説誠然。然《宋史》本傳載金人敗盟,剛乃有責鄭億年“以百口保金人”之語,又欲起舊相有德望者。以是為檜所惡,致斥奉祠。而集中《與秦相公書》亦以和議為失。前後如出兩人,豈至是乃悟其謬歟?《宋史》以剛為楊時弟子,道學一脈。愛屋及烏,使與張九成、胡銓同傳,固為不倫。然視怙過不悛者,則有閒矣。其他奏議指陳當時利弊,頗有可採。《答陳幾叟書》論知制誥之失,尤為切當。至其《乞設親軍劄子》,舍大慮小,所見殊陋。又諫止高宗節序拜欽宗事,於君臣兄弟之義,亦皆未協。本傳乃獨採之,去取未免失倫。亦足證《宋史》之疏謬,其是非不盡可據矣。其集久無刻本,傳寫多誤,脱字或至數行。無從校補,今亦姑從舊本錄之焉1。

  【彙訂】

  1.《宋史·藝文志》著錄《高峯集》十七卷,今以福建省圖書館藏明鈔本為最古,凡十七卷,四庫十二卷本即其前十二卷。(祝尚書:《宋集孤本罕見本六種考》)

  鄂州小集六卷附錄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羅願撰。願有《爾雅翼》,已著錄。淳熙甲辰,願由知南劍州改鄂州。乙巳,卒於官1。州佐劉清之為刊其遺稾,名《鄂州小集》,止六卷。史稱十卷,與原集不合。蓋《宋史》多譌,不足為據2。此本卷數雖符,然編次無法。又以《新安志》中小序二篇入之,疑經後人掇拾而成,亦非其舊也。願父汝楫,助秦檜以害岳飛,犯天下之公怒。而願學問該博,文章高雅,乃卓然有以自立,不為父惡之所掩。其《淳安社壇記》,朱子亦謂不如3。其《爾雅翼》後有方回跋曰:“回聞之先君子,南渡後文章有先秦、西漢風,惟羅鄂州一人。甫七歲,能為《青草賦》以壽其先尚書。少長,落筆萬言。既冠,乃數月不妄下一語。其精思如此。”又曰:“《小集》僅文十之一,劉公清之子澄所刊。晦翁謂其文有經緯,嘗欲附名集後。”又謂“羅端良止此可惜”。蓋年止四十餘,使老壽,進未艾也。鄭玉作是集序亦曰:“其《陶令祠堂記》、《張烈女廟碑》,詞嚴理暢。至於論成湯之慚德,則所以著千古聖賢之心,明萬世綱常之正”云云。朱子當南宋初,方回當南宋末,其推重如出一轍。知一代作者,於願無異詞矣。今所傳者雖未必淳熙之原本,實皆願之遺文,要足貴也。後二卷附願兄頌、願弟頎、姪似臣之文4。末又有明人《月山錄》一卷,冗雜鄙陋。蓋願之疏族,因刊是集而竄入之,冀附驥以傳,殊為疣贅。今存頌、頎、似臣之文,而所謂《月山錄》者,則竟從删汰焉。

  【彙訂】

  1.據此集卷首曹涇撰《鄂州太守存齋先生羅公傳》,羅願卒於淳熙十一年甲辰。(余嘉錫:《疑年錄稽疑》)

  2.《宋史·藝文志》載“羅願小集五卷”,《宋史》本傳謂“有《小集》七卷”。(祝尚書:《四庫宋集提要糾誤》)

  3.“亦”,殿本作“自”。

  4.文淵閣《四庫》本此集附錄卷一為頌、頎、似臣之文,卷二為《鄂州太守存齋羅公願傳》。(周錄祥:《<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集部>訂誤》)

  艾軒集九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林光朝撰。光朝字謙之,莆田人。登隆興元年進士,歷官國子祭酒,兼太子左諭德。除中書舍人,兼侍講。以集英殿修撰知婺州卒。事迹具《宋史·儒林傳》。光朝為鄭俠之壻,又從陸子正游。學問氣節,俱有自來。長朱子十六歲,朱子兄事之。其為舍人日,繳還謝廓然詞頭一事,尤為當世所稱。平生不喜著書。既没後,其族孫同叔裒其遺文為十卷,陳宓序之1。後其外孫方之泰搜求遺逸,輯為二十卷,刻於鄱陽,劉克莊序之2。至明代,宋刊已佚,僅存鈔本3。正德辛巳,光朝鄉人鄭岳擇其尤者九卷,附以《遺事》一卷,題曰《艾軒文選》,是為今本。所謂十卷、二十卷者,今皆不可見。王士禎《居易錄》稱:“嘗從黄虞稷借觀其全集,憾未鈔錄。”未審即此本否也。然即此本觀之,亦可見其一斑矣。舊本閒有評語,蓋明林俊所附入。皆無發明,故今悉删汰焉。

  【彙訂】

  1.據陳宓序,同叔刊本在光朝卒後五十年(約1228)。而前十餘年李幼傑《莆陽比事》已述及其五種行世書目:《林光朝文集》三十卷,《易解》,《論語中庸解》,《詩書語錄》,《莊子解》。(楊玉峯:《艾軒著述流傳考略》)

  2.二十卷本初刊於莆田,劉克莊序。後湯伯紀復刊於鄱陽,並請林希逸撰序志記,時約理宗淳祐十年(1250)。(同上)

  3.《文淵閣書目》、《内閣書目》、《菉竹堂書目》、《萬卷堂書目》、《徐氏家藏書目》、《絳雲樓書目》著錄有《艾軒先生文集》、《林艾軒文集》、《艾軒三先生文集》,則十卷、二十卷本及《三先生集》本之宋槧,至明代蓋皆傳世。(祝尚書:《宋人别集敘錄》)

  晦菴集一百卷續集五卷别集七卷(内府藏本)

