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史籍 > 三家注史记 | 上页 下页
乐书(2)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正义〕此乐本章第二段,明乐感人心也。人心即君人心也。乐音善恶由君上心之所好,故云生於人心者也。
  情动於中,故形於声,〔正义〕情,君之情也。中犹心也。心既感物而动,故形见於声也。
  声成文谓之音。〔正义〕谓之音,清浊虽异,各见於外,成於文彩,并谓之音也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正义〕乐音洛。言平理之世,其乐音安静而欢乐也。正政同也。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集解〕徐广曰:“一作‘烦’。”〔正义〕乱世之音,民心怨怒,乐声亦怨,由其正乖僻故。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正义思音四。亡国,谓将欲灭亡之国,乐音悲哀而愁思。亡国之时,民之心哀思,其乐音亦哀思,由其民困苦故也。
  声音之道,与正通矣。〔集解〕郑玄曰:“言八音和否随政也。”〔正义〕正和则声音安乐,正乖则声音怨怒,是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宫为君,〔集解〕王肃曰:“居中总四方。”〔索隐〕居中总四方,宫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重而尊,故为君。〔正义〕宫属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
  商为臣,〔集解〕王肃曰:“秋义断。”〔索隐〕商是金,金为决断,臣事也。弦用七十二丝,次宫,如臣次君也。
  角为民,〔集解〕王肃曰:“春物并生,各以区别,民之象也。”〔索隐〕弦用六十四丝,声居宫羽之中,比君为劣,比物为优,故云清浊中,人之象也。〔正义〕角属木,以其清浊中,民之象。
  徵为事,〔集解〕王肃曰:“夏物盛,故事多。”〔索隐〕徵属夏,夏时生长,万物皆成形体,事亦有体,故配事。弦用五十四丝。〔正义〕徵属火,以其徵清,事之象也。
  羽为物。〔集解〕王肃曰:“冬物聚。”〔索隐〕羽为水,最清,物之象。王肃云“冬物聚,故为物,弦用四十八丝”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集解〕郑玄曰:“怗懘,弊败不和之貌也。”〔索隐〕苫滞。又本作“怗懘”。〔正义〕懘,败也。君、臣、民、事、物五者各得其用,不相坏乱,则五音之响无獘败也。
  宫乱则荒,其君骄;〔集解〕郑玄曰:“荒犹散。”〔正义〕宫乱,则其声放散,由其君骄溢故也。
  商乱则搥,其臣坏;〔集解〕徐广曰:“搥,今礼作‘陂’也。”〔索隐〕搥,邹音都回反。徐广曰“今礼作‘陂’”音诐也。〔正义〕商音乱,其声欹邪不正,由其臣不理於官,坏故也。
  角乱则忧,其民怨;〔正义〕角音乱,其声忧愁,由政虐民怨故也。
  徵乱则哀,其事勤;〔正义〕徵音乱,其声哀苦,由繇役不休,其民事勤劳也。
  羽乱则危,其财匮。〔正义〕羽音乱,其声倾危,由君赋重,其民贫乏故也。
  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正义〕迭,互也。陵,越也。五声并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谓之为慢也。
  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集解〕郑玄曰:“君、臣、民、事、物也,其道乱,则其音应而乱也。”〔索隐〕无日犹言无复一日也。以言君臣陵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朝夕可待,无复一日也。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集解〕郑玄曰:“比犹同。”〔正义〕郑音好滥淫志,卫音促速烦志,并是乱世音,虽乱而未灭亡,故比慢也。比,必以反。
  桑间濮上之音,〔集解〕郑玄曰:“濮水之上,地有桑间,在濮阳南。”〔正义〕昔殷纣使师延作长夜靡靡之乐,以致亡国。武王伐纣,此乐师师延将乐器投濮水而死。後晋国乐师师涓夜过此水,闻水中作此乐,因听而写之。既得还国,为晋平公奏之。师旷抚之曰:“此亡国之音也,得此必於桑间濮上乎?纣之所由亡也。”
  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正义〕若用此濮上之音,其政必离散而民人流徙逃亡,缘臣诬上,各行私情,国即灭亡而不可禁止也。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正义〕此乐本章第三段也。前第一段明人心感乐,第二段明乐感人心,此段圣人制正乐以应之。此段自有二重:自“凡音”至“反人道”为一重,卻应第二段乐感人心也;又自“人生而静”至“王道备矣”为一重,卻应第一段人心感乐也。
  乐者,通於伦理者也。〔集解〕郑玄曰:“伦犹类也。理,分也。”〔正义〕音初生自君心,形而成乐,乐成则能通於百姓,使各尽其类分,故曰通伦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集解〕郑玄曰:“禽兽知此为声耳,不知其宫商之变。八音并作,克谐,曰乐。”
