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书阁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 上页 下页
七八


  10月24日,中共中央批复华中局上报的华中分局和苏皖军区新的组织方案时,仍然坚持原来的决定,“同意以邓(子恢)、谭(震林)、粟(裕)、张鼎丞、刘晓五人组织华中[分]局常委,以邓为书记兼政委,粟为司令,张为副司令,谭为副书记兼副政委。组织华中军区,粟、谭到前方工作,指挥野战军,邓、张留后方工作”。

  10月27日,华中局发出关于华中分局和苏皖军区组成的通知,根据中共中央的批复,再次宣布苏皖军区“以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

  当天深夜,粟裕发出了请求改任副职的第二次建议电,重申15日电报的理由,最后恳切地说:“为慎重并更有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粟裕一再提出由张鼎丞任司令、自己改任副职的建议,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谦虚,而是出于对革命全局利益的考虑,是他大公无私高尚品德的集中表现。

  中共中央收到并译出粟裕的电报,已是10月28日7时30分,当天就进行了慎重的研究,最后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10月29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华中局并告陈毅、黎玉的电报,认为粟裕的提议“是有理由的”,“中央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并兼华中野战军司令”(《新四军·文献(5)》,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第378页。)

  当时,华中军区的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新四军一师、四师的干部较多,还有二师、三师、七师北上后留下的干部。在组建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领导机关过程中,如何安排各方面的干部,把领导班子配备好,是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粟裕坚持“搞五湖四海”的用人原则,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头,这个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华中军区领导机关是以第四师机关为基础组建的。粟裕对原苏浙军区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说,要确定一条原则:凡是一师和苏浙军区的干部,原则上都担任副职,正职由四师和其他各师干部担任。由我做起,由你做起。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钟期光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苏浙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原来的部长、科长,一般改任副部长、副科长。长期与粟裕在一起工作的钟期光说,这是粟裕的一贯作风。过去几次部队整编、合编,他总是坚持以革命利益为重、以团结为重、以他人为重的原则,正确处理与兄弟部队的关系,让自己部队的正职干部改任副职,把正职让给兄弟部队的干部。他了解自己的部属,干部也理解他的意图,大家习以为常,没有怨言。

  有一天,粟裕召集原苏浙军区的干部开会。

  粟裕问到会干部:“昨晚你们看了京剧团的慰问演出吗?”

  “看了。”

  “演得怎么样啊?”

  干部们议论纷纷,大家认为《断桥》这出戏演得不错,有的说白娘子演得好,有的说许仙演得好,多数认为小青演得特别好。

  粟裕说:“我也认为小青演得最好。她虽然是配角,却恰到好处地演出了剧本规定的角色,没有喧宾夺主,没有抢白娘子的戏,但留给观众的印象很深,演得人情人理,活泼可爱。如果没有她的衬托,白素贞和许仙也不会演得那么好。”

  粟裕滔滔不绝地讲,干部们悄悄议论:“粟司令不但会打仗,还会评戏。”有人迷惑不解:“他平时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开口就讲打仗,今天怎么老是评戏?”

  “由此可见,不可小看配角!”粟裕提高声音,把议论声盖住了。“我们部队何尝不是如此,要打好一个仗,军长、师长、团长的正确指挥固然重要,各级副手的密切配合也不可小看。副手在各自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发挥他最大的作用。你们说,对不对啊?”

  “对!”干部们齐声回答。

  “你们愿意不愿意当配角呢?现在当正职的愿不愿退下来当副职啊?”粟裕用锐利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

  干部们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粟裕郑重地说:“告诉你们吧,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军区,我们要和兄弟部队合编。为了顾全大局,搞好团结,我们决定在座的各位正职干部一律改为副职,希望你们当好配角。大家有什么意见?”

  “没有!”干部们想起粟裕一再请求让出司令、改任副职的模范行动,从心底里发出一片赞同声。

  这叫做信而生威。其身正,不令而行。

  三、组建强有力的华中野战军。从大兵团作战需要出发组训部队。

  华中军区成立以后,粟裕便把注意力集中到组建华中野战军上。

  中共中央虽然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并且准备为争取和平作必要的让步,但是对于关系人民命运、革命前途的“枪杆子”是抓得很紧的。

  8月11日,《中央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指出:“各地应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三等组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以便在解决敌伪时保证我军取得胜利。解决敌伪后,主力应迅速集结整训,提高战斗力,准备用于制止内战方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页。)

  10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发给党内的指示,再次明确指出:“解放区军队一枪一弹均必须保持,这是确定不移的原则”。“过去中央指示各地扩大军队编整主力计划,继续执行不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4—55页。)

  10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给华中局和新四军的电报指示,华中、山东应组织两个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由粟裕、谭震林组织野战司令部指挥之”。

  10月24日,中共中央在给陈毅、黎玉和华中局的电报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华中可能为蒋介石最先向我进攻之地。如华中现有地区不能确切保障,不独影响山东局势,且对全国形势及国共谈判均极不利。故必须首先在华中组织一个强大的野战军。华中抽调到山东部队,除黄克诚及叶飞三个旅以外,暂以五个至六个旅为限,不宜抽调太多”。

  11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发表《抗战胜利三个月来的局势和今后若干工作方针》的讲话,指出:“我们组建的野战军,算上已经走的和部分正在走的有:聂荣臻第一野战军原定七万人,现在不到七万;贺龙三万人,现在也不到三万;刘伯承七万;陈毅七万;李先念三万;粟裕五万。关内这六大军区,加上东北一个军区(林彪二十万),共七个大军区。”(《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73页。)

  这些指示表明,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由游击战到正规战的战略转变,并且把建设强大的野战军作为完成这个战略转变的重要条件。同时表明,中共中央把华中野战军的组建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对于实行这种军事战略转变,粟裕是早有思想准备的,并且在天目山战役中提前实现了。但是,在新组建的华中军区实行这种转变,却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工作。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使主力部队保持完整的建制和原有的战斗力。

  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从华中抽调新四军主力部队到山东、东北。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原来提出的方案,除第三师是以完整建制调到东北以外,其余都是部分抽调。这样,无论是调到山东的部队还是留在华中的部队,大部分不是完整的建制。其中,原苏浙军区所属部队中,除第四纵队和浙东纵队外,还要抽调王必成的第一纵队到山东,而将已经调到山东的第二师抽出第四旅调回华中。

  粟裕认为,这样做,不利于部队的建设和作战,而应尽可能保留主力部队的建制,以保持部队的传统作风和战斗力。他多次向华东局和华中分局建议,没有得到同意。为了革命事业的利益,粟裕以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冒本位宗派主义之嫌”,直接向中共中央发电报提出自己的建议。

  中央:

  此次华中北调部队,除三师保持整个建制外,其余各主力师均系分别抽调。似此,不同建制之部队今后须有较长时期方可打通思想,但对目前战斗之协同配合不利,特别华中分局领导下之部队可能发生重大影响。此点虽曾向华中局及分局建议,未蒙采纳。但职对此问题尚不能完全理解。因职以为各师地区既留有地方兵团,虽将当地主力师调走,对坚持似无大影响。因此,职意应尽可能不过分破坏建制较为有利。敢冒本位宗派主义之嫌,特电告中央,尚盼指示。

  粟裕
  酉感

  “酉感”即10月27日。此电是与他第二次建议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的电报同一天发出的。


太玄书阁(xuge.org)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