  宋朱子撰。《書錄解題》載《晦菴集》一百卷、《紫陽年譜》三卷,不云其集誰所編,亦不載《續集》。明成化癸卯莆田黄仲昭跋稱:“晦菴朱先生文集一百卷,閩、浙舊皆有刻本。浙本洪武初取置南雍,不知輯於何人。今閩藩所存本,則先生季子在所編也。又有《續集》若干卷、别集若干卷,亦併刻之”云云。是正集百卷,編於在手。然朱玉《朱子文集大全類編》稱在所編實八十八卷,合《續集》、《别集》乃成百卷。是正集百卷又不出在手矣1。《别集》之首有咸淳元年建安書院黄鏞序曰:“先生之文,《正集》、《續集》,潛齋、實齋二公已鏤版書院。建通守余君師魯,好古博雅,搜訪先生遺文又得十卷,以為《别集》。其標目則一仿乎前,而每篇之下必書其所從得。”是《别集》之編,出余師魯手。惟《續集》不得主名,朱玉亦云無考2。觀鏞所序在度宗之初,則其成集亦在理宗之世也。此本為康熙戊辰蔡方炳、臧眉錫所刊3,眉錫序之。而方炳《書後》題曰《朱子大全集》,不知其名之所始。考黄仲昭跋及嘉靖壬辰潘潢跋,尚皆稱《晦菴先生集》。而方炳跋乃稱:“朱子故有《大全文集》,歲月浸久,版已磨滅。”則其名殆起明中葉以後乎4?惟是潢跋稱《文集》百卷、《續集》五卷、《别集》七卷,與今本合5。而與潢共事之蘇信所作前序,乃稱百有二十卷,已自相矛盾。方炳手校此書,其跋又稱原集百卷、《續集》十卷、《别集》十一卷,其數尤不相符。莫明其故。疑信序本作百有十二卷,重刻者偶倒其文,而方炳跋則繕寫筆誤,失於校正也6。方炳跋又稱校是書時不敢妄有更定,悉依原本。即續、别二集亦未依類附入,頗得古人刊書謹嚴詳慎之意。今通編為一百一十二卷,仍分標《晦菴集》、《續集》、《别集》之目,不相淆亂,以存其舊焉。

  【彙訂】

  1.“正集”,殿本無。

  2.據明嘉靖十一年刻本《晦菴先生朱文公續集》卷首王遂宋淳祐五年序,《續集》乃遂所刻。實齋即王遂號。(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南宋五十家研究》)

  3.“刊”,殿本作“刻”。

  4.今存宋刊《晦菴先生文集》前集十二卷、後集十八卷,《天祿琳琅後目》卷七著錄道:“書中標‘晦菴先生文集’,而前集目錄之首標‘晦菴朱先生大全文集’,是‘大全’之名不始於蔡方炳之刻也。”(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

  5.明嘉靖本潘潢跋云:“《文公文集》百卷,又《續集》十卷、《别集》十有一卷”,不作五卷、七卷。(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6.蔡方炳刻百十二卷本,係將原百二十一卷本之《續集》十一卷、《别集》十卷(潘潢原跋云《續集》十卷、《别集》十一卷,誤)改編為五卷、七卷,又改潘跋卷數,非“偶倒其文,失於校正”。(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南宋五十家研究》)

  梁谿遺稾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1

  宋尤袤撰。袤有《遂初堂書目》,已著錄。《宋史》袤本傳載所著《遂初小稾》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梁谿集》五十卷。今並久佚。國朝康熙中,翰林院侍講長洲尤侗自以為袤之後人,因裒輯遺詩,編為此本,蓋百分僅存其一矣。厲鶚作《宋詩紀事》,即據此本為主,而别摭《三朝北盟會編》所載《淮民謠》一首、《茅山志》所載《庚子歲除前一日游茅山》一首、《荆谿外紀》所載《游張公洞》一首、《揚州府志》所載《重登斗野亭》一首、《郁氏書畫題跋記》所載《題米元暉瀟湘圖》二首、《後村詩話》所載逸句四聯2。而“去年江南荒”兩聯,即《淮民謠》中之語,前後復出。良由瑣碎捃拾,故失於檢校。知其散亡已甚,不可復收拾也。方回嘗作袤詩跋,稱:“中興以來,言詩必曰尤、楊、范、陸。誠齋時出奇峭,放翁善為悲壯。公與石湖,冠冕佩玉,度騷婉雅3。”則袤在當時,本與楊萬里、陸游、范成大並駕齊驅4。今三家之集皆有完本,而袤集獨湮没不存。蓋文章傳不傳,亦有幸不幸焉。然即今所存諸詩觀之,殘章斷簡,尚足與三家抗行。以少見珍,彌增寶惜,又烏可以殘賸棄歟!

  【彙訂】

  1.底本此條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雪山集十六卷”之後。文淵閣庫書作二卷,卷一詩,卷二文。(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南宋五十家研究》)

  2.尤侗輯本(四庫底本)已收《茅山志》所載《庚子歲除前一日游茅山》一首、《荆谿外紀》所載《游張公洞》一首。(吳洪澤:《尤袤著述考辨》)

  3.“度騷”,底本作“端莊”,據殿本改。方回《桐江集》四卷本卷四(八卷本卷三)《跋遂初尤先生尚書詩》原文作“度騷媲雅”。

  4.“駕”,殿本作“鶩”。

  文忠集二百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周必大撰。必大有《玉堂雜記》,已著錄。是集即史所稱《平園集》者是也。開禧中,其子綸所手訂。以其家嘗刻《六一集》,故編次一遵其凡例,為《省齋文稾》四十卷、《平園續稾》四十卷、《省齋别稾》十卷、《詞科舊稾》三卷、《掖垣類稾》七卷、《玉堂類稾》二十卷、《政府應制稾》一卷、《歷官表奏》十二卷、《奏議》十二卷、《奉詔錄》七卷、《承明集》十卷、《辛巳親征錄》一卷、《龍飛錄》一卷、《歸廬陵日記》一卷、《閒居錄》一卷、《泛舟游山錄》三卷、《乾道庚寅奏事錄》一卷、《壬辰南歸錄》一卷、《思陵錄》一卷、《玉堂雜記》三卷、《二老堂詩話》二卷、《二老堂雜誌》五卷、《唐昌玉蕊辨證》一卷、近體樂府一卷、書稾三卷、劄子十一卷、小簡一卷。其年譜一卷,亦綸所編。又以祭文、行狀、諡誥、神道碑等别為《附錄》四卷終焉1。陳振孫謂初刻時以《奉詔錄》、《親征錄》、《龍飛錄》、《思陵錄》十一卷所言多及時事,託言未刊。鄭子敬守吉時,募工人印得之,世始獲見完書。今雕本久佚,止存鈔帙2。而《玉堂雜記》、《二老堂詩話》等編4,世亦多有别本單行者,已各著於錄。兹集所載,則依原書編次之例。仍為錄入,以存其舊第焉。

  【彙訂】 1.“《附錄》四卷”,《文溯閣提要》作“《附錄》五卷”。文淵閣《四庫》本此集《附錄》前四卷分别為祭文、行狀、諡誥、神道碑,卷五為忠文耆德之碑。(羅瑛、袁芸:《<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補正<四庫全書總目>舉隅——以集部别集類為例》) 2.此集今存宋刻殘本六十九卷。(祝尚書:《宋人别集敘錄》) 3.“《二老堂詩話》”,底本作“《二老堂雜誌》”,據殿本改。《總目》卷一九五著錄《二老堂詩話》一卷。

