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耶稣 | 上页 下页
引言


  许多知识分子研究西方文化是为了借鉴其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的互相影响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在这项研究中,必须要涉及到基督教这个近2000年来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基督教,就必须了解其创始人——公元1世纪上半叶时犹太教的一位宗教活动家,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稣。由于耶稣是基督教的崇拜对象,在过去的近20个世纪中,信徒们给他加上了许许多多神圣的光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他的历史本来面貌,使后人对他的研究成为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难题。

  对耶稣的研究大体上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从宗教信仰出发,“在信仰中寻求理解”。这类研究著作早已汗牛充栋,但对非信徒或那些想要“在理解中寻求信仰”的人们来说,却不见得有太大的说服力。另一种途径是从历史资料出发不涉及信仰地研究历史上的耶稣,试图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来探索耶稣的本来面貌。这类研究著作在国外虽早已硕果累累,但在国内却几乎还是一块空白。近十几年来,我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里向同学们介绍基督教文化时,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耶稣其人”。在教学中,我一直试图对《福音书》中耶稣的言行寻求一种合乎一般逻辑的解释,对一些只有从信仰出发才能理解与接受的内容则尽力回避或不作解释。据反映,这种做法既没有伤害信徒们的宗教感情,又使非信徒大体上能够接受或至少能够听得下去。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一点尝试。

  这项任务对我来说是相当困难的。首先是我的学术水平有限,其次是研究资料的处理。《圣经》中的《福音书》虽然是从信仰出发,为加强信仰而编写的书,但它毕竟是现在有关耶稣生平的最详尽的资料;《死海古卷》中的有关资料虽然较《福音书》更有历史价值,但又过于简略。因此,我只好仍然以《福音书》为“经”而用一些我所知道的可靠资料为“纬”来编织历史上的耶稣。耶稣既然是一个历史人物,他的言行就应该符合一般人所共有的规律,这样,就不得不对《福音书》中的记述加以解释或引申。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但我别无选择,因为我不想走“从信仰到信仰”的老路。例如:

  耶稣与施洗约翰的关系:他们的主张为什么如此一致?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共同的基础?

  耶稣、施洗约翰与艾赛尼派有什么关系?

  耶稣的思想体系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耶稣是改革犹太教还是要创立一个新宗教?

  耶稣所行的“神迹”有没有符合一般逻辑思维的解释?

  犹大的叛卖有没有思想基础?难道仅仅是上帝的安排吗?……

  我冒昧地在本书中对这些问题做了许多补充,目的就是要把信仰中的基督复原为历史的“人间的耶稣”。

  拙作《人间的耶稣》出版后,引起了一些反响:信仰者批评我离经叛道,不屑一顾;研究者认为我知识浅薄,志大才疏。这两种反应都在我意料之中。对于前者,我并不感到内疚,因为这本小册子本来就不是描述信仰的书;对于后者,我表示哀心的谢意,同时也感到十分惭愧,特别是我读完阿尔伯特·诺兰的《基督教之前的耶稣》和约翰·克罗桑的《耶稣传》之后,更感到无地自容。掩卷反思,我决定抽时间对《人间的耶稣》进行修订。恰巧郭锷权先生建议我将该书修订成《耶稣传》纳入他主编的《巨人百传丛书》中。犹豫再三,我终于再一次冒失地答应下来。尽管我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但限于学力,本书肯定仍然不能尽如人意。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我一直主张在学术研究方面吹毛求疵不是刻薄。我衷心地希望读到本书的学者、读者对本书提出坦直的批评与指教,帮助我提高水平,幸甚!幸甚!

  本书从开始就得到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所长马爱德博士的大力协助,尽管他并不完全同意我的观点,但仍然耐心地向我提出了许多建议与忠告,并且亲自执笔为本书提供了一些素材。如今马爱德博士已先我作古,谨以此书作为对他的悼念。

  如今,信仰中的基督可以说已经定型,但人们对历史上的耶稣的认识却正因有关历史资料的发现及研究而不断获得新的理解。后者会影响前者,甚至能丰富前者。因此,信仰者也应该重视对历史上的耶稣的挖掘与研究,首先研究他所处的时代。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