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二三


  战局的发展也正如粟裕估计,刘畴西坚持就地休息,延误了戎机,后来通过封锁线时指挥又不果断,敌人一打枪阻击,刘畴西就命令部队返回改换突围方向,接连几个回合折腾,耽误了几天时间。追击的敌人火速赶来,把早已疲惫不堪的十军团主力重重包围在怀玉山区,再实施分割“搜剿”。十军团勇士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弹尽粮绝,又遇天气骤变,风雪交加,满山一片银白。战士们冻得瑟瑟发抖,仍坚持人自为战,表现了革命战士无比坚强、无比忠诚的大无畏精神。被围部队只有少数人跑回闽浙赣苏区,另有一小部分突围到皖南坚持斗争。方志敏隐蔽在陇首封锁线附近的山里,1月24日被敌搜山部队抓获,1935年8月初在南昌英勇就义。刘畴西也在敌人搜山中被捕,惨遭杀害。

  得到主力部队全军覆没的消息,粟裕内心非常悲痛,他意识到在此情况下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先头部队的同志们都关心着主力部队,关心着方志敏同志。为了稳定部队,粟裕和乐少华、刘英等商量后,决定先不公布这个噩耗,率领部队去找闽浙赣省委、省军区。出发前,粟裕站在队伍前,抑制内心的悲痛讲话说:“同志们,我们已经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回到根据地。方主席虽然没有过来,但我们的主力部队已改编为游击队,回皖南打游击去了,暂时不能回到闽浙赣来,所以我们不必在这里等了。现在我们要开到磨盘山去与省委、省军区会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粟裕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支拥有800人之多的久经考验的骨干力量,他们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贵财富。在粟裕等的率领下,这支部队从挫折中站起来,踏上了新的征程。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自1934年7月初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5年1月底在怀玉山失败,全部过程处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时期。粟裕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改变这种败局。但是他确实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周密运筹,使这支部队尽量减少损失,为革命尽可能多地保留了一批骨干。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是粟裕的一个重要特点。抗日先遣队历时6个月、跋涉2800多公里的艰苦征战,给了粟裕的一生和成长重大影响。他走一路思考一路总结一路,以对党对革命无限忠诚的精神和高度责任心,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意见和建议,可惜绝大部分没有被采纳,而凡是被采纳了的,无不立即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以后他独立领导一个游击区、一个战区、一个野战军的军事斗争所采取的战略决策,很多指导思想都可以在抗日先遣队时期找到滥觞。

  40多年以后,粟裕在回忆这一段斗争生活时,认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原因,除了客观上敌人强大外,主要还是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它给了我们极其深刻而沉痛的教训。这种主观上的主要的原因,粟裕着重总结了以下4点:

  第一,中共中央决定派出抗日先遣队的战略意图,赋予抗日先遣队的战略任务,是要以它的北上行动,促敌人进行战略与作战部署上的变更。这个过高的要求,实际上完全没有实现的客观基础,因而是主观主义的。战略决策的错误,最终导致了在作战指导上的盲动冒险。

  第二,在客观形势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军事上未能及时实行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由正规军向游击队的战略转变。成立新的大兵团十军团更是一个严重教训,导致了几乎全军覆没。

  第三,在作战指导上实行绝对集中的指挥,严重脱离实际,导致部队作战行动不从实际出发,处处被动挨打。这种绝对集中的指挥错误,既有中共中央左倾路线决策者的责任,又有军团内部只知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的极少数几个领导人的责任,造成的危害极大。

  第四,左倾宗派主义的于部政策,严重损害了军团领导核心的战斗力,给军团带来了无法摆脱的灾难,这是导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的组织上的原因。

  粟裕认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斗争历史,首先是一部惊天动地的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英雄史。方志敏、寻淮洲领导的广大指战员和烈士们创造的光辉战斗业绩,已经成为红军斗争史中英勇悲壮的一页,永垂青史;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留下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有力地证明:违背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就要遭受挫折。这是无数前辈和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第五章 浙南三年游击战

  一、再次奉命挺进浙江。出奇兵,过灵山,渡信江。

  1935年春节前后,在闽浙赣根据地崇山峻岭之中,夜幕渐渐低垂,笼罩群山,一间竹木搭起的草屋里油灯亮了。粟裕一动不动地站在窗前,对着隐没在黑暗中的松林竹海沉思。

  这些日子,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粟裕居住的这间草屋进进出出的人特别多,有时几个人凑在一起轻声细语商量,有时十多人围坐在桌子四周热烈讨论,每个人的神情都很严肃。晚饭以前,一个重要会议刚刚结束,人散了,屋里沉静了,粟裕没有和大家一起去吃晚饭,他要把会上讨论的问题和各种意见重新好好想一想,选择最佳方案,以便作出最后决策。

  前些日子,大约是1月底、2月初,闽浙赣省委把粟裕和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刘英召去,传达苏区中央分局转来的中共中央1月15日指示电,要他们以先遣队突围部队为基础,迅速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率部立即进入浙江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并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敌人,保卫闽浙赣根据地及邻近游击区域,从战略上配合主力红军行动。这时,党的遵义会议已经举行,毛泽东重新回到了中共中央领导岗位,正指挥红军胜利进行“四渡赤水”战斗,摆脱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的被动挨打局面。但是,有关遵义会议的情况,粟裕他们一点都不知道,苏区中央分局转来的中共中央指示,也没有提到遵义会议精神。

  粟裕对浙江并不陌生,1934年他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时,曾率部路过浙江,经历了一段艰难历程。粟裕静静听完闽浙赣省委负责人传达的中共中央指示,在片刻的沉默中,对即将担负的艰巨任务和面临的险恶形势,在脑海里飞快地作了一番思考,然后同刘英一起站起来,坚定地说:“请转告苏区中央分局和党中央,坚决完成任务。”

  粟裕认为: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是蒋介石的老巢和发迹地。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浙江就占了蒋、陈两家。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许多重要成员,如陈诚、胡宗南和特务头子戴笠等都是浙江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就像一把钢刀对着蒋介石集团胸膛,蒋介石怎能睡得安稳,岂能听之任之!但是浙江的工农劳苦大众是有革命传统的,1930年初夏,在浙江南部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它是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的编人正式序列的全国14支红军部队之一,革命烽火燃遍浙南的温州、台州、丽水和金华地区20余县。由于反动势力强大,红十三军失败了,浙江共产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全省已没有一块红色根据地或游击区域可以作为挺进师的依托,但红十三军在浙南留下了不少革命火种。挺进师进入浙江,还可以同坚持在南方斗争的周围一些省的几个老苏区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浙南山岭起伏,森林茂密,地理条件也有利于红军挺进师活动。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怀玉山失败以后,粟裕一直在考虑这次失败的严重教训。粟裕认为,从军事战略和战术上总结,左倾路线错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先遣队领导人没有根据变化了的敌情、社情和地理环境,适时实行战略转变:确立分散打游击的认识和决心,自觉把正规军变成游击队,把打正规战变成打游击战。挺进师只要能完成好这两个决定性的转变,完全可以在浙江立脚生根。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