  雪山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質撰。質有《詩總聞》,已著錄。其集久佚不傳,僅散見《永樂大典》中。史稱其嘗著論五十篇,言歷代君臣治亂,謂之《樸論》。今止存漢高帝、文帝,五代梁末帝、周世宗四篇。質自序《西征叢記》云:“自丁亥至庚寅,得詩一百三十有九、詞五十有一、記十、序六、銘二。”又於淳熙二年作《退文》,有六悔、六變。《永樂大典》所載乃總題曰《雪山集》,不可辨識。又《宋史·藝文志》稱《王景文集》四十卷,而别出《雪山集》三卷1。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作三卷,焦竑《經籍志》、朱彝尊《經義考》則俱云四十卷2。考王阮原序,稱其家以遺稾見屬,乃為搜羅删次,釐為四十卷。名曰《雪山》,本其舊也。然則質初有小集三卷,自題《雪山》之名。迨阮删定遺稾,編為全集,而其名如故。故三卷之本與四十卷之本諸書互見也。張端義《貴耳集》載其《何處難忘酒》詩四首,稱所撰有《雪齋集》,則又刊本流傳譌“山”為“齋”矣。今搜羅排次,共得一十六卷。其詩文有歲月可稽者,各加考證附於題下。雖殘闕之餘,十存四五。其生平出處與文章宗旨,尚可以見其梗概焉。《宋史》本傳頗以氣節推質。而周密《齊東野語》載張説為承旨時,“朝士多趨之,惟質與沈瀛相戒勿詣説。已而質潛往説所,甫入客位,瀛已先在。物議喧傳,久之皆不安而去。”與史殊相乖剌。考史稱:“虞允文以質鯁亮不回,薦為右正言。時中貴人用事,多畏憚質,陰沮之”云云。則質非附勢求進者,殆張説等懼其彈劾,反造此謗。史所謂陰沮之者,正指其事,密不察而誤載也。觀其初受張浚之知,又以湯思退薦為太學正,而集中《論和戰守疏》排擊二人,皆無恕詞。此豈放利偷合者所能為歟?史又稱質博通經史,善屬文,與九江王阮齊名。阮序是集,亦稱:“聽其論古,如讀酈道元《水經注》。名山支川,貫串周帀,無有閒斷。”自明以來,阮《義豐集》尚傳,而質集湮没不彰,談藝家亦罕能稱道。今仰蒙睿鑒,取其《論和戰守疏》及《上宋孝宗疏》諸篇,詞旨剴切,當於事理,特命校正剞劂,以發幽光,洵為千載之一遇。至集中青詞一體,本非文章之正軌。謹欽遵諭旨,於繕錄之本姑仍其舊,於刊刻之本則概予芟除。又如《會慶節功德疏》、《福地緣化疏》3、《真如修御書閣疏》、《天申節開啟疏》、《滿散疏》、《水陸修齋懺經》諸疏及《化緣修造榜文》諸篇,亦皆語涉異教。刊本并為削去,以示别裁焉4。

  【彙訂】

  1.《宋史·藝文志》著錄《王景文集》四十卷,在北宋人蘇元老、劉安上之閒。《宋詩紀事補正》有王景,江西廬陵人,嘉祐三年解試。王質雖字景文,但為南宋人。《王景文集》四十卷或係王景之文集。(陳樂素:《宋史藝文志考證》)

  2.《經義考》不著錄别集,惟卷一百零六有王質《詩總聞》條。而《曝書亭集》卷三十四《雪山王氏質〈詩總聞〉序》言及“有集四十卷”。(張宗友:《<四庫全書總目>誤引<經義考>訂正》)

  3.“緣化”,底本作“化緣”,殿本改。清李文藻校抄本此集卷八有《福地緣化疏》。

  4.據此,似所列諸篇在諸閣本《四庫全書》中應當保留,而在聚珍版本中才删去。然文淵閣《四庫》本中並無這些文字。(史廣超:《<永樂大典>輯佚研究》)

  方舟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石撰。石有《方舟易學》,已著錄。《宋史》不為石立傳,其集亦不見於《藝文志》。惟《書錄解題》載《方舟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卷。自明以來,絕無傳本。今從《永樂大典》採掇編次,猶可得十之六七。考鄧椿《畫繼》稱其“出主石室,案此指由太學博士黜為成都學官時。就學者如云。閩越之士,萬里而來,刻石題諸生名幾千人。蜀學之盛,古今尠儷。”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稱:“石在太學時,適右學生芝草,學官稱賀,石獨以為兵兆。由是坐斥。趙雄其鄉人,驟貴,石不與通書。及石罷官,值雄秉政,遂不復起。”是石亦學問氣節之士。《資州志》又稱其“好學能屬文,少從蘇符尚書游。”而集中亦有為蘇嶠所作《〈蘇文忠集〉御序跋》。知其文字淵源出於蘇氏,故所作以閎肆見長。雖閒失之之險僻,而大致自為古雅。諸體詩縱横跌宕,亦與眉山門徑為近也。謹以類排比,編為詩五卷、詞一卷、文十二卷。又浙江採進遺書中有石所撰《易十例略》、《互體例》、《象統》、《左氏卦例》、《詩如例》、《左氏君子例》、《聖語例》、《詩補遺》諸篇,皆題門人劉伯龍編,而帙首一行乃標曰《方舟先生集》。勘驗《永樂大典》所錄經説諸篇與浙江本無異,而其前冠以《方舟集》字亦與浙江本同。蓋本附入集中,後全集散亡,僅存此經説。今仍别為六卷,附之於後,以還其舊焉。

  網山集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林亦之撰。亦之字學可,號月漁,福清人。林光朝之弟子也。光朝講學於紅泉,及卒,學者請亦之繼其席。趙汝愚帥閩,嘗薦於朝,未及用而卒。景定閒贈迪功郎。原集刊於紹定辛卯1。劉克莊序稱:“嘗謂艾軒高處逼《檀弓》、《穀梁》,平處猶與韓並驅。至於網山論著,句句字字,足以明周公之志,得少陵之髓。其律詩高妙者,絕類唐人。疑老師當避其鋒。他文稱是”云云。其推之可謂至矣。今觀此本,詩僅二卷,而輓詩居一卷。文凡六卷,而祭文居二卷,祝文、聘書居一卷,青詞、募疏之類不軌於正者,又居一卷,殊不類克莊之所稱。其編次尤為猥雜。疑原集散佚,無識者掇拾叢殘,重編此本,故遺其菁華而存其糟粕也2。宋人撰著,傳者日稀。既未睹其全帙,姑以此本著錄,備插架之一種云爾。

