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
七六 |
|
8月初,华中局决定:原苏南、浙西两个区党委合并为苏浙区党委。9月1日,中共苏浙区委正式成立,由粟裕、金明、吴仲超、叶飞、江渭清5人组成,粟裕任书记,金明任副书记。在此之前,粟裕一直作为华中局代表,统一领导苏南、浙西、浙东三个区党委的工作。 粟裕对苏浙局势充满信心。一次,他同夫人楚青登山远眺,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出口咏道:“山发人深思,海令人遐想,朝霞鼓舞我迎战现实,夕照启发我思索未来。” 此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这抹“朝霞”,又在鼓舞着粟裕迎战新的现实。 ※第十一章 战和交织的岁月 一、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激烈搏斗中, 开始谱写他军事生涯中大放异彩的新篇章。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进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也是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进行激烈搏斗、中国社会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伟大时代。 历史的步伐如此之快,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把战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正如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预见的,在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以后,中国仍然存在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另一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26页。)。 从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形势急剧变化,矛盾错综复杂,外战与内战交替,和谈与战争交织,整个中国处于由抗日民族战争过渡到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关头。 当这个历史转折开始的时候,粟裕刚满38周岁。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尚未到达“不惑之年”。然而,他已经以一个成熟的战略家姿态阔步迈进新的历史时期,开始谱写他军事生涯中大放异彩的新篇章。 1945年8月10日,日本乞求投降的消息传到江南的时候,粟裕正在浙江省长兴县仰峰齐主持召开苏浙军区高级干部会议,总结天目山战役的经验,研究如何完成中共中央给予的“破敌、收京(收复南京)、入沪(进入上海)”的战略任务。 8月10日晚上,苏浙军区举行文艺晚会,演出苏联著名话剧《前线》。粟裕和干部们一起观看。幕间休息时,有人递给粟裕一份电报。粟裕急速看了一遍,兴奋地站起来宣布:“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整个会场立即沸腾起来,大家欢呼跳跃,有的抛起军帽,有的互相拥抱,热烈庆祝八年浴血奋战换来的伟大胜利。 粟裕以激动的心情与同志们共享胜利的欢乐,同时以冷静的态度思考当前的形势和所应采取的对策。 苏浙军区的高干会议尚未结束,就接到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指出:“国民党积极准备向我解放区收复失地,夺取抗日胜利的果实。这一争夺战,将是极猛烈的”。在此情况下,我党任务分为两阶段:“目前阶段,应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敌伪向我投降”,“猛力扩大解放区,占领一切可能与必须占领的大小城市与交通要道”;“将来阶段,国民党可能向我大举进攻,我党应准备凋动兵力,对付内战”。特别指出,在江南等一部分地区,“第一阶段之时间可能甚短,对此应有充分估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2页。)。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于8月11日下令新四军全军实行总反攻,并经中央批准发动上海起义,命令苏浙军区部队立即行动,控制京沪杭交通要道,占领南京、上海、杭州3大城市,任命粟裕为南京特别市市长。 粟裕提议,会议提前结束。他说:会议再开下去对工作不利。要迅速行动起来,百倍努力去争取抗日战争反攻的伟大胜利。 争夺异常激烈,形势瞬息万变。京沪杭首当其冲,再次成为矛盾斗争焦点。蒋介石为了抢占京沪杭等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在美国航空队帮助下,赶运新六军等精锐部队到南京、上海,第三战区的部队也向京沪杭进军,同时任命钱大钧、马超俊分任上海、南京市长。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改变了要新四军“集中主力去占领大城市和要点”的部署,指示华中局停止执行发动上海起义的决定,要求江南力量就现地向四周发展,夺取广大乡村及许多县城,准备内战战场。后来又进一步指出,在江南“有坚持现地,扩展胜利,创建苏浙皖边纵横数百里广大根据地威震江南(江北军亦如此)之极大可能”。中共中央要华中局将这个意图转达粟裕和叶飞,要他们“动员全党全军全民为此而奋斗”(《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32页。)。 粟裕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他认为,无论今后局势如何发展,无论是为了夺取抗战最后胜利还是准备对付内战,解决日伪军问题是最紧迫的任务,立即作出了作战部署。8月19日,他在发给苏浙军区所属各部队、各分区并报新四军军部的电报中说:“中央与华中局指示我苏浙部队暂不作占领京沪线各大城市之打算,改变方针,占领我根据地周围各县城和市镇,解决伪军,收集物资,放手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准备应付内战。根据上述方针,我们决定尽一切可能,尽一切力量,尽一切办法,力求在半个月到一个月内,分别占领溧阳、溧水、宜兴、金坛、句容、郎溪、广德、高淳、长兴、吴兴、安吉、武康、德清等县城及我根据地内各市镇,肃清日伪与残顽,完成将我苏南一、二分区及浙西打成一片之计划”(《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230页。)。按照这个部署,粟裕指挥苏浙军区所属部队,向浙东、浙西、皖南、苏南的日伪军展开猛烈进攻。旌旗所向,捷报频传。 8月13日至17日,攻克镇海、慈溪、余姚3县北部地区的伪据点30余处,直抵宁波城下。 8月18日,解放浦东南汇县城和李家桥等日伪据点,逼近上海市郊。 同一天,攻克浙江省的诸暨县三江口和金华县孝顺等日伪据点,歼灭日伪军1900多人。 8月19日,解放江苏省的溧水、溧阳、金坛和浙江省的长兴等县城,俘虏伪军2000多人。 8月23日,解放江苏省的句容、浙江省的安吉县城。 8月24日,攻克江苏省的宜兴县城,全歼由宜兴逃出的日军1个大队。 8月25日,解放安徽省的郎溪县城。 8月28日,解放江苏省的高淳和安徽省的广德县城。 到9月中旬,在北起京沪铁路,南至安吉、孝丰,东起太湖,西至宣(城)芜(湖)公路的广大地区内,苏浙军区部队先后收复县城11座、重要集镇100余处及广大乡村,苏浙解放区总面积扩大到10.87万平方公里,人口扩大到400余万,完成了中共中央和华中局赋予的战略任务。 这时,粟裕判断,中共中央指出的第一阶段即将结束,反内战阶段即将到来,及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未来的战略行动上。他在8月24日向华中局的报告中说:“我们再三考虑,苏南为南京外围,在内战条件下,四面受敌,地形不利,不能长期作为我军之根据地,必须另建立新根据地”。“因此我们认为,现在一面应准备作坚持苏南、浙西、浙东现有阵地之打算,一面应即作建立新根据地之打算”(《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231—232页。)。 9月17日,中共中央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指示“新四军江南主力部队立即转移到江北”。中央认为,长江以南各个根据地,都靠近敌占的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有遭受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我军主力撤出江南,转移江北,可以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接替华中、山东开进东北的部队,有利于实现“夺取东北,巩固华北、华中”的战略目标。同时,在和平谈判中,作为让步条件提出,造成了良好的政治影响。毛泽东后来说,长江以南各个解放区,不让也得让,争也争不到,何不慷慨一点让出来呢?算总账,没有蚀本,没有吃亏,这个地方失了,那个地方得,失了一寸,得了一尺,还赚九寸。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得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和民主。 |
太玄书阁(xuge.org)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