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二二


  1935年1月9日,红十军团转移到浙江西部遂安县茶山村。军团领导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中心议题是部队向何处去?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军团师以上干部全部出席,在谭家桥战斗中负伤的乐少华、刘英,也挂着绷带参加会议。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争论异常激烈。一种意见主张分兵:粟裕、刘英率十九师到浙西南活动,方志敏率二十一师回赣东北坚持,乐少华、刘畴西率二十师留皖南作战;另一种意见主张暂不分兵,一起回赣东北,先休整后分兵。军团长刘畴西主张后一种意见,而粟裕力主分兵。七军团时期,粟裕曾在浙南、浙西活动。

  七军团改编为十九师以后,部队又在浙江打了不少胜仗,击溃过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粟裕对浙南、浙西比较熟悉。中央军区也有电报,命令十军团转向浙西南活动。在茶山会议上粟裕提出,部队要摆脱困境,必须立即分兵,改变大兵团集结的部署,迅速实现两个“转变”:由正规军转变为游击队,由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中革军委决定组建红十军团后,1934年11月18日中央军区即命令十军团全部出击,明确指示:“集中主力争取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以创造皖浙边苏区”。

  粟裕接到电报就对中央军区的这一战略指导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改编后的红十军团仅有8000多人,和敌人相比力量悬殊,面对极端不利的态势,组成大兵团,集中起来打运动战,树大必招风,再说这棵树并不是真正的“大树”,最终必然会被大“风”吹折。但粟裕在红十军团内不是主要负责人,没有进入决策层,没有决策决定的权力。实战中的一次次失败,粟裕愈加认识到必须改变大兵团打运动战的作战指导方针,在茶山会议上充分阐述了已在心中积压很久的意见。

  刘畴西等十军团主要领导一心想着部队急需休整,坚持全军返回赣东北苏区。粟裕的分兵主张没有被采纳,甚至使个别领导感到厌烦。茶山会议最后作出了全军南下返回赣东北苏区的决策。历史已经证明,这是造成怀玉山惨痛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方志敏被俘后在狱中写下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沉痛地总结了返回赣东北苏区的教训:“一来,进苏区通过敌人封锁线很难;二来,进了苏区,在被封锁线圈得很小的地方内,易被敌人包围;三来,再出苏区,又要通过封锁线,更加困难。”方志敏最后总结说:“这种决定,正等于老鼠钻牛角”,并把这作为这次失败的“主因”。

  茶山会议后,为了调动敌人、摆脱敌人,粟裕指挥部队经安徽的茂林、泾县、宁国等地向宣城、广德挺进。尾追的国民党军30个团慌了手脚,他们怕红军突然向芜湖、南京进军,赶忙跑到前面堵截。粟裕立即来个“回马枪”,红十军团全部约3000人,由浙江遂安经开化、婺源、德兴苏区南下赣东北大苏区。粟裕率领先头部队800多人走在前面。这支所谓的先头部队由军团机关人员、后勤人员、伤病员以及没有弹药的迫击炮连、重机枪连组成,战斗力很弱,方志敏和在谭家桥激战中负伤躺在担架上的乐少华、刘英随同行动,但军事指挥全由粟裕负责。主力部队2000多人组成另外一路,由军团长刘畴西率领。

  粟裕深知形势险恶和肩上担子沉重,摆脱险境的惟一办法,就是赶在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前,不惜一切代价急行军,突出封锁线,靠拢苏区越近越安全。粟裕把部队编成3个战斗连队,1月10日晚上从茶山村出发,向南挺进。这时国民党军调集20个团的追剿部队,全部南下围截。粟裕率领的先头部队行至开化县西北的大龙山,就遭遇国民党军拦击。粟裕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在夜幕掩护下转移,避开敌人,绕道山脊荒径继续南下。部队在荒山野岭行进,找不到向导,又无现成的道路可走。粟裕凭着地图和指北针指挥,判明进入赣东北的方向,命令部队在荆棘中开路前进。1月12日清晨,部队抵达开化县的杨林。从这里翻过一个山头就是开化、婺源、德兴苏区了。部队昼夜行军打仗,十分疲劳,又饥又冷,有人觉得这里比较安全了,主张休息一下再走。粟裕坚决否定了这种意见,果断地率领先头部队连续行军,破冰踏雪,一鼓作气冲出敌人还没有来得及合拢的浙赣边境封锁线,前进到靠近闽浙赣大苏区的港头,才命令大家停下来休息,等候主力部队。