  【彙訂】

  1.“原集刊於紹定辛卯”當係據林希逸《網山集序》,序稱作者“生高宗丙辰(紹興六年,1136),終孝宗乙巳”,又謂“今上辛卯後,先生之剩百有三年”。紹定四年辛卯為1231年,而紹興六年至嘉熙二年(1238)方為百有三年。序又曰:“希逸甲申客壽陽……今十有五年”,嘉定十七年甲申(1224)至嘉熙二年正為十五年。疑“辛卯後”乃“嘉熙二年”之誤。

  2.明《内閣書目》卷三著錄《三先生文集》時,將此集誤書為《樂軒集》,曰:“凡十六卷,闕八卷。”傳世之八卷本當即源於明内閣之殘闕宋本,蓋詩歌部分已佚,僅餘輓詩、青詞之類,而經後人重編卷次,遂泯殘闕之跡。(祝尚書:《宋人别集敘錄》)

  東萊集四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吕祖謙撰。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其生平詩文,皆祖謙歿後,其弟祖儉及從子喬年先後刊補遺稾,釐為文集十五卷。又以家範、尺牘之類為别集十六卷,程文之類為外集五卷,年譜、遺事則為附錄三卷,又附錄《拾遺》一卷。即今所傳之本也。祖謙雖與朱子為友,而朱子嘗病其學太雜。其文詞閎肆辨博,凌厲無前,朱子亦病其不能守約。又嘗謂:“伯恭是寬厚底人,不知如何做得文字卻似輕儇底人。如省試義大段鬧裝,館職策亦説得漫,不分曉,後面全無緊要。”又謂伯恭《祭南軒文》“都就小狹處説來”。其文散見於黄?、滕璘所記《饒錄》。後託克託修《宋史》,遂列祖謙於《儒林傳》中,微示分别。然朱子所云,特以防華藻溺心之弊,持論不得不嚴耳。祖謙於《詩》、《書》、《春秋》皆多究古義,於十七史皆有《詳節》。故詞多根柢,不涉游談。所撰《文章關鍵》,於體格源流,具有心解。故諸體雖豪邁駿發,而不失作者典型,亦無語錄為文之習。在南宋諸儒之中,可謂銜華佩實。又何必吹求過甚,轉為空疏者所藉口哉!又按《朱子語類》稱:“伯恭文集中如《答項平甫書》,是傅夢泉子淵者;如《罵曹立之書》,是陸子靜者。其他偽作,想又多在”云云。是祖儉等編集之時,失於别擇,未免收入贗作。然無從辨别,今亦不得而删汰之矣。

  止齋文集五十一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1

  宋陳傅良撰。傅良有《春秋後傳》,已著錄。此集為其門人曹叔遠所編,前後各有叔遠序一篇。所取斷自乾道丁亥,訖於嘉泰癸亥。凡乾道以前之少作盡削不存,其去取特為精審。末為《附錄》一卷,為樓鑰所作《神道碑》、蔡幼學所作《墓誌》、葉適所作《行狀》2。而又有雜文八篇綴於其後3,不知誰所續入。據宏治乙丑王瓚序,稱澤州張璡欲掇拾遺逸,以為外集,其璡重刊所附入歟4?自周行己傳程子之學,永嘉遂自為一派,而傅良及葉適尤其巨擘。本傳稱:“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行聞。伯熊於古人經制治法,討論尤精。傅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之學為多。及入太學,與廣漢張栻、東萊吕祖謙友善。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而主敬、集義之功得於栻為多。”然傅良之學,終以通知成敗,諳練掌故為長,不專於坐談心性。故本傳又稱:“傅良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於實而後已。”蓋記其實也。當寧宗即位之初,朱子以趙汝愚薦内召。既汝愚與韓侂胄忤,内批與朱子在外宫觀。傅良為中書舍人,持不肯下,其於朱子亦不薄。然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稱:“考亭先生晚註《毛詩》,盡去序文,以‘彤管’為淫奔之具,以‘城闕’為偷期之所。止齋陳氏得其説而病之,謂以千七百年女史之彤管與三代之學校,以為淫奔之具、偷期之所,竊有所未安。獨藏其説,不與考亭先生辨。考亭微知其然,嘗移書求其《詩》説。止齋答以公近與陸子靜互辨無極,又與陳同甫爭論王霸矣。且某未嘗註《詩》,所以説《詩》者,不過與門人為舉子講義,今皆毁棄之矣。蓋不欲滋朱之辨也”云云。則傅良雖與講學者游,而不涉植黨之私,曲相附和,亦不涉爭名之見,顯立異同。在宋儒之中,可稱篤實。故集中多切於實用之文,而密栗堅峭,自然高雅,亦無南渡末流冗沓腐濫之氣。蓋有本之言,固迥不同矣。

  【彙訂】

  1.文淵閣庫書作五十二卷附錄一卷。(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南宋五十家研究》)

  2.應為蔡幼學作《行狀》、葉適作《墓誌銘》。(孫詒讓:《温州經籍志》)

  3.“八篇”乃“九篇”之誤。(同1)

  4.元至正庚子(1360)重刻本此集已收錄諸雜文,非明弘治閒張璡重刊所附入。(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格齋四六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王子俊撰。子俊字材臣,吉水人。安丙帥蜀,嘗辟為制置使屬官。其始末則未詳也。所著有《史論》、《師友緒言》、《三松類稾》諸書,俱已不傳。此編原本題曰《格齋三松集》,疑即《類稾》中之一種,散佚僅存者。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稱:“鈔得宋本《格齋四六》,計一百二首。”今檢勘其數,與所跋相同,當即彝尊所見之本。楊萬里嘗謂其“《史論》有遷、固之風,古文有韓、柳之則,詩有蘇、黄之味。至於四六,踵六一、東坡之步武,超然絕塵,自汪彥章、孫仲益諸公而下不論。”其推之甚至。今其他文已湮没不傳,無由證所評之確否。但就此一卷而論,其典雅流麗,亦復斐然可觀。故朱彝尊亦謂其“由中而發,漸近自然,無組織之跡。”必謂勝於汪藻、孫覿,固友朋標榜之詞。要之,驂駕二人,亦足步其後塵矣。

