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海瑞 | 上页 下页


  §郡庠求学

  在我国封建社会,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青少年教育主要靠私塾。由于社会教育不发达,念过几年私塾的人就是社会上有知识的人了。私塾教育能够满足一般人掌握一定识字明理的要求,却不能满足一些人们更高的求知欲望。一方面,私塾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主要方法是让人死记硬背,学做八股文章;另一方面,私塾老师自己的水平也有限,不可能传授更为丰富的知识。海瑞逐渐长大了,私塾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同时,仅仅在私塾读书无法找到做官为仕的途径。28岁,海瑞来到郡庠读书。

  郡庠是明代的官学,即政府兴办的学校。与当代普及教育的概念不同,那时官学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官吏。官学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其出现的背景,是政府在组织社会运行的过程中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因此,最初的官学学生几乎全部是封建领主贵族子弟。到了明朝,官学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由于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打天下和坐天下时,对于人才的缺乏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在兴办官学方面又有比较大的突破。一是学校数量大为增加,基本做到了每个州、县和部门都有兴办,全国办起大约2000个学校。二是学生身份限制的突破,可以招收普通人家的子弟入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瑞才能够报考郡庠。

  报考郡庠的人统称“童生”。报考并不容易,朝廷规定,考生年龄必须在15岁以上,并且读过“四书”。报考的人很多,因此要经过两轮淘汰。第一轮是参加由守令亲自主持的考试,第二轮提学官面试,两关都闯过后才算是正式录取,获得“生员”资格。

  好在海瑞天资聪明,顺利地通过两关,成为郡庠的正式生员。

  明代郡庠所教授的内容比早期的“官学”充实了许多。过去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明代学校的教育内容除了比较完整的经史课,还有以礼、律、书为一科和以乐、射、算为另一科的两科辅助课程。经史课包括“九经、四书、三史、通鉴、旁及庄老韬略”,是最主要的课程,由教授、学正、教谕主讲(教授、学正、教谕是府学、州学、县学的校长,由朝廷任命,算是朝廷命官,一般都由学问较高的人担任)。精力充沛的学生,在学完以上课程之余,还可以选修诏诰、笺表、碑版、传记等应用文的写作。对经史课,要求必须读完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同时要求选读九经中的一经(九经指《易》、《书》、《诗》、《春秋》、《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

  这些教材比较完整地包括了儒家学说基本内容,海瑞系统地学习了这些教材,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在以后政务活动中,海瑞处处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思想,经常引经据典地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可见,郡庠时期的训练,对他的影响十分深刻。

  郡庠的学习相当紧张,每月都要举行一次考试,考试成绩记入“文薄”,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依据。

  每三年举行一次岁考和一次科考。校方按岁考的结果将生员分为六等,依等次决定生员地位的升降。科考也分为六等,考到一、二等,才能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由于乡试有名额限制,科考的名额也受到限制,其比例,往往为生员的1/30,可见竞争相当激烈。

  海瑞的学习非常努力,因此岁考和科考的名次都不错。后来参加乡试,据说得了乡试的第一名。

  明代有严格的学规和考核奖惩条例。海瑞所在的学校,经常组织生员学习刻在石碑上的“禁例十二条”。

  这“禁例十二条”是明太祖朱元璋搞出来的,以后明朝的所有学校都将其刻在石碑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卧碑”。卧碑规定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不准生员参与或干预地方政府的行政事务,不得参与直接关系到自己家庭的诉讼,除非有特殊情况,如“邻近亲或全家人被人残害,无人申诉者”等等。另外,生员不应该为社会上的闲杂琐事分心,生员要做的事情,惟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若十恶之事,有于朝政,实迹可验者,许诸生赴京面奏”。卧碑同时明确了教官的职业道德:“体先贤之道,竭忠教训,以导蒙。”教师的地位应该受到尊重,生员要“尊敬先生”,“诚心听受”。对这些纪律和要求,海瑞心领神会,自觉遵守。他排斥一切世俗陋习的干扰,绝不参与请客送礼或无意义的闲聊玩耍活动,把时间都用在苦读圣贤之书上,并时常与同学探讨经书、道德方面的问题,言必称圣贤,语必引孔孟,脱俗的生活态度及学究气度,使他得了个外号“道学先生”,他听了只是淡然一笑。

  这些规矩以及在郡庠的训练,对海瑞以后的从政生涯,特别是当校长的生涯有重要影响。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