  而此时率领2000入主力部队的刘畴西,却是另外一种运筹和决策,终于铸成了极大危害。

  刘畴西,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参加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5年东征打陈炯明时负重伤,截去左臂。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第二十四师任营长,潮汕失败后又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至1930年在苏联学习,回国后先后任红军师长、军长、中央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他是一位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领导人、军事学者,但实战经验不丰富,谭家桥战斗就表现出了他优柔寡断和紧急情况下缺乏办法的弱点。红十军团现在的处境远比谭家桥战斗时严峻,刘畴西的弱点表现得格外明显。

  粟裕率领的先头部队从杨林出发不久,刘畴西军团长率领的主力部队接着到了杨林。刘畴西心想山那边就是苏区,又顾虑部队过度疲劳,命令在当地宿营,到第二天(13日)下午才继续前进。这是关键时刻指挥上的关键性错误。就在十军团主力在杨林宿营休息的时候,国民党浙江保安第二纵队第五团从星口连夜急进35公里,赶在十军团主力部队之前到达开化、婺源、德兴苏区东部边缘的王坂、徐家村,占领了堵截十军团前进的有利阵地。十军团主力进到徐家村,立即受到先一步到达的敌人阻击,双方展开激战。刘畴西以一部分兵力掩护,大部队改变行军路线撤退。战斗持续到14日下午,至15日十军团主力部队才大部分进入开化、婺源、德兴苏区。

  开化、婺源、德兴苏区是闽浙赣大苏区北面的一个外围小苏区,直径约15公里,周围约50公里。蒋介石觉察到了红十军团的意图,加紧往这里调集人马,堵截十军团进入闽浙赣大苏区。1月16日,已经到达港头的方志敏和粟裕商谈军情,二人一致认为,敌情严重,部队应该立即行动,不能再在这里延误。方志敏决定粟裕率先头部队先走,同时通知刘畴西率军团主力迅速跟上,全军团务必在当天夜晚全部通过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下午6时左右,粟裕集合先头部队刚要出发,刘畴西派人来通知,军团主力部队已经到齐,距离这里只有5里路,但人员疲劳极了,当晚不能再走。粟裕一听大吃一惊,马上向方志敏汇报。方志敏召来政治部副主任涂振农商量。粟裕很着急,对方志敏说,情况这样紧急,决不能再迟疑延误了,部队今天晚上必须通过封锁线。方志敏完全同意粟裕的意见。方志敏让粟裕以他的名义,给刘畴西和接替寻淮洲任十九师师长的王如痴写了一封短信,让刘畴西派来的传令兵带回去。信上说,敌情万分严重,限令无论如何在今夜迅速跟进,通过封锁线。

  信送走了,粟裕心中仍很不平静,很不踏实,这样一封短信能否改变军团长的决策?他想到作战指挥经验丰富的寻淮洲已经牺牲,刘畴西军团长指挥又不果断,2000多名指战员的生命岌岌可危。于是粟裕主动向方志敏建议,由他回去协助军团长掌握部队,迅速跟进,连夜通过封锁线。方志敏觉得粟裕的提议很正确,也很必要。但他认为以粟裕的资历、职务,很难改变刘畴西的决心,方志敏决定自己留下来,以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和政治委员的最后决定权,改变刘畴西的错误决定,率部尽快脱离险境。

  敌情正如粟裕估计,国民党军虽然已经加强了开化、婺源、德兴小苏区和闽浙赣大苏区之间的封锁线,因为兵力不足,一时尚未形成牢固的包围圈。粟裕率先头部队通过时,山上碉堡里的敌人用猛烈的火力阻击。粟裕迅速派出两个战斗班机动灵活作战,把敌人火力吸引过去,同时命令部队不顾一切往前冲。黑暗中,敌人弄不清红军情况,不敢离开碉堡。粟裕率先头部队800多人午夜前全部通过封锁线,17日平安到达闽浙赣苏区广财山地区,等候方志敏和主力部队。粟裕肩上的一块石头放下了,但他的心仍然悬在大部队。下半夜过去了。天亮了。主力部队没有过来。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仍然不见主力部队踪影。

  粟裕几次派干部组成便衣队前去接应,都没有联系上。开始还能听到远处的炮声、枪声,以后就沉寂了。粟裕惦记部队、惦记战友、惦记已经脱险为了全局毅然返回去的方志敏,心急如焚。大约经过一个星期,闽浙赣省委告诉粟裕,从截获敌人的无线电通讯得知:先是搜山敌军报告“清剿”基本结束,要求撤出休整;后是蒋介石传来命令,方志敏、刘畴西等仍在山上,务必搜查抓获,谁敢撤出休整,“杀毋赦”。最后又从敌人通讯中获知:方志敏、刘畴西都在敌人搜山中被捕了。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