  梅谿集五十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王十朋撰。十朋有《會稽三賦》,已著錄。是集為正統五年温州教授何?所校,知府劉謙刻之,黄淮為序。凡奏議五卷,而冠以廷試策。前集二十卷,後集二十九卷,而附以汪應辰所作《墓誌》。後有紹熙壬子其子宣教郎聞禮跋,稱文集合前後並奏議五十四卷,與此本合。而《文獻通考》作《梅谿集》三十二卷,《續集》五卷,并載劉珙之序。今無此序,卷數更多寡不符。應辰《墓誌》則稱《梅谿前》、《後集》五十卷,與此本亦不相應。疑珙所序者初稾,應辰所志者晚年續增之稾,而此本則十朋没後其子聞詩、聞禮所編次之定稾也1。觀應辰稱《尚書》、《春秋》、《論語》、《孟子》講義皆未成書,而此本後集第二十七卷中載《春秋》、《論語》講義數條。則為搜輯續入明矣。十朋立朝剛直,為當代偉人。應辰稱其“於文專尚理致,不為浮虚靡麗之詞。其論事章疏,意之所至,展發傾盡,無所回隱,尤條鬯明白。”珙稱其詩“渾厚質直,懇惻條暢,如其為人。”今觀全集,淳淳穆穆,有元祐之遺風。二人所言,良非溢美。曹安《讕言長語》僅稱其祭漢昭烈帝、諸葛亮、杜甫文各數語,未足以盡十朋也。

  【彙訂】

  1.文淵閣《四庫》本有朱熹代劉珙序,作於王十朋“歿幾十年”後,而《墓誌》作於去世當年,豈能以卷數多寡定其所記是否初稾。三十二卷本或即後集。(孫詒讓:《温州經籍志》;祝尚書:《宋人别集敘錄》)

  香山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喻良能撰。良能字叔奇,義烏人。登紹興二十七年進士,補廣德尉,遷國子監主簿。復以國子監博士召,兼工部郎中。除太常寺丞,兼舊職,出知處州。尋以朝請大夫致仕。《宋史》不為立傳,惟《金華先民傳》載其仕履頗詳。其兄良倚、弟良弼,亦俱以古文詞有聲於時,集中所稱伯壽兄、季直弟者是也。良能所著《忠義傳》二十卷、《諸經講議》五卷、《家帚編》十五卷,俱久佚不存。其集《義烏志》作三十四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作十七卷,世亦無傳。獨《永樂大典》中所錄古、今體詩尚多。核其格律,大都抒寫如志,不屑屑為絺章繪句之詞。楊萬里《朝天集》有《送喻叔奇知處州》詩云:“括蒼山水名天下,工部風煙入筆端。”頗相推許。而良能集内亦多與萬里酬唱之作。故其詩格約略相近,特不及萬里之博大耳。又陳亮《龍川集》《題喻季直文編》一篇云:“喻叔奇於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别去三日,念之輒不釋。其為文精深簡雅,讀之愈久而意若新。”是良能之文,亦有可自成一家者。惜其詩僅存,而文已湮没不傳矣1。今從《永樂大典》採掇裒次,而以《南宋名賢小集》所載參校補入,釐為十六卷,庶猶得考見其大略。其集稱“香山”者,案集中《次韻李大著春日雜詩》中有“清夢到香山”句,自註曰:“余所居山名”。蓋以地名其集云。

  【彙訂】

  1.文淵閣《四庫》本此集卷一有賦三首,辭一首。(周錄祥:《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集部》訂誤)

  宫教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崔敦禮撰。敦禮有《芻言》,已著錄。焦竑《國史經籍志》載有敦禮集二十卷。其本久佚,他家書目亦罕著於錄。故厲鶚《宋詩紀事》不及敦禮之名。惟《永樂大典》載有敦禮《宫教集》,其詩文篇帙尚富。大抵格律平正,詞氣暢達。雖不能領新標異1,而周規折矩,尺寸不踰。前輩典型,兹猶未墜,未可等諸自鄶無譏。謹採掇編次,釐為十有二卷。第五卷内有《進重删定吕祖謙所編〈文鑑〉劄子》一篇,稱“删去增添,别寫進呈”云云。考李心傳《朝野雜記》謂:“吕祖謙《文鑑》既成,近臣密啟其失當,乃命直院崔大雅更定。增損去留,凡數十篇。”大雅者,其弟敦詩字也。《朱子語類》嘗論祖謙編錄《文鑑》事,亦有“崔敦詩删定奏議”之語。是此劄當出敦詩,不出敦禮,似乎《永樂大典》偶爾誤題。然或敦詩刊定進呈,敦禮代為草奏,亦未可定。今既别無顯證,姑仍其舊錄之,而附著其舛互如右。

  【彙訂】

  1.“領新標異”,殿本作“標新領異”。

  蒙隱集二卷(永樂大典本)1

  宋陳棣撰。棣始末諸書不載,惟凌迪知《萬姓統譜》載陳汝錫字師予,紹聖四年進士,官至浙東安撫使。子棣字鄂父,以父任,官至通判潭州。今考集中《知軍劉公挽詞》第三首,自註稱:“紹興初,先子帥越”。與汝錫時代官階皆符,當即其人。惟《譜》稱通判潭州,而集中《食枸杞菊》詩自序稱“僕官桐川”,又有“我今作掾嘗苦饑”句,稍為不合。或初仕為桐川掾,後終潭州歟?集中有甲子除夕詩,甲子為紹興十四年,則猶高宗時人也。《栝蒼彙紀》載:“汝錫嘗有‘閒愁莫浪遣,留為痛飲資’句,為黄庭堅所賞。”則其家學淵源,亦從元祐而來。棣詩乃於南渡之初,已先導宋季江湖之派。蓋其足跡游歷不過數郡,無名山大川以豁蕩心胸。所與唱和者不過同官丞簿數人,相與怨老嗟卑,又尠耆宿碩儒以開拓學識。其詩邊幅稍狹,比興稍淺,固勢使之然。然統各體而觀之,雖乏鴻篇,實殊偽體。大都平易近情,不失風旨。較以生硬晦澀為奇偉,以鄙俚蕪雜為真切者,其品固有閒矣。宋代遺篇,日傳日少。錄而存之,俾談藝家見所未見,亦稽古者所不廢也。自明以來,選宋詩者皆未及。厲鶚作《宋詩紀事》,亦不載其姓名。則原集之佚已久。其卷帙多少,不可復考。詩惟一篇,題甲子,其年月先後亦不可知。謹從《永樂大典》所載,按體區分,釐為上、下二卷,以略存梗概焉。

