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耶稣 | 上页 下页


  第一章 时代背景

  1. 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诗篇》二十二1)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古称为迦南(亦译“客纳罕”,这是中国天主教使用的汉语译名,下同),这里的土著居民称为迦南人。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的时候,有一个游牧部族由北方进入迦南地。他们人数不多,文化也不如迦南人先进,但强悍好斗,经过几番较量之后,终于在迦南取得了立足之地。迦南人因为他们来自幼发拉底河彼岸,故称之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来自幼发拉底河彼岸的人”),他们则自称为“以色列人①”。

  ① 按《圣经·创世纪》记载,古以色列人的祖先雅各曾在约旦河的雅博渡口与天使摔跤并获胜,于是耶和华上帝给他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与神与人较力都是优胜者”。可知“以色列”含有“强者”的意思。古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时,从人数上说是绝对少数,从实力上说又处于绝对劣势,要在强敌包围之中生存,必须自强不息,因此自称“以色列人”,可能含有激励自己的意思。

  以色列人在迦南定居下来后,在迦南文化的影响下,逐渐由游牧社会进入半畜牧半农业社会,并繁衍成十二支派(支派相当于部落)。公元前1223年,埃及法老征服迦南后于公元前1221年立的纪功碑是现存有关以色列人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碑上记着说:“以色列已化为废墟,但它的人民并未绝灭。②”根据这项文献可知古以色列人确实曾被埃及人征服过。公元前12世纪,塞浦路斯岛上的非利士人(培肋舍特人)由海上向东侵入迦南,开始称迦南地为巴勒斯坦。从此,以色列人就处于迦南人和非利士人的包围之中。在部族冲突中,以色列人由于文化落后,经常处于劣势,各支派首领逐渐认识到,要想摆脱异族的压迫,以色列各支派必须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约公元前1050年以后,以色列各支派在先知撒母耳(撒慕尔)领导下逐渐趋向联合。约公元前1030年,年老的撒母耳立便雅悯(本雅明)支派的扫罗(撒乌耳)为以色列王。扫罗一面致力于抵抗非利士人的欺压,一面致力于统一以色列内部各支派,奋斗了近20年,终于使以色列十二支派组合成南北两个集团:

  ②引自《基督教史纲》(上),杨真著,三联书店,1979,第5页。

  北方集团拥护扫罗为王,南方集团拥护犹大支派的大卫(达味)为首领。公元前1010年,扫罗率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在基利波山会战,不幸战败牺牲。大卫继承扫罗的事业,南征北战,奋斗了7年多,终于在公元前1003年统一十二支派,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大卫是一位英明的国王,他对内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对外巩固国防,扩张领土,逐渐把以色列王国建成地中海东岸的一个富强国家。公元前970年,大卫去世,其子所罗门(撒罗满)继位。所罗门充分利用大卫奠定的政治、经济基础,重新划分十二支派领地,进一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组织商队,开拓国外贸易,同时大力开展外交活动,与南方强邻埃及联姻,又联合北方的推罗(提洛)共同发展海上贸易,国势蒸蒸日上,成为以色列民族的黄金时代。

  可惜,所罗门晚年沉湎酒色,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不得不加重人民的劳役负担以维持统治者的腐化生活,从而导致原来南北两集团的矛盾不断加剧,政局发生动荡。公元前930年,所罗门去世,其子罗波安(勒哈贝罕)继位,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发生分裂:北方集团仍称以色列王国(即北国以色列),南方集团仍由大卫家族统治,称犹大王国。内部分裂使以色列人从此一蹶不振,又成为一个备受强邻欺凌的弱小民族。北国以色列自建国之日起政局一直动荡不稳,篡弑频仍,二百多年间竟改换了19个王朝,终于在公元前722年被亚述帝国灭亡,有两万七千多名以色列人被掳往亚述。南国犹大虽然政局较为稳定,但因人少地薄,国力衰弱,于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王国灭亡,耶路撒冷的犹大王室、贵族、祭司、工匠等全被掳往巴比伦。这批被掳的以色列人(主要属犹大支派)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取代了新巴比伦王国。为了加强西部边防以抵抗希腊人向东方扩张,波斯王古列(居鲁士)于公元前537年允许一部分被掳往巴比伦的以色列人返回祖国。这些“巴比伦之囚”返回耶路撒冷后,一面恢复经济,重建家园,一面着手恢复宗教生活,编辑《摩西五经》(《梅瑟五书》),重建耶路撒冷圣殿。

  公元前516年,耶路撒冷圣殿修复后又发生了宗教分裂。原来,公元前722年亚述人将一部分北国以色列人掳走后,曾将一些外族人移来居住,一些未被掳走的以色列人逐渐与移来的外族人通婚,他们的后裔被称为“撒玛利亚人”(撒玛黎雅人)。撒玛利亚人认为自己也是以色列人,因此,从巴比伦回国的以色列人重建耶路撒冷圣殿时,他们也要求参与其事。但返国的“巴比伦之囚”认为他们血统不纯正,宗教上也混杂了其他民族的信仰,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同胞,拒绝他们参加重建圣殿的工程。撒玛利亚人不服,一面对重建工程进行干扰,一面向波斯王控告返回的以色列人意图造反。他们的活动没有得到波斯王的支持。

  结果,当耶路撒冷圣殿重建后,撒玛利亚人便在基利心山(革黎斤山)上另建圣殿与耶路撒冷圣殿对抗,于是双方在宗教上正式分裂。不久,从巴比伦回来的以色列人中有一些人(包括一部分祭司)也热衷于与外族人通婚。大部分以色列人坚决反对这种杂婚行为,为标榜自己在血统上和宗教上都是纯粹的以色列人,他们开始自称为“犹太人”(后来,人们就逐渐用“犹太”这个名词代替了“以色列”),他们信仰的宗教也正式称为“犹太教”。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精兵数万占领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再一次遭到异族人的洗劫。两年后,亚历山大灭波斯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帝国境内强制推行希腊文化,对犹太文化传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帝国分裂,其大将托勒密(Ptolemy)在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大将塞琉古(Seleucus)在叙利亚建立塞琉古王朝,双方为争夺巴勒斯坦的统治权不断进行战争。犹太人在耶路撒冷的祭司集团统治下周旋于南北两大国之间,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