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尼采 | 上页 下页 |
一 |
|
§第一章 幼少年时代 1844年10月25日凌晨,在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洛肯镇,一个小男孩呱呱堕地了,这个小男孩是卡尔夫妇婚后的第一个儿子。看到他可爱的脸蛋和圆滚滚的四肢,夫妇俩心中充满了喜悦。 卡尔是路德派虔诚的教徒,就在离家不远的教区当牧师,在当牧师之前,他曾经在阿腾堡住过几年,在那里他是一个家庭教师,负责四位公主的教育。这四位公主是赫赫有名的汉诺威皇后、康士坦丁女大公爵、奥登堡女大公爵和泰莱莎公主。他尽心尽现地教育她们,她们对他也深怀敬意。 卡尔的祖先是波兰贵族,但他本人却受到德国文化的熏陶,他不仅兢兢业业地干好自己的工作,在政治上也非常忠诚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并得到了国王的信任。他被指派到萨克森州的洛肯镇去做一名乡村牧师,在就职前,他从国王那里得到了一笔钱,作为在洛肯镇时的生活费用。这笔钱数目还算比较大,所以他搬到洛肯后,经济上从未出现过困难。 卡尔的妻子名叫法兰斯卡,是一位典型的德国人。她性格温柔、和善、慈祥,而且非常能干。也许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卡尔夫妇儿子出生的日子正好是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日。他们为儿子出生在举国为国王欢腾喜庆的日子感到吃惊和兴奋,于是他们就给孩子冠上了霍吞索伦王朝弗里德里希·威廉这个名字,这个孩子就是我们书中的主人公,日后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 尼采的父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人,他对尼采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希望和爱。父亲非常热爱音乐,常常即兴弹奏钢琴,使年幼的尼采受到极大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尼采也开始爱好起音乐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兴趣不断浓厚了。 不幸的是,尼采接受父亲的爱总共还不满五年,由于文弱、多病,他父亲在1849年7月死于脑软化症,当时年仅33岁。几个月后,尼采刚满两岁的弟弟约瑟夫又夭折了。亲人接连不断的去世,使尼采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摧残,他犹如一棵刚刚吐芽的小苗,还没有充分地得到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就感受到了人世的凄惨和无奈。从此他幼年的平静生活被打乱了,他本来就脆弱的心变得更加敏感、忧伤,这也铸成了他日后抑郁寡欢的性格。后来他曾自己回忆道:“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最真实的快乐。 一场雷雨时常会给我留下最美好的印象,满天轰鸣的雷声和闪亮的电光更增添了我对上帝的敬畏。” 父亲死后的第二年,在祖母奥德姆丝的帮助和支持下,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到瑙姆堡,去和祖母和两位姑母住在一起。要离开自己生活了6年的洛肯镇,尼采心中充满了惆怅和恋恋不舍。在他14岁时写的自传里,他这样描绘迁居时的心情:“忧郁的晚涛钟声传到前厅,夜色笼罩大地,天空一轮明月,繁星闪烁,我久久不能入睡,夜半时分,悄悄走到院子里,这里停着许多满载的大车,车夫们朦胧的脸庞在小屋里隐约闪现,我简直不相信要去另一个地方安家。这里,我曾品尝过欢乐和痛苦,这里,安葬着父亲和小弟,这里,居民们始终和睦亲切相处,离开这个村庄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天朦朦亮,大车穿过乡间大道,把我们运往瑙姆堡,我们将在那里安家,别了!别了!亲爱的父宅!” 在瑙姆堡,尼采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读完了小学和文科中学(相当于初级中学)。在读小学的时候,尼采可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举止文雅端正,从不做冒失无礼的举动。有一次放学后,尼采正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天空中突然阴云密布,接着便下起瓢泼大雨,小伙伴们都发疯似地朝家里狂奔,但是尼采却仍然不紧不慢地走着,他用帽子遮盖着写字用的书写板,又把自己心爱的小手绢盖在上面,生怕雨水淋湿了写字板回到家里,他妈妈问他为什么不赶快跑回家,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的尼采一本正经地说:“妈妈,学校的校规说,在离开学校时,孩子们不得在街上乱奔乱窜,他们必须安静地、举止文雅地走回家中。”小尼采的这番话弄得妈妈哭笑不得。 少年时,尼采的身体很孱弱,经常生病,眼睛又近视,更可怕的是,他小小年纪,却经常莫名其妙地头痛,母亲常用冷敷和淋浴的方法给他治疗,让他少一些痛苦。有时,母亲带着小尼采到野外去散步,让他在大自然的清新环境中忘掉头痛。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