  【彙訂】

  1.此條底本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宫教集十二卷”條之前。

  倪石陵書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宋倪樸撰。樸字文卿,浦江人。居於石陵村,因以為號。嘗應進士舉。紹興末為萬言書,擬上高宗而不果。鄭伯熊、陳亮皆極稱之。後為里人所構,徙置筠州,以赦得還。吳師道、宋濂皆為作傳。師道稱其“究悉用兵攻守險要,尤精地理,著《輿地會元志》四十卷。”今不傳。傳者僅此集。前載吳、宋二《傳》,次《擬上高宗書》,又書劄八篇、書唐史諸傳七篇、辨一篇。大抵皆古健有法。惟其《觀音院鐘刻辨》,論吳越所以改元者,乃因梁滅於唐,不肯反面事仇,奉正朔於唐,為錢氏立國之大節。夫錢鏐,固唐遺民也。當朱温僭逆之時,羅隱之言,凜然大義。乃不以篡唐之梁為仇,而反以滅梁之唐為仇,是非顛倒,莫甚於是。樸因汴京喪亂,務伸復讎之義,遂併此事而附會之,可謂斯言之玷。鄭楷、杜極二跋乃特稱是篇,其傎甚矣。卷末又有吳萊一序,乃為謝翱輯樸雜著而作者。獨不舉此篇,其識固在二人上也。翱所輯久無傳本,其序蓋自《淵穎集》錄出。此本則明嘉靖丙戌麻城毛鳳韶所輯。其不曰“集”而曰“書”者,鳳韶自序謂以《上高宗書》為主,舉所重云。

  樂軒集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陳藻撰。藻字元潔,福清人。林亦之之弟子,樂軒其自號也。是集為其門人林希逸所編。劉克莊序希逸《竹谿詩集》稱:“乾、淳閒,艾軒林光朝始好深湛之思,加鍛鍊之功,有經歲累月繕一章未就者。盡生平所作,不數卷。能以約敵繁,密勝疏,精揜粗。一傳而為網山林亦之,再傳而為樂軒陳藻。”又稱:“艾軒歿,門人散,或更名他師。獨網山、樂軒篤守舊聞,窮死不悔”云云。今觀集中所載諸體詩,頗涉粗率,而真樸之處實能自抒性情。古文亦主於鍛鍊字句,不為奔放閎肆之作,與《艾軒集》體格相近。雖其蹊逕太僻,不免寒瘦之譏,然在南宋諸家中,實亦自成一派也。

  定菴類稾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衛博撰。博《宋史》無傳。其集諸家亦未著錄,惟散見《永樂大典》中。考《宋中興百官題名記》,載乾道四年正月,衛博為樞密院編修官,四月致仕。知其終於是職。然平生事迹,已不可考。惟其中《送楊舒州》詩有“我昔懷軍書,西行盡淮泗”語,知其嘗參戎幕耳。所作凡表劄、牋啟、序記、書疏之類,無所不備,而什九皆為他人屬草者。特原本多直標題目,不署明“代”字,故往往不可辨别1。今以《宋史》參證,如《辭免職名表》有“更化之初,叨居政地”及“長沙資殿”等語,則當為代黄祖舜作;《辭免禦營使江淮都督表》有“戎輅親征”及“太上起臣於戎馬飲江之際,陛下眷臣於飛龍御極之初”等語,則當為代楊存中作。又所上諸啟中,如魏參政為魏杞,葉參政為葉顒2,洪參政為洪遵,周參政為周葵,蔣樞密為蔣芾,皆一時名臣3。又有奉使汴京、真定府燕、賓館賜宴諸表,似嘗從人使金者。而集中《送薛左司序》則稱:“諫大夫王公將出疆,求幕下士,監丞陶公以某進。會疾作不果。”考之於史,使金者乃王之望,旋即召還。則博實未北行,諸表殆預擬而未及用者。蓋博本以表奏四六擅長,故每為當時顯貴者所羅致。而觀其所作,亦大都工穩流麗,有汪藻、孫覿之餘風,非應酬牽率者可比。惜其流傳不廣,幾致亡佚。謹鈔撮薈萃,釐為四卷。存其梗概,俾不致終就湮没焉。

  【彙訂】

  1.此書所收本非自作,乃為類編書,故《宋史·藝文志》入總集類。(陳樂素:《宋史藝文志考證》)

  2.“葉顒”,底本作“葉容”,乃避嘉慶諱,據殿本改。葉顒,《宋史》卷三八四有傳。

  3.考《宋史·洪遵傳》及《洪适傳》,洪遵並未官參政,官參政(後升丞相)者,乃其兄洪适。洪适於乾道元年八月除參政,在此前後,周葵、葉顒、魏杞,亦先後除參政,蔣芾除簽書樞密院事,均見《宋史·宰輔表》。可知“洪遵”乃“洪适”之誤。(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澹軒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吕撰。吕字濱老,一字東老,邵武軍光澤人。其行事不見於史傳。惟周必大《平園續稾》第三十五卷内有所作《吕墓誌》一篇,稱其“端莊自重,記誦過人。年四十,即棄科舉。至七十七而卒。”又稱其“學務躬行,深惡口耳之習。讀《易》六十四卦,皆為義説。尤留意《資治通鑑》,論著數百篇。”蓋亦恬退力學之士矣。朱子嘗為其父作《墓誌》,今集中尚有《上晦菴干墓誌書》。又吕立社倉,朱子為作記,嘆其負經事綜物之才,老而不遇。吕歿後,其子文子以集求序,朱子語人曰:“李丈之文,可謂有補於世教”,未及為序而疾革。見於文子所作跋語中。今觀其詩文,雖多近樸直,少波瀾迴復之趣,不能成家。然明白坦易,往往有關於勸戒,不失為儒者之言。朱子所稱,實出公論,不盡以其子游於門下之故也。焦竑《國史經籍志》載《澹軒集》十五卷,與周必大《墓誌》相符1。然世無傳本。惟散見於《永樂大典》中。謹採掇裒綴,釐為詩三卷、詩餘一卷、雜文四卷。周必大《墓誌》一首亦附之卷末,以備考核焉。

  【彙訂】

  1.周必大《澹軒李君墓誌銘》(載《文忠集》卷七十五)未云有集。(孔凡禮:《澹軒集》提要)