  是故审声以知音,〔正义〕声为音本,若欲知音,常须审定其声,然後音可知。
  审音以知乐,〔正义〕音为乐本,前审定其音,然後可知乐也。
  审乐以知政,〔正义〕乐为政本,前审定其乐,然後政可知也。
  而治道备矣。〔正义〕前审定其本,後识其末,则为治之道乃可备也。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集解〕郑玄曰:“几,近也。”〔正义〕礼谓治国之礼,包万事。万事备具,始是礼极。今知乐者但正君、臣、民、事、物五者之情,於礼未极,故云几於礼也。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集解〕郑玄曰:“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礼。”〔正义〕若听乐而知礼,则是礼乐皆得;二者备具,则是有德之君也。又言有德之人是能得礼乐之情,故云德者得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集解〕郑玄曰:“隆犹盛也。极犹穷也。”〔正义〕大乐之盛,本在移风易俗,非穷钟鼓之音,故云非极音也。故论语“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也。
  食飨之礼,非极味也。〔正义〕食音嗣。食享谓宗庙祭也。大礼之盛,本在安上治民,非崇玉帛至味,故云非极味也。故论语“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是也。
  清庙之瑟,〔集解〕郑玄曰:“清庙谓作乐歌清庙。”王肃曰:“於清庙中所鼓之瑟。”
  朱弦而疏越,〔集解〕郑玄曰:“越,瑟底孔,画疏之使声迟。”
  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集解〕郑玄曰:“遗犹馀也。”王肃曰:“未尽音之极。”〔正义〕倡音唱。一唱谓一人始唱歌,三叹谓三人赞叹也。乐歌此先王之道,不极音声,故但以熟弦广孔,少唱寡和。此音有德,传於无穷,是有馀音不巳。一云所重在德,本不在音,是有遗馀音,念之不忘也。
  大飨之礼,〔正义〕大享即食享也。变“食”言“大”,崇其名故也。不尚重味,故食言大也。此言礼盛不至味之事。
  尚玄酒〔正义〕祫祭之礼,则列玄尊在上,五齐在下也。
  而俎腥鱼,正义凡俎有肴生腊,腥鱼者,生鱼也,俎虽有三牲而兼载生鱼也。
  大羹不和,〔正义〕和,胡卧反。大羹,肉汁也。祫祭有肉汁为羹,无盐菜之芼和也。
  有遗味者矣。〔正义〕遗亦馀也。此质素之食。礼,人主诚设之道不极滋味,故尚明水而腥鱼。此礼可重,流芳竹帛,传之无已,有馀味。一云礼本在德,不在甘味,故用水鱼而遗味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集解〕郑玄曰:“教之使知好恶。”〔正义〕好,火到反。恶,一故反。平,均也。言先王制礼作乐,本是教训浇民,平於好恶之理,故去恶归善,不为口腹耳目之欲,令反归人之正道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正义〕此第三段第二重也。人初生未有情Q欲Y,其至静禀于自然,是天之性也。
  感於物而动,性之颂也。〔集解〕徐广曰:“颂音容。今礼作‘欲’。”〔正义〕其心虽静,感於外情,因物而动,是性之贪欲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集解〕王肃曰:“事至,能以智知之,然後情之好恶见。”〔正义〕上“知”音智。
  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集解〕王肃曰:“内无定节,智为物所诱於外,情从之动,而失其天性。”〔正义〕言好恶不自节量於心,唯知情Q欲Y诱之於外,不能反还己躬之善,则天性灭绝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集解〕郑玄曰:“随物变化。”〔正义〕夫物不一,故言无穷也。若人心嗜欲无度,随好恶不能节之,则与之而化,故云人化物。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集解〕郑玄曰:“言无所不为。”〔正义〕心随物化,则灭天性而恣人心之欲也。
  於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彊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集解〕郑玄曰:“为作法度以遏其欲也。”王肃曰:“以人为之节,言得其中也。”
  衰麻哭泣,〔正义〕此以下并是陈礼节人之事也。制五服哭泣,所以纪丧事之节,而不使背死忘生也。事死者难,故以哀哭为前也。
  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集解〕郑玄曰:“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正义〕冠音贯。笄音鸡。
  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集解〕郑玄曰:“射乡,大射乡饮酒。”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