  攻媿集一百一十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宋樓鑰撰。鑰有《范文正年譜》,已著錄。其集載於諸家書目者,或作百卷,或作八十五卷,而世所傳鈔本有僅存四十二卷者。蓋流傳既久,多所佚脱。此本原作一百二十卷,與《宋史·藝文志》及陳振孫《書錄解題》所載相同,猶為舊帙。惟中闕第七十七卷,據原目為《宣王内修政事》、《光武大度同高祖》二賦,《玉卮為壽》、《宅道炳星緯》二詩,《用人》、《安民》、《治兵》三策。又闕第七十八卷,據原目為御試進士、舉人召試、館職閣職省試、别試、解試、上舍州學諸試所擬策問十五篇。又闕第七十九卷,據原目為宴會、慶賀致語十五篇,上梁文四篇,勸農文二篇。其第七十三卷據原目闕《跋王伯奮所藏〈文苑英華〉》、《跋清閟居士臨〈修禊序〉》二篇1。第七十四卷據原目闕《跋劉元城、江諫議、任諫議、鄒道鄉、陳了齋五人帖》一篇2。而第五十六卷中《揚州平山堂記》亦闕其後半。諸家所藏刻本、鈔本並同,今俱無從校補。至第四十八卷、第八十卷、第八十一卷、第八十二卷有青詞、朱表、齋文、疏文之類3,凡一百六十七篇,均非文章之正軌。謹稟承聖訓,概從删削,重編為一百一十二卷。用聚珍版摹印,以廣其傳。鑰居官持正有守,而學問賅博,文章淹雅,尤多為世所傳述。本傳稱其“代言坦明,得制誥體”。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載:“鑰草光宗内禪制詞,有‘雖喪紀自行於宫中,而禮文難示於天下’二語,為海内所稱。”此言其工於内外制也。本傳又稱:“鑰試南宫,以犯諱請旨冠末等。投贄諸公,胡銓稱為翰林才。”今集中《謝省闈主文啟》一首,即是時所作。此言其工於啟劄也。王應麟《困學紀聞》取其“門前莫約頻來客,坐上同觀未見書”二句,載入“評詩類”中。此言其工於聲偶也。而袁桷《延祐四明志》稱其“於中原師友傳授,悉窮淵奧,經訓小學,精據可傳信。”尤能盡鑰之實。蓋宋自南渡而後,士大夫多求勝於空言,而不甚究心於實學。鑰獨綜貫今古,折衷考較。凡所論辨,悉能洞澈源流。可謂有本之文,不同浮議。王士禎《居易錄》稱其“行盡松杉三十里,看來樓閣幾由旬”、“一百五日麥秋冷,二十四番花信風”、“水真綠淨不可唾,魚若空行無所依”諸句,而病是集多叢冗。謂表狀、内外制之類,删去半部亦可。然貪多務博,即《誠齋》、《劍南》、《平園》諸集亦然。蓋一時之風氣,不必以是為鑰病也。至於題跋諸篇,尤多元元本本,證據分明,不止於《居易錄》所稱《三笑圖贊》、《吳彩鸞〈玉篇鈔〉》、《唐昭宗賜憘實敕書》三篇4。毛晉輯《津逮祕書》,摘錄宋人題跋共為一集,而獨不及鑰。其偶未見此本歟?

  【彙訂】

  1.“清閟居士”,殿本作“清祕居士”,誤,清閟居士為薛紹彭,《蘭亭續考》卷一載樓鑰《跋清閟居士本〈蘭亭序〉》。

  2.“人”,殿本作“諫”,疑誤。

  3.據朱墨合校舊鈔本此集目錄,卷七九有《温州勸農文乾道八年》、《温州勸農文乾道九年》、《台州勸農文淳熙七年》三篇勸農文。“第七十三卷”乃“第七十一卷”之誤,“第七十四卷”乃“第七十二卷”之誤,“第五十六卷”乃“第五十三卷”之誤。卷三八至卷四五所載内制中亦散見青詞等。(筧文生、野村鯰子:《四庫提要南宋五十家研究》)

  4.文淵閣《四庫》本此集卷七六《跋汪季路所藏書帖》首則為《唐僖宗賜憘實敕書》,《居易錄》卷十一作《唐昭宗賜憘實敕書》,誤。(同上)

  尊白堂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虞儔撰。儔字壽老,寧國人。隆興初入太學,舉進士。累官兵部侍郎,奉祠卒。其行事不見於《宋史》,而志乘所載頗詳。始為績谿令,即以治行被薦,遷監察御史。搏擊權貴,朝廷肅然。為浙東提刑,徙知湖州,值歲祲,推行荒政,所全活甚衆。蓋亦不徒以文學見長者。集中有《使北回上殿劄子》,是又嘗銜命使金。考《金史·交聘表》:“泰和元年三月乙亥,宋使刑部尚書虞儔、泉州觀察使張仲舒等來報謝。”即其事也。儔慕白居易之為人,以“尊白”名堂,并以名集。其《讀白樂天詩》云:“大節更思公出處,寥寥千載是吾師。”生平志趣,可以想見。故所作韻語,類皆明白顯暢,不事藻飾。其真樸之處,頗近居易,而粗率流易之處,亦頗近居易。蓋心摹手追,與之俱化,長與短均似之也。然如《除日獄空》、《春蠶行》及《勸農》、《禱雨》、《喜雨》諸篇,剴切慈祥,詞意懇到。足以驗其心勞撫字,固不當僅求之吟詠閒矣。集中古文僅存制誥、劄子二體,已不免多所散佚。而辭命温雅,議論詳明,於當時廢弛積弊,言之尤切,其意亦頗有可取者。據陳貴誼原序,集本二十四卷。今從《永樂大典》中採掇裒次,釐為詩四卷、文二卷。錄而存之,亦所謂布帛菽粟之文,雖常而不可厭者歟?

  東塘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袁説友撰。説友字起巖,建安人,流寓湖州。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嘉泰中,官至同知樞密院參知政事。説友學問淹博,留心典籍。官四川安撫使時,嘗命屬官程遇孫等八人輯蜀中詩文,自西漢迄於淳熙,為《成都文類》五十卷,深有表章文獻之功。其集則《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皆不載。故厲鶚《宋詩紀事》僅從楊慎《全蜀藝文志》采其《巫山十二峯》詩一首,從郁逢慶《書畫題跋記》採其《題米敷文瀟湘圖》詩一首,而不言其有集。則非惟詩文散佚,並其集名亦湮没不傳矣1。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搜羅排纂,得詩七卷、文十三卷。又家傳一篇,不知誰作,後半文已殘闕,而前半所敘仕履頗詳。亦並存之,以備考證。集中題跋諸篇,於司馬光、韓琦、歐陽修、蘇舜欽、蘇軾、黄庭堅、蔡襄、米芾諸人皆慨想流連,服膺甚至。而《跋默堂帖》一篇,於王安石新學之失辨之尤詳。知其學問淵源,實沿元祐之餘派。故其論事之文,曲折暢達,究悉物情,具有歐、蘇之體。其詩與楊萬里倡和頗多。五言近體,謹嚴而微傷局促,七言近體,警快而稍嫌率易。至於五、七言古體,則格調清新,意境開拓,置之《石湖》、《劍南》集中,淄澠未易辨别矣。説友敭歷中外凡三十年,其政績雖不盡見於後,然章奏敷陳,多切時病,今集中尚見大凡。其《論守淮宜用武臣》一疏2,謂文臣不諳兵事,不宜以邊務委之。切中當時坐談僨事之弊,非講學家所肯言。又《蜀將當慮其變》一疏,引崔寧、劉闢、王建、孟知祥為戒。説友歿後,卒有開禧吳曦之變,若先事而預睹之,其識慮亦不可及。魏了翁《鶴山集》有《祭袁參政文》,以耆臣宿弼相推,惋悼頗深,當非無故。《宋史》不為立傳,殊不可解。今收拾於散佚之餘,剩簡殘篇,尚能成帙,俾其人其文併藉以傳。則是集之存,其足補史氏之闕者,又不僅在詞翰閒也。

  【彙訂】

  1.“集”,殿本無。

  2.此集卷八有《論淮守當任武臣》。

  義豐集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宋王阮撰。阮字南卿,德安人,王韶之曾孫。隆興元年進士,仕至撫州守,召入奏。韓侂胄欲見之,卒不往。怒,使奉祠。歸廬山以終。阮少謁朱子於考亭。朱子知南康時,阮又從遊。故集中有唱酬之作。阮之歸也,朱子惜之,謂其才氣術略過人,而流落不偶1。集首有淳祐癸卯吳愈序,謂:“其文無一字無來處。論邊事則晁、賈其倫,為記銘則韓、柳其亞。”今其文集未見,所存僅詩一卷。蓋傳錄者以全集之序弁詩之首也。劉克莊嘗跋其詩,謂高處逼陵陽、茶山2。陵陽者韓駒,茶山者曾幾也。岳珂《桯史》稱阮學於張紫微,載其《萬杉寺唱和》絕句及《重過萬杉寺》絕句。紫微者張孝祥也。曾詩祖述黄庭堅,張詩則摹擬蘇軾,韓詩則出入於蘇、黄。今觀阮詩,於兩派之閒各得一體。克莊及珂所述,固皆為近實矣。珂又記阮所作詩號《義豐集》,刻於江泮,校官馮椅為之序。是阮詩本有單行之本,不知何以佚去椅序,易以愈序也3。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補“事迹具《宋史》本傳”。(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2.劉克莊評王阮詩語見於《王南卿集序》,非跋也,且論文之處多於論詩。(同上)

  3.黄丕烈《百宋一廛賦》註:“殘宋王阮《義豐文集》……後有淳佑癸卯吳愈敘……惟《桯史》以為阮所作號《義豐集》,刻江泮,校官馮椅為之序者,有詩無文,絕非此本也。”(祝尚書:《宋集孤本罕見本六種考》)

  涉齋集十八卷(永樂大典本)1

  案《涉齋集》,《永樂大典》原題許綸撰。案集中《王晦叔惠聽雨圖詩序》,自稱永嘉人,字深父。而諸書不載其人。考《宋史·許及之傳》云:“及之字深甫,温州永嘉人。隆興元年進士,累官至知樞密院事。”與自序“永嘉人”合。《藝文志》載《許及之文集》三十卷、《涉齋課稾》九卷,與今本“涉齋”之名合。焦竑《經籍志》載許右府《涉齋集》三十卷。宋人稱樞密為右府,與及之本傳官知樞密院又合。則此集當為及之所撰。又《宋史·寧宗本紀》:“紹熙四年六月,遣許及之賀金主生辰2。”《金史·交聘表》亦同。今集中使金之詩,一一具在。本傳稱及之嘗為宗正簿,今集中亦有《題玉牒所壁閒》詩。則此集出於及之,尤證佐鑿然。《永樂大典》所題,不知何據。或及之初名綸,史偶未載更名事歟3?此集世無傳本。今摭拾殘賸,編為十八卷。觀其《讀王文公詩》絕句曰:“文章與世為師範,經術於時起世讎。少讀公詩頭已白,祇應無奈句風流。”知其瓣香在王安石。安石之文平挹歐、蘇,而詩在北宋諸家之中,其名稍亞。然早年鍛鍊鎔鑄,工力至深。《瀛奎律髓》引司馬光之言,稱其晚年諸作“華妙精深”,殆非虚譽4。是集雖下筆稍易,未能青出於藍,而氣體高亮,要自琅琅盈耳。較宋末江湖詩派刻畫瑣屑者,過之遠矣。

  【彙訂】

  1.底本此條與文淵閣庫書次序不符。文淵閣庫書與殿本均置於“義豐集一卷”條之前。

  2.紹熙乃宋光宗年號,寧宗即位在紹熙五年七月,故《宋史》載許及之出使事在《光宗紀》。(莊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訂誤二則》)

  3.《永樂大典》輯本此集卷二有《綸子效靖節止酒體賦筠齋余亦和而勉之》詩,則許綸為許及之子,或即此集之編集者。(陳新:《宋許及之涉齋集何以誤署許綸》)

  4.《瀛奎律髓》卷十三載:“《漫叟詩話》謂:荆公定林後詩律精深華妙。”胡仔《苕谿漁隱叢話》前集卷三三、《詩人玉屑》卷十七皆引作《漫叟詩話》,其作者不詳。司馬光號迂叟,其《温公續詩話》並無“華妙精深”諸語。(韓立平:《<四庫全書總目>正誤二則》)

  蠹齋鉛刀編三十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周孚撰。孚字通道,濟南人,寓家丹徒。乾道二年進士,官真州教授。集首有京口陳珙序,稱遺文共三十卷,《儀真縣志》並同。而鄜延解百禴跋語又稱三十二卷,與今集本相合。蓋珙序專指詩文而言,末二卷為《非〈詩辨妄〉》。原自别本單行,百禴取以附入,故通為三十二卷耳。又《宋詩紀事》稱孚卒後,辛棄疾刊其集。今考集中多與棄疾贈答之作,然絕無刊集之文。世所傳本,實淳熙己亥歲百禴為鏤版以傳,跋語可證。疑《宋詩紀事》有誤也1。孚七歲通《春秋》。為詩初學陳師道,進而學黄庭堅,俱能得其遺矩。詩中分註,自甲戌歲始,距其卒於淳熙初,凡二十餘年。蓋皆其中年之作2,學問日進,故大抵詞旨清拔,無纖仄卑俗之病。文章不事雕繢,而波瀾意度,往往近於自然。至鄭樵作《詩辨妄》,決裂古訓,横生臆解,實汩亂經義之渠魁。南渡諸儒,多為所惑。而孚陳四十二事以攻之,根據詳明,辨證精確,尤為有功於詩教。今樵書未見傳本,案《經義考》載樵此書,註曰“未見”。而孚書巋然獨存。豈非神物呵護,以延風雅一脈哉!是尤可為寶貴者矣。

  【彙訂】

  1.《咸淳鎮江志》載辛棄疾為周孚刊《蠹齋集》三十卷於長沙,又有集曰《鉛刀編》,鄉人之從遊者為板行於世。則其集自有兩本,《宋詩紀事》不誤。

  2.周孚生於紹興五年,卒於淳熙四年,甲戌乃紹興二十四年,孚年才弱冠,而可謂之中年乎?甲戌以前之作,蓋不存稾。(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